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成人孤立性心肌致密化不全1例

张婷;雷红

关键词:
摘要:患者,男性,77岁,主因“呼吸困难10 d”,于2016-2-7入住我院呼吸科。患者10 d前受凉后出现呼吸困难,伴咳嗽、咳痰、心慌、胸闷、喘气,夜间上述症状加重,于当地社区抗感染治疗(具体药物不详)无好转;查体:血压144/110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90次/min,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性啰音,心前区可闻及3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奔马律,双下肢水肿。既往慢性支气管炎病史20余年,高血压病史3年,长期口服利血平,血压控制尚可。阵发性心房纤颤(房颤)病史2年,胆囊结石术后6年。吸烟史30余年,30支/d,已戒烟20年。2-8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左束支传导阻滞,脑钠肽(BNP):2587.9 pg/ml;高敏肌钙蛋白I(cTnI):166.9 pg/ml。胸部CT示:双侧胸腔积液,右下肺感染。心脏彩超示:左房内径36 mm,左心室内径61 mm,室间隔10 mm,左室后壁11 mm,左室壁运动幅度普遍明显减低,以下壁明显,左室壁中部至心尖部内膜普遍凸起,凸起部与室壁心肌部比例为1.8:1.1;EF值25%。结论:左心扩大,左室收缩功能显著减低,二尖瓣中重度返流(请结合临床考虑心肌致密化不全)见图1。终诊断:①成人孤立性心肌致密化不全心功能衰竭心功能4级②肺部感染③高血压病④阵发性房颤。入院予以抗感染、化痰、平喘等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于2-15转入心内科治疗,予以利尿、改善心肌重构、抗血小板聚集、降压、改善循环等治疗后,胸闷、喘息、呼吸困难症状明显好转出院。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替格瑞洛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究替格瑞洛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5月于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PCI)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术后服用替格瑞洛,对照组服用氯吡格雷。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IMI血流变化和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聚集率,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差异和两组出血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TIMI血流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IMI血流变化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改善更加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下降更加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6%,对照组为17.86%,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出血发生率为5.36%,对照组为7.14%,两组出血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替格瑞洛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少,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孙喜文;张灿;林秋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关于目前影像学技术在腹主动脉瘤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进展

    腹主动脉瘤是指腹主动脉某一段永久性局限膨胀超过原管腔直径的50%,可伴有血栓形成的一种疾病。因其可突发瘤体破裂造成患者突发死亡而引起广泛关注。在我国,腹主动脉瘤发病于中老年人群多见,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达8.8%[1]。腹主动脉瘤的形成原因尚不明确,包括遗传因素、组织学改变、炎症因子在内的多种因素均对其发展有所影响。到目前为止,通过影像学检查,测量动脉瘤直径仍是临床诊断及随访动脉瘤的主要标准,对于直径<5.5 cm (男性)或<5.0 cm(女性)的腹主动脉瘤多常规随诊观察,而对于直径大于以上数值或增长率大于1 cm/年的动脉瘤多手术治疗。但越来越多临床案例显示,小于5.0 cm动脉瘤仍可发生破裂,而有些大于5.5 cm的动脉瘤仍可长期保持稳定[2]。因此发现新的评估、诊断腹主动脉瘤的影像学方法势在必行,本文将集中讨论影像学技术在腹主动脉瘤风险评估研究方面的新进展。

    作者:李昕禾;赵全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血压正常的糖尿病患者动态脉压与早期肾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的糖尿病(DM)患者动态脉压与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3月于宜昌市夷陵医院门诊患者中纳入符合标准的糖尿病(DM)患者121例,根据24 h动态脉压水平分为A组(脉压<50 mmHg,n=42)(1 mmHg=0.133kPa)、B组(50 mmHg≤脉压≤70 mmHg,n=48)、C组(脉压>70 mmHg,n=31)。结果以UACR作为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指标,观察各组动态脉压与UACR水平,探讨动态脉压与DM患者早期肾脏损害的相关性。三组患者在传统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尿酸(UA)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早期肾功能指标UACR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UACR与年龄、诊室舒张压(DBP)、24 h平均脉压(24 hmPP)、白天平均脉压(dmPP)、夜间平均脉压(nmPP)呈正相关(P<0.05),但与诊室收缩压(SB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无相关性(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24 h平均脉压(24 hmPP)、夜间平均脉压(nmPP)为UACR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血压正常的DM患者,随着脉压差的增大,早期肾功能指标UACR也明显升高,提示动态脉压与早期糖尿病肾病(DN)有关。

