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扩散张量成像联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价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价值

郭宇闻;杨登法;杨铁军;林叶青;叶潇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弥散, 脑梗死, 锥体束
摘要:目的 分析白质纤维束成像技术及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评估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单侧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白质纤维束成像技术检测,采用平行联合和系列联合进行联合预测分析,若所有指标均为阳性则判定系列联合预测阳性,任一指标为阳性则判定平行联合预测为阳性.结果 平行联合预测的敏感性及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预测、病灶与皮质脊髓束关系预测及系列联合预测(P<0.05).系列联合预测的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NIHSS评分预测、病灶与皮质脊髓束关系预测及平行联合预测(97.50% vs 85.00%、87.50%、78.75%,P=0.001;93.75% vs 73.33%、76.19%、68.52%,P=0.000);平行联合预测及系列联合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NIHSS评分预测、病灶与皮质脊髓束关系预测(P<0.05).结论 依照患者脑梗死病灶与皮质脊髓束关系并联合患者NIHSS评分结果对患者的偏瘫预后进行评估,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糖尿病对脑梗死患者头颈动脉CT血管成像特征的影响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脑梗死患者头颈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特征.方法 选择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113例(糖尿病组),另选取血糖正常脑梗死患者117例(对照组).所有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比较2组患者头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分布.结果 糖尿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6% vs 83.8%,P=0.003).糖尿病组颈动脉钙化斑块、混合斑块及软斑块发生率分别为53.7%、32.9%及13.4%,对照组颈动脉钙化斑块、混合斑块及软斑块发生率分别为59.9%、27.4%及12.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组1458个斑块中,软斑主要位于颈内动脉颅外段,混合斑块主要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钙化斑块主要位于颈总动脉.对照组773个斑块中,软斑块主要位于大脑中动脉,混合斑块主要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钙化斑块主要位于颈内动脉颅内段.结论 血糖升高使脑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概率明显增加.

    作者:陈伟彬;刘国荣;徐永平;李伟兰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血浆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和D-二聚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

    目的 研究血浆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和D--聚体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就诊于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4例作为脑梗死组,根据脑梗死面积、是否合并意识障碍、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死亡分别进行分析.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并分析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脑梗死组血浆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2564.8±125.2)ng/L vs(124.6±52.1)ng/L,P=0.00;(375.9±121.2)ng/L vs(129.6±64.9)ng/L,P=0.01].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合并意识障碍患者、合并高血压患者及死亡患者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分别显著高于非大面积脑梗死患者[(4168.5±412.9)ng/L vs (394.3±164.5)ng/L,(522.6±164.3)μg/L vs (146.8±46.9)μg/L]、无意识障碍患者[(5136.8±515.6)ng/L vs (649.2±109.7)ng/L,(649.2±109.7)μg/L vs (155.9±56.9)μg/L]、无高血压患者[(4296.4±168.7) ng/L vs(302.9±132.2)ng/L,(565.3±104.6)μg/L vs (132.5±76.9) μg/L]及存活患者[(7649.5±542.6)ng/L vs(559.7±124.5)ng/L,(997.4±213.4)μg/L vs (206.9±104.6)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有着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嵇朋;杨佳蕾;李小刚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致左心室血栓患者一例

    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idiopathic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IHE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并伴多种器官受累且预后较差的综合征,受累组织器官不同,临床表现多样.持续增多的嗜酸性粒细胞可引起组织器官损伤,同时也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合并左心室血栓者罕见[1].本例报道如下,旨在提醒临床医师对IHES患者需警惕血栓事件的发生.

