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承岩;刘兰芳;刘霞;刘李承;米艳娟
患者,男,15岁,学生.因乏力、盗汗、咳嗽1月余,于1999年4月29日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如常,精神欠佳,左下胸语颤减弱,左下胸叩诊浊音,呼吸音弱,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口罗音及胸膜摩擦音.
作者:李保明;姚世雄;王仲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反映河南省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发现水平.方法根据河南省2000年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数据中病人发现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结防机构仅登记、管理了5.1%的活动性肺结核病人;88.6%的肺结核病人在非结防机构确诊,其中93.6%未转诊、登记.结论加强各级综合医疗机构结核病归口管理是提高病人发现水平
作者:焦晓磊;田红宇;刘传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讨论肺结核球误诊原因,提出手术指征及手术方式.方法报告及分析108例肺结核球病例资料,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肺结核球108例,占同期手术总数2.2%.术前误诊37例,其中误诊为肺癌30例(病灶<3cm者22例),良性肿瘤6例,曲菌球1例.X线胸片表现不典型40例(病灶边缘有毛刺、分叶状、伴有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等).病灶发生在肺上叶85例(78.7%),有结核中毒症状者58例(53.8%).30例因抗结核治疗效果不佳而手术.结论在肺部孤立病灶的诊断中应考虑结核球的可能,应结合临床全面分析,尽可能找出组织病理学依据,使部分结核球病人避免手术治疗.结合文献资料提出肺结核球的手术指征及手术方式.
作者:张雷;丁嘉安;姜格宁;许成文;陈恒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男,27岁,农民.因咳嗽、胸痛、午后低热1月余就诊,既往无药物过敏史.T 37.6℃,P 82次/分,R 18次/分,BP 13.6/8.6kPa,胸部X线摄片检查发现右肺上中部边界模糊的絮状阴影,痰涂片检查即时痰(+),诊断:初治涂阳肺结核.选用2H3R3Z3S3/4H3R3化疗方案治疗,第一次服药后出现头昏、头痛,全身皮肤瘙痒、四肢远端麻木.查体:T38.5℃,P、R、BP正常,全身皮肤潮红,并可见紫红色的小丘疹,相互融合成片,以颈部、腋下、腹股沟为甚,初步考虑抗痨药物过敏,继而逐一停药观察,首次停用异烟肼2日后症状、体征明显缓解,1周后完全消失.既而试用结核清(DPC,广州白云山制药厂生产)替代80mg/次,与RFP、PZA、SM联用,治疗后2、5、6月连续3次痰涂片检查(-),患者自觉症状完全消失,X线摄片检查肺部病灶明显吸收好转.
作者:龙腾双;欧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本文对186例门诊全程管理的肺结核病例进行防痨知识宣教,并对宣教效果进行评价.一、方法与内容1.方法:186例均为市结防所门诊1997~1998年治疗管理的肺结核病人,其中男性117例,女性69例,年龄18~56岁,平均38.6岁.初治139例,复治47例;菌阳57例,菌阴129例;高中文化及其以上学历51人,初中84人,小学40人,文盲11人.病人确诊后1周内完成首次宣教,治疗1月内进行再次宣教.疗程结束时,由结防医生按调查表要求对病人进行结核病防治和卫生行为测试,同时对1995~1996年未作正规宣教的155例肺结核病例按同样方式、同样内容进行测试,作为对照.
作者:孙开友;黄连章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国产重组结核分支杆菌蛋白38kD(rTPA38)和16kD(rTPA16)用于结核病的诊断价值.方法以rTPA38和rTPA16为抗原,PPD为对照,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结核抗体.结果 246例肺结核病组,rTPA38、rTPA16和PPD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66.3%、63.0%和72.3%.健康献血组、非结核呼吸疾病组和卡介苗接种阳转组血清同时用rTPA38、rTPA16和PPD检测,rTPA38特异性分别为97.6%、96.8%、86.0%.rTPA16特异性分别为94.7%、93.1%、75.0%.PPD特异性为93.4%、85.7%、67.9%.统计分析显示,rTPA38蛋白和PPD检测非结核呼吸疾病组,其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检测卡介苗接种阳转组阳性率和血清抗体滴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rTPA38和rTPA16同时检测108例肺结核病组血清可提高11.1%的阳性率.结论 rTPA38蛋白抗原有较好的灵敏度和较高特异性,是ELISA的可靠抗原,与rTPA16联用可提高灵敏度,对结核病血清学诊断有较高参考价值.
作者:张小刚;庄玉辉;何秀云;熊志红;董恩军;李书琳;张永胜;李昕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992年以来我们开展世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施行全程监化治疗菌阳肺结核9234例,治愈8585例,疗效显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邹兴梅;陈贺兰;李婉君;黄启青;何瑜;杨瑞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痰涂片镜检作为发现传染源、选择化疗方案、考核评价疗效的重要手段,在现代结核病控制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加强痰涂片的质量控制,提高各级实验室的痰检工作效率已成为当前国家结核病控制规程实施中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一次痰涂片镜检室间质控数据的分析,阐明痰涂片制片质量因素对镜检工作效率的影响.
