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浩瀚宇宙星空大医精神闪耀黎介寿院士获永久性小行星命名

关键词:宇宙, 星空, 工程院院士, 永久性, 小行星, 名字命名, 小天体, 南京军区, 中国科学院, 中心, 运行轨道, 行星历表, 国际组织, 奉献精神, 发展科学, 祖冲之, 总医院, 紫金山, 袁隆平, 杨利伟
摘要:4月25日,在南京举行的小行星命名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黎介寿,接过小行星命名证书、照片和运行轨道铜牌,正式获得永久性小行星命名。据了解,该小行星是由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2007年3月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属狮子星座,距离地球约2.21亿公里。2014年1月1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告,经中国科学院批准并报该中心批准,国际编号为(192178)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黎介寿星”,并刊入《国际小行星历表》,成为该天体的永久星名。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进行提名,并经国际组织审核批准从而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以人命名小行星,旨在彰显被命名人士对发展科学、教育、文化、慈善等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弘扬其爱国奉献精神。仰望星空,我国许多在不同领域有突出贡献或道德崇高的个人都曾获得小行星命名。20世纪,曾有一批小行星以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张衡、祖冲之、郭守敬等名字命名。此后,国际天文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又以钱学森、袁隆平、杨利伟等命名了一批小行星。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相关文献
  • FDA批准帕尼单抗用于一线治疗K-ras基因野生型的转移性结肠癌

    2014年5月26日,美国FDA批准帕尼单抗( Panitumumab )用于治疗K-ras基因野生型的转移性结肠癌( mCRC )患者,不能用于K-ras基因突变或K-ras基因状态未知的患者。该药可与FOLFOX方案联用于mCRC患者的一线治疗。同时,FDA也批准了Qiagen公司一种用于检查K-ras基因突变的试剂盒。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低位直肠癌保留括约肌手术方式的选择

    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仍是低位直肠癌治疗首选方案,也是取得根治的唯一手段,尽管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是低位直肠癌的标准术式,然而永久性造口带来的生理及心理问题一直是低位直肠癌患者严重的困扰,近年来,低位直肠癌保留括约肌手术已取得了积极进展,笔者将对低位直肠癌保留括约肌的手术进行简要评述。

    作者:崔龙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是教育部直属的高校医院、是吉林大学所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直接监管单位。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医院前身是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成立于1949年11月,先后经历多次更名,于1993年7月命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暨中日联谊医院。2000年6月,吉林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等5所高校合并组建新吉林大学,医院易名为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建院60多年来,医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形成中心院区、新民院区、南湖院区、开运院区、空港院区五位一体的格局,总占地面积68.3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医院现有员工3946人,在编人员2080人,聘用人员1866人。在编人员中医生889人,护士651人,技师130人。其中,主任医师202人,副主任医师205人,教授131人,副教授168人,博士研究生导师4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38人。医院现有床位3328张,设有51个临床、医技科室,装备先进诊疗设备千余台。医院年门诊量116万余人次,年出院11万人次,年手术3.8万例,患者平均住院日为10.87天。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第十一届全国大肠癌学术大会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本刊对论文摘要写作的要求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术中门静脉化疗联合mFOLFOX6可改善结肠癌患者生存

    结肠癌患者手术治疗和化疗的佳时间间隔目前还不清楚。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常文举等进行了一项临床研究,对接接受手术期间门静脉化疗( IPC)及辅助化疗的II/III期结肠癌患者的疗效及生存情况进行评估。研究人员将II/III期结肠癌患者随机分配到2组,一组接受IPC联合mFOLFOX6( OCTREE组)治疗,另一组仅接受mFOLFOX6( mFOLFOX6组)治疗。研究主要终点为无病生存期(DFS),次要终点为无转移生存期(MFS)、总生存期和安全性。数据显示,术中门静脉化疗联合mFOLFOX6治疗降低了II/III期结肠癌患者远端转移发生率,并延长患者无病生存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3D 腹腔镜的研究进展

    迈入21世纪,外科发展主要的方向是细致微创,微创手术在胃肠道肿瘤的治疗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腹腔镜系统经历了二维(2D)成像系统、三维(3D)成像系统,但二维(2D)成像系统缺乏足够的深度感,三维(3D)成像系统首先能够呈现传统手术的立体感、层次感;其次可减少对患者的生理创伤,使手术更精准、更安全;再次可以降低初学者的学习曲线。

