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萍;顾晓丽;田海燕;张二箭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时机不同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于长沙市第一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行直接PCI术并使用过β受体阻滞剂的STEMI患者351例,其中男性260例,女性91例,年龄55~79岁,平均年龄(65.4±10.1)岁。根据β受体阻滞剂治疗时机不同,STEMI患者分为早期组(229例,行直接PCI术前即使用)和晚期组(122例,行直接PCI术后至出院前使用)。提取患者资料,随访1.5年,记录患者的再住院率、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出院后随访1.5年,早期组再住院率、病死率显著低于晚期组,为19.7%vs.29.5%,1.7%vs.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吸烟(OR=2.361,95%CI:1.132~4.924)、糖尿病(OR=1.897,95%CI:1.243~2.895)、高血压(OR=3.348,95%CI:1.587~7.063)、冠状动脉多支病变(OR=1.873,95%CI:1.024~3.426)、发病到再灌注时间>12 h (OR=1.453,95%CI:1.097~1.925)、入院时心率>90次/min(OR=1.236,95%CI:1.078~1.417)、Killip≥Ⅱ级(OR=2.818,95%CI:1.204~6.596)是STEMI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结论早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能够降低行直接PCI术STEMI患者的再住院率、病死率。
作者:陈慧娟;徐陵琦;李纪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卒中是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给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约20%的缺血性卒中由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约7%脑血管事件与明显的颈动脉狭窄有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脑血管危险分层除了与狭窄程度有关,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特征有关。其中斑块易损性(如表面完整性、组织性特征等)极大地增加了卒中风险。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曾有报道指出,对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接受经皮冠脉介入(PCI)的患者,连续监测其发作后24 h内每隔6 h的高敏肌钙蛋白T(hsTnT)浓度及峰值,可以很好预测患者梗死面积和远期预后。无论是峰浓度还是固定时间点的hsTnT浓度都与发作后48 h内总肌酸激酶(CK)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明显增加,而心血管事件是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强化降糖是否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就成为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低反应(LCR)发生率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成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同时进行CYP2C19基因多态性和血栓弹力图检查的冠心病患者205例,根据是否携带CYP2C19功能缺失等位基因分为功能缺失等位基因组(LOF)和非功能缺失等位基因组(no-LOF)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一般情况、合并疾病、合并用药)和氯吡格雷对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结果纳入患者中CYP2C19功能缺失等位基因的发生率为60.0%。LOF与no-LOF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合并疾病、合并用药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F组血栓弹力图提示氯吡格雷低反应(LCR)的发生率为53.6%,高于no-LOF组LCR的发生率(45.1%),但两组患者氯吡格雷LCR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1.434,P>0.05)。结论 CYP2C19功能缺失等位基因患者LCR发生率稍高于CYP2C19非功能缺失等位基因组,但未发现统计学差异。
作者:吴龙梅;田新利;李俊峡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慢性肾脏病(CKD)是公认的“全球公共健康问题”,我国成人CKD的患病率已达10.8%[1]。随着肾功能进行性恶化,心血管疾病(CVD)成为CKD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血管钙化是其中常见的病理表现,血管钙化导致的死亡率约占终末期肾脏病(ESRD)总病死率的30%左右[2]。动脉中层钙化是慢性肾脏病患者血管钙化的主要类型,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是动脉中层的主要成分,慢性肾脏病的多种危险因素如高磷、高钙、炎症等可诱导VSMCs发生自噬、凋亡及表型改变,对血管钙化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3]。