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小RNA-103靶向调控小窝蛋白1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

王刘敏;谢怡;许丽丽;叶瑞东;刘新峰

关键词:微RNAs, 蛛网膜下腔出血, 窖蛋白1, 氧化性应激, 细胞凋亡
摘要:目的 探讨微小RNA-103(miR-103-3p)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表达情况以及对SAH后神经功能的影响,并探究其分子机制.方法 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12只,对照组24只和实验组24只.后2组采用血管内刺破法制造大鼠SAH模型前分别注射miR-103-3p空白对照和抑制剂.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各组miR-103-3p 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小窝蛋白l(Cav-1)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改良Garcia评分及平衡木实验评估各组SAH术后24 h及7d神经功能改变.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miR-103-3p在SAH后24 h表达上调3.61倍,Cav-1表达下调46%.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miR-103-3p在SAH术后24 h表达下调63%,Cav-1表达上调2.47倍.实验组大鼠SAH术后24 h[(ll.9±2.6)分 vs (9.2±3.2)分]及7 d[(12.4±2.6)分 vs (9.5±2.4)分]较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 miR-103-3p在SAH术后24 h表达明显升高,抑制miR-103-3p可通过增加Cav-1的表达,从而有效改善大鼠SAH术后神经功能缺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脑动脉支架术后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致消化道出血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脑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脑血管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脑动脉支架术已经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脑动脉支架术后防止血栓事件发生的基石,但其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出血并发症,其中消化道出血尤为突出,严重时可导致死亡[1].

    作者:程艳伟;石向群;孙凤芹;张菲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微小RNA-103靶向调控小窝蛋白1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

    目的 探讨微小RNA-103(miR-103-3p)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表达情况以及对SAH后神经功能的影响,并探究其分子机制.方法 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12只,对照组24只和实验组24只.后2组采用血管内刺破法制造大鼠SAH模型前分别注射miR-103-3p空白对照和抑制剂.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各组miR-103-3p 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小窝蛋白l(Cav-1)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改良Garcia评分及平衡木实验评估各组SAH术后24 h及7d神经功能改变.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miR-103-3p在SAH后24 h表达上调3.61倍,Cav-1表达下调46%.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miR-103-3p在SAH术后24 h表达下调63%,Cav-1表达上调2.47倍.实验组大鼠SAH术后24 h[(ll.9±2.6)分 vs (9.2±3.2)分]及7 d[(12.4±2.6)分 vs (9.5±2.4)分]较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 miR-103-3p在SAH术后24 h表达明显升高,抑制miR-103-3p可通过增加Cav-1的表达,从而有效改善大鼠SAH术后神经功能缺损.

    作者:王刘敏;谢怡;许丽丽;叶瑞东;刘新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加速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治疗外周动脉闭塞症的研究进程

    1 肝细胞生长因子概述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初是在1984年作为一种肝细胞有丝分裂原,从肝部分切除大鼠的血清中分离得到的一种细胞因子.1989年,首次克隆获得人HGF cDNA,并获得HGF蛋白质的一级结构.1991年鉴定出HGF蛋白质的特异性膜受体c-Met.随后,HGF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其蛋白质和基因对某些疾病的治疗也正在临床试验中口[1].

    作者:张庆林;吴祖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相关影响因素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ro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是一种分泌型丝氨酸蛋白酶,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结合,使肝细胞表面LDLR减少,进而使肝细胞对LDL-C颗粒清除能力下降,血浆LDL-C水平升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促进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PCSK9抑制剂的一系列临床试验结果提示,在原有标准治疗基础上LDL-C水平进一步大幅下降,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显著降低[1].我们综述了新近有关影响PCSK9炎性细胞因子等系列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梅;李艳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分叉支架型血管腔内重建髂内动脉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应用分叉支架型血管腔内重建髂内动脉治疗髂总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髂总动脉瘤及髂总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瘤患者23例,应用髂动脉分叉支架型血管重建髂内动脉.术后1、6、12、24个月进行CT或磁共振血管造影或血管超声检查随访.计算重建的髂内动脉通畅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二次手术率以及远期生存率.结果 3例局麻,20例全麻.23例患者应用髂动脉分叉支架重建28条髂内动脉.髂总动脉瘤直径为29~72(38.0±7.1)mm,技术成功率为100%,早期无患者死亡.随访时间2~50(15±3)个月.28条重建的髂内动脉1、6、12、24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6.4%、92.8%、85.7%、82.1%.结论 分叉支架型血管腔内重建髂内动脉治疗髂总动脉瘤安全、有效,髂内动脉中远期通畅率高,为治疗髂总动脉瘤提供了新的选择.

