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萍;冯海洋;刘卓;付志璇;李德川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CME与开腹D3根治在右半结肠癌根治中外科肿瘤学质量。方法选取山西省人民医院2010年2月至2013年10月间收治的右半结肠腺癌患者共87例,前瞻性非随机实施腹腔镜全系膜切除术(Laparoscopic complete mesocolon excision ,L-CME,n=45)和同期开腹D3根治术(Laparotomy D3 resection,L-D3R,n=42),根据术中外科平面和结肠标本量化评估外科质量。结果 L-CME组外科平面分级略高于D3组但统计学差异不显著(84.4%v73.8%,P>0.05),但获取淋巴结(28.73v24.43,P<0.01),切除系膜面积(14592.49v10953.42mm2,P<0.01)及结肠切除(24.33v18.33cm,P<0.01)均高于D3组。结论两种手术都有较好系膜切除平面,但L-CME更符合系膜平面解剖学特点,从而提高了外科质量参数。
作者:赵保玉;陈智;徐钧;杨世明;梁荣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结肠癌患者手术治疗和化疗的佳时间间隔目前还不清楚。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常文举等进行了一项临床研究,对接接受手术期间门静脉化疗( IPC)及辅助化疗的II/III期结肠癌患者的疗效及生存情况进行评估。研究人员将II/III期结肠癌患者随机分配到2组,一组接受IPC联合mFOLFOX6( OCTREE组)治疗,另一组仅接受mFOLFOX6( mFOLFOX6组)治疗。研究主要终点为无病生存期(DFS),次要终点为无转移生存期(MFS)、总生存期和安全性。数据显示,术中门静脉化疗联合mFOLFOX6治疗降低了II/III期结肠癌患者远端转移发生率,并延长患者无病生存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一、以患者为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讲,“以患者为中心( patient-centered care )”理念是医学模式转变和对传统医学模式反思的产物,其临床实践是伴随着医疗质量控制的强化而不断深入的,1983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湖岸地区医疗中心首次把这一理念付诸实践。对于“以患者为中心( patient-centered care )”的理念,美国医学研究所( 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将其界定为“患者个体的喜好、需求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回应,同时这种价值观能够确保指导临床决策的医疗服务”。“以患者为中心”在治疗方案的个人决策和新型护理模式的设计中,更多的鼓励患者及其家属的积极参与,相关研究表明,在医疗行为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患者一方的参与度越高,医疗服务系统的安全性就越好,而这也是我们所倡导的健康观念的远期目标之一。
作者:尹梅;吴雪松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上升趋势,发病人群也逐渐趋于年轻化。肿瘤的发生发展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并涉及多个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或异常表达,整个致癌过程是一个多步骤、多基因、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长转化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信号通路在细胞癌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1-3]。因此,参与TGF-β信号通路的蛋白因子也可以参与肿瘤的发生和进展。有研究证实Smad7、BAMBI 可以分别通过不同的机制抑制TGF-β信号通路的传导,进而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分化和凋亡,调控细胞周期等[4-6]。因此,Smad7、BAMBI 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密切相关。现本文就TGF-β信号通路的组成以及Smad7、BAMBI的结构功能、生物学特性及其与肿瘤的关系作一系统综述。
作者:关旭;王锡山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结直肠癌( colorectal cancer ,CRC)是世界上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约有50%的患者终出现肝转移。对于发生肝转移的患者,若不经治疗,中位生存期仅为6.9个月,5年生存率为0。若肝脏转移灶行根治性手术,则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5年生存率为30~50%,因此手术切除仍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的首选。对于同时性肝转移的患者,若无肠道梗阻、穿孔、出血等症状,笔者倾向于同时性切除原发灶和转移灶,术中联合应用B超探查、微波、射频等新技术来提高切除率,降低复发率。而临床上只有少部分患者(10%~15%)可以行手术治疗。对于不可切除的肝转移灶,需通过多学科讨论,针对疾病某一时期,制定出详细的个体化综合性治疗方案,如术前新辅助化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门静脉栓塞术的应用、局部治疗、放疗等,使得一些不可切除的病灶转化为可切除病灶。