    作者:曹丽;金辉;王佩显;张凯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心房颤动与慢性肾脏病的关系和治疗

    心房颤动(房颤)和慢性肾脏病患病率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此外,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X代谢综合征、肥胖、高尿酸血症等均是二者相同的危险因素.慢性肾脏病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慢性肾脏病患者中,房颤患病率明显增高,房颤促进慢性肾脏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房颤与慢性肾脏病关系密切,且常常合并存在,使脑卒中、血栓栓塞风险以及抗凝治疗出血风险明显增加.我们就房颤与慢性肾脏病的关系和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王慧杰;孙帅;张虹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D-二聚体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无复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D-二聚体水平与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ed myocardiol infarction,STEMI)患者直接PCI后无复流的关系.方法 连续性入选老年急性STEMI接受直接PCI患者124例,根据术后即刻血流TIMI分级和心肌染色分级将患者分为正常血流组84例和无复流组40例.比较2组D-二聚体水平,并探讨D-二聚体水平与术后无复流发生的关系.结果 无复流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血流组[0.91(0.55,1.41)mg/L vs 0.46(0.33,0.96)mg/L,P=0.0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水平是介入术后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4.18,95%CI:1.18~14.7,P=0.026).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D-二聚体界值为0.74 mg/L时,预测术后无复流发生的敏感性为70.0%,特异性为72.6%.血浆D-二聚体>0.74 mg/L患者的无复流发生率明显高于血浆D-二聚体≤0.74 mg/L患者无复流发生率(54.0% vs 17.5%,P=0.00).结论 老年急性STEMI患者接受直接PCI后,冠状动脉无复流发生与D-二聚体水平相关.

    作者:胡铂;康晟;赵小红;王小东;周华;张奇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微小RNA-320在缺氧诱导的大鼠神经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研究

    目的 研究微小RNA-320(microRNA-320,miR-320)在缺氧诱导的大鼠PC12细胞的表达特征,并探讨其对PC1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常氧组和缺氧诱导组PC12细胞中miR-320表达情况;转染miR-320 mimics(实验组)和mimics control(对照组)至缺氧诱导的PC12细胞,采用细胞增殖实验和ELISA法观察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结果 缺氧诱导组PC 12细胞中miR-320表达显著低于常氧组(0.27±0.14vs 1.01±0.21,P<0.05).实验组细胞内源性miR-320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6.57±0.92 vs 1.54±0.21,P<0.05).对照组PC12细胞24、48和72 h增殖率分别为(11.57±3.21)%、(14.39±3.57)%和(17.28±4.49)%,实验组分别为(19.15±4.02)%、(24.20±5.12)%和(29.36±5.78)%.对照组PC12细胞中Bcl-2、Bax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量分剐为(1.67±0.52)μg/L、(2.15±0.24)μg/L和(4.66±0.79)μg/L,实验组分别为(3.01±0.77)μg/L、(0.33±0.04)μg/L和(1.59±0.46)μg/L,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miR-320在缺氧诱导大鼠PC12细胞呈现低表达,体外升高其表达具有促进缺氧诱导PC12细胞增殖并抑制凋亡的功能.

    作者:罗旺胜;黄荣;宋郁喜;旃培艳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溶栓后升高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预后

    目的 探讨溶栓前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入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105例,分为不良预后组54例和良好预后组51例.分别在入院时和溶栓后3~6 h采集静脉血,计算NLR;终点指标是3个月时不良预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6分).结果 与良好预后组比较,不良预后组年龄(P=0.000)、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P=0.000)、女性(P=0.015)及高血压比例更高(P=0.012).2组基线NLR比较无显著差异(P=0.093),2组溶栓后NL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线与溶栓后NLR预测不良预后的界值分别为2.49和5.23,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95(95%CI:0.485~0.705)和0.748(95%CI:0.653~0.843);Delong检验显示,溶栓后NLR较基线NLR对不良预后预测价值更大(P=0.0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后NLR是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1.355,95%CI:1.075~1.709,P=0.010).结论 溶栓后升高的NLR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不良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郭志良;俞书红;肖露露;胡挺;段振晖;刘晓昀;朱武生;刘新峰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扩散张量成像联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价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价值

