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靖琦;富路
目前,心血管疾病所致的病死率在疾病死亡构成比率中仍居高不下,其中,与之密切相关的疾病有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等[1].2016年美国糖尿病学会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指出,40~75岁糖尿病患者应接受中等或高等强度的他汀类药物治疗,对于所有伴有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以及存在任一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40~75岁患者均应接受高强度他汀类药物的治疗[2].尽管大部分患者对他汀类药物具有良好的耐受性,然而随着对该类药物的深入研究,发现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其糖尿病的发生率有所增加,尤其是在接受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及存在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群中[3].他汀类药物可能通过增加胰岛素抵抗和(或)损伤胰岛B细胞功能,从而增加糖尿病的发生风险[4].已有的研究证实,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细胞线粒体功能紊乱密切相关[5].因此,研究他汀类药物致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尤其是他汀类药物对线粒体的影响,可能为心血管疾病危险人群的临床管理带来新思路.
作者:张荣;杨鑫泉;王大新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尿素与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7年2月~2017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住院的DCM合并心衰患者163例,根据诊断分为非房颤组113例和房颤组50例,记录临床资料及血生化、心电图、心脏超声,采用Spearman分析血尿素与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mension,LAD)的相关性,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血尿素与房颤的关系.结果 与非房颤组比较,房颤组年龄[(63.84±10.00)岁vs (58.87±13.01)岁,P=0.017]、血尿素[7.50(6.18,10.48)mmol/L vs 6.60(5.30,8.70)mmol/L,P=0.010]和校正的QT间期[484.50(475.43,509.08)ms vs 471.68(433.05,507.02)ms,P=0.034]显著升高.调整混杂因素后,血尿素以连续性变量分析中,血尿素与房颤显著相关(OR=1.206,95%CI:1.013~1.436,P=0.035);血尿素以分类变量分析中,血尿素≥6.80 mmol/L预测房颤的OR值为4.524(95%CI:1.197~17.099,P=0.026).在LVEF< 40%患者中,调整混杂因素后,血尿素作为连续性变量预测房颤的OR值为1.268(95%CI:1.032~1.557,P=0.024),血尿素≥6.80 mmol/L作为分类变量预测房颤的OR值为6.329(95%CI:1.290~31.036,P=0.023).在LVEF≥40%患者中,血尿素与房颤无显著相关性(P>0.05).血尿素与LAD显著相关(r=0.200,P=0.019).结论 DCM心衰患者血尿素与房颤显著相关,特别是LVEF下降患者.
作者:张妮潇;何锦丽;刘洋;李广平;刘彤 刊期: 2018年第09期
CXC型趋化因子配体12 (chemokine CXC motif ligand 12,CXCL12)与其受体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广泛表达于人体骨髓、心脏和脑等组织的多种细胞,二者结合后能够激活一系列的细胞内信号转导和效应,调节多种细胞的生物活动与功能,在维持体内自稳态和调节多种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肿瘤等)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对于CXCL12以及CXCR4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药物干预其介导的干细胞,如间充质干细胞等以及祖细胞的归巢、动员和募集,进而用于治疗心肌梗死和血管再狭窄方面[1-2].CXCL12与CXCR4在炎性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血小板等多种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细胞上都有表达,但关于CXCL12、CXCR4表达对这些细胞的特异性作用与具体机制仍有待探究.本综述旨在探讨近年来CXCL12/CXCR4轴对参与血管疾病常见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进程的多种细胞的特异性作用及其机制,以期对发现治疗心血管疾病新的治疗靶点以及选择适当的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有所助益.
作者:王安奇;刘欣跃 刊期: 2018年第09期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一种由于心脏结构及功能异常导致的表现为体循环和(或)肺循环淤血症状,终出现泵衰竭等典型征象的一种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其致死、致残率均高,医疗花费非常巨大,预后与很多恶性肿瘤相似.HF发病和流行情况与年龄明显相关,Framingham研究发现,在45~94岁,每增加10岁,HF发病率增加1倍[1].我国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随着主要心血管疾病治疗效果的改善,患者生存时间延长,发生HF数量越来越多.但很多HF患者得不到规范的治疗,HF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自2014年我国HF指南制定以来,欧洲HF年会推出2016年度ESC急性与慢性HF诊断与治疗指南[2-3].
