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导管介入性治疗动脉导管未闭68例临床疗效分析

金梅;韩玲;吴邦骏;李志忠;丁文虹;陆萍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 心脏导管插入术
摘要:目的:应用Amplatzer堵闭器经导管介入性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分析.方法:于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测量PDA大小,在透视下经传送装置将Amplatzer堵闭器置入PDA内,使之在PDA窄处固定,即刻或10 min后再次造影.术后24 h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后61例(89.7%)即刻无分流;7例(1 0.3%)即刻有少量残余分流,其中4例术后24 h UCG示分流消失;肺动脉高压者术后均有所下降.结论:应用Amplatzer堵闭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操作方法简便、治疗范围广、成功率高,不失为很有前途的代替开胸手术的介入性治疗方法.
心肺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预防心脑血管病的要点

    把高血压降下来降压目标:所有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均应降至140/9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好能降至正常血压(<130/85 mmHg)或理想血压(<120/80 mmHg)水平,中青年高血压及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要降至130/85 mmHg以下,老年人高血压至少降至正常高值(130~139/85~89 mmHg),但降压勿过快过低。高血压病要长期、确切、稳定降低高血压。

    作者:朱明恕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冠状动脉细小分支瘘的血管造影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细小分支瘘的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价值.方法:12例冠状动脉细小分支瘘患者均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3例行介入治疗,6例于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瘘修复术.结果:12例冠状动脉细小分支瘘中,发生于右冠状动脉者5例(41.7 %),发生于左冠状动脉者7例(58.3%),其中前降支3例,左回旋支3例,同时源于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者1例.在这12例中,发生冠状动脉-肺动脉瘘者6例(50%),瘘入右房者3例(25% ),瘘入左房者2例(16.7%),瘘入右室1例(8.3%).3例行介入治疗患者,经6个月随访观察 ,未见异常改变.结论: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细小分支瘘的佳方法 .在治疗方面,目前除手术治疗外,介入治疗亦是一种较好的手段.

    作者:戚跃勇;邹利光;黄岚;祝善俊;王旭开;熊坤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经导管介入性治疗动脉导管未闭68例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应用Amplatzer堵闭器经导管介入性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分析.方法:于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测量PDA大小,在透视下经传送装置将Amplatzer堵闭器置入PDA内,使之在PDA窄处固定,即刻或10 min后再次造影.术后24 h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后61例(89.7%)即刻无分流;7例(1 0.3%)即刻有少量残余分流,其中4例术后24 h UCG示分流消失;肺动脉高压者术后均有所下降.结论:应用Amplatzer堵闭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操作方法简便、治疗范围广、成功率高,不失为很有前途的代替开胸手术的介入性治疗方法.

    作者:金梅;韩玲;吴邦骏;李志忠;丁文虹;陆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法乐四联症肺血管发育评估方法的探讨

    目的:探索能更好地评估肺血管发育情况的新方法 ,为确定法乐四联症(TOF)手术指征提供依据.方法:采用118例TOF 患者的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胶片,用计算机辅助测量系统自动测量左、右肺动脉近、中、远端直径,分别计算Nakata指数(PAI)、McGoon指数、改良PAI,再与术后情况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测量结果表明右肺动脉内径的小值位于近端者有62例,位于中部者22例,位于远端者34例;而左肺动脉内径的小值位于近端者有46例,位于中部者 13例,位于远端者59例;改良PAI与术后监护时间,呼吸机维持时间,正性肌力药物用量的相关性比PAI更高,PAI与术后情况的相关性比McGoon指数更高.改良PAI≤120 mm2/m2 时 ,血液动力学很不稳定,低心排发生率与死亡率明显增加,术后综合情况差.结论:改良PAI对TOF根治术的预后评估及TOF手术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作者:肖婷婷;陈树宝;张玉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自发性气胸的胸膜腔造影及“点焊”治疗

    自发性气胸依据症状、体征、胸透诊断不难,但对确切了解溢气部位及病因则不易。传统治疗方法一是保守治疗,静待吸收,病程较长;二是通过胸腔镜或在闭式引流后作全胸膜腔粘连封闭,损伤正常胸廓活动,均不尽人意。复发性气胸甚至需开胸行肺大疱切除,损伤更大。为此,我们开展胸腔造影,在胸腔造影勾画的气胸缘上定位溢气孔,确定大疱位置,大疱处注射硬化剂,“点焊”漏气孔,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纪树国;李燕玉;何云京;王岳松;于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支气管肺腺癌所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症1例

