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卒中患者早发性和迟发性痫性发作危险因素和预后分析

边淑芳;郎森阳;张旭;全普生;时霄冰;李德生;于生元;王湘庆

关键词:卒中, 癫痫, 高半胱氨酸, 危险因素, 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早发性痫性发作和迟发性痫性发作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首发脑卒中患者317例,根据诊断分为早发性痫性发作组27例,迟发性痫性发作组13例,无痫性发作组281例,其中4例患者早发性痫性发作和迟发性痫性发作共存.比较各组危险因素.结果 与无痫性发作组比较,早发性痫性发作组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部位在皮质、收缩压、舒张压、TC、LDL-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升高,高血压比例明显减少(P<0.05,P<0.01).与无痫性发作组比较,迟发性痫性发作组年龄、心脏病、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部位在皮质、收缩压、舒张压明显升高[(74.62±18.56)岁vs (62.00±14.50)岁,53.8% vs 24.6%,30.8% vs 11.0%,69.2% vs36.3%,(161.60±30.62) mm Hg vs (146.60±21.33) mm Hg,(93.09±22.76) mm Hg vs (85.22±22.74)mm Hg,1 mm Hg=0.133 kPa,P<0.05,P<0.01].脑卒中面积、脑卒中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年龄、早发性痫性发作、舒张压、空腹血糖是影响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脑卒中面积、脑卒中类型、年龄、早发性痫性发作、舒张压、空腹血糖可以认为是影响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508例脑卒中风险人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Framingham卒中风险评分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通过Framingham卒中风险评分(FRS)在我国脑卒中风险人群中的应用,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FRS在脑卒中风险人群中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北京市良乡医院、大兴区人民医院、门头沟区医院3所医院的神经内科收集的既往无脑卒中的508例脑卒中风险人群.完成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及FRS,男性271例,女性237例.总体FRS评分(13.1±5.7)分.颈动脉超声结果(0级)内膜正常组15例;(1级)内膜增厚组29例,全部为女性;(2级和3级)动脉斑块组261例,女性122例;动脉狭窄组(包括轻度4级、中度5级、重度6级、完全闭塞7级)203例(39.96%),女性71例.并按照FRS 10年发病风险概率,分为低危(FRS≤5%)、中危(6%≤FRS≤9%)、高危(FRS≥10%).结果 FRS风险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级呈正相关(r=0.337,P=0.000).颈动脉斑块组中2级与3级患者FRS风险低、中、高危比例有差异(29.26% vs 19.42%,21.14% vs 15.11%,50.41% vs 64.73%,P=0.018).动脉狭窄组中4级+5级与6级+7级患者FRS风险低、中、高危比例无差异(13.14% vs 12.31%,11.68% vs 10.77%,75.18% vs 76.92%,P=0.682).结论 我国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与FRS有相关性;脑卒中风险率随着斑块数目增多、狭窄程度加重而增高,且多发斑块与<3个斑块的脑卒中风险率有明显差异;但狭窄<70%与狭窄≥70%的脑卒中风险率无明显差异.

    作者:郭咏娣;武剑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遗传性长QT综合征患者携带SCN5A及AKAP9突变基因报道一例

    遗传性长QT综合征(congenital long QT syndrome,cLQTS)是由于编码心脏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导致的一组综合征,表现为心脏结构正常,QT间期延长和T波异常,心律失常发作时呈典型的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易发生晕厥、抽搐和猝死[1].cLQTS根据基因型分为15个亚型,分别由编码钾离子通道、钠离子通道、钙离子通道等结构蛋白及相关因子和膜调节蛋白的基因突变造成.其中LQT1的致病突变基因是编码缓慢激活延迟整流钾离子通道基因KCNQ1,LQT2是由于编码快速延迟整流钾电流α亚单位的KCNH2基因突变引起钾电流减少所致.

