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厄贝沙坦以及氨氯地平单药、联合应用于糖尿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对比

孟凡华

关键词:厄贝沙坦, 氨氯地平, 高血压, 冠心病, 糖尿病
摘要:目的:对比厄贝沙坦以及氨氯地平单药、联合应用于糖尿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1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55例,观察组采用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厄贝沙坦单独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压、血脂变化情况以及硝酸甘油用量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2月后观察组的心绞痛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总有效率达到了92.73%(51/5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0.91%(28/55),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χ2=7.894,P<0.05,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无明显变化,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应用于糖尿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血压以及血脂水平,减少硝酸甘油的用量,对空腹血糖值无明显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相关文献
  •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及其新生儿8-iso-PGF2α水平和意义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及新生儿8-iso-PGF2α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2月—2014年12月在该院接受检查的48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挑选同期48例健康产妇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8-iso-PGF2α水平。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妊娠中期、晚期、足月前8-iso-PGF2α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且观察组新生儿血浆8-iso-PGF2α水平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M患者8-iso-PGF2α水平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表明8-iso-PGF2α水平能预测GDM产妇疾病的严重程度,对于治疗或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娜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中医护理在糖尿病人手足麻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中医护理在糖尿病人手足麻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近年来收治的出现手足麻木症状糖尿病人10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实施常规护理,B组以A组为基础增加实施中医护理,对比两组病人的护理效果。结果A组病人的总有效率为70%,B组病人的总有效率为96%,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人手足麻木护理过程中,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增加实施中医护理,可有效缓解病人的手足麻木症状,疗效显著,同时还能提升病人对疾病的认知及护理能力,值得各大医院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施金春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指固有动脉侧方掌侧皮瓣修复糖尿病合并指端缺损效果的临床探讨

    目的:观察指固有动脉侧方掌侧皮瓣修复糖尿病患者合并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近年来某医院治疗的32例糖尿病合并指端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指固有动脉侧方掌侧皮瓣手术修复,围术期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皮瓣全部成活,供区创面Ⅰ期愈合,围术期患者血糖在适宜范围。术后随访6~12个月,伤指术后皮瓣质地、厚度、色泽与受区相似,不臃肿、耐磨,手指伸屈功能满意,外形美观,皮瓣两点分辨觉10~15 mm,感觉良好。结论指固有动脉侧方掌侧皮瓣手术修复糖尿病合并指端缺损患者可在局麻下进行,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皮瓣切取后供区损伤小可以直接缝合,必须保证患者围术期血糖在适宜范围,治疗效果较为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焕章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探析血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及β2-微球蛋白联合检验在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血同型半胱氨酸(HCY)、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微量白蛋白(U-mAlb)、尿β2-微球蛋白(尿β2-MG)联合检测在2型糖尿病(T2DM)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抽取该院2013年6月—2014年12月来该院就诊92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糖尿病肾病40例(观察1组)、2型糖尿病非肾病52例(观察2组),正常健康体检者54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检测血同型半胱氨酸(HCY)、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微量白蛋白(U-mAlb)、尿β2-微球蛋白(尿β2-MG)指标参数的含量,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比对。结果观察1组和2组的血同型半胱氨酸(HCY)、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微量白蛋白(U-mAlb)、尿β2-微球蛋白(尿β2-MG)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的病程的长短与血同型半胱氨酸(HCY)、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微量白蛋白(U-mAlb)、尿β2-微球蛋白(尿β2-MG)指标有密切关系,糖尿病的病程与血同型半胱氨酸(HCY)、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微量白蛋白(U-mAlb)、尿β2-微球蛋白(尿β2-MG)成正比,糖尿病的病程越长血同型半胱氨酸(HCY)、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微量白蛋白(U-mAlb)、尿β2-微球蛋白(尿β2-MG)指标越高。结论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定期联合检测血同型半胱氨酸(HCY)、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微量白蛋白(U-mAlb)、尿β2-微球蛋白(尿β2-MG)指标参数,通过这些指标参数值能准确掌握糖尿病是否侵蚀肾功,为糖尿病早期肾损害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王荔;林飞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尿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在糖尿病肾病检验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尿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在糖尿病肾病检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挑选在该院进行治疗的糖尿病患者80例,患者的收治时间均在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将80例糖尿病患者归为糖尿病组,另挑选来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80例,体检者来该院体检的时间均在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将80例健康正常人归为健康组,对糖尿病组患者及健康组正常人进行尿蛋白检测及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比较糖尿病组患者与健康组正常人的检测结果。结果糖尿病组患者的尿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组正常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尿蛋白阳性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的含量及阳性率明显高于尿蛋白阴性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组正常人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的尿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尿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检测,能尽早发现及诊断糖尿病肾病,尿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在糖尿病肾病检验中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建华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社区管理现状分析