作者:刘志军;齐喜娟;李溪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主肺动脉直径/主动脉直径比值(pulmonary artery to aortic ratio,rPA)、右心室收缩压(righ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RVSP)及两者复合指数在预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肺功能Ⅱ~Ⅳ级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1例,根据临床症状分为急性加重期组46例和临床缓解期组35例,测量2组患者的主肺动脉直径、主动脉直径、RVSP,并计算得出rPA,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ROC曲线下面积判断rPA、RVSP和两者复合指数的诊断价值.结果 急性加重期组rPA和RVSP及两者复合指数明显高于临床缓解期组[0.92±0.16 vs0.83±0.15,(47.00±21.58)mm Hg(1 mm Hg=0.133 kPa) vs(31.00±12.76)mm Hg,28.06±8.81 vs 22.67±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PA和RVSP及两者复合指数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1(95%CI:0.585~0.817)、0.731(95%CI:0.621~0.840)、0.751(95%CI:0.644~0.857),三者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有中等程度的预测价值,三者诊断价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PA、RVSP及两者复合指数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有一定程度的预测价值.
作者:高巧变;邓毅书 刊期: 2018年第09期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退行性疾病,多数患病者在65岁以上,呈渐进性发展,其中有高达5%的患者发病于40~50岁,称为早发型AD.迄今,A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明确,针对AD的治疗手段虽然涉及多种途径,但仍缺乏从发病机制角度有效根治的药物.γ分泌酶抑制剂能够减少毒性Aβ的产生,可能从根本上达到治疗AD的目的,已成为近年来众人瞩目的焦点.本综述从机制角度探究γ分泌酶抑制剂在AD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张竞予;韩杰;杨辉;孙金波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PCI术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VSA)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急性STEMI且行急诊PCI术的老年患者142例,根据VSA发生情况分为VSA组28例,非VSA组114例,另根据治疗时间不同分为干预组80例,未干预组62例.未干预组年龄≥75岁12例,60~75岁50例;干预组年龄≥75岁29例,60~75岁51例.比较各组发生VSA的危险因素.结果 未干预组年龄≥75岁患者VSA发生率明显高于60~75岁患者(41.7% vs 32.0%,P<0.05).干预组年龄≥75岁患者VSA发生率明显高于60~75岁患者(13.8% vs 5.9%,P<0.05).干预组年龄≥75岁患者VSA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干预组年龄≥75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75岁VSA患者心电图J波、QRS波、右冠状动脉、心动过缓、持续低血压以及TIMI 0级比例明显高于非VSA患者(P<0.05,P<0.01).多元logisict回归分析显示,心电图J波、心肌肌钙蛋白Ⅰ、TIMI血流分级、持续低血压是年龄≥75岁患者发生VSA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 提前干预老年急性STEMI患者高危因素,可降低VSA发生率,提高VSA治疗成功率,改善预后.
作者:王忠民;毛海艳;刘煜昊;高传玉;陈岩;吴秀娟;程江涛;郑晓辉;刘伟利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关爱随访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抑郁情绪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6月~2017年9月在浙江省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PSD患者7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39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门诊随访,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为期6个月的关爱随访.2组于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s depression scale,HAMD)及Barthel指数量表(Barthel index,BI)进行抑郁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结果 2组干预前HAMD和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HAMD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13.24±4.05)分vs (18.27±4.96)分,P<0.01],且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3.24±4.05)分vs (16.93±4.83)分,P<0.01].2组干预后BI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干预后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0.16±9.82)分vs (74.58±8.23)分,P<0.01].结论 关爱随访不仅可有效缓解PSD患者的抑郁情绪,还能明显提高PSD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顾静霞;钱淑霞;邬菁菁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初步探讨肺癌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筛查2003年1月~2016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20 146例肺癌患者,其中肺癌合并脑出血45例,男28例,女17例,平均年龄(62.5±12.1)岁.回顾性分析肺癌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临床资料.结果 入选的45例合并脑出血患者均为急性起病,有不同程度的言语不清、肢体乏力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和体征.有高血压等脑卒中危险因素患者19例(42.2%);39例(86.7%)脑出血部位累及大脑半球,其中脑叶出血多,为22例(48.9%),绝大多数(41例,91.1%)脑出血为单一出血灶.17例(37.8%)以脑出血为首发表现入院治疗,期间被首次证实患有肺癌.27例(60.0%)腺癌、9例(20.0%)鳞癌、5例(11.1%)大细胞癌.33例(73.3%)出现血浆癌胚抗原、癌抗原CA125、癌抗原CA199明显升高;27例(60.0%)肺癌处于中晚期,并且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结论 肺癌合并脑出血以多数患者肺癌处于中晚期,机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为特点,其发生机制可能与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有关.
