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璐;高文慧
门诊常有患者向我们倾诉,夏日炎炎难入眠,有的还反映,一旦被惊醒,就再也睡不着了.糖友缺觉的确是个大问题,它关系着血糖控制的好坏.到底是什么扰乱了糖友正常的生活质量,让他们夏日生活如此狼狈呢?1.心理压力大.刚被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由于心理负担过重,容易失眠.就目前的医疗水平而言,糖尿病还不能根治,得了糖尿病需要终身服药,增加了家庭负担,患者思虑过多,就容易导致失眠.如果血糖控制不好,严重的并发症也会给患者带来心理阴影.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7期
运动是防治2型糖尿病的重要手段,这在医学界已经达成共识.但是,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制订运动处方,如何坚持合理、科学的运动呢?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与美国运动医学学会(ACSM)新近颁布的《运动与2型糖尿病指南》作了明确的表述.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7期
每年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在很多人心中,父亲是孩子的保护伞,是家庭的顶梁柱.但是,你是否知道,父亲的心脑更加脆弱?世界卫生组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中国,男性出现心脑血管病的几率是79/10万,是女性的两倍多.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它与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共同构成糖尿病并发症三联征,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所诱发的糖尿病足是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一种疾病.当糖尿病患者出现周围神经病变时,其发生足部溃疡的危险性升高8至18倍,截肢的危险性递升2至15倍.为尽早预防和发现糖尿病足,专家们主张糖尿病患者患病2到3年后,应做电生理检查,一旦发现周围神经病变要及时干预治疗.
作者:陈颖 刊期: 2012年第07期
据《大河健康报》报道,一项新研究发现,要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重要的不仅仅是控制体重,用阻力训练运动增强肌肉质量也具有一定的效果.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为了深究肌肉质量是如何影响胰岛素抵抗的,对没有怀孕、体重指数(BMI)至少16.5千克/米2,参加全国健康营养调查的13644名成人资料进行了分析.
作者:方留民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稀饭与干饭的原料同为大米,但由于烹调方法不同,进入人体后其升糖指数相差悬殊.研究发现,大米烹调成稀饭进入人体后其升糖指数较干饭显著增加,其升血糖作用甚至接近等量葡萄糖.据专家介绍,这主要是因为大米烹调为稀饭后,淀粉结构发生改变,许多大分子淀粉水解成糊精或麦芽糖,后二者在消化道中很容易被酶水解成葡萄糖而迅速吸收使血糖在短时间内升高.因此,有糖尿病史的病人经常吃稀饭或类似稀饭的液态或半固态食物如米汤、面糊、米粉、肠粉等,可使血糖发生较大波动,不利于稳定病情,应尽量不吃或少吃这类食物.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糖尿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一旦确诊后,绝大多数患者需要终身使用药物治疗.因此糖尿病患者在外出旅游前,除了准备一般的防护药品外,准备每天的治疗药物十分重要.简单来讲,出游专用急救包需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的药物.1.外用药物.炎热夏季出游,需准备防治蚊虫叮咬的清凉油、风油精以及外用驱蚊剂;应急皮肤外伤的创可贴、纱布,以备不时之需.2.内服药物.防治晕车的乘晕宁;出现热伤风、感冒腹泻、消化不良时要吃的藿香正气胶囊;用于头痛或关节痛的芬必得胶囊;野外蚊虫叮咬引起全身或局部过敏的治疗药物;辅助睡眠的安定等等.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7期
临床上曾见到一些患糖尿病的患者,仅有一两年的超重或肥胖经历,但口服降血糖药疗效总是不好,以致在数月至一年内将所用的口服抗糖尿病药增至三四种.尽管糖尿病病情复杂多变,但一般说来治疗总会有据可循.在临床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奇怪的病例.我曾见到一些患糖尿病的患者,仅有一两年的超重或肥胖经历,但口服降血糖药疗效总是不好,以致在数月至一年内将所用的口服抗糖尿病药增至三四种.奇怪的是其血糖水平不仅不下降,反而比初次治疗时更高.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7期
每到夏天,血糖易于波动,许多糖尿病患者会以为一年当中夏天血糖难于控制?其实不然,对患有糖尿病的人来说,夏天却是治疗的佳时机.在一般情况下,冬天的血糖要比春秋高,而夏天是一年中血糖低的季节.一些轻度糖尿病患者,一到夏天,血糖易趋于正常.夏天天气闷热,人们普遍食欲不振,往往转为摄取清淡饮食,而清淡的食物含糖量较低;夏天天气炎热,能量消耗较大、体内新陈代谢旺盛,相对消耗的糖分也较多;人体在夏季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高,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和对胰岛素的利用比其他季节要多.所以,夏天人们查血糖较其他季节要偏低,尤其是患有糖尿病的人更是如此.而夏天血糖波动的原因,常常是因为难耐炎热,进食过多水果、含糖饮料、冷饮等引起.
