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低血糖和低血糖昏迷的临床防治

王玉芹

关键词:糖尿病, 低血糖, 低血糖昏迷, 临床表现, 临床防治
摘要:院前急救医生应明确糖尿病低血糖和低血糖昏迷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应在坚持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的基础上,合理应用降糖药物,预防低血糖和低血糖昏迷的发生。一旦出现低血糖和低血糖昏迷,轻者患者引用含糖饮料或食物即可缓解,重症者应经静脉补充合理浓度的葡萄糖溶液,积极对症治疗其他并发症,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相关文献
  • 安替胰抗降糖作用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安替胰抗不同样品对四氧嘧啶造模高血糖小鼠的影响,观察其降糖作用。方法采用四氧嘧啶200 mg/kg剂量腹腔注射,造模高血糖小鼠,安替胰抗各样品连续灌胃给药14、28 d,测定空腹血糖,给药期间观察小鼠活动,毛色、体重等情况,对安替胰抗降糖作用进行研究。结果安替胰抗1、2号样对模型动物血糖值影响不大,3号样在给药14、28 d均能显著降低模型动物血糖值(P<0.05),改善动物体重减轻程度,毛色光滑。结论通过研究表明安替胰抗3号样具有对抗四氧嘧啶造模动物高血糖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钧;张艺芳;何爱武;李青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高渗性高血糖状态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60例的护理

    目的:探析高渗性高血糖状态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60例的护理。方法入选该院2013年8月—2014年7月高渗性高血糖状态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进行全程规范化干预性护理;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依从性、护理满意度;比较两组护理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临床指标;比较两组血糖控制、死亡、复发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护理依从性、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临床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糖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发生死亡、复发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渗性高血糖状态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进行全程规范化干预护理,可显著控制血糖水平,降低死亡及复发情况,提高其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寇留兰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经方贴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经方贴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经方贴敷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的97.1%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9.4%,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症状、神经反射、感觉功能三项指标的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评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头身困重、怯寒、口腻、食少纳呆、腹满五项症状方面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方贴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提高其生存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作者:刘梓玄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门冬胰岛素治疗妊娠糖尿病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门冬胰岛素治疗妊娠糖尿病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8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54例妊娠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5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7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人胰岛素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门冬胰岛素实施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睡前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血糖达标时间以及母婴围术期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睡前血糖及HbAlc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餐后2 h血糖水平下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且观察组患者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血糖达标时间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母婴围术期并发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治疗妊娠糖尿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控制患者餐后血糖,减低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有较高的降糖效果,安全、高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丁红霞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慢性宫颈炎合并糖尿病综合诊治效果的临床探讨

    目的:观察慢性宫颈炎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综合诊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该院收治的慢性宫颈炎合并糖尿病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试验组进行综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患者的恢复时间和随访复发率。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31例(96.9%)高于对照组的25例(78.1%);患者阴道出血、阴道排液、治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随访结果显示复发率(6.3%)低于对照组(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疗法治疗慢性宫颈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效果确切,能够提高治疗有效率,缩短恢复时间,减少病情复发,值得推广。

    作者:王丹丹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合并有糖尿病或应激性高血糖的骨折患者较普通骨折患者更易引发切口感染。如治疗不当,将使感染迁延不愈,导致严重的病废。要预防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必须充分的术前准备,精细的术中操作,严密观察患者术后病情变化。一旦发生切口感染,要通过严格监控血糖和饮食治疗,手术治疗,定期规范换药,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感染和适当镇静止痛等措施,促使患者及早痊愈。其中,控制血糖,规范换药是治疗糖尿病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关键。

