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关于阑尾炎合并糖尿病患者手术治疗后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探析

李鸿雁

关键词:阑尾炎, 糖尿病, 伤口感染
摘要:目的:对阑尾炎合并糖尿病患者手术治疗后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为临床伤口感染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将该院2013年3—12月接诊的58例阑尾炎合并糖尿病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导致伤口感染的单因素与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58例患者中,共有9例患者发生伤口感染,伤口感染率为15.5%。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术前术后血糖水平、手术时长、阑尾炎类型等,均为伤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术前术后血糖水平以及阑尾炎类型为引发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为尽量避免切口感染现象的发生,在对阑尾炎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把握好患者阑尾炎手术的适应证,控制术前术后血糖至关重要。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相关文献
  • 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研究探讨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该院收治的11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不采取任何血糖控制措施,实验组患者实行系统的血糖控制,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情况。结果实验组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新生儿的低血糖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孕期血糖控制,及时检测和诊断妊娠糖尿病孕妇,采取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可有效控制血糖,降低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妊娠结局。

    作者:李荔;张梅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常规社区治疗联合行为干预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析常规社区治疗联合行为干预在糖尿病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3年1—6月社区收治的96例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研究,均采取常规社区治疗联合行为干预,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空腹、餐后2h血糖含量、体质指数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结果联合干预后,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吸烟及酗酒比例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患者空腹、餐后2 h血糖含量及体质指数均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社区治疗联合行为干预在糖尿病前期患者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控制患者血糖含量,避免糖尿病的发生,效果显著。

    作者:曹雪峰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用清凉油擦胰岛素注射部位避免硬结发生的比较

    目的:探讨用清凉油擦胰岛素注射部位与热敷法避免硬结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2011年5月在本科住院的100例需进行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患者随机分为清凉油组和热敷组各50例。清凉油组采用擦清凉油于胰岛素注射部位方法,热敷组采用热敷于胰岛素注射部位方法,比较注射部位硬结。结果两组患者采用清凉油组与热敷组比较注射部位硬结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清凉油组成功率为66%,高于热敷组20%。结论清凉油具有辛凉解表和香串开窍之功效,采用清凉油擦胰岛素注射部位不但可以防止注射部位硬结,而且可以保障胰岛素的良好、稳定,促进血糖的良好、持久控制和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董燕;易晓灵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观察门冬胰岛素治疗妊娠糖尿病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

    目的:探讨临床对妊娠糖尿病患者实施门冬胰岛素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该院收诊的妊娠糖尿病患者共64例,按随机数表法分2组治疗,将30例实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治疗者纳入对照组,将34例实施门冬胰岛素治疗者纳入观察组,评估2组病例治疗前后的血糖控制情况,同时对比2组的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水平均要较治疗前、对照组下降更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妊娠结局方面,2组均有早产、胎膜早破、妊高征及新生儿低血糖等情况出现,但发生率对比相仿(P>0.05)。结论为妊娠糖尿病患者实施门冬胰岛素治疗,对控制血糖、保障母婴安全有显著效果,值得加强普及与应用。

    作者:李秀芹;张玲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关于阑尾炎合并糖尿病患者手术治疗后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探析

    目的:对阑尾炎合并糖尿病患者手术治疗后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为临床伤口感染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将该院2013年3—12月接诊的58例阑尾炎合并糖尿病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导致伤口感染的单因素与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58例患者中,共有9例患者发生伤口感染,伤口感染率为15.5%。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术前术后血糖水平、手术时长、阑尾炎类型等,均为伤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术前术后血糖水平以及阑尾炎类型为引发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为尽量避免切口感染现象的发生,在对阑尾炎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把握好患者阑尾炎手术的适应证,控制术前术后血糖至关重要。