    作者:沈俊;杨田;陈小林;袁双双;刘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基于偏好的结局测量(图谱)研究的优先报告条目:MAPS声明

    在卫生经济评价中,基于偏好的结局测量图谱作为获得健康效用值的一种方法,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1]。图谱涉及到如何开发和使用一种或多种算法,并利用含有健康指标或健康测量数值(例如,健康效用值)来预测基于一般偏好的结局测量的主要健康效用。这个用于预测的源测量可能是一个健康结局的非偏好的指标或测量;或者特殊情况下,这个源测量是基于偏好的结局测量,但并不是当地卫生技术评估机构首选的。在缺少基于一般偏好的测量时,运用这些算法,可以将临床试验、观察性研究或者卫生经济学模型中取得的包含源测量的数据用于预测健康效用值。预测的健康效用值可以用个体水平数据的标准方法(例如在一个基于临床试验数据的经济评价)进行分析,或在决策模型中汇总每个健康状态的效用值。

    作者:张渊;蔡婷;杨俊(译);杨智荣;谢铮;孙凤;詹思延(审校)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右胸微创二尖瓣置换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或(和)狭窄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右胸微创二尖瓣置换术(MINI-MVR)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或(和)狭窄(MR-M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4年12月于梅州市人民医院接受二尖瓣置换术(MVR)治疗的MR-MS患者88例,依据计算机生成随机数字分为MINI-MVR组(n=44)与MI-MVR组(n=44)。MINI-MVR组行右胸切口MINI-MVR治疗,MI-MVR组行胸骨正中切口二尖瓣置换术(MI-MVR)治疗。观察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自动复跳、除颤后复跳、手术时间等术中指标,术后12 h引流量、使用呼吸机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术后死亡等术后指标;比较两组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 MINI-MVR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及自动复跳率均大于MI-MVR组,出血量、术中输注血浆、红细胞、血小板量及除颤复跳率均小于MI-MVR组,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MINI-MVR组术后12 h引流量、使用呼吸机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小于MI-MVR组,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术后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期间,两组三尖瓣关闭不全率、抗凝过度率以及心功能分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右胸MINI-MVR治疗MR-MS的临床疗效显著,创伤小,术后可快速康复,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刘治元;欧斌;黄思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口服新型凝血酶抑制剂与维生素K拮抗剂比较治疗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新型口服凝血酶抑制剂与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期为临床急性静脉血栓栓塞治疗药物的选择提供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anFang Data、CBM、CNKI,查找有关口服新型凝血酶抑制剂与维生素K拮抗剂对急性静脉血栓栓塞患者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定义为建库至2016年3月。各结局指标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7个RCT,共计2993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新型凝血酶抑制剂组静脉血栓复发率较维生素K拮抗剂组并未见明显差异(OR=0.93,95%CI:0.81~1.06,P=0.28)。新型凝血酶抑制剂组大出血发生率较维生素K拮抗剂组明显降低(OR=0.61,95%CI:0.50~0.75,P<0.00001)。结论新型凝血酶抑制剂能够为急性静脉血栓栓塞患者提供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其安全性亦较高。但其对国内急性静脉血栓栓塞患者治疗效果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尚需国内更多大样本量RCT加以验证。

    作者:孙虎;张莹;叶远征;左蕾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肺动脉内膜剥脱术的远期预后

    肺动脉内膜剥脱术(PEA)作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主要治疗方式,能显著改善这一类患者术后肺动脉压力(PAP)、肺血管阻力(PVR)等主要血流动力学参数从而改善患者右心功能、活动耐量并延长患者寿命。目前已有多家心血管病中心对PEA术后远期结果进行报道但尚无相关研究对其远期结果进行全面总结,本文拟对PEA术后远期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远期生存质量以及远期生存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综述。

    作者:朱家德;刘盛(审校)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替罗非班对急性STEMI患者行PCI治疗远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12月于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56例采用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以在PCI术中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8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及随访期间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PCI术中发生慢血流、术后达到TIMI(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及MBG(心肌灌注分级)Ⅲ级以及心电图ST段回落>50%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死亡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率以及计划外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心功能不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随访期间MACE发生率、计划外再次血运重建率以及因心脏原因再次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的死亡率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表明使用替罗非班可显著降低急性STEMI患者的远期MACE发生率(P<0.05)。结论替罗非班具有较好的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后远期预后的潜在作用。

    作者:张会军;王安杏;仇卫锋;徐楷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急诊无保护冠状动脉左主干PCI 1例