作者:覃克敏;秦超;梁志坚;陈莉;程道宾;陈基云;隆海银;邓添薪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尼可地尔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PCI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接受直接PCI的STEMI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尼可地尔组49例和对照组51例.观察2组PCI术后心肌血流灌注指标,评价住院期间及随访6个月心功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尼可地尔组PCI术后TIMI 3级血流(93.9% vs80.4%)、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达峰时间<14 h(87.8% vs 70.6%)及ST段回落(85.7% vs 68.6%)显著升高,再灌注心律失常比例(40.8% vs60.8%)、校正TIMI帧计数及CK-MB峰值降低(P<0.05,P<0.01).尼可地尔组随访6个月B型钠尿肽(BNP)、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与住院期间比较,对照组随访6个月BNP、LVEDVI、LVESVI升高(P<0.05);尼可地尔组BNP降低、LVEF升高(P<0.05).对照组随访6个月MACE发生率高于尼可地尔组(47.1% vs 26.5%,P=0.034).结论 尼可地尔改善老年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心功能.
作者:皮淑芳;郑刚;刘迎午;王禹;刘博江;周权;李鑫;彭文近;王赟赟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酒石酸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痛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我院的老年(年龄>60岁)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123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1例)给予胺碘酮,观察组(62例)给予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动态心电图指标变化,评价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原、血浆比黏度、血细胞比容、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期前收缩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观察组QTc间期均较治疗前延长[(0.42±0.11)s vs(0.36±0.10)s,P<0.05].治疗后2组QTc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32% vs 72.13%,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6% vs 1.61%,P>0.05).2组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于老年冠心痛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可延长QTc间期,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且可减少胺碘酮用药剂量,提高安全性.
作者:王冠男;李勇;张健;张源波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一个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家系的多囊肾病基因1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1 gene,PKD1)基因突变与遗传表型的关系.方法 对通过临床确诊为多囊肾的先证者及其家系进行基因检测,用外显子芯片捕获及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该家系进行突变分析.通过搜索英国卡尔地夫医学遗传研究所构建的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及千人基因组计划等数据库,进行突变位点致病性的分析.进一步通过一代测序(Sanger测序法)在家系主要成员及100例正常对照者中进行验证.结果 先证者同时携带PKD1 c.4015G>A、PKD1 c.98G>A 2个致病突变,PKD1 c.4015G>A突变位于16号染色体2161153,15号外显子,转录本为NM_001009944,在ExAC东亚人数据库携带率为0.00011,该突变导致其编码的第33位氨基酸由半胱氨酸转换成酪氨酸;PKD1 c.98G>A突变位于16号染色体2185593,1号外显子,转录本为NM_001009944,在ExAC东亚人数据库携带率未知,该突变导致其编码的第1339位氨基酸由缬氨酸转换咸蛋氨酸;该位点位于突变热点,人群携带率罕见.在100例正常对照者中未发现该突变位点;而其父亲表型正常,未携带该致病突变.该家系中9人为ADPKD患者,且5人因终末期肾病在65岁之前病故.结论 PKD1 c.4015G>A、PKD1 c.98G>A双杂合突变,该位点位于突变热点,可能是该家系ADPKD的致病突变位点.