    作者:王芳;赵雯娜;刘福颂;邢晓博;王宁;张克传;朱玉召;刘杰;刘歆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冠状动脉造影联合血管内超声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衰减斑块(AP)特点.方法 选择符合条件的166例ACS患者,分为老年组92例和非老年组74例,记录一般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病变情况和罪犯斑块的血管内超声特点,主要包括有无AP、大衰减回声弧度、血管外弹力膜面积、管腔面积、斑块面积,计算斑块负荷和重构指数.结果 与非老年组比较,老年组3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比例较高(50.0% vs 35.1%,P=0.038),AP更多(62.0%vs45.9%,P=0.039),大衰减回声弧度[(142±80)°vs (115±54)°,P=0.000]、斑块面积[(14.2±3.9)mm2 vs(12.3±4.1)mm2,P=0.022]、斑块负荷[(81.1±14.2)% vs (76.4±13.5)%,P=0.042]和重构指数[(1.2±0.2)vs (1.1±0.1),P=0.031]更高.结论 老年ACS患者的发病与不稳定斑块的关系更为密切,加强稳定斑块的治疗措施,将有助于老年ACS的防治.

    作者:徐成阳;冯德广;高传玉;王宪沛;程兆云;王佳祥;索莉娜;王锋;林彬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与蛋白尿关系分析

    目的 探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蛋白尿是否为脑微出血(CMB)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2015年5月序列牧住我院神经内科的、符合纳入标准的53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影像学改变分为CMB组138例和无CMB组393例.对2组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 2组体质量、同型半胱氨酸、LDL、尿酸、高血压、吸烟、饮酒、肌酐清除率、血清肌酐、尿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无CMB组蛋白尿比例(10.4% vs 30.4%)、肾小球滤过率水平[(88.54±22.69)mm/min vs (132.84±15.05) mm/min]和年龄[(61.3士15.66)岁v5(67.08±12.78)岁]低于CM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肾小球滤过率和蛋白尿是CMB的危险因素.结论 蛋白尿是CMB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永琴;陈飞;王国强;张微微;黄勇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救治和预后的时间节律性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救治,“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已是公认的救治理念.在发病早期及时开通梗死血管,有效恢复心肌再灌注,是降低AMI患者病死率、改善预后的关键.目前,指南对AMI再灌注治疗时间提出了具体要求,主要包括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door to balloon,D2B)、入院至溶栓开始时间(door to needle,D2N)、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first medical contact to balloon,FMC2B)、总缺血时间;并且随着指南的更新,时间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和全面[1-2].

    作者:宋俊贤;陈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尿酸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尿酸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老年冠心病患者137例,根据血尿酸四分位水平将受试者分为4组,1分位组34例,2分位组35例,3分位组34例,4分位组34例.所有受试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评价狭窄程度.结果 4分位组冠状动脉总体及右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明显高于1分位组[(60.15士8.78)分vs (53.73±6.04)分,(12.03±3.12)分vs (6.44±1.52)分,P<0.05].4分位组右冠状动脉和左回旋支Gensini积分明显高于3分位组及2分位组(P<0.05).3分位组左回旋支Gensini积分明显低于1分位组(P<0.05).3分位组右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明显高于1分位组和2分位组(P<0.05).2分位组右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明显高于1分位组,2分位组左回旋支Gensini积分明显低于1分位组(P<0.05).尿酸与右冠状动脉、冠状动脉总体病变Gensini积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尿酸为右冠状动脉和冠状动脉总体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尿酸与老年冠心病患者右冠状动脉及冠状动脉总体病变严重程度相关.

    作者:杨波;高玉梅;商鲁翔;魏芳;王华亭;张华;刘振东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正规抗癫痫治疗与老年癫痫患者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观察抗癫痫药物规范化治疗后,老年患者抑郁状态的变化.方法 选择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在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初诊或未曾规范化治疗的≥65岁的癫痫患者45例,男性19例,女性26例,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根据HAMD评分分为抑郁组14例,非抑郁组31例,患者进行规范化抗癫痫治疗,随访2年,再次评定HAMD评分,并收集相关资料.结果 抑郁组患者治疗前HAMD评分[(21.14±3.66)分vs (12.19±3.00)分]及癫痫发作频率[(2.39±0.96)次/月vs (1.39±0.68)次/月]均明显高于非抑郁组(P=0.00).2年正规用药后,抑郁组HAMD评分高于非抑郁组[(18.00±3.26)分vs (12.09±2.68)分,P=0.00],2组癫痫发作频率无显著差异[(0.05±0.12)次/月vs (0.07±0.18)次/月,P=0.73],抑郁组8例HAMD评分下降为正常(P<0.05),6例仍抑郁患者HAMD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但无明显差异(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治疗前HAMD评分及治疗前癫痫发作频率与抑郁改善呈正相关(r=0.77、0.55,P=0.00).结论 正规抗癫痫治疗能良好控制癫痫发作情况,并明显改善患者抑郁情绪,帮助恢复社会功能.治疗前癫痫发作越频繁,抑郁程度越重患者改善越明显.