    作者:张宏鹏;郭伟;刘小平;王立军;贾鑫;熊江;马晓辉;张敏宏;杜昕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运动康复对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的长期随访研究

    目的 观察运动康复对老年稳定性冠心痛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将符合入选标准的70例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运动康复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2组常规治疗,运动康复组进行3个月的门诊康复及9个月的家庭康复.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6、9个月和1年时对患者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包括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TC、TG、LDL-C、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吸烟状态.结果 与干预前比较,运动康复组在干预3、6、9个月和1年时BMI、收缩压、HbAlc、吸烟率和HDL-C均改善(P<0.05,P<0.01).其中BMI分别下降(0.90±0.80) kg/m2、(1.01±0.86) kg/m2、(0.73±1.10) kg/m2、(0.85±1.27)kg/m2;收缩压分别下降[(7.06±13.03)mm Hg,1 mm Hg=0.133 kPa]、(5.17±6.90)mm Hg、(4.48±7.89)mm Hg、(4.22±10.89)mm Hg,HbAlc分别下降(1.57±0.92)%、(1.59±0.84)%、(1.40±1.00)%、(1.33±0.79)%,吸烟率分别下降20.69%、20.69%、24.14%、20.69%;HDL-C分别升高(0.17±0.23) mmol/L、(0.22±0.28)mmol/L、(0.13±0.23)mmol/L、(0.11±0.20)mmol/L.结论 运动康复可使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部分心血管危险因素持续改善,综合的心脏康复方案可能带来更多获益.

    作者:孙佩伟;李运田;宋成运;陈东;陶莉;石丽威;马建新;刘克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年龄对颈动脉形态特征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目的 探讨年龄对颈动脉形态特征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明确老年患者颈动脉超声筛查对心血管事件的意义.方法 连续选择在解放军总医院健康体检者976例,其中男性461例,女性515例,年龄29~86(58.8±13.8)岁.根据人群年龄分为青年组151例、中年组317例和老年组508例,对3组人群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对3组人群的颈动脉舒张末内径、内膜中层厚度、血液峰流速、搏动指教、阻力指数及斑块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组人群颈动脉斑块在颈总动脉、窦部、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分布率分别为16.9%、58.5%、18.9%、5.7%,在窦部的分布率高.3组人群颈动脉斑块随着年龄增长,斑块检出率显著升高(20.52% vs 35.65% vs 39.76%,P=0.000)3组人群随年龄的增长,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的血液峰流速及3条颈动脉的搏动指数均显著下降,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条颈动脉的舒张末内径、内膜中层厚度、阻力指数和斑块检出率,还有颈外动脉的血液峰流速均显著升高,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年龄是导致颈动脉形态改变、颈动脉斑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对老年患者的颈动脉超声筛查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博罕;穆洋;李延广;陈曦曌;马杰;张伟光;智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低血压状态者血压升高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基础低血压状态者血压升高后出现临床症状的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心内科就诊的基础低血压状态者36例(基础低血压状态组)及正常血压者70例(正常血压组).观察基础低血压状态组出现临床症状与血压的关系,并比较2组间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差异.结果 基础低血压状态组年轻时血压为(88.3±3.8/58.3±3.8)mm Hg(1 mm Hg=0.133 kPa),出现临床症状时血压为(127.5±5.7/74.8±8.7)mm Hg,予以非药物降压治疗后,血压下降(8.8±3.1/5.6±3.5)mm Hg,临床症状消失;基础低血压状态组和正常血压组的baPWV和IMT比较有显著差异[baPWV(13.3±1.3)m/s vs (12.4±0.9)m/s,P<0.01;IMT(0.95±0.2)mm vs (0.84±0.12)mm,P<0.01].结论 基础低血压状态者血压升高一定程度,虽然未达到140/90mm Hg,已出现临床症状和一定程度的血管改变,通过非药物降压治疗后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金婧茹;张源波;汪晓芬;李海明;尚晓东;常华;和渝斌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依折麦布联合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目的 观察依折麦布联合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择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老年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40例(单用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钙10 mg/d)及联合组40例(阿托伐他汀钙10 mg/d加依折麦布10 mg/d),疗程12个月.测定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指标,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治疗后TC、TG、LDL-C、hs-CRP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l);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治疗后LDL C和hs CRP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软斑块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联合组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总积分、软斑块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纽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总积分、软斑块数明显减少[(1.03±0.15)mm vs (1.19±0.20)mm,3.76±1.36 vs 4.19±1.46,(1.56±0.53)个 vs(1.95±0.52)个,P<0.05],颈动脉内径明显增大[(6.42±0.40)mm vs (6.07±0.36)mm,P<o.05].结论 依折麦布联合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能使血清LDL-C及hs-CRP水平进一步降低,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颈动脉斑块进展有一定有利影响.