本文主要就慢性肾脏病环境中VSMCs细胞生物学变化在血管钙化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孙旦芹;宋丹;杨俊伟;何伟春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对当前针灸疗法治疗血脂异常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进行汇总评价。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BM,CNKI和万方数据库,查找针灸疗法治疗血脂异常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的研究,对纳入的研究采用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估工具AMSTAR评估方法学质量,并采用证据质量分级工具GRADE系统评估证据等级。结果终纳入符合要求的系统评价1篇,比较针灸疗法与药物疗法。AMSTAR评估工具共有11个条目,结果显示:在条目一方面,该系统评价并未提供注册信息,也未提供研究计划书;条目二,该研究虽然介绍了有两名评价员分别评价,但没有详细列出具体评价员的信息;在条目十和条目十一方面,该系统评价在制作过程中,没有评估发表偏倚,也未对相关利益冲突做出说明;其余七个条目,该系统评价均做了较为充分的解释和说明。GRADE证据质量等级评估因“偏倚风险”,“不一致性”,“间接性”,“精确性”和“发表偏倚”5个方面降低证据质量。该系统评价关注的10个结局指标经评估后,证据质量均为“极低级”,均因存在“偏倚风险”、“不一致性”和“发表偏倚”而降级。结论当前针灸疗法治疗血脂异常的系统评价数量少,方法学质量不高且证据等级低,临床实践时应谨慎。
作者:陈昊;王艳;胡轩铭;徐文韬;顾一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右丙亚胺在应用蒽环类药物的乳腺癌患者心脏毒性的防治效果以及对蒽环类药物抗肿瘤效果的影响。方法对101例应用含蒽环类(表阿霉素)方案化疗的患者,分为全程应用右丙亚胺加化疗组(6个化疗周期),半程(后3个化疗周期)应用右丙亚胺加化疗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异常、超敏肌钙蛋白、脑钠肽、心脏超声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以及1年后肿瘤复发率指标。结果随访1年时,右丙亚胺全程应用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血清超敏肌钙蛋白及脑钠肽水平均低于右亚丙胺半程应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及1年无肿瘤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使用蒽环类药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全程应用右亚丙胺比半程应用对心脏的毒性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并且右亚丙胺对蒽环类药物的抗肿瘤作用无显著影响。
作者:栾晓东;盖延红;万越;侯红;慕强;王启堂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清肾素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分布。方法选择自2013年6月至2014年7月于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的130例未经药物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高血压组,其中男性100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47.32±10.26)岁。选取同期2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1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4.85±8.18)岁。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肾素浓度。分别按照高血压分级标准、年龄、体质指数进行分组,比较肾素水平。结果高血压组肾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82.13±42.5)mIU/ml vs.(130.26±54.7)mIU/ml],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2级、高血压3级较正常对照组和高血压1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年龄分为4组<40岁、40~49岁、50~59岁、≥60岁,血清肾素浓度依次降低,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根据体质指数分为3组:<24 kg/m2、24~28 kg/m2、>28 kg/m2,肾素检测结果组间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肾素较正常体检者降低,肾素可能参与了高血压发病。
作者:王述琦;刘丽秋;王珂;王淑娟;刘海娜;李晓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89岁,主因“间断便血10个月”于2014年9月14日收入院。患者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病史。入院后行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为结肠癌,于外科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合并吻合口瘘,2次行横结肠双腔造口术及切口清创缝合术。术后卧床,因出现感染,电解质紊乱,阵发性房颤,左心衰竭等疾患入住北京军区总医院干四科。2014年11月20日,患者自诉腿麻,考虑其高龄,卧床时间长,下肢制动,是否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遂查下肢动脉超声,提示:多发斑块形成,下肢深静脉超声提示:多处深静脉血栓。遂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及预防肺栓塞治疗。治疗前查血小板147×109/L,肌酐72 umol/L,谷丙转氨酶37 U/L,谷草转氨酶17 U/L,凝血酶时间测定14.4 s,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40.1 s。