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王显利;廉秋芳;王雅宁;李雪杰;李艳;王璇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血脂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1月于延安大学咸阳医院心内科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40 mg组62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52.10±10.55)岁;20 mg组58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51.09±9.54)岁。分别于PCI治疗前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和40 mg,PCI治疗后继续服用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6个月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本组术前比较,两组PCI术后1个月、6个月TC、LDL-C、TG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20 mg组比较,40 mg组PCI术后6个月TC,术后1个月及6个月LDL-C、TG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CI后6个月内40 mg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8.1%,20 mg组为1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 mg组出现肝功能异常2例,20 mg组1例,未出现横纹肌溶解等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降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血脂,但使用40 mg患者较20 mg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减少。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零X线透视下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目的:对比Ensite Velocity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零X线曝光与常规X线曝光下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RFCA)的可行性,探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在PSVT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拟行RFCA的PSVT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三维电解剖组(45例)应用电解剖标测系统零X线透视下标测治疗,常规透视组(41例)应用X线透视下标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即时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随访成功率的差异。结果与常规透视组相比,三维电解剖组手术时间类似(P>0.05),X线透视时间明显减少(P<0.05),手术即时成功率及随访成功率明显提高(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中安全、高效,可尝试应用以大限度减少X线透视。

    作者:刘定坤;韦开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预测模型的建立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急危重症,冠状动脉评分(Gensini评分)是用于量化AMI严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1-3],但冠状动脉评分的定量依赖于冠状动脉(冠脉)造影,一方面部分基层医院难以进行该项检查;另一方面,AMI的发生发展与很多因素密切相关,如何收集、遴选其影响的因素,考察这些因素与冠脉评分的量化关系等对于评估AMI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选择2012年6月~2014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121例AMI患者,对其一般资料、血液学、血清学及甲状腺功能参数与冠脉评分的关系进行评估,建立预测模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陈艺钊;李霖;徐鸿远;陈伟梅;谭治双;林文培;何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血清胱抑素C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评估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tantin C,Cys-c)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及远期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连续入选2009年1月~2013年10月于沧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首次确诊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共533例,其中男性418例,女性115例。将所有患者按照入院24 h的Cys-C水平分为对照组(200例,Cys-C<17 mg/L)以及实验组(333例,Cys-C>1.17 mg/L)。所有入选者于入院24h内抽血检测血清Cys-C的水平。出院后电话随访1年,研究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住院期间实验组全因死亡率高于对照组(10.8%vs.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低于对照组的1年无事件生存率(82.3%vs.88.3%,P=0.007)。死亡率分别为4.3%vs.3.6%,再次血运重建率分别为3.9%vs.4.0%,严重心力衰竭分别为2.7%vs.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清胱抑素C在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以及远期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赵磊;郑晔;王云飞;盛吉章;曹绪芬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前列地尔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介入治疗中预防对比剂肾病的影响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介入治疗中预防对比剂肾病的作用。方法选取自2008年6月~2014年1月咸阳市中心医院经介入治疗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86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41例,平均年龄(60.3±14.3)岁,均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各43例,观察组中男性23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61.2±13.7)岁,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59.4±14.9)岁。对照组给予降血脂,抗血小板凝集及水化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于冠状动脉造影(CAG)术前30min给予前列地尔10μg,经100 ml生理盐水稀释后静脉滴入,术后静脉注射3d,比较两组患者造影后肾功能及对比剂肾病发生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术前尿素氮(BUN)、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24h GF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h BUN, Scr,GFR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液透析率,住院天数与对比剂肾病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可明显预防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对比剂肾病的发生,改善肾功能,降低血液透析及住院天数。