    目的 分析白质纤维束成像技术及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评估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单侧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白质纤维束成像技术检测,采用平行联合和系列联合进行联合预测分析,若所有指标均为阳性则判定系列联合预测阳性,任一指标为阳性则判定平行联合预测为阳性.结果 平行联合预测的敏感性及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预测、病灶与皮质脊髓束关系预测及系列联合预测(P<0.05).系列联合预测的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NIHSS评分预测、病灶与皮质脊髓束关系预测及平行联合预测(97.50% vs 85.00%、87.50%、78.75%,P=0.001;93.75% vs 73.33%、76.19%、68.52%,P=0.000);平行联合预测及系列联合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NIHSS评分预测、病灶与皮质脊髓束关系预测(P<0.05).结论 依照患者脑梗死病灶与皮质脊髓束关系并联合患者NIHSS评分结果对患者的偏瘫预后进行评估,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郭宇闻;杨登法;杨铁军;林叶青;叶潇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豨莶通栓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目的 评价豨莶通栓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6年10月~2017年10月陆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和空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共同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轻中度患者11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59例(口服豨莶通栓胶囊3粒/次,3次/d),对照组59例(安慰剂),2周为1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4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治疗前和治疗后90 d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14 d NIH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3.47±0.21)分vs (7.50±0.34)分,P<0.01],且明显低于对照组[(3.47±0.21)分vs (5.72±0.43)分,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90 d预后良好48例(81.4%),预后不良11例(18.6%),对照组90 d预后良好39例(66.1%),预后不良20例(33.9%).2组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明显药物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豨莶通栓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轻中度患者,可提高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恢复,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夏振西;尹延伟;夏翠俏;张英谦;张微微;陈大伟;赵弘轶;黄勇华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预测价值

    目的 研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及对其神经功能缺损的预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连续性纳入我院神经内科首次新发AIS存活患者240例,依据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136例和预后不良组104例.随访6个月,检测患者血浆MIF水平.结果 预后良好组年龄、心房颤动、LDL-C、高敏C反应蛋白、颈动脉粥样硬化及MIF水平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61.4±9.8)岁vs(63.3±11.4)岁,P=0.017;13.2% vs 24.0%,P=0.031;(2.69±0.64)mmol/L vs (2.97±1.01) mmol/L,P=0.009;(2.12±0.71)mg/L vs (2.59±0.67)mg/L,P=0.000;16.2% vs 46.2%,P=0.000;(86.76±16.84)μg/L vs(94.23±15.38)μg/L,P=0.000],HLD-C水平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1.21±0.33) mmol/L vs(1.09±0.29)mmol/L,P=0.003].不明原因型、其他原因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型、小动脉闭塞型患者血浆MIF水平分别为(78.42±17.95)μg/L、(83.75±10.27)μg/L、(90.73±14.56) μg/L、(97.13±19.96)μg/L、(103.23±20.15)μg/L,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MIF判断AIS患者不良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2(P<0.01),判断不良预后的佳截点为107.8 μg/L.MIF是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结论 MIF可作为AIS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早期预测的有效生物标志物.

    作者:李素萍;何保明;梁益;谢彦;许飞;孙红斌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重视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和抑郁的研究

    脑卒中是导致失能、失智的重要原因.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发布的中国脑卒中护理指导规范显示,脑卒中导致我国人群的残疾率高达75%,且目前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患者的绝对数量有增无减.脑卒中除引起运动、感觉、视觉障碍和吞咽困难外,还会导致焦虑抑郁、情感失禁、失眠、疲劳、淡漠、意志力缺乏、注意力下降、反应迟钝、记忆下降、失语、执行功能减退等一系列神经精神障碍综合征,并进一步加重了脑卒中本身所致的自理能力下降、工作能力减退、社会功能受损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加强对脑卒中后认知、抑郁等神经精神障碍的管理,是脑卒中综合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解恒革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氢气在老年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不易溶于水的、密度小的双原子气体,具有一定的还原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氢气是一种新型的医学气体分子,有抗氧化、抗凋亡、抗炎性反应等作用,对70多种疾病模型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取得较好的临床试验结果,但其具体的治疗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脑血管疾病是目前氢气医学研究方向的热点,氢气已应用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模型,并被证实有保护效应.目前已有相关文献表明,氢气在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AD)等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着神经保护作用.现就氢气在老年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中的治疗作用做一综述.