于11月20日给予低分子肝素钙0.4 ml(约4000单位)皮下注射1/日。3日后复查血小板95×109/L,停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12月2日查血小板175×109/L,肌酐64 umol/L,谷丙转氨酶45 U/L,谷草转氨酶28 U/L,凝血酶时间测定12.9 s,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34.1 s。于12月3日再次使用低分子肝素钙0.4 ml皮下注射1/12 h,12月18日查血小板26×109/L,立即停用,12月21日查血小板33×109/L,肌酐63 umol/L,谷丙转氨酶16 U/L,谷草转氨酶20 U/L,凝血酶时间测定12.2 s,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34.2 s,4日后复查血小板67×109/L,6日后查血小板133×109/L,12月31日查血小板131×109/L,肌酐72.6 umol/L,谷丙转氨酶10 U/L,凝血酶时间测定12.1 s,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34.4 s。期间患者口服药物及静脉药物均未改变且未有血小板减少副作用。待血小板正常后患者加用利伐沙班(拜耳公司,商品名拜瑞妥)10 mg 1/日,口服3个月后复查患者深静脉血栓消失,其他并发症经治疗后好转,可下地活动。
作者:张晓冬;孙竹;武云涛;张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脑钠肽(BNP)联合检测及随访研究,探讨影响CHF的预后因素,并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分析。方法连续入选2009年1月~2012年12月间于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确诊为CHF患者184例,其中男性109例,女性75例,年龄25~92岁,平均年龄(67±12)岁。按照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未发生组(141例)与发生组(43例)。入院时测定H-FABP和BNP水平,随访出院后6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H-FABP和BNP水平cut-off值,根据两者水平cut-off值将患者危险分层,分为正常组(67例)、低危组1(30例)、低危组2(33例)和高危组(54例)。结果与未发生组比较,发生组年龄增加,NYHA分级IV级比例增加,BNP和H-FABP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FABP的cut-off值为4.3 ng/ml时,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62.1%和84.0%;BNP的cut-off值为200 pg/ml时,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61.9%和70.2%。H-FABP>4.3 ng/ml(RR=5.415,95%CI:2.201~13.324)和BNP>200pg/ml(RR=2.412,95%CI:1.016~5.731)是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正常组为4例(6.0%)、低危组1为3例(10.0%)、低危组2为8例(24.2%)、高危组为28例(51.9%),高危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正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FABP和BNP联合检测是判定CHF患者预后和危险分层较可靠的指标。
作者:韩鹏飞;桂艺芳;鞠传余;陈志会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医院诊断为股骨颈骨折初次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117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68例,年龄在60~92(69.4±8.1)岁。分析术后30 d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采用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Ⅰ级33例、Ⅱ级49例、Ⅲ级29例、Ⅳ级6例;麻醉方式局麻80例、全麻37例;术中输血情况1~2u 38例、>2u 42例。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8例(6.83%),深静脉血栓12例(10.26%),死亡5例(4.27%)。年龄(>80岁)(OR=13.418,95%CI:1.201~149.916)、术前ASA评分Ⅲ、Ⅳ级(OR=18.782,95%CI:1.478~238.714)以及合并心力衰竭(OR=20.144,95%CI:1.094~370.942)患者术后发生心血管事件危险性增加。年龄(>80岁)(OR=2.392,95%CI:1.179~4.856)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危险性增加。结论年龄(>80岁)、术前ASA评分Ⅲ、Ⅳ级、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30 d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危险性增加,年龄(>80岁)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危险性增加。