    患者,女性,64岁,主因“维持性血液透析1年余,咳嗽、咳痰2周,发热3 d”入住我院肾内科治疗。既往糖尿病20余年,冠心病史5年,高血压史4年,血压高198/90 mmHg(1mmHg=0.133kPa)。1年前血肌酐(Cr)781.6 umol/L,血常规提示贫血,诊断为“慢性肾脏病5期并肾性贫血冠心病心功能Ⅱ级”,在肾内科行血液净化治疗。于2015年5月在局麻下行右前臂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建立长期血液净化通路。于2011年及2012年2次因左冠状动脉(LCA)狭窄累计植入4枚支架,术后规律服药,近1年间断胸痛发作,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此次在肾内科住院期间规范服用波立维、阿司匹林、单硝酸异山梨脂等药物,胸闷气促仍反复发作,于2016-1-4凌晨再发胸闷、气促、呼吸困难,持续不缓解,持续呻吟、躁动不安,给予利尿、硝酸甘油静脉泵入治疗无效。急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92次/min,Ⅰ、Ⅱ、Ⅲ、aVF、V1~V6导联ST段下斜型下移0.2~0.4 mV,aVR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0.25 mV。肌钙蛋白T(cTnT)0.071 ng/ml; Cr 489.2 umol/L,尿素氮(BUN)7.75 mmol/L;N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24215.00 pg/ml。考虑左主干病变,急诊经左桡动脉行冠脉造影(CAG)示:冠脉呈左优势型,左主干(LM)体尾部50%~60%偏心性狭窄、累及前降支(LAD)口部90%局限性狭窄,LAD近段原支架内未见明显管腔丢失、支架后约30%偏心性狭窄, LAD远段弥漫性50%~60%狭窄;回旋支(LCX)近段及中远段原支架内未见明显管腔丢失,LCX开口30%~40%节段性狭窄、中段两支架间50%~60%狭窄、远段钝缘支(OM)发出后70%~80%节段性狭窄;右冠状动脉(RCA)细小、开口95%狭窄、近段完全闭塞;见LCX远端及间隔支至右冠状动脉远端侧枝循环。建议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治疗,但患者家属考虑患者病情紧急、危重,要求介入治疗。在准备抢救药物及连接除颤仪的情况下,送JL4.0指引导管至左冠状动脉口,分别送Runthrough NS、BMW指引导丝至LAD、LCX远端,快速顺Runthrough指引导丝送入2.5×15 mm预扩球囊至LM-LAD狭窄部位充分预扩张,送入3.5×23 mm雅培支架至LM-LAD狭窄部位以18ATM释放支架,退出支架球囊,患者胸闷、气促明显缓解,行造影。见狭窄消失,血流通畅。送Runthrough指引导丝通过LM-LAD支架网眼达LCX远端,导丝尾端标记。退出BMW指引导丝,顺LAD指引导丝送入4.0×12 mm高压球囊以16-18ATM快速全程再扩张支架,复查造影,见支架贴壁良好,血流通畅,无夹层及血栓形成,LCX开口40%~50%狭窄、远端血流TIMI 3级。术闭,拔除左桡动脉鞘管,压迫止血,替格瑞洛、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术后生命体征稳定,转肾内科继续维持透析治疗。

    作者:李波;赵继先;张焕鑫;范群雄;赵旭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曲美他嗪联合复方丹参滴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在冠心病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等外文数据库及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中文数据库。收集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均为建库时间至2016年5月20日。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由2名评价者独立选择试验提取资料交叉核对并进行研究质量评估,对纳入研究的文献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评价。结果纳入13项研究,共计138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Meta分析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曲美他嗪及复方丹参滴丸较之对照组,可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RR=1.24,95%CI:1.14~1.34)、心电图变化(RR=1.28,95%CI:1.13~1.45),减小ST段压低值(WMD=-0.57,95%CI:-0.72~-0.43)、提高射血分数(WMD=9.77,95%CI:4.60~14.94)及每搏输出量(WMD=10.05,95%CI:4.91~1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基础上联用曲美他嗪及复方丹参滴丸可进一步提高其疗效。