    作者:邹云丞;吕云;白洁;高彦;李易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血尿酸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尿酸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STEMI患者328例,按照血尿酸水平三分位法将患者分为A组111例(血尿酸≤290μmol/L)、B组109例(290 μmol/L<血尿酸≤361 μmol/IL)和C组108例(血尿酸>361μtmol/L).比较3组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并长期随访.结果 A、B、C组住院期间病死率分别为2.7%、4.6%、15.7%(P=0.000),住院MACCE发生率分别为9.9%、11.9%、27.8%(P=0.001);随访42.3个月显示,A、B、C组MACCE发生率分别为4.3%、11.1%、20.9%(P=0.003).Cox回归分析显示,血尿酸是STEMI患者远期MACCE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血尿酸升高预示STEMI患者近、远期MACCE风险增加.

    作者:张迎花;华琦;李小明;吴晴晴;李博宇;李康;孔强;张钰聪;李静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老年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后发生上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对老年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多因素分析.方法 选择我院PICC术的650例患者,分为血栓组233例和对照组417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650例患者中,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233例,血栓发生率35.8%.血栓组患者的年龄(86.2±6.3)岁 vs (78.9±9.7)岁]和体质量指数[(24.5±3.5)kg/m2 vs (23.3±3.0)kg/m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栓组恶性肿瘤(44.2% vs 22.8%)、血栓史(18.0% vs 8.4%)、慢性肾功能不全(23.6% vs 6.0%)、近期手术外伤史(25.3% vs 0.7%)、年龄>80岁的比例(89.3% vs 50.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慢性肾功能不全和近期手术外伤史是老年患者PICC术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结论 老年患者PICC术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很多,有年龄、体质质量指数、恶性肿瘤、血栓病史、慢性肾功能不全、近期手术外伤史、置管手臂、PICC管尖端位置,其中年龄、慢性肾功能不全和近期手术外伤史是老年患者PICC术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赵晓宁;王玉堂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血压变异性的短期影响

    目的 观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对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的短期影响.方法 连续选择2012年12月~2015年10月在北京空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CAS患者45例(CAS组),另以椎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21例(椎动脉支架组),全脑血管造影患者33例(造影组)作对照.动态监测3组患者术前48 h及术后48 h血压变化,计算3组支架及造影前后收缩压的平均值(SBPMean)、收缩压的标准差(SBPSD)、舒张压的平均值(DBPMean)、舒张压的标准差,比较3组患者支架置入及造影前后的平均血压及标准差.结果 CAS组术后较术前SBPSD[(9.7±2.8)mm Hg vs (11.4±4.6)mm Hg(1 mm Hg=0.133 kPa),P=0.040]、SBPMean[(119.0±12.0)mm Hg vs (131.1±12.5)mm Hg,P=0.000]及DBPMean[(67.5±7.6)mm Hg vs (74.6±7.2)mm Hg,P=0.000]均显著下降.结论 CAS使患者的血压在短期内更趋于平稳,但对长期BPV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郭言伟;石进;尹延伟;左丹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脑微出血的关系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脑微出血的关系.方法 对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头颅磁共振检查,其中包括磁敏感加权成像.根据诊断分为脑微出血组46例和无脑微出血组74例.分析胱抑素C水平升高是否构成脑微出血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与无脑微出血组比较,脑微出血组年龄、高血压、胱抑素C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6.00±10.94)岁 vs (59.43±10.80)岁,71.7% vs 40.5%,(1.08±0.51)mmol/L vs (0.79±0.23)mmol/L,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胱抑素C升高是脑微出血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胱抑素C水平与脑微出血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293,P<0.01).结论 血清胱抑素C水平升高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并且与脑微出血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评估脑小血管病有一定价值.