    目的:分析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社区管理现状,总结管理措施。方法采用典型抽样法,抽取北京市社区管理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各500例,采用自制问卷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基本情况、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情况等。结果①有64.46%(629/976)的患者知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档服务,但只有35.53%(347/976)的患者得到了建档管理;②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对社区慢性病管理的满意度评分为(2.95±0.41)分;③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为54.80%(268/489),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控制率为51.54%(251/487),接受建档管理的患者的慢性病控制情况明显好于未接受建档管理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当进一步扩大社区高血压、糖尿病建档管理的覆盖面,并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以改善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宏;秦绍杰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肾盂肾炎致急性肾衰的临床治疗研究

    目的:研究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肾盂肾炎致急性肾衰的临床治疗措施及效果。方法择取该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期间进行诊治的66例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肾盂肾炎致急性肾衰患者,回顾性探析临床治疗的资料。结果该组66例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肾盂肾炎致急性肾衰患者中,62例患者血糖水平降低,已经转归,肾功能获得显著改善,有效率约为93.94%;4例患者由于病情急重未获得改善而死于肾功能衰竭,死亡率约为6.06%。结论临床应综合分析患者的各项指标检测结果、病理症状、临床并发症等情况,及早确诊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肾盂肾炎所致的急性肾衰,及时进行控制血糖、抗感染、补液、纠正代谢紊乱等有效治疗,是预防肾功能衰弱、减少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李胜华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探讨急诊内科糖尿病的黄芪益肾颗粒治疗

    目的:研究分析急诊内科糖尿病采用黄芪益肾颗粒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86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黄芪益肾颗粒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显效的有27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的有23例,有效11例,无效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9.1%;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糖以及肾功能变化情况明显优于治疗前,同时,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血糖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内科糖尿病患者中,采用黄芪益肾颗粒治疗,可以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孙军杰;齐静;武巧月;赵立安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妊娠期糖耐量受损对母儿围产期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并分析妊娠期糖耐量受损对母儿围产期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1月在该院产检并分娩的产妇共2089例,检测后随机抽取IGT、GDM及正常产妇各50例,并进行分组,其中A组为糖耐量受损产妇,B组为妊娠期糖尿病产妇,C组为正常产妇。结果3组产妇围产期SAS、SDS评分比较,C组产妇SAS、SDS评分明显优于A组及B组产妇,P<0.05。3组间并发症比较,A组与B组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52%、54%,剖腹产发生率50%、54%,羊水污染率20%、22%显著高于C组14%、10%、6%,P<0.05。新生儿结局比较中,A组及B组巨大儿发生率28%、20%,感染发生率14%、16%,低血糖发生率30%、34%,明显高于C组2%、4%、6%,P<0.05。结论妊娠期糖耐量受损严重影响了围产期母婴的结局。

    作者:谷秀艳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经方贴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经方贴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经方贴敷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的97.1%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9.4%,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症状、神经反射、感觉功能三项指标的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评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头身困重、怯寒、口腻、食少纳呆、腹满五项症状方面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方贴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提高其生存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作者:刘梓玄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GAD-Ab、IA2-Ab和ICA联合检测对正确判定糖尿病类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抗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b)和抗胰岛细胞抗体(ICA)在糖尿病患者临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确诊病例128例,其中1型糖尿病48例病例1组,2型糖尿病组80例为病例2组,同时另选同期在该院进行健康检查的健康人士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GAD-Ab、IA2-Ab,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ICA,观察比较三组间GAD-Ab、IA2-Ab和ICA阳性率。结果病例1组GAD-Ab、IA2-Ab、ICA阳性率分别为62.50%、12.50%、22.92%,明显高于病例2组5.00%、1.25%、3.75%和对照组0%、0%、0%,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GAD-Ab对1型糖尿病的敏感性明显高于IA2-Ab和IA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检测阳性率97.92%又明显高于GAD-Ab单项检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AD-Ab对1型糖尿病具有较高敏感度,而GAD-Ab、IA2-Ab和IAC联合检测结果判定更为准确,对临床糖尿病患者早期准确分型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梁慧丽;焦晓宁;韩玉冰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优质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消化道息肉内镜治疗的影响