    异位ADH综合症(SIADH),是由于ADH分泌增多,ADH持续作用于肾小管,通过集合管ADH的V2受体,增加了对水的重吸收,而引起水潴留,同时肾脏持续排钠,导致出现的一系列稀释性低钠血症的临床症状,肿瘤是较常引起SIADH的原因之一,导致SIADH的肿瘤是多种多样的,有肺癌,头颈部肿瘤,乳腺癌,前列腺癌,还有妇科肿瘤如卵巢癌。其中燕麦细胞癌是引起SIADH的常见的恶性肿瘤,它合并SIADH的发病率高达40%~50%。国内近15年报道与肺部疾患有关的SIADH患者共53例,其中15例(29%)为燕麦细胞癌。1例为(2%)类癌。36例(69%)肺炎所致的SIADH,1例(2%)为肺结核引起。国内尚未报道肺腺癌引起的SIADH,本院收治1例支气管肺腺癌所致SIADH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葵;唐亚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大鼠移植心脏存活的长期观察

    目的:观察大鼠移植心脏存活的长期变化,为心脏移植的实验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供体脾细胞(SPC)和环磷酰胺 (CP)预处理移植受体,然后行大鼠颈部心脏移植术,根据实验分组进行术后观察。结果:SPC和CP预处理后,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在术后7~10天移植心脏增大,心肌收缩力减弱,心律变慢,15天以后移植心脏功能逐渐好转。结论:SPC和CP治疗可以诱导受体对移植物的免疫耐受,只要受体存活,移植心脏不需要每日视诊或触诊检查。

    作者:宋光民;宋惠民;张在强;袁彦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经静脉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目的:应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方法:4例均为男性,年龄39~74岁.3例冠心病,1 例扩张型心肌病,伴LBBB+I°-AVB.药物治疗不佳.3例冠心病植入单腔ICD,扩张型心肌病植入双腔ICD.结果:4例均成功植入ICD.平均起搏阈值0.45 v .平均R波振幅15.75 mv.随访8~36个月,3例出现快频率室速,经抗心动过速起搏及低能量电击治疗转复为窦律,平均电击能量5.4 J.1例单腔ICD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导致误放电,经重新设置室速频率窗口,未再出现误放电.结论:ICD能有效转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双腔ICD因增加了心房电极,在改善血液动力学、预防房性及室性快速心律失常,降低不适当ICD治疗等方面优于单腔ICD.

    作者:柳弘;任学军;张金荣;田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体外循环预充血定安对预充液胶体渗透压的影响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中预充血定安对预充液胶体渗透压的影响.方法:10例(实验组)心内直视术患者体外循环预充液总量的3/4采用血定安,另1/4采用平衡盐、4%碳酸氢钠和20%甘露醇;同时和10例(对照组) 体外循环预充液总量的3/4采用平衡盐,另1/4采用血浆、4%碳酸氢钠和20%甘露醇的患者比较;观察体外循环中血定安对预充液的胶体渗透压的影响.结果: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实验组的胶体渗透压比对照组的胶体渗透压显著增高,2组相比有明显的差异性(P<0.001).结论:体外循环中大剂量预充血定安可以明显提高转流过程中的胶体渗透压.

    作者:段大为;张铁柱;薛卫斌;万明明;王晓莉;陈德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中国的青少年控烟工作

    一、中国青少年吸烟问题严峻中国是世界上烟草生产和消费大国,有3.2亿烟民,其中未成年吸烟者高达500万。据1996 年全国吸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与80年代相比,我国青少年的吸烟率居高不下并呈上升趋势,15~25岁人群男性吸烟率较15年前上升了2%~6%。15~19岁人群吸烟率为9.7%,据此估计全国 15~19岁青少年吸烟人数达900万;初中生的吸烟率男生在8.4%~32.7%之间,女生在0~6.0%之间;高中生的男女生吸烟率分别为8.4%~59.9%和0~22.2%之间。3/4的吸烟者是在15~24岁开始吸烟并成瘾,开始吸烟年龄从1984年的22.4岁提前到1996年的19 .7岁。