    作者:郑娴;王志敏;陈金莹;彭霜霜;陶晓晓;金云龙;辛花平;肖雨;叶佳媚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女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左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具有再住院率高、患者生活质量差等特点,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1].大量临床证据显示,性别差异影响了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治疗、预后等各个环节,对女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深入研究及有别于男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将成为心力衰竭领域新的热点和未来研究方向.

    作者:韩璐璐;白小涓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药物预处理对介入治疗前后炎性反应及内皮功能变化的研究

    目的 观察曲美他嗪和普罗布考预处理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PCI前后炎性反应指标的变化和影响.方法 随机将175例UAP患者分为对照组61例、曲美他嗪组58例及普罗布考组56例,均在PCI术前即刻和术后次日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假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以及NO水平.结果 与同组术前比较,对照组术后hs-CRP及vWF水平升高(P<0.05),NO水平降低(P<0.05),曲美他嗪组和普罗布考组术后hs-CRP、NO及vWF水平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曲美他嗪组及普罗布考组hs-CRP、NO及vWF差值水平分别较对照组降低[(0.08±2.52)mg/L vs (0.21±2.72)mg/L vs (0.88±1.80)mg/L,(-0.07±7.90)μmol/Lvs(-1.16±8.58)μmol/L vs(-24.19±5.85)μmol/L,(0.19±0.13)μg/L vs (0.05±0.78)μg/L vs (0.43±0.72)μg/L,P<0.05)];曲美他嗪组差值与普罗布考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可引起UAP患者炎性反应,并且会造成血管内皮微小损伤,曲美他嗪或普罗布考预处理可减轻炎性反应及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

    作者:邵帅;李广平;石昭昭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p38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在高脂饮食1型糖尿病小鼠颈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p38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对高脂饮食1型糖尿病小鼠颈动脉血管内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雄性突变型INS2AKrrA小鼠12只及同窝出生的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6只,小鼠分为3组:对照组,高TC饮食组,干预组,每组6只.各组小鼠于颈动脉损伤后28 d处死并取右颈总动脉.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内膜磷酸化p38MAPK、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及8-羟基脱氧鸟苷(8-OHdG)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TC饮食组术后28 d管腔面积明显缩小,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内膜/中膜面积、磷酸化p38MAPK、VCAM-1、8-OHdG表达水平明显增强(P<0.01).与高TC饮食组比较,干预组术后28 d管腔面积明显增加,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内膜/中膜面积明显缩小,VCAM-1、8-OHdG、磷酸化p38MAPK表达明显降低(15.27±3.70 vs 28.39±5.33,P<0.05;8.75±3.32 vs 19.92±5.35,P<0.05;7.69±2.18 vs18.45±3.77,P<0.01).结论 p38MAPK抑制剂可能主要通过减轻氧化应激及VCAM-1等炎性反应控制糖尿病高脂饮食小鼠颈动脉血管内损伤后内膜增生.

    作者:王启章;陈茂刚;徐格林;刘新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微小RNA-208b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通过观察外周血microRNA-208b(miR-208b)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miR-208b作为AMI诊断及预测预后生物标记物的价值.方法 连续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100例AMI患者(AMI组),8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UAP组)及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HC组).检测3组miR-208b表达水平.在术后1周及6个月进行随访,随访中8例AMI患者失访,14例AMI患者发生左心室重构归为重构组,37例AMI患者为非重构组;20例AMI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为MACE组,31例AMI患者未发生MACE为非MACE组.结果 AMI组患者外周血miR-208b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UAP组及HC组[(4.41±2.32) vs (2.01±0.79) vs (0.43±0.28),P=0.000].行PCI术后患者外周血中miR-208b水平明显低于术前[(1.50±0.50) vs (2.96±2.34),P=0.001].重构组及MACE组外周血miR-208b浓度均明显高于非重构组[(7.15±2.50) vs (3.52±1.25),P=0.018]及非MACE组[(4.80±2.97) vs (4.02±2.09),P=0.046].结论 外周血microRNA-208b作为诊断AMI及预测AMI患者预后的生物标记物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刘肖肖;袁玲;叶新和;韩志君;杨承健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Wernicke's脑病三例