    作者:房学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高位直肠癌联合部分小肠、膀胱根治性切除术

    结直肠癌的预后和临床病理分期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结直肠癌病人就诊时多为中晚期,这导致病人5年存活率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1]。对于其中的局部晚期结直肠癌病人而言,联合脏器切除手术是这类病人唯一可能获得治愈的手段[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于近日成功实施了一例高位直肠癌行联合脏器(部分小肠及膀胱)根治性切除术,现对这一病例进行简要报道。

    作者:赵志勋;陈瑛罡;王锡山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静脉输液两种排气方法的比较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是护士必须掌握的常规护理技术操作[1]。能否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是抢救患者的关键步骤之一。因此如何提高静脉输液一次性排气成功率是每名护士必须掌握的技巧。以往由于排气方法不当,常会遇到静脉输液前一次排气不能成功,而不得不采用挤压输液管、轻弹输液管或分离输液管接口等方法重新排气[2],造成排气时间延长、药液浪费过多、及药液或环境受到污染等现象,使患者不信任护士,造成双方都有一定的心理压力,而影响护患沟通。为此,本实验通过对两种排气方法进行研究比较得出,自动排气法是一种安全、简单、快捷、先进的静脉输液排气新方法,消除或降低了以往静脉输液排气时出现的缺陷。

    作者:张永红;李佳英;赵丽霞;张丽沙;刘林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小肠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策略

    小肠对缺血敏感,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 I/R)严重,影响临床小肠移植的效果。缺血预处理( IPC)、改善小肠移植保存液、抗炎等多种方法对减轻I/R显示出广阔前景,但均处于实验阶段,结合我们的研究,本文概括介绍了抗小肠I/R的方法及策略。

    作者:邹小明;李晓林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本刊文献查阅方式

    为了及时传播杂志的新消息,加强读者、作者、专家多层次互动,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查阅本刊文献:登录万方数据网http://med.wanfangdata.con.cn/Journal/xhwk.aspx,输入关键词搜索本刊相关文献。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手辅助腹腔镜与传统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的对比研究

    目的:通过手辅助腹腔镜与开腹下直肠癌根治术的对比研究,评估手辅助腹腔镜在直肠癌根治手术中应用的优劣。方法对本院103例接受手辅助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的直肠癌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手术切口、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后恢复、病理结果、近期疗效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手辅助腹腔镜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镇痛、术后排气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开腹组,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术后两组患者平均随访26个月,各自出现2例远处转移及复发,无切口种植情况。结论手辅助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是安全的微创手术方式,具有住院时间短、进食及肠道功能恢复快,疼痛减轻,出血量较少,手术彻底性良好的特点。

    作者:朱玉萍;冯海洋;刘卓;付志璇;李德川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本刊对论文计量单位的书写要求

    本刊发表的学术论文执行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单位符号表示,具体使用参照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编辑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第3版)》一书。注意单位名称和单位符号不可混合使用;组合单位中斜线和负幂数亦不可混用。首次出现不常用法定计量单位时在括号内注明与旧制单位的换算关系,下文再出现时只列法定计量单位。正文中时间的表达,凡前面带有具体数据者应采用d、h、min、s,而不用天、小时、分钟、秒。量的符号一律用斜体字母,如吸光度(旧称光密度)的符号为A,“A”为斜体字。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治疗早期直肠癌的疗效观察

    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手术切除仍是其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早期直肠癌是指癌变仅浸润直肠黏膜或黏膜下层,近年来随着肿瘤早期诊断水平的提高,直肠癌局部切除术在临床上应用日渐广泛[1]。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 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 , TEM )由德国医生 Buess于1983年首先应用于临床[2]。 TEM不同于传统的经肛门直肠局部切除术,其通过一种特殊设计的直肠镜完成肿瘤的切除、止血和缝合等操作。 TEM具有术野暴露良好、切除范围精准,并能切除较高部位的肿瘤[3]。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应用TEM治疗早期直肠癌3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浩;李舒媛;张庆怀;张锡朋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稿约

    作者:《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浩瀚宇宙星空大医精神闪耀黎介寿院士获永久性小行星命名