因此癌肿作为一项全身性疾病,单纯依靠一种治疗手段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需要多学科的合作,通过对疾病的不同时期进行认识、讨论,以便找到针对某一时间段疾病的佳治疗方法。同时术后需要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复发和转移以及制定进一步治疗计划,从而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作者:杨家和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通过手辅助腹腔镜与开腹下直肠癌根治术的对比研究,评估手辅助腹腔镜在直肠癌根治手术中应用的优劣。方法对本院103例接受手辅助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的直肠癌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手术切口、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后恢复、病理结果、近期疗效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手辅助腹腔镜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镇痛、术后排气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开腹组,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术后两组患者平均随访26个月,各自出现2例远处转移及复发,无切口种植情况。结论手辅助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是安全的微创手术方式,具有住院时间短、进食及肠道功能恢复快,疼痛减轻,出血量较少,手术彻底性良好的特点。
作者:朱玉萍;冯海洋;刘卓;付志璇;李德川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仍是低位直肠癌治疗首选方案,也是取得根治的唯一手段,尽管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是低位直肠癌的标准术式,然而永久性造口带来的生理及心理问题一直是低位直肠癌患者严重的困扰,近年来,低位直肠癌保留括约肌手术已取得了积极进展,笔者将对低位直肠癌保留括约肌的手术进行简要评述。
作者:崔龙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为了及时传播杂志的新消息,加强读者、作者、专家多层次互动,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查阅本刊文献:登录万方数据网http://med.wanfangdata.con.cn/Journal/xhwk.aspx,输入关键词搜索本刊相关文献。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直肠癌是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之一[1-2],随着直肠全系膜切除术( TME)及双吻合器的普遍应用[3-4],越来越多的低位直肠癌患者可以实现低位、超低位保肛,同时用齿状线作为低位,超低位吻合保肛手术标准的建立,使保肛手术的比例逐步上升,保肛手术一方面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5-6],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各种并发症。直肠癌低位前切除常见的并发症有吻合口漏、吻合狭窄和吻合口出血等[7]。持续的吻合口狭窄可能会转变为吻合口闭锁,如果伴发局部感染,导致吻合口附近炎性肉芽组织过度增生,症状严重者需要外科手术干预。我科曾收治了一位直肠癌术后发生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的患者,积累了一些经验与教训,现将此次病例与大家分享。
作者:赵兴旺;胡汉卿;刘正;王贵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直肠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而手术切除一直被认为是根治直肠癌的主要手段。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直肠癌的治疗方式也逐渐从单一走向多样,从过去“扩大化”的切除过渡到如今的“微创化”和“功能化”。近年兴起的直肠癌经肛门局部切除手术在充分保证直肠功能的前提下减少手术创伤、提高生存率,避免腹壁永久性造瘘,改善生活质量,进而达到根治性切除的目的[1]。直肠癌的局部切除因为单独切除原发灶,没有清扫区域淋巴结,这为日后的复发及进展埋下隐患,仍然是目前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2]。
作者:赵志勋;王锡山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小肠对缺血敏感,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 I/R)严重,影响临床小肠移植的效果。缺血预处理( IPC)、改善小肠移植保存液、抗炎等多种方法对减轻I/R显示出广阔前景,但均处于实验阶段,结合我们的研究,本文概括介绍了抗小肠I/R的方法及策略。