作者:张敏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糖尿病发病机制涉及到胰岛素缺乏和胰岛素抵抗两大中心环节,而要解决后者的问题,使用胰岛素增敏剂无疑是一种关键步骤.为此,国内外很多致力于糖尿病治疗的企业纷纷研发胰岛素增敏剂,其中,格列酮类药物的效果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可惜,曲格列酮因为严重肝损害而被禁止使用,去年,经过争议和推敲后,罗格列酮因为可以导致心血管风险增加而退出市场,目前,唯一可以选择的就是吡格列酮了.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家住广州市龙洞的张伯怎么也想不到,身患糖尿病的他将脚放在凳子上看电视时,竟被家中的宠物猫咬了一口,结果两个多月伤口依然无法愈合,还出现溃烂,后不得不进行截肢手术.小小宠物猫竟然惹下了大祸,对此,广东武警医院糖尿病专科张远兵主任指出,糖尿病患者好别养猫狗等宠物,以免被宠物抓伤或咬伤而出现伤口难以愈合甚至溃烂的情形.
作者:张华;肖金 刊期: 2012年第07期
根据美国的一项研究,在患糖尿病风险高、锻炼少的人群中,每天尽可能多地步行的人出现血糖失调问题的几率比较低.该研究报告的主要撰写人、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阿曼达·弗雷茨说,先前的研究表明,多步行会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不过没有多少研究关注过每天到底需要走多少路才能起到防病效果.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7期
本报泰安6月27日讯(记者杨璐通讯员高文慧)身患糖尿病不知情,饭后剔牙引起口腔感染,脖子肿了,眼睛睁不开,险些丢掉性命.27日,解放军第88医院,成功救治一患者.今年50岁的王金生家住红门附近,为了挣钱,他长期在外地打工.20日,王金生在淄博工地上吃完饭,像往常一样拿起竹制牙签剔牙,他当时并没有感到任何异常,但左脸颊很快肿起来.
作者:杨璐;高文慧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眼下正是各类水果的上市旺季.水果富含维生素及一些抗氧化剂,是日常饮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选择得当,糖尿病患者也可吃一些水果.在挑选水果时,要注意参考水果的升糖指数GI和含糖量.升糖指数GI是代表食物升高餐后血糖能力的一个指标.在营养学上根据GI值将食物升糖指数分为高中低三类,GI小于55的为低GI食物.糖尿病患者应多选择低升糖指数的水果,有助于保持血糖稳定.这类水果包括樱桃22~32、李子24~34、柚25~36、苹果36~54、梨子36±3、鲜桃28~47、广柑43±4、芒果55±6、番茄55、猕猴桃52±6.中、高升糖指数的水果则包括葡萄62、桔子66、桔汁67、菠萝66±7、香蕉53±6~84±7、葡萄干64±11~93、干鲜果脯类90±6,糖尿病患者可限量食用.
作者:葛声 刊期: 2012年第07期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的《2012年世界健康统计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受到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病症的威胁.世卫组织在撰写这份年度报告时使用了来自全世界194个国家的数据.报告说,全世界1/3的成年人存在高血压问题,而高血压是引起中风和心脏病死亡的重要原因.报告还说,全世界大约有1/10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从1980年到现在,全世界的肥胖水平增加了一倍,全世界12%的人口,也就是大约5亿人属于患有肥胖症的范畴.但是,世卫组织的新报告传递的也并不都是坏消息.例如,产妇死亡率在过去20年大幅下降,从1990年的50多万例下降到2010年的不到30万例.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7期
今天内分泌科两个住院患者找我会诊,他们都是阳痿患者,也是多年的糖尿病患者.两个患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30几岁的时候胡吃海喝,吃出了糖尿病,可是他们不重视,不控制饮食,继续大碗吃肉,大碗喝酒,现在血糖非常高,不得不住院控制血糖.患者向我说2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性生活不满意,这半年来已经没有性生活了,就是男人常有的夜间阴茎勃起都没了.
作者:段雪光 刊期: 2012年第07期
通过检查,医生说我患上了妊娠期糖尿病,但是平时我一点感觉也没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疾病?这种病会不会对我的宝宝造成影响?怀孕7个月的陈女士得知自己患有妊娠期糖尿病时,深感焦虑.很多像陈女士一样的患者很担心会对宝宝造成不良的影响.其实,通过饮食和运动调节,必要时注射胰岛素,大多数的患者都可以继续妊娠,生出健康的宝宝.然而,假如血糖控制不佳,就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影响,例如出现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难产等等.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夏天到来,稍有饮食不当就会引起腹泻.腹泻事小,对于有心脏病史的老人却不那么平常,要格外提高警惕.严重呕吐、腹泻时,人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酸碱平衡失调、水电解质紊乱,会造成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由于短期内大量水分丢失,会导致血容量急剧下降,心脏灌注血量减少,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液在血管内流动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血栓,造成冠状动脉血管堵塞.而且腹泻时老年患者因多次频繁跑厕所休息不好,极度疲劳,容易导致血压升高和冠状动脉的痉挛,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7期
我国糖尿病的蔓延并未绕道儿童.近年来公布的全国不同地区的相关流行病学数据均表明,我国儿童糖尿病患者大幅增加,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儿.如何在临床实践中给予2型糖尿病患儿更合理的治疗,已成为众多内分泌科医生所面临的问题.1型糖尿病是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常见的终身性疾病,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病比例也逐年上升.但鉴于多数国家儿童仍以1型糖尿病为主,而对儿童2型糖尿病关注较为不足,且多数口服降糖药物的使用均存在年龄限制,因此儿童2型糖尿病治疗的系统化、规范化程度不及1型糖尿病,国内外儿科内分泌医生的相关经验还在积累.
作者:罗飞宏 刊期: 2012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