    作者:孙小霞;王阿利;左红;秦黎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利湿降脂熏蒸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利湿降脂熏蒸对湿浊痹阻型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及中医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12月~2015年5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门诊的高脂血症患者65例,男性30例,女性35例,年龄30~75岁。随机分为熏蒸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熏蒸组给予利湿降脂中药熏蒸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1/晚)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疗效。比较两组中医证候和疗效。检测熏蒸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和肌酸激酶水平。结果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均有所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熏蒸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熏蒸组中医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熏蒸组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无效的比例为6.25%、15.6%、59.4%、18.75%,对照组显效、有效、无效的比例为12.1%、45.5%和42.4%。熏蒸组较对照组总有效率升高(81.2%vs.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熏蒸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肝肾功能指标和肌酸激酶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利湿降脂法熏蒸能有效改善血脂水平并缓解患者中医症状,并且未发生不良反应。

    作者:陈爱佳;肖璐;胡世蕊;冯玲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分级管理干预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影响

    目的:观察社区高血压患者分级管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于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高血压患者120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57例,年龄41~75岁。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采用社区分级管理干预;对照组(60例)未采用社区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和疗效,进行相应的疾病预防知识考评。对观察组健康行为问卷调查。结果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下降,为[(138.1±16.2)mmHgvs.(127.7±12.0)mmHg],[(92.3±10.8)mmHgvs.(81.3±9.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显效、有效、无效的比例为33.3%、40.0%、26.7%,观察组为40.0%、56.7%、3.3%。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7% vs.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疾病预防知识掌握优良比例高于对照组,及格和较差比例低于对照组,为(61.7%vs.28.3%)、(30.0%vs.36.7%)、(8.3%vs.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社区高血压患者分级管理干预可以有效控制血压,改善健康行为。

    作者:王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心血管内科常见纠纷成因及对策

    心内科医疗纠纷调查与分析的研究,目前国内公开发表的较少,本文拟结合国内部分文献报道及某三级医院近10年的心内科纠纷统计数据对纠纷成因及对策综合阐述,供心内科医护人员工作中参考。

    作者:王娟;刘晓艳;易蕊;苏太贵;门爱民;郭娟;王敏;杜玉国;杜淑莲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老年糖尿病和非糖尿病胸痛患者冠状动脉CT评价

    目的:利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摄影术(CCTA)评价糖尿病和非糖尿病胸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及斑块的特点。方法选自2012年1月~2014年12月间山东省招远市人民医院以胸痛为症状接受64层冠状动脉CT检查且年龄大于60岁患者488例,其中合并糖尿病者221例,非糖尿病者26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与类型特点。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事件存活率的预后分析。结果与非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组患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75.1%)及弥漫病变(43.9%)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37.8%、16.1%),且有更多的混合斑块发生率(82.4%vs.39.7%);糖尿病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大于50%及75%发生率(61.5%、31.2%)高于非糖尿病组(36.0%、19.9%)。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在冠状动脉狭窄大于50%的患者中经过1年随访,糖尿病组患者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事件存活率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CT能够准确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之间的差异,有利于进行早期危险评估。

    作者:王秀杰;曾凡本;陈雯;马锦玲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

    大型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左室射血分数正常时可能发生心力衰竭(HF),并且射血分数正常的HF(HFpEF)患者可占到HF人群的50%[1]。HFpEF的总体死亡率可能高达射血分数减低HF(HFrEF)患者的死亡率[2],虽然HFpEF的大部分死亡是心血管性死亡;但与HFrEF相比,HFpEF的非心源性死亡较高。近十年类HFpEF患者的预后并未得到改善,凸显长期缺乏对该重要综合征的有效治疗。该文重点综述HFpEF的诊治现状与展望。

    作者:梁峰;胡大一;方全;沈珠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中国人群凝血因子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遗传关联性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中国人群凝血因子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遗传关联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ISI Web of Knowledge、Cochrane Library(从建库至2015年7月)并辅以手工检索。纳入关于中国人群凝血因子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遗传关联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研究员独立筛选并提取资料,采用NHI-NHGRI研究工作组推荐的遗传关联性研究报告规范为基础,评价所纳入的研究的质量。采用Stata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研究,累积冠心病2789例,对照组258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人群凝血因子Ⅶ基因型RR较QQ患冠心病风险增加(RRvs. QQ,OR=1.710,95%CI:1.109~2.637,P=0.015);同时基因型RQ较QQ患冠心病风险增加(RQvs. QQ,OR=1.692,95%CI:1.074~2.655,P=0.023);基因型RR与RQ人群发生冠心病的风险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OR=1.008,95%CI:0.886~1.146,P=0.908)。结论现有研究证据显示,中国人群凝血因子Ⅶ基因多态性具有明显的遗传关联性,且等位基因R为冠心病的遗传易感基因。