    作者:王海英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厄贝沙坦以及氨氯地平单药、联合应用于糖尿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厄贝沙坦以及氨氯地平单药、联合应用于糖尿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1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55例,观察组采用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厄贝沙坦单独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压、血脂变化情况以及硝酸甘油用量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2月后观察组的心绞痛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总有效率达到了92.73%(51/5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0.91%(28/55),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χ2=7.894,P<0.05,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无明显变化,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应用于糖尿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血压以及血脂水平,减少硝酸甘油的用量,对空腹血糖值无明显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孟凡华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针对性护理措施对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塞临床干预的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并探讨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进行临床干预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00例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14年2月—2015年2月,将这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50例,给予针对性护理,对照组患者50例,给予常规护理,并观察两组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的MBI指数、空腹血糖值、生活质量评分、抑郁评分以及焦虑评分。结果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抑郁以及焦虑评分都低于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MBI指数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对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进行临床干预,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与MBI指数,降低空腹血糖值,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作者:罗峰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门冬胰岛素和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门冬胰岛素和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生物合成人胰岛素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门冬胰岛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日用胰岛素量、低血糖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日用胰岛素量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低血糖总发生率7.69%显著低于对照组总发生率2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和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对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门冬胰岛素治疗效果更显著,且发生低血糖率较低,安全便捷,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马淑霞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糖尿病并神经性耳聋27例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糖尿病在临床中的发病率近年来不断提升,糖尿病并听力障碍也逐渐成为一种较常见的临床疾病,对临床中分析研究糖尿病并神经性耳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以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月期间的27例糖尿病并神经性耳聋患者有关资料开展相关研究,基于对患者血糖指标的合理控制,采用血管扩张等神经营养药及实施高压氧治疗方法治疗。结果27例糖尿病并神经性耳聋患者经上述治疗方法后,痊愈患者有8例,有效患者有11例,显效患者有3例,无效患者有5例,总有效率为81.5%。结论糖尿病引发的患者降低听力,可导致患者缓慢发病,也容易造成突发性发病。现代医学观点表明患者体内凝血,循环系统障碍影响患者内耳道的微循环功能,降低耳蜗血液灌注量,使患者组织细胞逐渐产生肿胀,损害患者内耳血管内皮细胞,也是引起患者内耳形成微血栓而产生耳聋的一个重要原因。该研究中的治疗方法对于糖尿病神经性耳聋的缓解效果比较明显。

    作者:黄成彬;杨家富;赵丽丹;张会利;李丽;任海燕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伴有糖尿病的突发性耳聋52例临床分析

    目的:针对伴有糖尿病的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较深入地探讨。方法收集52例伴有糖尿病的突发性耳聋患者采取早期高压氧与前列地尔方法,及与葛根素注射液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52例患者的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指标基本达到正常,也就是空腹血糖在4.1~6.2 mmol/L,餐后2 h血糖控制在4.6~7.7 mmol/L。患者听力损伤不同程度的听力恢复情况按照轻、中、重及全聋次序,患者都获得了比较满意度治疗效果,经临床治疗2个疗程后,听力损失不同程度的患者有效率都超过80%以上。结论针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应对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指标进行及时检测,以确定其临床症状致病原因是由于糖尿病而引发的暴聋,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一般在“三多一少”症状方面不明显,容易发生漏诊,进而使治疗的有利时机得到延误。

    作者:李丽;杨家富;黄成彬;任海燕;张会利;赵丽丹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糖尿病低血糖和低血糖昏迷的临床防治

    院前急救医生应明确糖尿病低血糖和低血糖昏迷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应在坚持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的基础上,合理应用降糖药物,预防低血糖和低血糖昏迷的发生。一旦出现低血糖和低血糖昏迷,轻者患者引用含糖饮料或食物即可缓解,重症者应经静脉补充合理浓度的葡萄糖溶液,积极对症治疗其他并发症,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王玉芹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心理护理在糖尿病肾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研究分析在糖尿病肾病护理中实施心理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该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期间进行诊治的13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通过计算机取样法进行平均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9例患者。对照组:69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主要是血糖监测、指导胰岛素的正确使用方法、血液透析等。观察组:69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心理护理,心理护理的目的在于让患者充分认识心理干预对病情稳定及机体的抗毒具有重要的意义,积极调整由于躯体疾病所引起的心理应激状态,以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康复治疗过程中,消解不良心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以便促进患者主动参与治疗及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5.65%(66/69)显著大于对照组的84.06%(58/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肾病护理中实施心理护理,对疾病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陈素华;耿庆霞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妊娠合并糖尿病产妇的优质护理探讨