    Wernicke's脑病由维生素B1硫胺素缺乏引起的神经系统代谢性疾病,病因多为慢性酒精中毒,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常出现漏诊、误诊,现对我院诊治的3例患者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女性,64岁.因“右下腹疼痛1个月,加重3d”于2013年1月15日入院.诊断为“右结肠癌伴肠梗阻”,行右结肠癌根治切除术加十二指肠降段局部切除术.术后患者呕吐,给予常规治疗.术后第8天突发烦躁,双侧视力、听力下降,胸闷、气短、四肢抽搐、无力及尿失禁等症状,转入神经内科.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史等.

    作者:刘晓团;罗宏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脑卒中患者早发性和迟发性痫性发作危险因素和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早发性痫性发作和迟发性痫性发作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首发脑卒中患者317例,根据诊断分为早发性痫性发作组27例,迟发性痫性发作组13例,无痫性发作组281例,其中4例患者早发性痫性发作和迟发性痫性发作共存.比较各组危险因素.结果 与无痫性发作组比较,早发性痫性发作组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部位在皮质、收缩压、舒张压、TC、LDL-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升高,高血压比例明显减少(P<0.05,P<0.01).与无痫性发作组比较,迟发性痫性发作组年龄、心脏病、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部位在皮质、收缩压、舒张压明显升高[(74.62±18.56)岁vs (62.00±14.50)岁,53.8% vs 24.6%,30.8% vs 11.0%,69.2% vs36.3%,(161.60±30.62) mm Hg vs (146.60±21.33) mm Hg,(93.09±22.76) mm Hg vs (85.22±22.74)mm Hg,1 mm Hg=0.133 kPa,P<0.05,P<0.01].脑卒中面积、脑卒中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年龄、早发性痫性发作、舒张压、空腹血糖是影响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脑卒中面积、脑卒中类型、年龄、早发性痫性发作、舒张压、空腹血糖可以认为是影响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作者:边淑芳;郎森阳;张旭;全普生;时霄冰;李德生;于生元;王湘庆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大麻素受体在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功能表达

    目的 观察大麻素受体在孤立的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功能表达.方法 将出生15~20 d的Wistar大鼠取脑,急性分离出单个CA1区锥体神经元,用膜片钳技术记录神经元电活动,观察非选择性大麻素受体激动剂Win55212-2(5μmol/L)对神经元静息电位、动作电位、自发发放频率的影响.根据Win55212-2对膜电位的影响分为超极化组(n=7)和去极化组(n=6).组织切片活性用MTT染色法检测.结果 与给药前比较,超极化组神经元给药中动作电位频率和膜电压显著降低[0 Hzvs (4.3±3.2)Hz,P<0.05;(-57.0±4.6)mV vs(-54.1±3.8)mV,P<0.01];与给药中比较,给药后动作电位频率及膜电压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给药前比较,去极化组神经元给药中动作电位频率显著降低,膜电压显著升高(P<0.01);与给药中比较,给药后动作电位频率显著升高,膜电压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1区锥体神经元可能存在大麻素受体功能表达且不限于大麻素受体1;激活大麻素受体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起到抑制CA1区锥体神经元的作用.

    作者:全普生;张旭;边淑芳;李德生;汲娟娟;郎森阳;于生元;王湘庆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神经系统线粒体疾病的特点

    随着近二十几年对线粒体研究的深入,线粒体疾病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线粒体主要的功能是氧化磷酸化,产生ATP.线粒体疾病是线粒体基因异常或核基因异常引起能量生成不足所致的疾病.线粒体疾病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骨骼肌及神经系统能量需求大,故线粒体疾病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线粒体疾病.骨骼肌内线粒体代谢障碍造成的肌无力称为线粒体肌病,同时累及骨骼肌和中枢神经系统称为线粒体脑肌病[1-2].