作者:宋伟;黄志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内容简介:本书从动脉系统的解剖、生理及血流动力学三方面介绍了动脉系统的医学基础知识,从动脉硬化的病因、病理、症状、检查、诊断、常用治疗及预防保健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冠状动脉、脑动脉、颈动脉、肾动脉、主动脉、四肢动脉、肠系膜动脉等各类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成因、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论述了高血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症与动脉硬化的关系,并对心理治疗、中医治疗、脑心同治等方面作了简单介绍。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从2011年11月到2015年5月间在国内6家心脏中心住院的ACS患者中筛选出观察期间至少给予1剂替格瑞洛治疗的患者共197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基线资料、替格瑞洛及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用药情况及随访临床事件,应用Kaplan-Meier法估算2年时死亡、卒中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入选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1.2±11.2)岁。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所占比例分别为42.8%、20.6%和36.6%。接受替格瑞洛治疗的平均天数为(161.4±126.0) d,出院后随访0~784 d,中位数随访时间195(145,371) d。随访期内共发生死亡20例,卒中5例,出血29例,Kaplan-Meier法估算的2年死亡、卒中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5%、0.2%和2.3%,2年的无事件生存率为96.1%。结论接受替格瑞洛治疗的中国ACS患者,其死亡、卒中及出血发生率均较低,初步提示替格瑞洛对于中国ACS患者安全和有效,需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作者:王贺阳;苏晞;沈成兴;郭金城;吴朝晖;朱永宏;赵昕;李毅;韩雅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造成我国居民死亡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首要原因。全国目前心血管病患者约2.9亿人,其中心肌梗死患者达250万[1]。目前针对冠心病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心内外科杂交手术(Hybrid)等多种不同治疗方式。医患共同决策是一种鼓励医生与患者共同参与其中的新兴决策模式,运用科学的医患共同决策模式对优化冠心病治疗方式的选择、改善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的预后及患者近远期康复都将有着积极的影响。
作者:郭伟;张东凤;黄榕翀;宋现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80岁,主因“间断性胸闷2年余,再发1 h”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脂血症、脑梗塞病史。入院查体:血压120/60 mmHg,(1 mmHg=0.133kPa),神志清楚,双肺未及干湿性啰音。心界叩诊不大,心率53次/min,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Ⅱ、Ⅲ、aVF导联为QS型。头颅CT:脑内多发陈旧性缺血灶。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80 ng/ml、肌红蛋白(CYO)>400 ng/ml、肌钙蛋白I(cTNI)8.08 ng/ml。总胆固醇6.05 mmol/l,低密度脂蛋白4.24 mmol/l,肌酐131.7 umol/l,尿素氮10.5 mmol/l。心脏超声示: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射血分数正常。胸片、腹部超声正常。入院诊断:①冠心病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②高脂血症;③陈旧性脑梗塞;④肾功能不全代偿期。入院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前降支近中段多处钙化扭曲狭窄病变,重狭窄约85%;回旋支中段狭窄85%;远段钝缘支开口以远弥漫性75%狭窄。右侧冠状动脉近段弥漫性狭窄,窄处约90%;后三叉前有一90%狭窄。首先在右侧冠状动脉远段、近段分别植入2.5*14 mm支架(Medtronic);3.5*18 mm支架(Medtronic)。术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硫酸氢氯比格雷75 mg,1/日,依诺肝素4000U皮下注射,1/12 h,替罗非班0.075 ug/min/kg泵入,持续24 h,血栓弹力图正常。随后于1周后行二次手术,在前降支近中段植入3.0*18 mm和2.75*30 mm(Medtronic)支架。回旋支中段植入2.5*15 mm (Medtronic)支架;术后仍给予阿司匹林、硫酸氢氯比吡格雷口服,替罗非班静点24 h。术后第2 d患者自诉左髋部疼痛,血压120/65 mmHg,无呕血、黑便,无皮肤黏膜出血,左下肢无肿胀及皮温减低,双侧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正常。术后第三天血红蛋白下降致55 g/l,血压110/60 mmHg,下肢血管超声:双侧股、腘动脉硬化伴多发斑块;腹部超声:左侧腹膜后不均质回声包块(150×75×63 mm),明确是腹膜后血肿,立即停用阿司匹林、停用扩血管药物,输血800 ml。到术后7 d,左侧腰骶部出现大片淤癍,并形成皮下血肿。停药后5 d后血红蛋白升至10 g/L,复查血栓弹力图显示为高凝状态,凝血因子活性强,血小板聚集功能强,有血栓形成风险。氯吡格雷药物抑制率34%,阿司匹林药物抑制率74.4%。由于顾虑再出血,于停药后第7 d晨仅恢复口服阿司匹林。当晚出现视物模糊,后伴胸痛、血压下降(70/50 mmHg)。急查眼底正常、头颅CT与前无变化,心电图示Ⅱ、Ⅲ、aVF、V2~V6导联ST段提高,查心肌酶:CK-MB 17.27 ng/ml ,Myo 193.7 ng/ml,cTNI 13.95 ng/ml。立即给予补液,静脉推注多巴胺、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但血压进一步下降,呼吸减慢,血氧饱和度下降,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急救措施,仍然不能维持血压,无法行主动脉球囊反搏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约2h后患者死亡。