    作者:张黎缘;钱盾;李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以复视为首发症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2岁,主因“右眼复视、头晕、发热1月余,心脏瓣膜置换术后5d”入院。患者1月前无诱因出现右眼复视、头晕,经当地医院头颅CT检查为“脑血栓形成”,给予溶栓(尿激酶)、抗凝、改善脑供血等治疗后病情好转,发病第12d患者无诱因突感双侧前臂痛痒,左手第一指间关节肿胀,周围软组织红肿,活动受限,伴畏寒发热,无寒战,体温在37.5~39℃之间,无心前区不适,血培养示“玫瑰色库克菌”,心脏彩超示“二尖瓣叶中等回声团,赘生物可能,二尖瓣脱垂,中至大量返流,主动脉无冠脉增厚,赘生物可能,左室射血分数>30%;腹部CT平扫示:脾大,脾脏可见楔形低密度影,脾梗死可能性大,脾脏下极低密度影,性质待查。入院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瓣膜病,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心功能Ⅱ级(NYHA分级),脑梗死,脾大,药物过敏(低分子肝素钙)。抗感染治疗40d后转至北京阜外医院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及主动脉瓣置换术”,手术顺利,切口愈合好,赘生物血培养示“草绿色链球菌生长”,转回我院继续抗感染治疗。入科查体:T:36.5℃,P:80次/分,R:20次/分,BP:左上肢120/60 mmHg(1 mmHg=0.133kpa),右上肢:125/68 mmHg,左下肢:138/76 mmHg,右下肢:140/75 mmHg,心尖搏动在第4肋间左锁骨中线内1cm,心音M1、P2、A2无亢进,A2>P2,无开瓣音,心率80次/分,胸骨左缘IV肋间可闻及舒张期Ⅱ级隆隆样杂音,向心尖部传导。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瓣膜病,二尖瓣机械瓣置换及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脑梗死后遗症期。给予抗感染、抗凝等治疗,临床治愈出院。

    作者:杨彦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补充氯化钠治疗心力衰竭伴低钠血症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3%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低钠血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4年6月解放军266医院收治的CHF伴低钠血症患者108例,其中男性66例,女性42例,在常规吸氧、利尿、强心等治疗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3%氯化钠,滴速10~15 ml/h,每天补充3%氯化钠50~200 ml,使血钠浓度至正常低限(135 mmol/L)。观察入院2周内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左室收缩末内径(LVSD)、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血钠浓度及临床疗效等。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LVEF(33±7)%vs.(51±8)%明显增加;SV(45±6) ml vs.(71±6)ml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LVSD(46±7)mmvs.(40±7)mm下降;LVDD(61±9)mmvs.(50±10)mm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血钠浓度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显效67例,有效35例,无效6例,其中死亡3例,总有效率94.5%。结论静脉补充3%氯化钠,能及时纠正心力衰竭患者的低钠血症,改善心功能、提高心力衰竭的疗效。

    作者:李东升;邵素玲;宋洋;王金环;马莉莉;秦兵兵;苏艳萍;王美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多重阻滞剂联用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构及QT离散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多重阻滞剂联用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构及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选自2011年3月~2014年12月间在延安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经保守治疗的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8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为(56.87±4.11)岁;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56.98±3.89)岁,对照组给予常规纠正心力衰竭(心衰)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用螺内酯与美托洛尔等多重阻滞剂治疗,均治疗14d。结果14d后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0.0%,治疗组为97.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值明显减少,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LVEDD、LVESD与LVEF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QTd值都呈现明显下降趋势(P<0.05),治疗组QTd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重阻滞剂联用在扩张型心肌病心衰患者的应用可有效逆转心室重构,缩短QT离散度,提高总体治疗疗效。