    作者:杨晓辉;姚崇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浆胃动素的研究

    国内于1990年建立胃动素(Motilin MTL)测定方法。迄今,尚未见有关胃动素与慢性肺心病的研究报告。本文通过对慢性肺心病患者与正常人血浆胃动素含量的测定,以了解胃动素与慢性肺心病之间的关系。

    作者:谭明旗;刘宏博;杜丰;朱丹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不稳定心绞痛冠脉病灶特征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表达率的联系

    目的:确立冠状动脉造影所示病灶特征与血小板膜G PⅡb/Ⅲa受体表达率的联系.方法:临床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 P)患者31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下病灶特征分为:复杂病变组和简单病变组,流式细胞仪检测每例患者外周血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呈阳性表达的血小板比率,比较组间GPⅡb/Ⅲa受体表达差异.9例健康成人作健康观察组.结果:冠脉造影示对应于心电图变化的罪犯病灶19例为复杂病变,12例为简单病变.复杂病变组血小板膜GPⅡb/Ⅲa 受体表达率(5.9±1.6)%,显著高于简单病变组2.2±0.8%(P<0.01). 结论:UAP患者冠造显示为复杂性病变者多伴有血小板膜GPⅡb/Ⅲa受体表达率增加,可能更适合强化抗血小板治疗.

    作者:田晓沂;张金麟;刘志忠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脑卒中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脑卒中是成人常见的致死和致残原因之一。传统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肥胖、吸烟等仅能解释1/3脑卒中事件。对上述危险因素的干预性治疗虽明显地降低了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并不能对心血管系统进行完全的保护,很多心血管事件发生在无高血压的正常状态或在高血压得到控制的情况下[1]。

    作者:贺建华;吴兆苏;赵冬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不停跳的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转流技术

    临床资料患者46例,男16例,女30例,年龄4~37岁,体重14~72 kg,手术种类:房间隔缺损22例,室间隔缺损24例。全组在全麻常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使用stocketⅢ心肺机,国产鼓泡式氧合器,采用胸骨正中小切口或右前外侧小切口,预充液为乳酸林格氏液、血定安、全血及白蛋白等,全身肝素化后(4 mg/kg),升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转前预充液加温至34℃左右,晶胶比例维持在0.4~0.6,体表采用变温毯保温,常规建立体外循环,血球压积维持在20%~25%,循环稳定后,阻断上、下腔静脉,并给予头低位,停止机械呼吸,维持心脏在窦性心率跳动下行心内直视手术,转中采取高流量灌注2.2~3.2 L/m2/min,平均动脉压维持在55 mmHg(1mmHg=0.133 kPa)以上,过低者(<30 mmHg可给予少量的苯肾上腺素50~100ug),同时监测泵压血气及电解质,并维持静脉血氧饱和度在65%以上,心内操作完成后,开放上、下腔静脉,复温、利尿,病人循环稳定后停机,机血全部回输。

    作者:赵萍;宋兵;高百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AAI起搏的临床应用观察

    目前,生理性起搏多为心房起搏(主要是AAI型)和房室顺序型起搏(主要是DDD 型)两种方式.前者更为经济,植入简便.本文总结38例AAI模式起搏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文莉;郭新贵;林宪如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单纯舒张期高血压预后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探讨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DH)对心血管事件(CVD)发生的危险性.方法:采用前瞻队列研究方法,对北京市自然人群(40岁以上)共7333人于1991年基线危险因素调查后,分别于1996年、1999年二次进行随访.对在随访期间发生的心血管事件和死亡进行登记.并根据基线调查时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将队列人群分成以下4组:正常血压组,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收缩压合并舒张压升高组.不同血压组与CVD事件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Gehan检验)及多因素分析(Cox回归).结果:1.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组平均年龄小(52.1±8.7岁),其在中年人中占较大的比例(82.8%),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平均年龄大(64.3±9.8岁),其在老年人中占较大构成比(65.9%).2.与正常血压组相比,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组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无显著性差异(RR=1.09,95%CI:0.56~2.13),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及收缩压合并舒张压升高组的危险性显著升高,RR分别为:2.03(95%CI:1.63~2.52)、3.38(95%CI:2.73~4.17).结论:1.单纯舒张期高血压预后良好,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及收缩压合并舒张压升高者有较大的发生CVD事件的危险性.2.对高血压患者,应着重对升高的收缩压予以重点干预.