    作者:杨波;邓云超;曹腾;林新铎;王家宁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D-二聚体水平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监测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监测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治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1月于沧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采取ELISA法动态监测血浆D-D水平调整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的用量,维持D-D水平在0.5 mg~1.0 mg之间;对照组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的用量,维持INR在2.0~2.5之间。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的下肢周长、闭塞静脉的直径狭窄百分度(STEN)、血浆D-D、INR值等指标。结果治疗14 d,试验组的患侧与健侧下肢周长差值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 d、14 d,试验组的闭塞静脉的直径狭窄百分度值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 d,试验组的D-D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试验组的D-D值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1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0);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的下肢静脉血栓生存质量(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监测血浆D-D水平调整华法林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有助于提高溶栓效果,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作者:马明静;刘道阔;王庆凯;杨宝刚;王植荣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由于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不断改变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中国也是越来越多。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是由多个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可能是遗传易感基因通过影响血管平滑肌或血管内皮细胞等方式在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认为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突变使酶活性下降,导致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升高,故该基因突变可作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之一[1]。一些学者认为[2],MTHFR基因突变引起血浆Hcy水平升高,后者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然而,另有研究发现,MTHFR基因突变率的程度高者,尽管Hcy水平升高的程度并不明显,其血管病变更严重,表明高Hcy水平伴MTHFR基因突变的致病机理可能不同于单纯高Hcy血症。已经发现,有多个MTHFR基因多态位点,然而,国内外多数学者认为MTHFRC677T及A1298C位点基因突变已经成为心脑血管病发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作者:陈单单;常荣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内皮单核细胞活化多肽Ⅱ及趋化因子受体3在高糖介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的表达变化及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内皮单核细胞活化多肽Ⅱ(EMAPⅡ)及其受体CXC型趋化因子受体3(CXCR3)在高糖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的表达变化及潜在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高糖处理血管内皮细胞72 h,建立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血管内皮细胞慢性损伤模型,其中分为4组:1组正常糖浓度组(对照组),其他3组由不同浓度的高糖组成。应用细胞活性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不同糖浓度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应用检测试剂盒测定细胞损伤相关指标;应用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EMAPⅡ及其受体CXCR3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CK-8法细胞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各葡萄糖浓度处理组细胞吸光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3组高糖处理组细胞活性均显著下降,且随糖浓度升高细胞活性逐渐降低。炎性因子和过氧化物检测结果显示,高糖环境可诱导细胞大量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和活性氧(ROS)等炎性介质,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和qPCR结果显示,高糖环境可使细胞的EMAPⅡ及其受体CXCR3表达显著上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糖处理可使血管内皮细胞的EMAPⅡ及其受体CXCR3表达上调,进而介导TNF-α、NO和ROS等炎性介质的释放,终造成细胞损伤。

    作者:段雨函;吴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病证结合治疗冠心病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病证结合模式干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长期预后。方法随机选择自2011年8月~2012年2月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630例,随机分为病证结合治疗组(干预组,315例)和西医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15例)。干预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根据不同中医症候加服中成药治疗,连服6个月,然后从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不良预后方面评估两种治疗模式的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个月后两组中医主症积分、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显著降低,且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上述三个评分降低幅度更大(P<0.05)。干预组中,使用心可舒片治疗的亚组患者有97例,与对照组相比,该亚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焦虑和抑郁评分降低更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ADP、AA介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降低;干预组上述三个指标降低幅度均较对照组更大(P<0.05)。2年随访中,干预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病症结合模式能够改善冠心病患者中医症候,有抗炎,降低血小板聚集率,调节情志等作用,并且可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作者:葛长江;赵康;田晋帆;苑飞;高铸烨;李立志;刘红旭;王显;吕树铮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阿昔莫司联合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目的:通过对目前已发表的随机对照及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评价阿昔莫司联合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5年2月,检索Clinical Trials获得已注册但未发表的研究,手工检索相关杂志以及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两个作者独立阅读所有文献,按入选标准纳入试验、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项研究,包括1895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与单独应用他汀相比,阿昔莫司联合他汀可降低高脂血症患者总胆固醇(TC)(SMD=-0.57,95%CI:-0.98~-0.17],P<0.0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SMD=-1.33,95%CI:-2.01~-0.65,P<0.00001)、三酰甘油(TG)(SMD=-1.74,95%CI:-2.31~-1.16,P<0.00001),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SMD=1.74,95%CI:1.14~2.34,P<0.00001)。阿昔莫司联合他汀治疗高脂血症与单独应用他汀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OR=1.55,95%CI:1.09~2.21,P=0.002)。结论阿昔莫司联合他汀能够得到比单用他汀更强的降脂疗效,但不良反应也会增加。