    作者:王丽娟;白宏兴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诊断PCI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Meta分析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估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心肌灌注显像(MPI)诊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冠状动脉(冠脉)再狭窄的效能。方法通过PubMed、HighWire、CBMdisc、EMbase、知网、万方、维普、超星等数据库收集公开发表的SPECT-MPI诊断PCI术后冠脉再狭窄的相关文献,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效应指标数据。采用系统评价软件Meta-Disc1.4和Sata12.0软件进行分析,加权合并效应量指标,绘制SROC曲线,计算曲线面积(AUC)、Q*指数;绘制漏斗图,并进一步检验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本评价共纳入文献10篇,样本750例,病变冠脉855支。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文献6篇,患者360例,SPECT-MPI诊断的敏感性(Sen)、特异性(Spe)及其95%CI分别为0.88(0.83~0.92)、0.83(0.77~0.89),AUC和Q*指数分别为0.92、0.85;以冠脉为研究对象,纳入文献8篇,冠脉763支,诊断的敏感性(Sen)、特异性(Spe)及其95%CI分别为0.86(0.82~0.90)、0.89(0.86~0.92),AUC和Q*指数分别为0.94、0.88。结论 MPI诊断PCI术后冠脉再狭窄的效能高,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

    作者:刘征;陈金良;于卫国;任永梅;宋明辉;李安均;李小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的疗效

    目的:评估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1月顺义区医院住院并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9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59.3±9.4)岁。入选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0例)和曲美他嗪组(39例)。常规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他汀类等药物治疗,曲美他嗪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于PCI术前3 d口服曲美他嗪20 mg,3/日,术后继续服用。所有患者均于PCI术前、术后24h检测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T(cTnT)变化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采用TIMI帧数(TFC)评估冠状动脉血流改善情况。结果常规治疗组PCI术后较术前CK、CK-MB和cTnT浓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常规治疗组术后比较,曲美他嗪组CK、CK-MB和cTNT均降低,(102.52±30.40)U/Lvs.(82.37±22.40)U/L、(19.52±3.49)U/Lvs.(14.37±2.68)U/L、(0.13±0.12) ng/mlvs.(0.05±0.08)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常规治疗组临床显效16例(40.0%),有效14例(35.0%),总有效率为75.0%;曲美他嗪组临床显效26例(66.7%),有效9例(23.1%),总有效率为89.7%,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曲美他嗪组前降支和回旋支的平均TFC值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曲美他嗪可以抑制PCI围术期相关心肌损伤,且对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作者:周维伟;赵冰;刘淑满;杨春霞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参附注射液辅助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有效性及安全性系统评价

    目的:系统评价参附注射液联合西药对扩张型心肌病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检索CNKI、万方、CBM、维普、PubMed、EMbase、Clinical trails、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收集参附注射液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由2名评价者独立选择文献、提取资料,交叉核对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共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共536名受试者。结果 Meta分析结果显示:参附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治疗后,扩张型心肌病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的有效率(RR=1.25,95%CI:1.15~1.35,P<0.00001)优于西医常规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MD=6.28,95%CI:3.29~9.27,P<0.0001)高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MD=-4.07,95%CI:-5.85~-2.28,P<0.00001)低于对照组;脑钠肽(BNP)(MD=-132.38,95%CI:-205.66~-59.10,P=0.0004)低于对照组;6min步行试验(MD=35.86,95%CI:17.95~53.77,P<0.0001)高于对照组;心率(MD=-4.91,95%CI:-7.27~-2.55,P<0.0001)低于对照组。纳入的8个研究中,有2个研究观察了不良反应,1个研究报告有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可改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因大部分研究未对参附注射液的安全性进行观察,故未能作出药物安全性方面的可靠分析。由于本系统评价纳入研究样本量小且质量较低,增加了本次系统评价结论产生偏倚的风险,因此参附注射液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疗效和安全性需要更多高质量临床试验加以证实。