作者:刘杰;刘福颂;王芳;赵雯娜;李荣;刘宗涛;邹红梅;樊光红;张长青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基于运动想象的脑-计算机(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接口训练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老年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32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6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脑卒中康复治疗,训练时间为1 h/次,每周5次,共8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运动想象的BCI训练和功能性电刺激,对照组进行功能性电刺激,2组训练时间均为30 min/次,每周3次,共8周.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改良Barthel指数,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结果 治疗8周后,治疗组上肢FM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增高[(20.68±14.58)分vs (17.00±15.32)分,P<0.05].对照组上肢FMA评分虽有增高趋势,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MoCA、改良Barthel指数、SF-36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增高[(16.50±4.85)分vs (14.81±5.65)分,(59.19+±12.73)分vs (51.94±13.92)分,(115.00+±11.47)分vs(92.94±9.05)分,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MoCA、改良Barthel指数、SF-36评分较治疗前也显著增高[(15.25±5.37)分vs (14.12±5.61)分,(52.88±24.88)分vs (49.75±24.52)分,(97.63±8.36)分vs (87.37±9.78)分,P<0.05,P<0.01].结论 基于运动想象的BCI训练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老年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扣认知功能有明显的改善效果,提高了老年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徐英;吉艳云;贾杰;吴小妹;肖琴琴;陈梅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通心络对腹主动脉缩窄高血压豚鼠心肌肥厚的影响,探讨其抗心律失常可能的机制.方法 选择豚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通心络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只分离腹主动脉,不做结扎,灌胃8周.模型组及通心络组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建立心肌肥厚模型成功后,分别以蒸馏水、通心络溶于蒸馏水灌胃8周.测量各组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D)、左心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LVPWTD),记录心肌细胞膜电容、慢激活延迟整流钾电流通道(Iks)及快激活延迟整流钾电流通道(Ikr)电流密度.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通心络组IVSTD和LVPWTD明显升高,且通心络组IVSTD及LVPWTD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5±0.06)mm vs (1.88±0.05)mm,(1.74±0.11)mm vs (2.19±0.12)mm,P<0.05].3组心肌细胞膜电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通心络组心肌细胞Ikr、Iks电流密度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6±0.21)pA/pF vs (3.16±0.21)pA/pF,(10.09±1.07)pA/pF vs(13.76±0.19)pA/pF,P<0.05].结论 通心络能阻断肥厚心肌细胞异常增大的电压依赖性钾离子电流,可能是干预肥厚心肌细胞电生理异常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黄克文;唐昱;王云霞;刘燕锋;柴育亮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狭窄与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的关系.方法 入选一侧颅内或颅外ICA狭窄≥70%、对侧ICA狭窄<50%患者115例,根据ICA狭窄同侧分布区内是否有急性脑梗死或陈旧性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61例和非脑梗死组54例.分别记录双侧大脑半球皮质下和脑室周围WMH评分,比较2组狭窄同侧WMH评分、所有ICA狭窄患者狭窄同侧和对侧WMH评分.结果 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狭窄同侧皮质下WMH评分[2(1,3)分vs 1(0,3)分,P=0.201]和脑室周围WMH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1(1,2)分vs 1(1,2)分,P=0.672].ICA狭窄同侧皮质下WMH评分(OR=3.956,95%CI:1.606~9.745,P=0.003)和脑室周围WMH评分(OR=3.366,95%CI:1.477~7.671,P=0.004)显著高于对侧.结论 ICA狭窄≥70%同侧皮质下WMH评分和脑室周围WMH评分为狭窄对侧的3~4倍,不伴发脑梗死与伴发脑梗死的ICA狭窄患者狭窄同侧WMH评分无差异.
作者:叶慧茸;王玉洁;仇建婷;王健;武青;徐萌萌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对比老年及中青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选择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1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103例,中青年组128例.对2组资料对比分析.结果 老年组年龄、心房颤动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比例明显低于中青年组(P<0.05,P<0.01).老年组多发部位梗死病灶和弥散加权成像阴性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基底节区梗死比例明显低于中青年组(P<0.05,P<0.01).TOAST病因分型中,老年组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为主,中青年组以小动脉闭塞型为主.老年组不明原因型比例明显低于中青年组(5.8% vs 16.4%,P<0.05),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43.7% vs 21.9%,P<0.01).老年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预后不良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32.0% vs 20.3%,28.2% vs 16.4%,P<0.05).结论 老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所占比例大,发生神经功能恶化的比例高,预后较差.