    作者:邱萌;闫盈盈;刘芳;朱昀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降同型半胱氨酸疗法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研究降同型半胱氨酸(Hcy)疗法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于延安市人民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8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常规用药,氯吡格雷、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和他汀类药物。观察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联合采用维生素B6、维生素B12和叶酸进行降Hcy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半年。比较两组的炎症因子、血清Hcy、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降钙素原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的差异。结果两组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合并症、病变血管数目及冠心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半年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Hcy、白介素-6、C反应蛋白、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降钙素原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明显降低(P<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降同型半胱氨酸疗法能有效降低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血清Hcy水平,保护心肌功能,减轻全身炎症反应。

    作者:王丽娟;樊华;白宏兴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右心室不同比例和部位起搏对老年患者心功能影响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右心室不同比例及部位起搏对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植入体内埋藏式双腔心脏起搏器的患者64例,根据术后1年起搏器程控仪上显示的右心室起搏比例将患者分为A组(≥50%)和B组(<50%)各32例,将A组分为A1(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A2(右室心尖部起搏)两个亚组各1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A,B两组及A1,A2两亚组术后1年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房内径(LAD)。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x-strain软件测量并比较两亚组术后1年左室室间隔各段及左室中段室间隔各层的心肌应变率。结果 A组男性18例,女性14例,平均(78.5±5.1)岁;B组男性22例,女性10例,平均(77.1±4.9)岁。A1组共16例,平均(78.8±5.4)岁;A2组共16例,平均(78.0±5.1)岁。A,B两组术前LVEF、LVEDD和LA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年时A组LVEF下降,LAD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VEDD无明显改变(P>0.05),B组LVEF、LVEDD和LAD均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1年时A组LVEF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VEDD和LA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1和A2亚组术前LVEF、LVEDD和LA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年时A1亚组LVEF、LVEDD和LAD均无明显改变(P>0.05),A2亚组LVEF下降,LVEDD和LAD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A1亚组LVEF高于A2亚组,LVEDD和LAD低于A2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A1组左室室间隔基底段和中段于收缩期、舒张早期及舒张晚期的心肌应变率高于A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左室中段室间隔的内中外3层于收缩期、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的心肌应变率高于A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植入心脏起搏器的老年患者,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更加稳定,对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的影响更小。

    作者:邢雨薇;郑敏;孙素丽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支架内再狭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3年3月~2016年3月于高邮市人民医院接受PCI治疗并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84例,发生ISR者36例设定为ISR组,未发生ISR者48例设定为非ISR组,回顾性分析引起ISR的高危因素。结果将可能与ISR相关的因素进行统计,对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SR的危险因素有:吸烟(OR=4.840,95%CI:2.155~7.604)、高血压(OR=4.486,95%CI:2.445~7.864)、体质指数异常(OR=2.289,95%CI:1.375~3.950)、三酰甘油(OR=2.066,95%CI:2.966~28.313)、病变参照直径<3 mm(OR=3.254,95%CI:1.748~5.900)、靶病变长度(OR=4.538,95%CI:2.172~10.143)。结论吸烟、高血压、体质指数异常、三酰甘油、病变参照直径和靶病变长度是预测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ISR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程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临床上,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中,约有90%的患者可见冠状动脉(冠脉)明显阻塞,但仍有10%的患者未见阻塞,即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1,2]。斑块破裂、冠状动脉痉挛、冠脉微血管栓塞、冠脉夹层等均可导致MINOCA的发生[3]。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经常容易被误诊的一类疾病,其冠脉造影往往未见冠脉闭塞现象,但其起病急,病情重,预后欠佳,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本文将就其在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进展对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进行综合论述。

    作者:朱慧敏;郭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乙醛脱氢酶2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发病机制复杂,由遗传易感性、代谢紊乱和环境因素等共同作用。乙醛脱氢酶2(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2)是参与乙醇代谢产物乙醛氧化解毒的关键酶,也参与其他内、外源性醛类的氧化,ALDH2不仅具有脱氢酶活性,还具有酯酶活性[1]。2012年日本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ALDH2突变型(ALDH2*2)与冠心病易感性相关[2]。近几年,Gu等[3,4]荟萃分析发现ALDH2基因中rs671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G1u504Lys可能增加冠心病和心肌梗死易感性。动物模型证实[5]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氧化应激状态中,醛类物质反应性增加,ALDH2可能通过氧化解毒4-羟基壬烯醛(hydroxy-2-nonenal,4HNE)等醛类发挥心肌保护作用[5,6]。目前ALDH2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东亚人群中ALDH2突变率高达30%~50%[7],故明确其作用机制有利于冠心病易感性早期筛查、个体化预防及治疗。现就ALDH2基因变异及其对冠心病的作用综述如下。

    作者:江玲;李玉茜;刘朝中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