    作者:李鸿雁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妇科手术围麻醉期效果分析

    目的:对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妇科手术围麻醉期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接受的妇科手术98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归纳及分析。结果98例患者都安全通过围手术期,没有死亡病例发生,没有出现重症并发症的病例。结论对患者围麻醉期严格控制血糖浓度,配合适宜的胰岛素用量,与此同时运用适合的手术措施和麻醉途径,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这对降低糖尿病患者在手术中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及突发状况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郭辰阳;张雪莹;王志生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并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取该院2012年2月—2013年12月接收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糖尿病患者56例,对其采取一系列降糖类药物进行治疗后,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56例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且伴有多种并发症发生;其治疗效果上,呈基本痊愈的有20例(35.71%);呈显著进步的有19例(33.93%);呈进步的有12例(21.43%);呈无变化的有5例(8.93%),总有效率为91.07%。结论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糖尿病的良好控制是其治疗的关键因素。

    作者:马文慧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妊娠合并糖尿病剖宫产术后应用微波理疗对切口恢复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妊娠合并糖尿病剖宫产术后应用微波理疗对切口恢复的疗效。方法根据2013年该院妇产科妊娠合并糖尿病剖宫产术后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两组患者血糖均控制在空腹血糖5.6 mmol/L,观察组于术后48 h应用微波仪器照射腹部切口部位,对照组不应用微波理疗,两组术后腹部切口常规换药5~7 d后拆线,观察腹部切口恢复情况。结果两组切口愈合情况有明显差异。结论妊娠合并糖尿病剖宫产术后应用微波理疗可促进切口恢复。

    作者:王庆霞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糖尿病患者的麻醉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人的麻醉方法。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手术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全麻组30例,硬膜外麻醉组30例,对比其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中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均顺利完成手术,无1例并发症发生。术后1 h以及术后24 h的血糖和尿酮的比较,硬膜外麻醉组均优于全麻组。结论手术及麻醉会增强患者的应激反应,导致血糖增高,硬膜外麻醉效果好,可在临床优先选用。

    作者:代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足浴方治疗糖尿病下肢疼痛患者40例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并探究足浴方治疗糖尿病下肢疼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下肢疼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治疗,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治疗组患者足浴方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空腹血糖(FPG)和2 hPG,并相互比较。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2.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FPG和2hPG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浴方治疗糖尿病下肢疼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且操作简单、安全、舒适,同时,该方法能够明显的改善糖尿病下肢疼痛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环以及供血和供氧,且修复下肢周围神经的损伤,消除患者下肢局部的疼痛。

    作者:李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糖尿病肾病血透效果的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目的:主要探讨了影响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效果的因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对策。方法以该院2010年4月—2011年4月就诊的患者中选择终末期的糖尿病肾病血透病人和非糖尿病肾病的血透病人作为标准组和对照组,分别观察两组病人的存活时间、死亡原因、并发症以及血生化指标等参数。结果两组患者在多于2年和1~2年时的存活时间有显著性意义,主要的死因为心血管病变和感染;而患者的病死率与首次血透时患者的肾功能也是成正比的,糖尿病肾病病人的视网膜病变、心血管病变、感染以及低血压的程度都很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对于终末期的糖尿病肾病患者,为了尽可能的降低其病死率,可以采取在早期进行充分的血透、营养支持以及减少血糖的波动等防治对策,可进一步的提升其生活质量和存活时间。

    作者:黄如意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1型糖尿病相关的主要自身抗体及其检测的临床意义

    该文综述了1型糖尿病(T1DM)相关的主要自身抗体及其检测的临床意义。T1DM的主要自身抗体包括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自身抗体(GAD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IA-2自身抗体(IA-2A)和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共四种。 ICA是胰岛β细胞损伤的标志物,也是免疫介导疾病的一个标志。 GADA是T1DM发病初期的免疫标志,也作为T1DM患者接受治疗时的疗效监测指标。IA-2A在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T1DM亚型)中具有较高的滴度,可用于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辅助诊断。IAA在TIDM自身免疫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不是糖尿病特异性抗体,在甲状腺疾病和正常人群中均具有一定的阳性率。