    作者:贾秋蕾;胡元会;宋庆桥;杜柏;李可;李偲偲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障碍

    1.1流行病学调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包括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和外周血管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IHD和卒中分别是全世界疾病死亡的首要和第三位原因,2013年导致每100000人中有247.9人死亡[1]。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全球疾病负担报告显示精神障碍是全球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2]。WHO预测,到2030年抑郁症将会成为及心血管疾病后的第二位导致残疾的原因。2015年Walker[3]对精神障碍人群的死亡率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显示,精神障碍人群的死亡率较非精神障碍人群高2.22倍,占全球死亡的14.3%,每年约80万死于精神障碍。

    作者:魏万林;张磊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炙甘草汤加味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中药汤剂炙甘草汤加味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辅以手工检索文献,采用RevMan5.2.5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6篇随机对照试验,总计408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Meta分析结果提示,常规西医治疗联用炙甘草汤加味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治疗对照(RR=1.38,95%CI:1.07~1.78、RR=1.29,95%CI:1.11~1.49),并显著提高左室射血分数(MD=4.46,95%CI:2.93~6.00);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MD=2.45,95%CI:0.77~4.68);改善心脏NYHA分级(RR=1.54,95%CI:1.25~1.91);缩小心胸比(MD=4.30,95%CI:1.20~7.40);增加6分钟步行距离(MD=141.00,95%CI:136.13~145.87);改善左室质量指数(MD=23.43,95%CI:13.73~33.13);缓解心肌纤维化程度(MD=38.25,95%CI:18.02~58.49);对于血压、心率、心室重构及左室容积等的影响尚需更多临床试验进一步观察。观察不良反应,两组均未发现明显异常。病死率无统计学意义(RR=0.5,95%CI:0.10~2.53)。结论炙甘草汤加味能够改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临床症状,有改善远期心脏功能结局的趋势。

    作者:刘海峰;鞠静;杜武勋;闫岩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与冠脉病变的关系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modified albumin,IMA)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入选2013年12月~2014年12月间于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心血管科收住院的16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检测其血清IMA水平,同时行冠脉造影检查并分析结果。根据造影结果分为两组,B组(无冠脉狭窄或冠脉狭窄<50%者)42例;C组:冠脉狭窄>50%者118例。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A组),检测其IMA水平作对照组。对C组(冠脉狭窄>50%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据冠脉病变形态特点分简单病变组和复杂病变组;据冠脉Gensini积分分为三组:C1组积分<20分,C2组20~40分、C3组>40分。结果 C组血清IMA水平显著高于A组及B组(P<0.05),C组亚组分析显示,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加重,IMA水平增加。结论 IMA水平升高与ACS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较高一致性,可做为ACS早期诊断和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作者:王培;郑晓晖;王彦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盐酸阿罗洛尔对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

    目的:观察盐酸阿罗洛尔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入选2014年1月~2014年6月间北京军区总医院心内科门诊初诊的1~2级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38例,年龄19~60岁,平均年龄(40.2±10.8)岁。随机分为阿罗洛尔组(n=50)和氨氯地平组(n=50)。阿罗洛尔组每日晨起服用盐酸阿罗洛尔;氨氯地平组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连续服药8周。分别于用药前及用药后8周记录患者24h动态血压、心率情况,贝克抑郁量表、状态焦虑问卷评估抑郁、焦虑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血压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氨氯地平组比较,阿罗洛尔组治疗后心率显著下降,(77.8±11.0)次/minvs.(67.5±10.0)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氨氯地平组比较,阿罗洛尔组焦虑水平下降,(37.9±10.2)分vs.(35.2±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阿罗洛尔在有效降压的同时,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焦虑水平。

    作者:刘春萍;骆利;谈波;衣桂燕;李俊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