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该院内分泌科自2012年5月—2014年6月间收治的8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内服,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97.7%,而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为83.7%,两组的临床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缓解病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刘希民;常吉垒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电图表现。方法对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电图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其异常表现。结果该组患者110例,其中59例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54.54%,其中,合并高血脂患者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为82.86%,合并高血压患者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为72.4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较高,患者应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发现病情及时治疗。
作者:董敬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分析并探究足浴方治疗糖尿病下肢疼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下肢疼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治疗,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治疗组患者足浴方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空腹血糖(FPG)和2 hPG,并相互比较。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2.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FPG和2hPG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浴方治疗糖尿病下肢疼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且操作简单、安全、舒适,同时,该方法能够明显的改善糖尿病下肢疼痛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环以及供血和供氧,且修复下肢周围神经的损伤,消除患者下肢局部的疼痛。
作者:李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该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间收治的23例股骨颈骨折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进行分析,入院进行血糖控制后,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术的方法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该组23例患者经治疗后全部骨折均骨性愈合,无因手术造成的血管和神经损伤的病例,其中3例患者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对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应首先对其血糖进行控制,再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以降低患者骨折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祁朋飞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主要探讨了影响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效果的因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对策。方法以该院2010年4月—2011年4月就诊的患者中选择终末期的糖尿病肾病血透病人和非糖尿病肾病的血透病人作为标准组和对照组,分别观察两组病人的存活时间、死亡原因、并发症以及血生化指标等参数。结果两组患者在多于2年和1~2年时的存活时间有显著性意义,主要的死因为心血管病变和感染;而患者的病死率与首次血透时患者的肾功能也是成正比的,糖尿病肾病病人的视网膜病变、心血管病变、感染以及低血压的程度都很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对于终末期的糖尿病肾病患者,为了尽可能的降低其病死率,可以采取在早期进行充分的血透、营养支持以及减少血糖的波动等防治对策,可进一步的提升其生活质量和存活时间。
作者:黄如意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分析并研究糖尿病合并重症感染临床诊治结果。方法将该科2010年4月—2013年5月所医治糖尿病合并重症感染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比较,且所有患者在院期间均给予抗炎、胰岛素等综合医治。结果经临床医治结果得知,在30例糖尿病合并重症感染患者中,1例患者因医治过程中脏器功能失去原有功能,终死亡,其余29例患者均痊愈后出院。结论针对糖尿病合并重症感染患者进行临床营养支持、胰岛素、抗生素等医治,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董梅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究与分析中医辨证结合针灸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自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112例糖尿病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西医组与中医针灸组,每组各56例,常规西医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中医针灸组给予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中医针灸组较常规西医组相比总有效率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结合针灸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王姣芳;刘进先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针灸疗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间该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临床试验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疗法联合针刺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常规疗法联合梅花针叩刺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5.0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2.50%,经对比,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针刺疗法,梅花针叩刺疗法能够取得更为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中。
作者:瞿新明;楚云杰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临床对妊娠糖尿病患者实施门冬胰岛素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该院收诊的妊娠糖尿病患者共64例,按随机数表法分2组治疗,将30例实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治疗者纳入对照组,将34例实施门冬胰岛素治疗者纳入观察组,评估2组病例治疗前后的血糖控制情况,同时对比2组的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水平均要较治疗前、对照组下降更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妊娠结局方面,2组均有早产、胎膜早破、妊高征及新生儿低血糖等情况出现,但发生率对比相仿(P>0.05)。结论为妊娠糖尿病患者实施门冬胰岛素治疗,对控制血糖、保障母婴安全有显著效果,值得加强普及与应用。
作者:李秀芹;张玲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五禽戏对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塞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该科50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治疗组另外进行五禽戏训练,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治疗组运动功能评分较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五禽戏能降低患者末梢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且能有效提高急性脑梗塞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是一种有效的康复运动方法。
作者:张天翔;陈琳 刊期: 2014年第20期