    目的:观察分析妊娠合并糖尿病产妇的优质护理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妊娠合并糖尿病产妇82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研究的需要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41例对照组产妇实施常规护理,对41例观察组产妇则在上述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并对产前产后2组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糖水平及妊娠结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结合我院后续的统计分析得出,在2组产后的血糖和HbAlc水平的对比方面,经不同护理方面护理后,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明显更优(P<0.05),而在2组孕妇的妊娠结局的对比方面的,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相比于护理前,对照组患者护理后血糖和HbAlc水平更优(P<0.05)。结论经该院研究得出,对于妊娠合并糖尿病产妇而言,优质护理可使其血糖和HbAlc水平得到显著改善,且利于患者妊娠结局,护理效果良好,应当推广使用。

    作者:肖瑞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双黄连颗粒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合并糖尿病效果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双黄连颗粒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和并糖尿病的效果。方法收集2009—2014年大安市市级医院儿科门诊诊治的80例上呼吸感染合并糖尿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研究组同时服用双黄连颗粒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儿中,显效17例,有效1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2.50%;研究组患儿中,显效21例,有效1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00%,两组患儿疗效和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未见与双黄连颗粒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双黄连颗粒在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疗效较为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于海丰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合并肾结石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合并肾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该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期间进行诊治的82例糖尿病合并肾结石患者,运用随机抽签法进行平均分组,一组41例患者采取经皮肾镜碎石术进行单纯西医治疗设为对照组;一组41例患者采取经皮肾镜碎石术结合知柏地黄汤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设为研究组。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约为92.68%(38/41)远远高于对照组的73.17%(3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24 h尿蛋白(24 h PR)、白蛋白(ALB)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合并肾结石的临床疗效甚佳,可有效调节血糖水平及生化指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及推广前景。

    作者:段浩然;杨仲兴;苏小凯;刘旭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该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70例,依照治疗方法差异分组。对照组35例,实行常规治疗;在该基础上,实验组应用硫辛酸,共35例。观察评估疗效,组间对比。结果实验组症状评分改善明显,治疗后刀割样痛评分(1.00±0.35)分,针刺样痛评分(0.96±0.38)分,麻木(0.73±0.41)分,烧灼感评分(0.92±0.42)分;腓神经和正中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提高,分别是(41.3±3.6)m/s、(47.7±2.6)m/s;治疗有效率高,为94.29%,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可靠,值得推广。

    作者:刘晓峰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小儿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小儿糖尿病神经病变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5年1月在医院儿科收治的糖尿病神经病变患儿174例,按照住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87例,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87例,给予护理干预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和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给予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护理有效率为93.1%,患儿家属满意度为98.9%,给予常规护理后,对照组护理有效率为72.4%,患儿家属满意度为78.2%,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和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糖尿病神经病变患儿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提高患儿的护理效果和患儿家属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袁丽红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曲美他嗪联合丹参川芎嗪治疗2型糖尿病并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并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中采用曲美他嗪及丹参川芎嗪联合用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在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78例2型糖尿病并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n=39)及对照组(n=39),对照组采用曲美他嗪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丹参川芎嗪进行治疗,在2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较为显著,且血液及血脂流变学指标改善明显,同时观察组的心绞痛持续时间、频率及硝酸甘油的用量均少于对照组,所有对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并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中采用曲美他嗪及丹参川芎嗪联合用药具有明显的效果,不但提升了治疗效果,而且有较少的不良反应,有利于患者心绞痛的改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李光珠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糖尿病健康教育中应用赋能教育模式的探讨

    目的:研究探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应用赋能教育模式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住院号奇偶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均为50例,在经过完整、充分的糖尿病相关健康知识宣教后,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依从式教育模式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则采用赋能教育模式进行干预,分别对两组患者教育干预前后血糖指标(空腹血糖值和餐后2h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值)、平均每日自测血糖次数、赋能得分(CM-DES得分)、生存质量得分(DSQL得分)、自我效能得分等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教育干预前,其空腹血糖值、餐后2 h血糖值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平均每日自测血糖次数、CM-DES得分、DSQL得分、自我效能得分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的1个月、3个月及6个月,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有随时间不断变化的趋势,表现出空腹血糖值、餐后2 h血糖值以及糖化血红蛋白、DSQL得分降低,平均每日自测血糖次数、CM-DES得分、自我效能得分升高的情况,而相同时间点下各项指标的比较,则有观察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健康教育中采用赋能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血糖得到有效控制,依从性提高,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文萍;李蔚;梁惠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