    作者:杨松;魏宁;吴坚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微小RNA对内皮细胞炎性反应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微小RNA(miRNA,miR-126)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脂多糖刺激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的表达,探讨miR-126对内皮细胞炎性反应过程中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HUVEC培养后分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miR-126mimic组,miR-126 inhibitor组,A组和B组,后4组用Lipofectamine 2000脂质体分别转染miR-126 mimic、miR-126 inhibitor及miRNA mimics control、miRNA inhibitor control 24 h后,加脂多糖1 μg/ml刺激,在8h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126、VCAM-1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测VCAM-1蛋白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 模型组miR-126 mRNA较空白对照组降低,为(0.056±0.004)倍(P<0.01),而VCAM-1 mRNA较空白对照组升高(l2.50±2.55)倍(P<0.01),VCAM-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miR-126mimic组miR-126 mRNA相对表达较A组升高(51.18±2.30)倍(P<0.01),VCAM-1 mRNA相对表达为A组(0.81±0.04)倍(P<0.01),VCAM-1蛋白表达较A组明显降低(P<0.01);miR-126 inhibitor组miR-126mRNA表达较B组降低(0.032±0.011)倍(P<0.01),VCAM-1 mRNA水平较B组高(1.42±0.10)倍(P<0.05),VCAM-1蛋白表达较B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过表达miR-126在8h时下调VCAM-1的表达,提示miR-126可能通过抑制VCAM-1的表达,参与抑制脂多糖诱导的HUVEC的炎性反应.

    作者:肖星;潘旭东;马爱军;吴梅;杨绍楠;王婷;孙清琳;杨淑娜;王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盐酸地尔硫(革)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对比分析

    目的 采用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ated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GMPI)评价盐酸地尔硫(革)对冠状动脉慢血流(coronary slow flow,CSF)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诊断为CSF的患者51例(男30例,女21例),并随机分为地尔硫(革)组26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地尔硫(革)组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基础上加服盐酸地尔硫(革)30 mg/次,4次/d.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行GMPI检查并采用门控分析软件定量评估心肌受损程度.结果 地尔硫(革)组治疗后的心肌缺血总评分[(3.49±2.03)分 vs (4.65±2.53)分,P=0.007]和缺血心肌节段数[(1.81±0.95)个 vs (3.01±1.95)个,P=0.000]较对照组显著性降低.结论 地尔硫(革)能改善CSF患者心肌缺血状况.

    作者:王琦;黄景文;杨泽福;徐嬿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外源性高迁移率族蛋白B1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外源性高迁移率族蛋白B1 (HMGB1)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预处理组、LY294002组、SB203580组,每组12只.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检测各组大鼠心肌梗死范围、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TNF-α、白细胞介素6、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预处理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缩小(P<0.05);与预处理组比较,LY294002组和SB203580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增大[(47.5±3.0)%,(44.6±2.8)% vs (32.2±2.5)%,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白细胞介素6、TNF-α及丙二醛水平明显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明显降低(P<0 05);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预处理组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白细胞介素6、TNF-α及丙二醛水平明显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预处理组比较,LY294002组和SB203580组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白细胞介素6、TNF-α及丙二醛水平明显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外源性HMGB1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显著保护作用.