    作者:李奎宝;姚崇华;董磊;高子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含血停跳液与晶体停跳液对婴幼儿心肌保护的比较

    目的:比较冷含血停跳液与冷晶体停跳液灌注在婴幼儿心脏外科中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30例非紫绀型先心病患儿( 平均年龄16个月,体重9kg),随机分成2组.升主动脉阻断后分别从主动脉根部灌注4℃晶体停跳液(晶灌)或冷血停跳液(血灌).术前、术中、术后分别测定(1)心肌酶(CK-MB,TN T). (2)氧自由基代谢产物(MDA).(3)心肌细胞组织学检查.(4)术后正性肌力药物使用及ICU滞留时间.结果:CK-MB、TNT及MDA 2组病人无显著性差异(P>0.05),线粒体损伤程度术前及术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病人正性肌力药物使用及ICU滞留时间2组病人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本研究提示婴幼儿非紫绀型心脏外科手术中冷含血停跳液与冷晶体停跳液的心肌保护作用无明显差异,但对于术前存在心衰及需长时间阻断升主动脉的病人,哪种停跳液更为有益,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作者:倪虹;龚庆成;柳薇;刘晓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17β-雌二醇对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目的:研究17β-雌二醇对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VEC)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原代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为模型.将IL-6、 TNF与HUVEC孵育及HUVEC经17β-雌二醇或和它莫西芬(Tamoxifen)预处理后再加IL-6、TNF 孵育,观察内皮细胞的形态变化和培养液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 .结果:IL-6、TNF组培养液中ACE、LDH水平明显增加,且呈剂量依赖关系;经17β-雌二醇预处理后,内皮细胞在IL-6、TNF作用下,无明显形态变化,且AC E、LDH水平无明显变化;加它莫西芬和17β-雌二醇后再加IL-6、TNF组,细胞形态变化及功能变化与损伤组相似.结论:IL-6、TNF对血管内皮细胞有激活、损伤作用,此作用有剂量依赖关系.雌激素可保护IL-6、TNF引起的VEC损伤,其保护作用可被它莫西芬拮抗.

    作者:马丽萍;秦永文;郑兴;张国元;吴宗贵;侯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肥大心肌细胞膜阴离子位点的变化

    目的:旨在研究肥大心肌细胞膜损伤的分子病理学基础.方法:本实验采用大鼠腹主动脉缩窄模型,以聚乙烯亚胺(PE I)为阳离子探针,观察肥大心肌细胞膜基板阴离子位点的变化,并测定心肌细胞内的Ca2+含量和细胞膜的Ca2+-ATP酶活性.结果:对照组大鼠心肌细胞表面PEI颗粒沿基膜以40~80 nm间距呈较规则的点阵式、线性排列.手术组心肌细胞表面PEI颗粒明显减少,并可见心肌细胞基膜与质膜分离,基膜断裂;心肌细胞内的Ca2+含量增加,细胞膜的Ca2+-ATP酶活性降低.结论:表明肥大心肌细胞膜基板阴离子位点减少,膜保护屏障功能下降.

    作者:张萍;何国祥;迟路湘;王国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老年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心肌毛细血管病理改变特点

    目的:了解老年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患者心肌毛细血管病变的特点,并在LVH分级相同的条件下,观察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肌毛细血管病变的区别.方法:从我院1954年~1996年间3195例连续尸检标本中选取年龄≥60岁的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糖尿病206例和对照组30例共236例心脏标本进行CD3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心肌间质5~8 μm毛细血管,通过光镜和电脑图象分析,定量检测心肌毛细血管密度(capillary density,CD)及其内皮细胞面积(area of endothelial cells,AEC);根据左室游离壁厚度将LVH分为0级~Ⅲ级;高血压组LVH 0~Ⅲ级,冠心病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糖尿病组LVH均为I级.各组间比较采用SAS系统处理.结果:高血压组随LVH加重,CD与AEC逐渐减小(P<0.05);冠心病组上述变化不明显(P>0.05)而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有上述改变且程度更重(P<0.01);糖尿病组MCD及AEC也明显减少(P<0.05).结论:高血压LVH组毛细血管减少,糖尿病组有相似改变而冠心病组变化不明显.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这种微血管病变是导致心血管事件的重要病理基础,应引起进一步重视.

    作者:李小鹰;李蕊;于雯;石怀银;韦力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心肺血管病杂志

心肺血管病杂志

主管:北京市卫生局

主办: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