作者:邹小明;李晓林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一、概述神经内分泌肿瘤( neuroendocrine neoplasm ,NEN)是一组来源于散在内分泌细胞的少见肿瘤,这些肿瘤在神经内分泌标志物的表达和生长形式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可以分泌多肽从而引起激素分泌综合征[1],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 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 ,GEP-NEN)约占NEN的75%,占所有胃肠道肿瘤的2%[2],有报道指出全球年发病率可达2.5~5/l00000,年患病率已高达35/100000[3]。美国1973~2004年发病率增加了5倍[4],意大利1985~2005年发病率从0.7/10万增至1.6/10万(男),0.3/10万增至2.1/10万(女)[5],澳大利亚的发病率从1980~1989年的1.7/10万增至2000~2006年的3.3/10万[6]。我国对GEP-NEN的报道近年来有逐渐增多的趋势,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覆盖全国的肿瘤登记系统,缺乏权威的GEP-NEN流行病学数据,对现阶段GEP-NEN流行趋势临床特征以及防治状况不甚明了,缺乏与其他国家可比的数据信息。
作者:田琳;戚基萍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杨维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教师。曾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外科教研室副主任及普外科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胃肠外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胆道外科黑龙江省委员,东北三省普外学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普外学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医师协会外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患者男性,66岁,因“间断便血1周”查肠镜诊断为“降结肠癌”住院,于2011年6月1日在天津市人民医院肛肠外科行结肠癌根治术,术中探查肿瘤位于降结肠,并探查肝、胆囊、胰腺、脾脏、胃、小肠及结肠的其他部位未见异常,遂行左半结肠根治性切除。术后病理提示结肠中分化腺癌,癌肿浸润至浆膜外血管,淋巴管内未见癌栓,肿块旁淋巴结2/14枚癌转移。术后给予FOLFOX方案化疗2次及生物治疗,因严重冠心病中断化疗。术后15个月时无明显诱因突发消化道出血黑便,于2012年9月15日住消化内科急查血常规Hb:82 g/L,行胃镜、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2013年1月29日因“便血2天”再次住消化内科,经小肠镜检查提示回肠肿物,病理提示腺癌,转肛肠外科手术治疗。于2013年2月5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距离回盲部150 cm处回肠端有一直径约4×3 cm大小的肿块,累及肠管壁约一周。距离肿瘤7 cm小肠系膜内可见肿大淋巴结,约2×1.5 cm,质硬。肿瘤生长处肠管挛缩,近端50 cm肠管扩张、肠壁水肿增厚,小肠系膜根部可扪及数个质硬肿大淋巴结。肝脏、胃、腹主动脉旁、腹壁等无转移性结节,行小肠肿瘤根治术。病理检查示:中分化溃疡型腺癌,肿瘤浸润至浆膜外,脉管内未见癌栓。肠旁淋巴结1/4转移。术后因身体不能耐受未行化疗,术后9个月时复查发现肝转移。
作者:张春泽;王涛;付文政;李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2014年5月26日,美国FDA批准帕尼单抗( Panitumumab )用于治疗K-ras基因野生型的转移性结肠癌( mCRC )患者,不能用于K-ras基因突变或K-ras基因状态未知的患者。该药可与FOLFOX方案联用于mCRC患者的一线治疗。同时,FDA也批准了Qiagen公司一种用于检查K-ras基因突变的试剂盒。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作者:《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于2013年已新增“教训与反思”栏目。本栏目旨在通过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作者报告的同时让同行引以为鉴,以达到提升行业、让患者受益的目的。欢迎各科室有关误诊、漏诊、误治、误伤,包括护理失误、各种辅助检查失误、错误用药的病例整理成文交给我们,我们会再次加工,保护科室的隐私然后刊出。文稿要求:1500~2500字,文章应为真实病例,明确写出诊治过程的失误或缺憾,并由该领域的专家教授作相关点评。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手术切除仍是其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早期直肠癌是指癌变仅浸润直肠黏膜或黏膜下层,近年来随着肿瘤早期诊断水平的提高,直肠癌局部切除术在临床上应用日渐广泛[1]。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 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 , TEM )由德国医生 Buess于1983年首先应用于临床[2]。 TEM不同于传统的经肛门直肠局部切除术,其通过一种特殊设计的直肠镜完成肿瘤的切除、止血和缝合等操作。 TEM具有术野暴露良好、切除范围精准,并能切除较高部位的肿瘤[3]。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应用TEM治疗早期直肠癌3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浩;李舒媛;张庆怀;张锡朋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