    作者:陶卉;王继春;廖芫熙;胡笑容;夏豪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老年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老年冠心病的发生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267例拟诊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得到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支数,并计算Gensini评分.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219例,非冠心病组48例;将冠心病组又分为单支病变组62例,双支病变组71例和3支病变组86例;对所有病例按Gensini评分的三分位数分为Gensini评分低分组86例(≤15分)、中分组92例(16~42分)及高分组89例(≥43分).测量患者24 h动态血压并计算AASI.结果 冠心病组AASI显著高于非冠心痛组(0.51±0.13 vs 0.46±0.15,P<0.05).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双支病变组和3支病变组AASI水平显著升高(0.53±0.14、0.51±0.12 vs 0.46±0.15,P<0.05),单支病变组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ensini评分中分组和高分组AASI显著高于低分组(0.51±0.14、0.52±0.13 vs 0.45±0.14,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性别、AASI、踝肱指数与Gensini评分独立相关(β=0.224,P=0.001;β=0.145,P=0.025;β=-0.261,P=0.000).结论 AASI对老年冠心病的发生及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郑琴;黄波;孙燕淑;刘梅林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血糖及血糖变异性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糖及血糖变异性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记录入院72 h内平均血糖、血糖标准差、血糖变异性以及并发症等情况.通过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疗效指标,0~1分为预后良好组70例,2~6分为预后不良组10例.患者根据平均血糖水平分为A组20例(<7.8 mmol/L),B组41例(7.8~11.1 mmol/L),C组19例(>11.1 mmol/L),根据血糖变异性分为E组15例(<15%),F组27例(15%~30%),G组21例(31 %~50%),H组17例(>50%)4组,比较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90 d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预后不良组比较,预后良好组平均血糖、血糖标准差以及血糖变异性明显降低[(9.56±2.16)mmol/L vs (14.87±2.69) mmol/L,(2.02±0.76)mmol/L vs (5.03±2.01) mmol/L,(21.52±7.16)% vs (32.58±6.81)%,P<0.05,P<0.01].与A组比较,B组和C组90 d病死率和NIHSS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E组比较,F组、G组、H组90 d病死率和NIHSS评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 高血糖水平、血糖变异性大均可提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预后不良,但血糖变异性对不良事件发生更敏感.

    作者:李弘;石秋艳;张春阳;孙原;王德龙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出现脑实质高信号与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收治的发病时间<4.5h,并自愿接受静脉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6例,其中FLAIR阳性组6例,FLAIR阴性组30例,在溶栓前行头颅MRI检查,分别判断FLAIR上脑实质有无高信号.在溶栓后24 h行头颅CT复查,了解有无出血.有出血性转化但不伴占位效应的定义为出血性梗死(HI),伴占位效应的定义为脑实质出血(PH).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出血性转化与FLAIR高信号、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弥散加权成像(DWI)缺血灶体积、血清葡萄糖的相关性.结果 36例患者中,4例发生出血性转化(11.1%,3例HI,1例PH).FLAIR阳性组(3例)NIHSS评分、DWI缺血灶体积、出血转化发生率较FLAIR阴性组(1例)明显增高(10分 vs 6分,P<0.05;6.6 ml vs 1.1 ml,P<0.05;50.0% vs 3.3%,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LAIR脑实质高信号为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8,95%CI:1.8~175.2,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头颅MRI的FLAIR序列出现DWI缺血区相对应的脑实质高信号与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存在相关性.

    作者:符雪涛;周龙江;张新江;褚澄;薛贞龙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自由回忆损害特点

    目的 分析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nesiac-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MCI)与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no dementia,VCIND)在词语自由回忆中的记忆策略和系列位置效应的特点.方法 连续纳入2014年4月~2015年6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认知障碍专科门诊就诊的aMCI患者(aMCI组)和VCIND患者(VCIND组)各50例,同时纳入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健康老年人38例为对照组.通过霍普金斯词语学习测试评估3组记忆力、语义聚集率和系列位置效应.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MCI组和VCIND组的学习回忆[(18.87±3.93)分、(19.38±4.02)分 vs (25.24±3.69)分]、延迟回忆[(4.13±1.52)分、(5.93±1.51)分 vs (8.55±1.46)分]、学习语义聚集率[(0.31±0.09)%、(0.36±0.09)% vs (0.41±0.10)%]、延迟语义聚集率[(0.28±0.13)%、(0.41±0.14)% vs (0.52±0.12)%]和首因效应(0.29±0.08,0.32±0.09 vs 0.38±0.05)均降低(P<0.01),而3组学习回忆的近因效应无明显差异(P>0.05).与VCIND组比较,aMCI组延迟回忆中的正确回忆和语义聚集率及首因效应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aMCI与VCIND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语义记忆和位置记忆策略受损,且aMCI组更严重;aMCI和VCIND的近因效应相对保留.

    作者:孙庆娜;程焱;任洪磊;邵晶皓;张楠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