    4月25日,在南京举行的小行星命名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黎介寿,接过小行星命名证书、照片和运行轨道铜牌,正式获得永久性小行星命名。据了解,该小行星是由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2007年3月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属狮子星座,距离地球约2.21亿公里。2014年1月1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告,经中国科学院批准并报该中心批准,国际编号为(192178)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黎介寿星”,并刊入《国际小行星历表》,成为该天体的永久星名。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进行提名,并经国际组织审核批准从而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以人命名小行星,旨在彰显被命名人士对发展科学、教育、文化、慈善等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弘扬其爱国奉献精神。仰望星空,我国许多在不同领域有突出贡献或道德崇高的个人都曾获得小行星命名。20世纪,曾有一批小行星以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张衡、祖冲之、郭守敬等名字命名。此后,国际天文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又以钱学森、袁隆平、杨利伟等命名了一批小行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Lynch综合征的临床诊治进展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近几年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 Lynch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又称为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其特征是家族性聚集,发病年龄较早,多见于右半结肠,伴同时性或异时性的肠外恶性肿瘤,特别是子宫内膜癌、胃癌、卵巢癌等。早在1913年Warthin就首先报道了一个Lynch综合症家系,特征为家族多发的非息肉性结肠癌,同时伴有高发的胃癌和子宫癌,称之为G家族[1,3]。1966年,, Lynch 等[2,4-5]又报道了2个大家系的Lynch综合征病例,并命名为“癌症家族综合症”。1991年阿姆斯特丹会议将其定名为HNPCC,强调其遗传性及有别于家族性息肉病。至2004年 Bethesda 标准提出继续使用Lynch综合征的命名,多数医学专家认为HNPCC的命名忽略了肠外恶性肿瘤的高发率,沿用Lynch综合征的命名更为确切,Lynch综合征又分为LynchⅠ型(家族性结直肠癌综合征,家族呈现结直肠癌遗传)及LynchⅡ型(家族性癌症综合征,家族呈现结直肠癌和其他肿瘤遗传)[6-9]。 Lynch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外显率约为80%[8]。与DNA错配修复基因( DNA mismatch repair , MMR )的突变有关,50%~80%的Lynch综合征患者会发生结直肠癌,约占所有结直肠癌的3%[10-12]。按AmsterdamI、II及日本临床诊断标准,Lynch综合征在我国结直肠癌患者中的比率分别达1.24%、2.15%和2.93%[13]。

    作者:蒋来;李德川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直肠癌术后并发吻合口漏及吻合口狭窄一例报告

    直肠癌是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之一[1-2],随着直肠全系膜切除术( TME)及双吻合器的普遍应用[3-4],越来越多的低位直肠癌患者可以实现低位、超低位保肛,同时用齿状线作为低位,超低位吻合保肛手术标准的建立,使保肛手术的比例逐步上升,保肛手术一方面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5-6],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各种并发症。直肠癌低位前切除常见的并发症有吻合口漏、吻合狭窄和吻合口出血等[7]。持续的吻合口狭窄可能会转变为吻合口闭锁,如果伴发局部感染,导致吻合口附近炎性肉芽组织过度增生,症状严重者需要外科手术干预。我科曾收治了一位直肠癌术后发生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的患者,积累了一些经验与教训,现将此次病例与大家分享。

    作者:赵兴旺;胡汉卿;刘正;王贵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降结肠回肠多原发癌患者一例

    患者男性,66岁,因“间断便血1周”查肠镜诊断为“降结肠癌”住院,于2011年6月1日在天津市人民医院肛肠外科行结肠癌根治术,术中探查肿瘤位于降结肠,并探查肝、胆囊、胰腺、脾脏、胃、小肠及结肠的其他部位未见异常,遂行左半结肠根治性切除。术后病理提示结肠中分化腺癌,癌肿浸润至浆膜外血管,淋巴管内未见癌栓,肿块旁淋巴结2/14枚癌转移。术后给予FOLFOX方案化疗2次及生物治疗,因严重冠心病中断化疗。术后15个月时无明显诱因突发消化道出血黑便,于2012年9月15日住消化内科急查血常规Hb:82 g/L,行胃镜、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2013年1月29日因“便血2天”再次住消化内科,经小肠镜检查提示回肠肿物,病理提示腺癌,转肛肠外科手术治疗。于2013年2月5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距离回盲部150 cm处回肠端有一直径约4×3 cm大小的肿块,累及肠管壁约一周。距离肿瘤7 cm小肠系膜内可见肿大淋巴结,约2×1.5 cm,质硬。肿瘤生长处肠管挛缩,近端50 cm肠管扩张、肠壁水肿增厚,小肠系膜根部可扪及数个质硬肿大淋巴结。肝脏、胃、腹主动脉旁、腹壁等无转移性结节,行小肠肿瘤根治术。病理检查示:中分化溃疡型腺癌,肿瘤浸润至浆膜外,脉管内未见癌栓。肠旁淋巴结1/4转移。术后因身体不能耐受未行化疗,术后9个月时复查发现肝转移。

    作者:张春泽;王涛;付文政;李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本刊对论文参考文献写作格式的要求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