近期研究表明,1型糖尿病与骨量减少密切相关,还会增加骨折风险;2型糖尿病会使患者某些部位的骨折风险增加.“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业界对其与骨折的关系的观点都有了转变.”天津市医学会内分泌分会主任委员马中书在滨海新区骨质疏松专题研讨会上指出,近的观点表明,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都有骨折发生率增高的风险,预防跌倒非常重要.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在民间,糖尿病治疗出现了“药补不如食补”的观点,这种说法出发点是好的,但不够全面和科学.在初次发现的糖尿病患者中,首先建议的治疗方法是饮食控制加运动,如果一段时间效果不好,再建议增加药物.但是对于治疗中的患者来说,食物和药物应同等重要,就不能说药补不如食补了.良好的饮食控制可以减少血糖的波动,但是不能说吃某种食物可以降低血糖.食物并不具有降血糖的功能,只有药物有降血糖的作用.任何食物都可能导致血糖的升高,只是有些食物或者是食物搭配合理时可使血糖的升高速度降低,血糖的波动幅度更小,从血糖控制上来说,更容易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2型糖尿病早期对话报告》近日在京发布.报告认为,医患间的早期对话,确定了2型糖尿病患者未来治疗的基调,同时将影响到糖尿病患者能否持续有效治疗并降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所谓“早期对话”,是指医患之间对疾病治疗的初期对话,其中包括他们如何坚持药物治疗、检测血糖水平、下决心改变生活方式等,同时可以解决患者对2型糖尿病的疑虑、预期和误解.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62岁的古生(化名)患有糖尿病多年,前段时间,他“迷信”上了一个偏方,说是每天喝米汤就能治疗糖尿病,结果引起了并发症,导致右脚坏死.近年来,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以较快的速度在增长,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为0.84%和5.5%.但到了2007年,根据全国调查数据,糖尿病患病率达到9.7%,而去年,达到11.7%.糖尿病会引起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然而,不少患者却不清楚如何正确防治糖尿病,有患者甚至听信偏方,如黄秋葵泡水、每天喝米汤,结果病没见好,还越拖越严重.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赵大伯刚过天命之年,就觉得身体有些不如以前了.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左肩膀有些僵硬、隐痛,影响活动.赵大伯想可能是肩周炎发作了,贴几张膏药就行.可是一个多月过去了,效果仍然不明显.于是,赵大伯到医院就诊,医生听了病史后为他进行了全面检查,还查了尿糖、血糖,后确定他的肩膀疼痛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像赵大伯这样的患者,生活中不在少数.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是肩周炎好发人群.1型糖尿病患者中肩周炎的患病率为10%左右,2型糖尿病患者中肩周炎的患病率高达22.4%.这主要是因为血糖升高,导致肩关节部位的小血管受损,血液及淋巴的循环受阻,葡萄糖与胶原蛋白结合物在腱鞘不正常沉积,造成关节周围发生渗出、纤维化,甚至出现肿胀,医学上称之为糖尿病肩.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北京糖尿病协会4月24日正式对外发布《北京市糖尿病患者生存现状调查结果》,据该报告结果显示,有超过两成糖尿病患者从不监测血糖,其中空腹血糖占据15%,餐后血糖占5%.此次调查是以北京市常驻的5万名糖尿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接受调查患者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上,且为离退休人员;糖尿病知识存在一些盲点;心理、饮食、运动干预有上升空间;要加强对职业人群干预;须探讨针对不同社区人群的干预方法.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唐女士是一名退休教师,今年60岁,平时比较注重生活方式,烟酒不沾,饮食荤素搭配,吃到七八分饱.但唐女士有糖尿病家族史,体型偏胖,体重指数已达到了25千克/米2,在退休后第二年被诊断出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达到8.2%,医生建议她合理控制饮食,适当锻炼.考虑到唐女士的体型,医生建议她服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一项大型观察性研究发现,抗生泰治疗史或导致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该研究强调应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处方,因为抗生素的使用可改变肠道菌群和增加包括糖尿病在内的多种代谢疾病风险..主要研究者、以色列Tel Aviv Sourasky医学中心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员BenBoursi博士表示,“抗生素处方过量是全球性的问题,导致细菌耐药性越来越高.我们的研究发现很重要,不仅进一步明确了糖尿病的发生机制,还提醒大家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治疗,因为风险大于益处.”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是药三分毒,降糖药同样如此,使用不当,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遵照医嘱服药.因为有些药物用药不当,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疗效,反而会产生相当危险的不良反应.老人不宜用长效、强效降糖药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差,不宜选用长效、强效降糖药.在各种口服降糖药物中,有些降糖药降血糖作用快而强,适合于轻中度的成人糖尿病患者.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近几年,市面上无糖的口服颗粒冲剂越来越多,而且同种剂型相比较,无糖的比有糖的价格还要高一些.对此,专家表示,无糖颗粒冲剂主要为糖尿病患者等不适宜摄入过多糖分的患者设计,生产工艺更加复杂.