    目的:对糖尿病患者消化道息肉内镜治疗的过程采用优质服务方案,观察并分析这种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3月—2015年1月72例糖尿病消化道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采用内镜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36人。分别是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试验组组采用优质服务的护理方案,比较观察患者满意度状况。结果分析两组患者分别使用不同方式护理后,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效果进行探讨,试验组对疾病治疗的总有效率(88.0%)明显高于对照组(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满意度(97.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满意度(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优质服务的护理方案在对糖尿病消化道息肉患者进行护理,疗效及安全性比常规护理方案较显著,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徐琼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门冬胰岛素和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门冬胰岛素和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生物合成人胰岛素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门冬胰岛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日用胰岛素量、低血糖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日用胰岛素量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低血糖总发生率7.69%显著低于对照组总发生率2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和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对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门冬胰岛素治疗效果更显著,且发生低血糖率较低,安全便捷,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马淑霞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合并有糖尿病或应激性高血糖的骨折患者较普通骨折患者更易引发切口感染。如治疗不当,将使感染迁延不愈,导致严重的病废。要预防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必须充分的术前准备,精细的术中操作,严密观察患者术后病情变化。一旦发生切口感染,要通过严格监控血糖和饮食治疗,手术治疗,定期规范换药,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感染和适当镇静止痛等措施,促使患者及早痊愈。其中,控制血糖,规范换药是治疗糖尿病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关键。

    作者:王海英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针对性护理措施对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塞临床干预的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并探讨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进行临床干预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00例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14年2月—2015年2月,将这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50例,给予针对性护理,对照组患者50例,给予常规护理,并观察两组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的MBI指数、空腹血糖值、生活质量评分、抑郁评分以及焦虑评分。结果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抑郁以及焦虑评分都低于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MBI指数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对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进行临床干预,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与MBI指数,降低空腹血糖值,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作者:罗峰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结直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临床特点,了解高血糖对结直肠癌的影响,探讨有效治疗结直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的方法。方法对2014年7月—2015年7月间该院收治的108例结直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探讨结直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癌症分期和远处转移的临床特点。结果结直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分期以中晚期为主,淋巴结及其他器官组织的转移率54.21%,比无糖尿病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加。结论2型糖尿病增加了结直肠癌的危险性,癌症分期以中晚期为主,而且转移率明显增加,因此要严格控制高血糖,可以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作者:徐世新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老年急性左心衰合并糖尿病低血糖治疗效果的临床探讨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左心衰合并糖尿病低血糖的治疗效果。方法以近年来来该科诊治的20例老年急性左心衰合并糖尿病低血糖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适量的葡萄糖静脉注射,给予利尿、强心药物进行治疗,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体液平衡,并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20例患者中,入院后经有效治疗19例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血糖水平升高,神志清醒恢复正常,心衰症状得以缓解。另有1例患者因发病至就诊时间过长,抢救无效死亡,病死率为5.00%。结论低血糖可诱发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急性左心衰竭,应采取积极的控制血糖、及时处理并存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危险因子和心力衰竭,促进患者及早康复。

    作者:曹清华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门冬胰岛素治疗妊娠糖尿病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门冬胰岛素治疗妊娠糖尿病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8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54例妊娠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5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7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人胰岛素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门冬胰岛素实施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睡前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血糖达标时间以及母婴围术期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睡前血糖及HbAlc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餐后2 h血糖水平下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且观察组患者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血糖达标时间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母婴围术期并发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治疗妊娠糖尿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控制患者餐后血糖,减低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有较高的降糖效果,安全、高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丁红霞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ICU的抢救与护理配合

    目的:分析了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ICU的抢救措施以及其护理配合方式。方法选取近一年来我院急诊救治的30例患者ICU的抢救与护理配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其中25例患者经抢救与护理配合病情基本稳定,而且病情逐渐转好;还有5例则病情不再恶化,各项生命体征基本正常,病情在可控范围内。结论正确有效的抢救加上积极的护理配合可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而且有效的护理方式还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作者:张莉燕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乳腺癌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分析乳腺癌合并2型糖尿病的病理特征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该中心门诊随访管理的49例乳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该中心门诊随访管理的单纯乳腺癌患者49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的年龄、体重指数、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肿瘤大小、PR表达、TNM分期、EGFR表达、P53表达、组织学分级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淋巴结转移率、HER-2表达阳性率和ER 表达阴性率分别为57.14%、61.22%、61.2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57%、36.73%、3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是引发乳腺癌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乳腺癌合并2型糖尿病需要给予合理、有效的治疗。

    作者:任志英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