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合并糖尿病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探讨

王晶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 阿托伐他汀钙, 糖尿病, 不稳定性心绞痛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合并糖尿病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接收的合并糖尿病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38例,两组患者均应用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硝酸酯类药等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钙进行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TC、TG、HDL-C、LDL-C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DL-C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C、TG、LDL-C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合并糖尿病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相关文献
  • 农村育龄妇女妊娠期糖尿病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研究分析农村育龄妇女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我县11个乡镇农村1050例妊娠期妇女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观察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logisitic回归分析法)研究分析农村育龄妇女妊娠期糖尿病影响因素。结果1050例妊娠期妇女中符合GDM诊断标准进行确诊者50例,GDM发生率为4.8%。经过单因素回归分析,年龄>35岁、有糖尿病家族病史、BMI指数偏高、月经不规律者(以多囊卵巢综合征者为主)组间对比具有较高的GDM发生率,其中年龄>35岁、有糖尿病家族病史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GDM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妇女应该科学计划妊娠,避免高龄妊娠,重视进行具有糖尿病家族病史者的妊娠期糖尿病防治工作,对高危人群需要严密实行全孕期监护,以确保母婴平安。

    作者:罗素元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中医药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行中医药干预对其生存质量的影响,评估中医药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内分泌科诊治的糖尿病患者144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患者生存质量评分以及与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生理功能、心理精神维度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生理功能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治疗影响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后,提示观察组能降低治疗影响维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治疗影响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患者生理功能维度与空腹血糖存在一定相关性;治疗后,患者心理精神维度变化与空腹血糖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应用中医药干预方案不仅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理功能,对患者的心理精神、情绪状况等方面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较单纯西药更具有优势。

    作者:吕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胃大部切除后不同吻合术式对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

    目的:分析研究胃大部切除后不同吻合术式对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于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78例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三组,其中毕Ⅰ式吻合组26例、毕Ⅱ式吻合组26例和Roux-en-y吻合组26例,观察比较3组患者术前、术后空腹血糖变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治愈率。结果与毕Ⅰ式吻合组比较,毕Ⅱ式吻合组与Roux-en-y吻合组患者术后3个月血糖指标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毕Ⅰ式吻合组患者治愈总有效率为65.38%,毕Ⅱ式吻合组治愈总有效率为92.31%,Roux-en-y吻合组治愈总有效率为88.46%,与毕Ⅰ式吻合组比较,毕Ⅱ式吻合组与Roux-en-y吻合组患者术后糖尿病治愈有效率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毕Ⅱ式吻合术和Roux-en-y吻合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提高糖尿病治愈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袁恒志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研究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MRI、CT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从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均采取CT、MRI影像学检查,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该组100例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中,多发病灶75例(75.00%),其中60例3个及3个以上病灶(80.00%),15例2个病灶(20.00%);25例单个病灶(25.00%)。病灶部位:63例基底节、丘脑(63.00%),37例颞叶、脑干、内囊(37.00%)。病灶形态与大小:65例病灶卵圆形或者是圆形(65.00%),35例扇形或者是不规则形(35.00%);82例大直径约2 cm(82.00%)。结论多发性腔隙性梗塞为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MRI、CT主要特征表现,但考虑到临床治疗特殊性,需加强对疾病认识,防止发生漏诊或者是误诊,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作者:刘建辉;李志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胰激肽原酶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进一步对胰激肽原酶联合缬沙坦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的临床疗效进行探究。方法择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间在该院内分泌科接受治疗的22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回顾分析。依据对每位糖尿病肾病患者所采用的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均分至单纯使用缬沙坦治疗的A组与缬沙坦联合胰激肽原酶联合治疗的B组,对比分析不同药物治疗的临床差异。结果 A、B两组糖尿病肾病患者经药物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5.46%(94/110)、94.55%(104/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B组患者经治疗后AIb降低水平更为显著,同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之单纯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缬沙坦联合胰激肽原酶联合用药临床效果更佳,且对患者肾功能保护疗效更为显著,应予重视推广。