作者:丁力平;张铮;卢鑫;胡莉华;张丽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几乎所有类型的心脏、大血管疾病均可引起心力衰竭(心衰)。心衰时,机体会启动一系列代偿机制,如心脏前负荷增加、心肌肥厚、交感兴奋性增强、RAAS激活等。心肌肥厚以心肌纤维增多为主,能源供体的线粒体也相应增多。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 2,UCP2)是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质子转运体,通过将内膜外的H+转运回线粒体基质,导致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在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UCP2的解偶联作用可以减少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保护心肌细胞;同时也可导致心肌能量代谢障碍、Ca2+超载、心肌兴奋收缩耦联异常而加重心衰甚至猝死。因此,适当调节UCP2的表达有助于指导心衰的临床治疗。
作者:纪丽丽;李晓燕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肺栓塞患者心电图的影响。方法入选自2014年1月~2014年12月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65例,男42例,女23例,年龄33~76岁,平均(52.3±11.2)岁。对比溶栓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包括电轴右偏、右束支传导阻滞、肺型P波、胸前导联T波倒置、aVR导联R波振幅增高、窦性心动过速、SⅠQⅢTⅢ(Ⅰ导联S波Ⅲ导联Q波T波)、SⅠQⅢ(Ⅰ导联S波Ⅲ导联Q波)、SⅠ(Ⅰ导联S波)、Tv1~v5倒置。结果与溶栓治疗前比较,溶栓治疗后电轴右偏、SⅠQⅢTⅢ型、窦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减少,为23.1%vs.9.2%、53.8%vs.27.7%、49.2%vs.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溶栓治疗能够改善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指标。
作者:徐昕;尹岚;张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52例扩张型心肌病住院患者,将其分为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组21例、正常窦性心律组31例,所有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对心脏结构和功能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窦性心律组相比,CLBBB组患者年龄、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均大于正常窦律组(P<0.01);CLBBB组患者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小于正常窦律组(P<0.05,P<0.05)。年龄、LVESD及LVEDD分别与CLBBB呈正相关(r=0.541,P=0.000;r=0.398,P=0.012;r=0.404, P=0.009);IVSd与CLBBB呈显著负相关(r=-0.354,P=0.019);LVEF与CLBBB无相关性(r=-0.288, P=0.06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LVEDD为CLBBB发生的预测因素(P=0.027, OR=1.196,95%CI:1.020~1.402;P=0.018,OR=1.224,95%CI:1.035~1.447)。结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会加重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功能的损害,年龄和左室舒张末内径可能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CLBBB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胡元会;贾秋蕾;魏艺;褚瑜光;宋庆桥;王欢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合并心率变异性异常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自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因老年冠心病于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患者143例,依据心率变异性分为心率变异性正常组(n=91例,SDNN≥102 ms)和异常组(n=52例,SDNN<102 ms),分析老年冠心病发生心率变异性异常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空腹血糖(FPG)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程( OR=7.485,95%CI:0.909~0.984,P=0.006)、糖尿病病程(OR=8.441,95%CI:0.856~0.970,P=0.004)、空腹血糖(OR=4.619,95%CI:1.022~1.601,P=0.032)是导致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随着高血压、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其发生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危险性显著增加,老年冠心病心率变异性异常患者空腹血糖偏低。
作者:程燕;王利敏;孙尧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