作者:邓云峰;孙淑丽;王燕;于春宝;吴志磊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开展结核病项目县工作是个多层次、多指标的系统工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般以涂阳发现率,新发病人比例,治疗覆盖率,完成治疗率,痰菌阴转率,复治阴转率6个指标反映项目县工作开展情况,然后对项目县工作进行综合评价.本文试用密切值法,利用上述专业指标对龙岩市开展结核病项目县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作者:饶佩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肺换气功能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间所进行的气体交换.通过此过程,肺泡内的O2进入肺毛细血管,而肺毛细血管血液中的CO2排出至肺泡,其正常与否取决于肺弥散功能和通气血流比值.
作者:李琦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煤工尘肺结核病人多见的并发症之一为肺部感染,且死亡率较高.本文试图通过对我科28例病人75例次院内肺部细菌性感染的回顾性分析,了解其病原学和药敏特点,以提高认识,改进治疗,改善预后.
作者:陈东进;郑慧;姜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997年1月,国家卫生部将肺结核从丙类传染病转列为乙类传染病管理,使肺结核疫情资料更趋于科学、完整、规范,有利于实施加强以短程督导化疗为核心的肺结核控制技术政策.为了解肺结核列为乙类传染病管理后的疫情,本文运用流行病学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对义乌市1997~2000年肺结核报告病例人群、地区、季节分布情况进行疫情流行病学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何宝贤;乔炳海;叶仙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1993~2000年结核分支杆菌的耐药率流行趋势.方法采用绝对浓度间接法对4种药物进行耐药测定.结果初始耐药率由1993~1994的34.6%下降至1999~2000年的18.2%,链霉素和异烟肼的初始耐药频率由1993~1994年的22.6%、13.2%下降至1999~2000年的13.4%、7.8%;复治耐药率由1993~1994年的52.1%下降至1999~2000年的35.7%.MDR的总耐药率1993~1994年为9.5%,1999~2000年的7.6%.结论大连市开展世行贷款项目以来初始及复治耐药率均呈下降趋势,但MDR的总耐药率未出现明显下降.
作者:路希伟;谌杰;张洪娟;刘晶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男,58岁,1998年4月12日因咳嗽2月,低热半月以左侧浸润型肺结核收住院.入院后予异烟肼0.4/日,利福平0.45/日,链霉素0.75/日肌肉注射治疗.
作者:李维荣;廖鲁燕;梁春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小毛莨内酯抗人体结核休眠菌感染的分子免疫学机理.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结核病人PBLs中结核菌16kD α-晶状体同源蛋白DNA阳性的56例患者为本研究对象;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半定量(QC-RT-PCR)方法,测定不同剂量的Tern.对以上病人PBL颗粒裂解肽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当Tern.在100mg/L,200mg/L浓度时,能诱导结核休眠菌感染病人体外活化的PBL GLS mRNA的表达.结论 Tern.可能通过促进颗粒裂解肽mRNA的表达,增强机体CTL杀菌能力,达到抗结核休眠菌的作用.
作者:詹莉;戴华成;杨治平;易著文;成诗明;舒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索结核菌素试验作为测定痰巨噬细胞计数的激发试验用于肺结核与肺部肿瘤的鉴别.方法皮内注射结核菌素,收集注射前后痰液,测定痰巨噬细胞在不同时间的数量变化.结果肺部肿瘤组和肺结核组相比,PPD均径无显著性差异(P>0.05),痰巨噬细胞计数在实验后24、48、72小时肺结核组较肺部肿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结核菌素试验作为测定痰巨噬细胞计数的激发试验用于肺结核与肺部肿瘤的鉴别是可行的.
作者:窦迎利;甄新安;祁敏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山区县是病人管理难度较大的地区.对结核病人治疗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难题.为了达到结核病控制的各项指标,我们在结核病治疗管理方面采取主要措施:
作者:何立革;杜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氧氟沙星作为一种新型抗结核药物,临床已取得良好疗效,而左氧氟沙星体内外抗结核作用约为氧氟沙星的2倍,我们将左氧氟沙星联合其他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29例,并设对照组观察,结果疗效显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林涛;王优;林爱俊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院自1998年以年,抢救肺部继发性念球菌感染哮喘持续状态20例,分析如下.
作者:张凤波;刘雪梅;毛玉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司帕沙星对耐多药肺结核(MDR-PTB)的疗效.方法 104例MDR-PTB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以氧氟沙星作为对照.治疗组52例采用3SHRZE+SPLX/9HRE+SPLX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3SHRZE+OFLX/9HRE+OFLX方案治疗.结果疗程结束时,治疗组痰菌阴转率92.3%,明显高于对照组69.2%(P<0.05);治疗2个月时治疗组痰菌阴转阴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司帕沙星是目前氟喹诺酮类中治疗MDR-PTB较为有效的药物.
作者:余荣深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