    作者:张燕辉;于逢春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与平均血小板体积和收缩压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与平均血小板体积的关系.方法 选择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220例,根据血栓弹力图结果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58例和阿司匹林敏感组162例,所有患者口服阿司匹林(75~100 mg)≥1个月.血栓弹力图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与阿司匹林敏感组比较,阿司匹林抵抗组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CD62P、P选择素、TC、平均血小板体积及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括抗剂比例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140mm Hg(OR=2.705,95%CI:1.127~6.490,P=0.026)和平均血小板体积(OR=1.935,95%cI:1.306~2.867,P=0.001)为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与TC(β=0.172,P=0.019)和平均血小板体积(β=0.327,P=0.000)呈正相关.结论 收缩压≥140 mm Hg和平均血小板体积水平升高的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增加.

    作者:刘敏;邹晓;李建华;刘霖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老年自身免疫性脑炎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比较老年患者与青年患者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症状,总结老年患者的特点,提高对老年患者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识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5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患者20例,老年组5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65.0±4.8)岁;青年组15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34.3±14.5)岁.对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免疫抗体、脑脊液、头颅磁共振成像及脑电图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总结老年性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特点.结果 老年组患者多以癫痫症状为主要表现,老年组患者同时存在癫痫、精神行为异常和认知功能障碍3大临床症状患者比例高于青年组(80.0% vs 60.0%,P=0.417),不自主运动症状患者比例低于青年组(20.0%vs 33.3%,P=0.573),但均无统计学差异.老年组脑脊液白细胞数明显低于青年组[(5.20±3.11)×106/L vs(26.20士24.47)×106/L,P=0.000],2组间脑脊液蛋白水平、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老年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多以癫痫为首发症状,脑脊液常规多无异常表现,自身免疫相关抗体的检测有助于诊断,确诊后应尽早治疗.

    作者:敖然;王湘庆;郎森阳;于生元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缺血性脑卒中后痫性发作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后痫性发作(postischemic stroke seizure)是造成脑功能二次损害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但由于从明确诊断为急性脑缺血或脑梗死到出现复发性癫痫发作,可以间隔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而早期痫性发作甚至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对其后发展为复发性癫痫发作会有怎样的影响,仍在探讨之中.缺血性脑卒中后不同时期的病理、病理生理改变特点等都尚未明确,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神经保护对改善预后的作用.

    作者:王湘庆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参附注射液对老年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参附注射液对老年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45只18月龄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预处理组,每组15只.预处理组腹腔注射参附注射液10 mg/kg,1次/d,术前连续给药7d,末次给药2h内进行模型制作,术后停药.假手术组及模型组给予同容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缺血再灌注模型.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心肌组织NF-κB、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水平.结果 模型组的相对光密度值(0.335±0.124 vs0.270±0.112、0.293±0.102,P<0.05)、丙二醛水平[(72.68±5.23)mmol/g vs (41.89±2.01) mmol/g、(48.52±7.14) mmol/g,P<0.01]明显高于假手术组、预处理组,SOD水平[(62.32±3.10)U/g vs (116.54±10.21)U/g、(95.64±9.12)U/g,P<0.01]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和预处理组.结论 参附注射液可以抑制NF-κB活性,减少氧自由基损伤,从而减轻心肌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唐昱;黄清;刘燕锋;葛郁芝;曹乾嫱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微小RNA-24表达与细胞凋亡及炎性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微小RNA-24(miR-24)表达与细胞凋亡及炎性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院住院治疗的稳定性心绞痛(SAP)组3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4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2例,另选择20例胸痛综合征(CPS)患者(CPS组).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并分离PBMC,RT-PCR检测PBMC miR-24表达,ELISA检测血浆可溶性Fas(sFas)、可溶性Fas配体(sFasL)、白细胞介素6(IL-6)、TNF-α.并采用Gensini积分法对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狭窄节段做定量评分.结果 AMI组PBMC miR-24表达显著低于SAP组(1.68±0.41 vs 3.78±0.38,P=0.035);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患者miR-24表达逐渐降低;血浆sFas(r=-0.630,P=0.006)、sFasL(r=-0.372,P=0.015)、IL-6(r=-0.642,P=0.006)、TNF-α(r=-0.596,P=0.008)与miR-24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ACS患者外周血miR-24表达水平下调,且与细胞凋亡及炎性因子水平呈显著负相关.

    作者:褚福永;刘红旭;程敏;张大炜;刘巍;谢皛;尚菊菊;张竹华;戴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