因为没有糖分和其他辅料,所以药用成分更纯粹.糖友好选择无糖冲剂 我们服用的冲剂多数是甜的,或者说苦中带甜.那是因为中药提取物口感太苦,如果直接制成冲剂,患者(特别是儿童)的服药依从性就会降低.患者不愿意服药,病就不容易治好.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是不是搞错了啊?平时我很少吃甜食,身体也没有什么不适,怎么会有糖尿病呢?”义诊现场,李先生听到自己的血糖检测结果后,表示不可思议.对此内分泌医生解释,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空腹血糖值超过7.0毫摩尔/升,或餐后2小时内血糖值超过11.1毫摩尔/升.由于尚未出现并发症,身体没有不适,因此许多糖尿病患者并未意识到自己患病.这时候如果提早治疗的话,效果会更好.早发现、早治疗,这就是我们进行筛查的意义所在.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如果你的牙龈肿胀,你可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上火了”,或许还会自作主张,泡上一堆凉茶喝着去火.不过,南京市口腔医院专家诊疗科吴文蕾主任近倒是接诊了不少牙周脓肿的患者,而在给他们治疗口腔的同时,吴文蕾还“客串”了一把内分泌科大夫,提醒他们去查下血糖.这一查,还真查出不少糖尿病来!牙周脓肿要查血糖?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随着白昼渐长,许多中老年人都会早起晨练,但对于患糖尿病的人,运动不能盲目,特别是在早晨,空腹进行展练很容易导致低血糖.糖友们晨练注意以下几点.1.不宜起得过早.清晨4时左右,血液粘滞性高,流动性差,易凝结成血栓,阻碍血液循环,是心血管疾病多发的时间.因此,晨练不宜起得过早,尤其是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病友,在此时间内不要参加急剧的、较大运动量的活动.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高血脂能被你“吃掉”高脂血症的人饮食应有节制,在合理营养的基础上,限制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类食物.主食搭配部分粗粮,副食以鱼类、瘦肉、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为主.1.海带、紫菜、木耳、香菇、大蒜、洋葱等食物有利于降低血脂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常吃.2.牛奶喝低脂的,不加糖.3.蛋类原则上每日不超过1个,烹调时避免油炒、油煎.4.忌食肥肉、动物内脏、鸡皮、鸭皮、虾皮、鱼子、脑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少食精制食品、甜食、奶油、巧克力等.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翻白草和委陵菜能降血糖,搭配地骨皮或桑叶效果会更好.”据说这几种中药每日当茶饮,可降血糖.这网上的草药方子到底靠不靠谱?钱报记者请教了浙江省中医院中药房主任钱松洋和省中医院保健科长、养生保健门诊专家汤军.他们表示,从药理上来说,这四味中药确实有调节血糖的作用.比如地骨皮能清虚热,对肺阴虚的患者有较好的效果;桑叶有润肺、清肺、止渴的功效.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近几日,去浙江医院中美糖尿病中心看糖尿病的患者特别多.原来,美国糖尿病领域专家Davison教授在坐诊.他是美国糖尿病协会董事会成员和德州分中心的主席,也是美国临床内分泌专家协会的创办人.30年前,他曾来过中国,那时中国还没有这么多糖尿病患者.而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人数多的国家.这几天,与中国的糖友交流下来,他感触颇多.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胃肠疾病是糖尿病患者很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的日常饮食造成诸多不便,对降糖药物的吸收也造成影响.这些并发症通常由血糖变化导致的胃肠异常运动引起的,了解并发胃肠疾病的原因,有助于糖友们更好地控糖.1.代谢紊乱当血糖水平≥15毫摩尔/升时,会抑制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糖尿病导致MMC周期延长或引起MMC紊乱,导致胃肠运动障碍,出现胃轻瘫、便秘、腹胀等症状.糖尿病患者在胰岛β细胞损伤时,胰腺外分泌功能常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引起脂肪吸收不良,可导致腹泻.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说起健康,人们大都认为心、脑、肝、肾等脏器与之关系密切,而对肠却不屑一顾.殊不知,肠道健康与否也关乎到生命的安危.传统中医理论早就告诫人们:“欲无病,肠无渣.欲长寿,肠常清.”肠道是人体内大的微生态环境,它的正常或失调,对人体的健康和寿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医理论中所说的“渣”,即为附着在肠壁上的食物残渣.人的肠道有8~10米长,并且千褶百皱,平均每隔3.5厘米就有一个弯折,人们即使每天都排泄,也总会有一些食物残渣滞留在肠道的褶皱内.这些残渣堆积在肠道内发酵、腐败,并不断产生各种毒素、毒气,造成肠内环境恶化、肠胃功能紊乱,继而引发内分泌失调、新陈代谢紊乱等病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肠道问题是万病之源.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老城区73岁的张奶奶已被糖尿病困扰了数十年.“糖尿病就意味着血糖高了,多服降糖药会有效果.”带着这样的想法,张奶奶一日三顿服食降糖药,有时还自作主张加大药量.近,她到医院检查发现,虽然血糖得到了控制,但血压有所升高,心脑血管疾病发作.而诱发该病症的一大因素就是频繁服食降糖药.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28岁的小敏自怀孕后就常听周边人说,怀孕的时候,是“一个人吃两个人补”,如果大人只吃七分饱,肚子里的宝宝肯定会饿着;如果大人吃十分饱,肚子里的宝宝只能温饱.所以,小敏总担心肚子里的宝宝营养不足,每日除了基本的日常餐外,还要“疯狂”补充各种补品、水果、奶制品.现在怀孕五个多月的小敏体重已经比怀孕前增加了三十多斤,在前几天的体检中检查出高血糖.由于营养过剩,小敏患上了妊娠期糖尿病,从“准妈妈”变成了“糖妈妈”.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