    作者:刘培清;朱燕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血糖值的影响效果研讨

    目的:探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实施护理干预对患者的血糖值的影响情况。方法2014年1月-2015年9月期间,该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进入该院接受治疗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单号设定为对照组,双号设定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治疗期间实施饮食、运动和健康教育等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以及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糖值较为稳定,并且血糖控制效果较好,其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6.67豫(4/60)明显低于对照组21.67豫(1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结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状况,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作者:张雨芯;宗倩倩;李天龙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启动因子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启动因子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糖尿病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孕妇150例,包括50例糖耐量异常孕妇、50例糖耐量正常孕妇,50例GDM孕妇;将这三组孕妇分别记为IGT组、NGT组、GDM组;通过采血提取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对其进行TNF-α基因启动子-308位点的基因型分布频率分析,从而对其多态性展开研究;结果在NcoI酶切后,GA型出现,具体由3个片断构成,分别为107bp、87bp、20bp;AA型出现,则表现为1个片断,即107bp。GDM组A等位基因频率(62%)显著高于NGT组(28%),GA+AA型基因频率高于NG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GA+AA基因型、A等位基因频率表现方面,IGT组明显高于NGT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GDM组与NGT组的血清TNF-α水平分别为(10.29±2.48)ug/L、(5.21±1.03)ug/L,比较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与NGT组IR分别为(2.74±1.06)、(1.35±0.69),比较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GDM的发病后,TNF-α-308G/A基因多态性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机制方面看,A等位基因在孕妇中会导致其体质偏向肥胖,且提升其指数,该次研究发现,在这各情况下会发生胰岛素抵抗现象,并且因其中的糖耐量遭到损害而引发GDM。

    作者:王光慧;陈书英;肖卫芬;韩秋峪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探讨护理干预对儿童糖尿病患者的影响

    目的:研究分析儿童糖尿病患者接受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2012年3月-2013年5月该院的60例1型糖尿病患儿来进行研究分析,将这些患儿进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为30例,对两组患儿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抑郁焦虑评分情况,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为(5.25±0.51)mmol/L、餐后2 h血糖为(7.16±0.77)mmol/L、抑郁得分为(13.2±3.8)分、焦虑得分为(7.2±1.8)分、糖化血红蛋白为(7.59±1.4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引入护理干预,除了能够让糖尿病患儿的血糖水平稳定降低之外,对病情的恶化具有控制效果,而且对患儿的心理状态具有调整作用,患儿的心理状态稳定,能够正常和同龄儿童进行交流,融入群体生活,对其心理健康成长帮助非常大,临床中应该推广使用。

    作者:范玉松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血脂检验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血脂检验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12月该院收治的9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组,同时选择同期来该院体检的健康受检者90例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受检者TG、TC、HDL-C、LDL-C 、载脂蛋白检验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TG为(2.71±0.77)mmol/L、TC为(5.34±0.93)mmol/L、LDL-C为(3.81±0.36)mmo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DL-C为(1.32±0.54)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ApoA1为(0.86±0.08)g/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poB为(1.85±0.05)g/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上加强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检验应用价值比较大,可通过血脂指标来动态监测糖尿病患者病情,也可以指导及调整临床治疗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

    作者:王静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研究

    目的:探索通过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回顾该院2015年1-12月来该院进行糖尿病治疗的58例糖尿病患者的资料,并在其治疗期间进行饮食护理。结果58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护理干预下,可自我学习相关饮食知识,以及科学的饮食方法。经过阶段性的治疗,患者出院前检查,空腹血糖与餐后1、2、3h血糖有明显得到控制的效果。结论给予老年糖尿病合理、科学、适量的饮食护理干预,可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房亚红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不同阶段2型糖尿病患者肺功能分析

    目的:通过对不同阶段2型糖尿病患者的肺功能进行分析,以明确糖尿病患者是否存在肺功能损害。方法对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初发糖尿病患者30例,合并不同并发症患者30例)和6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肺功能检测,检测其用力肺活量(FVC)、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I)、1秒率(FEVl/FVC)、肺一氧化碳弥散(DLCO)及单位肺泡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VA)肺功能指标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不同阶段2型糖尿病患者的肺功能变化。结果糖尿病组FVC、DLCO及DLCO/VA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有并发症组较无并发症组以上各项指标进一步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肺功能减退,且以弥散功能下降显著,且随疾病进展,糖尿病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肺弥散功能更加减退,积极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产生,可进一步减缓肺功能的减退。

    作者:吴艳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探讨糖尿病学组在非内分泌科糖尿病护理中的运用效果