    作者:王露;殷振宇;王一峰;胡天鹏;雷平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多西环素对慢性间歇缺氧所致的心房重构的改善作用

    目的 探究多西环素对慢性间歇缺氧(CIH)所致大鼠心房重构的相关干预机制.方法 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慢性间歇缺氧组(模型组)及多西环素干预组(干预组),每组各15只.模型组大鼠每日接受间歇缺氧6h,持续30 d,干预组大鼠在间歇缺氧的基础上给予多西环素进行干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之后,每组随机挑选5只进行体外心脏电生理学实验,剩余10只大鼠留取心房组织进行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Masson染色观察大鼠心房肌组织纤维化程度,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联反应和Western blot用于检测心房组织中微小RNA(miR)-1、miR-21、miR-29b、miR-30、miR-133a、miR-328、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左心房胶原分数和心房颤动(AF)诱发率明显增加[(6.40±0.84)%vs (1.50±0.23)%和(36.0±10.8)%vs(24.0±14.3)%,P<0.05],心房组织miR-1、miR-21、miR-133a、miR-328、TGF-β1及CTGF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组左心房胶原分数明显降低[(2.84±0.69)%vs(6.40±0.84)%,P<0.05],AF诱发率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R-21、miR-133a、TGF-β1/β肌动蛋白(β-actin)及CTGF/β-actin的表达水平明显改善.结论 CIH可导致大鼠心房的结构重构和电重构,而miR-1、miR-21、miR-133a、miR-328、TGF-β1及CTGF表达水平的升高在心房重构中具有重要作用,多西环素可能通过干预miR-133a、TGF-β1、CTGF信号通路进而改善CIH导致的心房重构.

    作者:张凯;马作旺;刘瑞蒙;徐园园;张跃;袁梦;李广平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替格瑞洛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

    目的 应用外周动脉反应性充血指数(RHI)和血管内皮因子评估替格瑞洛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ACS患者1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93例(氯吡格雷)和观察组93例(替格瑞洛),2组均常规口服阿司匹林等标准治疗,应用Endo-外周动脉压力计无创内皮功能检测仪测定2组患者药物治疗后1、3及6个月的RHI,应用ELISA法检测相应时点血清内皮素1和NO水平,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3和6个月的RHI和NO水平升高、血清内皮素1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RHI高于对照组(1.65±0.34vs1.54±0.31,P=0.038);观察组治疗后3和6个月血清内皮素1和NO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无致死性出血性事件发生,观察组与对照组轻微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 vs 3.2%,P>0.05).结论 替格瑞洛有改善外周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作用,其可能对ACS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有保护作用.

    作者:陈俊华;张存新;张淳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超早期神经康复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超早期神经康复对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9月~2017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脑科中心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接受正规神经康复治疗方案.2组患者于溶栓前、溶栓6h、康复治疗前、康复治疗14 d和30 d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于康复治疗前、康复治疗14d和30 d分别进行Fugl-Meyer运动评估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并记录并发症及继发障碍发生的情况.结果 2组溶栓6h、康复治疗前、康复治疗14 d和30 d NIHSS评分明显低于溶栓前(P<0.01).2组康复治疗14 d和30 d FMA、BBS、MBI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康复治疗30d 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FMA、BBS、MBI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肩痛1例,对照组坠积性肺炎2例,体位性低血压1例,肩痛2例,肩手综合征1例,治疗组并发症和继发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0% vs 24.0%,P<0.05).结论 静脉溶栓联合超早期神经康复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有效减少并发症及继发障碍发生.

    作者:马灿灿;张熙斌;徐耀;徐俊;李晓波;李军;陈蓓蕾;景坚;陈波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分泌素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rPAF-AH)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区神经分泌素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rPAF-AH组,每组15只,每组再分为2、7、14d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5只.生理盐水组和rPAF-AH组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神经分泌素表达水平.结果 生理盐水组和rPAF-AH组2、7、14d缺血区神经分泌素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且rPAF-AH组2、7、14 d缺血区神经分泌素表达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81.76±9.14)ng/ml vs(40.89±4.32)ng/ml,(114.49±5.79)ng/ml vs (50.39±5.22)ng/ml,(88.82±9.79)ng/ml vs (40.17±3.00) ng/ml,P<0.01].结论 rPAF-AH能够上调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分泌素表达,可能对脑缺血神经重构起促进作用.