    作者:刘伟平;向丽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统计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寻求科学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方法。方法以2010年2月—2014年2月在彭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患者97例作为实验组,以同期就诊的正常骨密度的2型糖尿病患者92例作为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促卵泡生成激素、三酰甘油、促黄体生成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雌二醇、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给患者、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促卵泡生成激素、促黄体生成素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骨质疏松有明显相关性(P<0.05);体重指数、雌二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骨质疏松有明显相关性(P<0.05);空腹血糖、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胰岛素,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骨质疏松没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骨质疏松在性别为女性、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促卵泡生成激素、促黄体生成素、体重指数、雌二醇有明显相关性,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干预,预防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

    作者:黄莉;杨洪云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社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与影响因素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社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与影响因素,从而为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以2011年6月—2012年6月间随机选取的该社区1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的文化程度以及糖尿病病程与血糖控制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①大专文化程度以下患者血糖控制不良的百分比为70.59%,大专文化程度以上患者血糖控制不良的百分比为30.61%,大专文化程度以下患者更容易血糖控制不良(P<0.05);②患病3年以上患者血糖控制不良的百分比为73.07%,患病3年以下患者血糖控制不良的百分比为27.08%,患病3年以上患者更容易血糖控制不良(P<0.05)。结论对于大专文化程度以下以及患病3年以上患者,很有可能会发生血糖控制不良,因此应该采取早期的干预措施,预防疾病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毛新梅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糖尿病足的早期预防和治疗

    目的:分析糖尿病足病因,探索糖尿病足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分析方法对18例糖尿病足患者发病机理进行科学分析。结果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周围血管神经病变的严重并发症,是致残和能力丧失及致死的重要原因。结论应从饮食、运动、局部皮肤、创面、心理等方面加强对糖尿病的早期预防,降低并发症,有效提高糖尿病足的治疗愈率。

    作者:任展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心电图分析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电图表现。方法对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电图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其异常表现。结果该组患者110例,其中59例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54.54%,其中,合并高血脂患者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为82.86%,合并高血压患者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为72.4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较高,患者应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发现病情及时治疗。

    作者:董敬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小儿糖尿病3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的注射方式对糖尿病患儿的临床影响。方法选择32例糖尿病患儿行对照研究,按患儿胰岛素的注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胰岛素的用量更少,餐后血糖达标的时间更短(P<0.05)。结论应用胰岛素注射泵对平稳患儿血糖,减少胰岛素的用量至关重要。

    作者:高兴华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95例糖尿病并低血糖患者的临床诊治及预防探讨

    目的:探究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在临床诊治体会及预防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5月该科接诊的95例患者。发现用药不当是主要原因,低血糖昏迷会被误诊为“脑血管意外”、“癫痫”等其他病症,耽误治疗佳时间。结果全力抢救治疗后,89例患者好转,3例患者有精神症状后遗症,1例患者死亡。结论只有合理用药才能减少糖尿病低血糖症的发生。低血糖症的临床症状十分复杂,有意识障碍的急诊患者减少诊治误差的重要措施是,发现患者出现病症即刻检查患者血糖,及时、合理地使用葡萄糖对患者实施治疗。

    作者:钟玫;李玲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73例糖尿病患者口腔疾患的临床治疗探讨

    目的:探究与分析糖尿病患者口腔疾患的临床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自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73例糖尿病口腔疾患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为糖尿病口腔溃疡,总结其临床治疗对策及疗效。结果该组患者共73例,痊愈38例,占52.05%,有效29例,占39.73%,无效6例,占8.22%,总有效67例,总有效率为91.78%。结论在治疗糖尿病患者口腔疾患时需在控制血糖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对口腔疾患的临床治疗,以此改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作者:王丽月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不同针灸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价值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针灸疗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间该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临床试验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疗法联合针刺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常规疗法联合梅花针叩刺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5.0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2.50%,经对比,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针刺疗法,梅花针叩刺疗法能够取得更为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中。

    作者:瞿新明;楚云杰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