该文综述了1型糖尿病(T1DM)相关的主要自身抗体及其检测的临床意义。T1DM的主要自身抗体包括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自身抗体(GAD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IA-2自身抗体(IA-2A)和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共四种。 ICA是胰岛β细胞损伤的标志物,也是免疫介导疾病的一个标志。 GADA是T1DM发病初期的免疫标志,也作为T1DM患者接受治疗时的疗效监测指标。IA-2A在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T1DM亚型)中具有较高的滴度,可用于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辅助诊断。IAA在TIDM自身免疫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不是糖尿病特异性抗体,在甲状腺疾病和正常人群中均具有一定的阳性率。
作者:刘伟平;向丽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分析妊娠期并发糖尿病诊治效果。方法将该院2012年10月—2014年4月收治的86例妊娠期并发糖尿病患者列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基础治疗外给予运动治疗、饮食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对照组:仅给予基础治疗。统计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空腹血糖、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酮症酸中毒率、羊水过多及反流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新生儿窒息、高胆红素血症、早产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期并发糖尿病患者给予综合治疗,可降低并发症,改善母婴预后,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旭平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究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在临床诊治体会及预防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5月该科接诊的95例患者。发现用药不当是主要原因,低血糖昏迷会被误诊为“脑血管意外”、“癫痫”等其他病症,耽误治疗佳时间。结果全力抢救治疗后,89例患者好转,3例患者有精神症状后遗症,1例患者死亡。结论只有合理用药才能减少糖尿病低血糖症的发生。低血糖症的临床症状十分复杂,有意识障碍的急诊患者减少诊治误差的重要措施是,发现患者出现病症即刻检查患者血糖,及时、合理地使用葡萄糖对患者实施治疗。
作者:钟玫;李玲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人的麻醉方法。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手术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全麻组30例,硬膜外麻醉组30例,对比其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中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均顺利完成手术,无1例并发症发生。术后1 h以及术后24 h的血糖和尿酮的比较,硬膜外麻醉组均优于全麻组。结论手术及麻醉会增强患者的应激反应,导致血糖增高,硬膜外麻醉效果好,可在临床优先选用。
作者:代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并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取该院2012年2月—2013年12月接收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糖尿病患者56例,对其采取一系列降糖类药物进行治疗后,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56例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且伴有多种并发症发生;其治疗效果上,呈基本痊愈的有20例(35.71%);呈显著进步的有19例(33.93%);呈进步的有12例(21.43%);呈无变化的有5例(8.93%),总有效率为91.07%。结论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糖尿病的良好控制是其治疗的关键因素。
作者:马文慧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统计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寻求科学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方法。方法以2010年2月—2014年2月在彭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患者97例作为实验组,以同期就诊的正常骨密度的2型糖尿病患者92例作为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促卵泡生成激素、三酰甘油、促黄体生成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雌二醇、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给患者、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促卵泡生成激素、促黄体生成素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骨质疏松有明显相关性(P<0.05);体重指数、雌二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骨质疏松有明显相关性(P<0.05);空腹血糖、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胰岛素,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骨质疏松没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骨质疏松在性别为女性、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促卵泡生成激素、促黄体生成素、体重指数、雌二醇有明显相关性,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干预,预防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
作者:黄莉;杨洪云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于2011年12月—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妊娠期糖尿病产妇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观察组,选取40例同期在该院分娩的未患有糖尿病的产妇作为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等情况。结果未患糖尿病患者在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等情况较患糖尿病组均存在明显优势,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对孕产妇和胎儿均存在较大危害,因此,对妊娠期糖尿病要进行及时诊断和治疗,以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妊娠结局。
作者:张冬梅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对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妇科手术围麻醉期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接受的妇科手术98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归纳及分析。结果98例患者都安全通过围手术期,没有死亡病例发生,没有出现重症并发症的病例。结论对患者围麻醉期严格控制血糖浓度,配合适宜的胰岛素用量,与此同时运用适合的手术措施和麻醉途径,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这对降低糖尿病患者在手术中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及突发状况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郭辰阳;张雪莹;王志生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观察妊娠合并糖尿病剖宫产术后应用微波理疗对切口恢复的疗效。方法根据2013年该院妇产科妊娠合并糖尿病剖宫产术后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两组患者血糖均控制在空腹血糖5.6 mmol/L,观察组于术后48 h应用微波仪器照射腹部切口部位,对照组不应用微波理疗,两组术后腹部切口常规换药5~7 d后拆线,观察腹部切口恢复情况。结果两组切口愈合情况有明显差异。结论妊娠合并糖尿病剖宫产术后应用微波理疗可促进切口恢复。
作者:王庆霞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对阑尾炎合并糖尿病患者手术治疗后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为临床伤口感染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将该院2013年3—12月接诊的58例阑尾炎合并糖尿病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导致伤口感染的单因素与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58例患者中,共有9例患者发生伤口感染,伤口感染率为15.5%。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术前术后血糖水平、手术时长、阑尾炎类型等,均为伤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术前术后血糖水平以及阑尾炎类型为引发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为尽量避免切口感染现象的发生,在对阑尾炎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把握好患者阑尾炎手术的适应证,控制术前术后血糖至关重要。
作者:李鸿雁 刊期: 2014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