    作者:王启征;张雄;曹裕民;徐玉玲;唐晓娜;王丽娟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老年患者远期缺血性动脉血栓事件和死亡事件重要危险因素筛查

    目的 研究老年患者发生缺血性动脉血栓事件和全因死亡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北京地区部队干休所614例年龄≥65岁患者,根据是否发生不良事件分为2组,不良事件组194例,无不良事件组420例,随访4.5~6.7(5.6±0.9)年,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法分析不良事件与多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614例患者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1.6%.与无不良事件组比较,不良事件组年龄、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史、慢性心功能不全比例及纤维蛋白水平明显升高,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年龄(95%CI:1.02~1.07,P=0.00)、女性(95%CI:1.07~2.21,P=0.01)、冠心病(95%CI:1.20~2.42,P=0.00)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95%CI:1.17~2.63,P=0.00)以及高纤维蛋白原水平(95%CI:1.02~1.36,P=0.03)与不良事件具有相关性.结论 增龄、女性、高纤维蛋白原水平、冠心痛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是老年患者远期发生心血管事件不良事件与全因死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重视冠心病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管理,关注老年高凝状态,对预防远期不良事件及全因死亡事件的发生极为重要.

    作者:李晓利;范利;王强;曹剑;尹慧君;胡亦新;刘霖;马聪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心房颤动检出率其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患者的心房颤动(房颤)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急性IS患者420例,根据是否为首次IS发病分为首发组235例与复发组185例.检测2组的房颤检出率.另根据患者出院诊断分为房颤组124例与非房颤组296例.记录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指标.结果 首发组房颤检出率明显低于复发组(23.40% vs 37.30%,x2=9.602,P=0.002).房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痛、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尿酸、肌钙蛋白Ⅰ、高血压、心肌病或瓣膜病、左心房内径(LAD)、心功能不全(LVEF<50%)、B型钠尿肽(BNP)、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比例明显高于非房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年龄(95%CI:1.089~1.153,P=0.000)、高血压(95%CI:1.017~2.403,P=0.042)、心肌病或心脏瓣膜病(95%CI:1.056~7.337,P=0.038)、LAD(95%CI:1.280~1.524,P=0.000)、心功能不全(95%CI:1.009~2.352,P=0.041)、BNP(95%CI:1.010~1.015,P=0.000)、频发房性期前收缩(95%CI:1.018~2.550,P=0.042)为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复发IS较首发IS有更高的房颤检出率.年龄、高血压、心肌病或心脏瓣膜病、LAD、心功能不全、BNP、频发房性期前收缩为影响IS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高彩红;安强;宋珏娴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降糖药物对糖尿病患者心力衰竭影响研究的新进展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是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T2DM患者临床HF和亚临床左心室功能不全发生率高.此外,由于积极采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病的措施,T2DM患者寿命明显延长,导致HF发生率升高.传统的降糖药物仅降低血糖和T2DM微血管合并症,对大血管合并症影响较少.以往大规模多中心双盲随机临床试验证据显示,强化血糖控制仅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肾脏事件和眼合并症;缺少严格控制血糖降低HF危险的证据,曾经使用过降糖药物有增加T2DM患者HF的危险.T2DM合并HF患者除接受指南推荐治疗HF的药物外,准确选择对HF无影响或降低HF风险的降糖药物尤为重要.

    作者:郑刚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 探讨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ONSD)的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收集2016年9月~2017年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志愿者181例临床资料,分别测量双眼的ONSD,同时完成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左、右眼ONSD测量值是否有差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ONSD与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基础疾病、颅内血管狭窄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181例志愿者平均ONSD(4.39-±-0.76)mm,2次测量的左眼ONSD与右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痛、血脂异常、脑血管病及颅内血管狭窄患者的ON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ONSD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6±0.81)mm vs (4.29±0.71)mm,P=0.018].以ONSD为因变量,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痛、血脂异常、脑血管病)、颅内血管狭窄等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是ONSD的影响因素(B=-0.273,95%CI:-0.499~-0.047,P=0.018).结论 性别对ONSD有显著影响,ONSD相关的研究应考虑性别差异.

    作者:王卉;邢海英;刘文宏;黄一宁 刊期: 2018年第10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