    目的:探讨在非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糖尿病学组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8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护理工程中应用糖尿病学组,对比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知识及技能均有明显提高,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病情控制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非内分泌科糖尿病护理工作中使用糖尿病学组可促进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得到有效提升,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作者:岳晓燕;岳小鹏;苗乐杰;初迎幸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血清胱抑素C和γ-谷氨酰转移酶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和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98例,将其设定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该院接受健康体验者98例作为对照,将其设定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受检者的血清CysC、γ-GT、尿素氮(BUN)、肌酐(Cr),对两组测定值进行比较分析。比较联合检测血清CysC、γ-GT与常规肾功检测早期肾损伤阳性率,并对患者的血清CysC、γ-GT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测定结果显示两组血清CysC、γ-G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BUN、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血清CysC、γ-GT发现早期肾损伤呈阳性32例,阳性率为32.7%(32/98),常规肾功检测未发现阳性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血清CysC与γ-GT检测结果呈正相关(r=0.68,P<0.01)。结论血清CysC、γ-GT是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的良好指标,联合检测血清CysC、γ-GT可提高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率。

    作者:常朝晖;邢文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T2DM)合并颈动脉硬化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将该院收治的120例T2DM,据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测结果分成T2DM合并颈动脉硬化组(A组)及单纯T2DM组(B组),对两组病例相关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A组与B组比较,年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C反应蛋白(CRP)、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SU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SBP、CRP、LDL-c、SUA是T2DM患者合并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颈动脉硬化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早期干预及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可有效预防、控制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作者:王海燕;韦建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糖尿病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分析

    目的:对糖尿病患者应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对于应用于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于2014年5月-2016年4月期间在该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150例(264眼),对以上患者均分别进行检眼镜检查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并对两种不同检查方式的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诊断视网膜病变的病变率明显高于检眼镜检查[90.15%VS 68.94%],其中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增生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糖尿病性黄斑病变、糖尿病性视神经乳头病变分别占比21.85%、28.99%、26.05%、13.87%、9.24%。结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应用于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中具有显著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李滢;邱旭;焦健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分析

    目的:评定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救治工作中行厄贝沙坦+硝苯地平联治方案的有效性。方法筛选2013年4月-2016年4月该院接收因患有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50例,所选病例都实施常规治疗,并进行分组。对照组(n=25例)选择用药硝苯地平;治疗组(n=25例)选择厄贝沙坦+硝苯地平联治方案,评估不同用药方案及临床疗效。结果研究所选病例中,对照组25例有效率76.00%(19/25),治疗组97.06%(24/25)(P<0.05);两组血压指数、24 h 尿微量白蛋白指数对照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选择厄贝沙坦+硝苯地平联治方案疗效突出,不仅能提升患者救治效果,同时还能改善其血压指数、24 h尿微量白蛋白指数,有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唐晓青;王平艺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降糖三黄片对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研究

    目的:观察降糖三黄片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从而为临床的大规模推广提供支持依据。方法选取90例糖尿病患者(根据中医证型辩证标准,符合瘀热互结兼血瘀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45例)及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与正常西医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与降糖三黄片治疗。患者在干预8周后,评估治疗状况。结果在临床疗效评分方面,实验组治疗有效人数及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中医症候方面,治疗后,实验组中医症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血糖含量方面,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降糖三黄片可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闫峰;范秀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基础胰岛素与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以基础胰岛素联合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方法随机从2013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抽取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予以生活干预,随机将入选病例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患者单纯使用胰岛素治疗;实验组50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DPP-4。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胰岛素用量变化及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水平。结果治疗期间,实验组胰岛素日维持剂量逐渐减少,对照组胰岛素日维持剂量无明显变化,自治疗后第二个月起,两组患者胰岛素日平均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bAlc、FPG和2hPG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实验组HbAlc和2hPG两项指标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切实验组用药期间低血糖发生率(2.0%)低于对照组(1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DPP-4抑制剂联合基础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不仅控糖效果显著,而且能有效帮助患者减少胰岛素用药量和低血糖发生风险,有利于血糖控制的长效维持,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王翔;谢伯欣;王铮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合并糖尿病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探讨

    目的:研究分析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合并糖尿病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接收的合并糖尿病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38例,两组患者均应用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硝酸酯类药等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钙进行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TC、TG、HDL-C、LDL-C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DL-C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C、TG、LDL-C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合并糖尿病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晶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和糖尿病共病的临床效果探讨

    目的:分析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和糖尿病共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从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与观察组(50),对照组采用利培酮治疗,观察组采用氨磺必利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BG、2hPBG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阳性症状、PANSS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精神分裂症和糖尿病共病患者采用氨磺必利治疗,效果显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姜哲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