作者:赵杨;李喜朋;赵瑞杰;赵卫丽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指南引导药物治疗(GDMT)的基础上加服特拉唑嗪干预后的短期和长期临床疗效.方法 筛选符合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4例.所有患者GDMT基础上加服盐酸特拉唑嗪治疗4周,观察短期疗效;1年随访中,试验组死亡4例、退出4例、失访1例,对照组分别为5例、6例和3例.终试验组55例(GDMT且继续服特拉唑嗪)和对照组50例(GDMT),治疗1年,观察长期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服用4周特拉唑嗪治疗后LVEF明显升高[(29.54±4.75)% vs (27.73±6.54)%,P<0.01],中心静脉压(P<0.01)和NT-proBNP明显减低[(2316.22±899.44)ng/L vs (4766.40±497.40)ng/L,P<0.01].患者服用1年特拉唑嗪后,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LVEF明显升高[(28.75±4.16)% vs(22.46±3.51)%,P<0.01],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明显降低[(2138.85±669.28)ng/L vs (3526.68±1116.11)ng/L,P<0.01],6 min步行距离明显延长[(349.00±23.52)mvs (276.12±103.28)m,P<0.01],再住院次数明显减少[(1.12±1.15)次vs (4.12±1.56)次,P<0.01];肌酐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 难治性心力衰竭在GDMT基础上,短期和长期联合应用盐酸特拉唑嗪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杨金凤;刘芳;王倩;曹丽羽;郭茂娟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贫血对老年患者远期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及死亡住院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4月~2010年7月北京地区部队干休所年龄≥60岁的离退休干部及其家属663例,根据国际卫生组织WHO贫血诊断标准分为贫血组91例与非贫血组572例,随访截止至2014年12月31日,观察终点事件,包括随访期首次因急性缺血性动脉血栓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不稳定性心绞痛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全因死亡住院的事件及时间.结果 随访4.4~6.7(5.5±0.9)年,205例患者发生终点事件,发生率30.9%.贫血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2.7% vs 27.4%,P<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贫血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是非贫血组的2.10倍(95%CI:1.39~3.17,P<0.01).经多因素校正后,贫血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是非贫血组的1.64倍(95%CI:1.15~2.35,P<0.01).结论 贫血是老年患者远期因动脉血栓事件及全因死亡住院风险独立的预测因子.
作者:李晓利;范利;王强;曹剑;吴建中;尹慧君;胡亦新;刘霖 刊期: 2018年第09期
1 他汀类药物的研发他汀之父——日本的远藤章先生,于1973年从收集的稻粒上分离出巨大霉菌菌落桔青酶,经6000种微生物培养液筛选,发现了ML-236.ML是霉菌菌液简称,236指的是第236号样本.ML-236中有3种成分,随后,对其主要成分ML-236B进行了深入研究,于1974年确定其结构,取名美伐他汀.进一步分析发现,ML-236B作用靶点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转换成甲羟戊酸的酶,即HMG-CoA还原酶,HMG-CoA还原酶是胆固醇生物合成体系中的限速酶,在HMG-CoA还原酶作用下依次生成:甲羟戊酸焦磷酸→焦磷酸异戊烷→角鲨烯→羊毛甾醇→胆固醇.
作者:李艳芳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芪苈强心胶囊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6个月内再住院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本院因冠心痛住院且合并LVEF下降型心力衰竭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正规西药治疗)40例和试验组(正规西药治疗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40例,随访6个月,比较2组心功能、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和再住院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6 min步行距离[(414.97±111.16)m vs (370.40±75.27)m,P<0.05]、LVEF[(52.60±8.62)%vs (46.73±7.24)%,P<0.01]明显升高;试验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12.5% vs 15.00%)和再住院率(15.0% vs 25.0%,P>0.05)无明显变化.结论 芪苈强心胶囊能够改善冠心病患者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史云桃;王用 刊期: 201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