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基因多态性增加阿司匹林抵抗易感性

王璐璐;王雁;隋爱华;李培媛

关键词:花生四烯酸盐5-脂氧合酶, 多态性, 单核苷酸, 阿司匹林, 血栓弹力描记术, 血小板聚集
摘要:目的 探讨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ALOX5A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阿司匹林抵抗(AR)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450例持续服用阿司匹林(100 mg,≥7 d)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中的高危患者,血栓弹力图检测花生四烯酸途径的血小板聚集率,依据诊断标准分为AR组110例,阿司匹林敏感(AS)组340例.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分析SG13S32、SG13S89和SG13S114单核苷酸多态性.应用Haploview软件构建单倍型,并进行分析.结果 AR组与AS组SG13S114 T/A突变A等位基因频率分布(40.5% vs 31.3%,P=0.01)和AA/TA基因型及TT基因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5% vs 46.2%,P=0.03).而2组SG13S89、SG13S32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携带SG13S114AA/TA基因型的人群发生AR的风险是携带TT基因型的3.241倍(95%CI:1.552~6.767,P=0.002).单倍型分析显示,TG是1种危险单倍型,携带TG单倍型的人群AR发生风险是不携带TG单倍型人群的1.490倍(95%CI:1.088~2.040,P=0.014),AG是1种保护单倍型,可以减少AR发生的风险(OR=0.691,95%CI:0.502~0.952,P=0.029).结论 ALOX5AP rs10507391与汉族人群AR相关;危险单倍型TG可增加AR发生风险.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的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评价研究

    目的 通过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肢体缺血后适应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及葡萄糖代谢变化,了解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在肢体缺血后适应患者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连续选择2009~2011年在北京宣武医院脑卒中治疗中心接受治疗的67例脑卒中患者.入组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后适应组43例和对照组24例,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分别行SPECT检查.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脑血流灌注及脑葡萄糖代谢显像,患侧额、颞、顶、枕叶、基底节和丘脑病灶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后适应组患者基底节(0.97±0.10 vs0.93±0.09,P=0.000)和丘脑(0.99±0.09 vs 0.95±0.09,P=0.003)治疗后放射性计数比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 肢体缺血后适应治疗能改善缺血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通过SPECT检查发现经肢体缺血后适应治疗的患者基底节和丘脑血流灌注改善明显.

    作者:何洁;吉训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联合腺苷负荷CT心肌灌注在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定量分析联合腺苷负荷CT心肌灌注(CTP)扫描在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中的应用分析.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狭窄>50%的冠心病患者68例(共计1 26支病变血管),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及腺苷负荷CTP,按照是否出现CTP异常分为CTP-组(70支)及CTP+组(56支),分析2组各个病变分支在小管腔面积狭窄度、小管腔直径狭窄度、斑块负荷、斑块体积、斑块大厚度、病变长度、斑块性质及钙化积分方面的差异.结果 CTP-组与CTP+组脂质斑块体积和纤维-脂质斑块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P+组小管腔面积狭窄度、小管腔直径狭窄度、斑块负荷、斑块体积、斑决大厚度、病变长度及钙化积分明显高于CT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9.3±15.2)% vs (59.5±9.2)%,(63.3±10.5)% vs (55.8±5.5)%,(69.9±8.2)% vs (57.5±6.5) %,67.3 mm3 vs 43.2 mm3,11.5 mm vs 6.2 mm,2.5 mm vs 2.0 mm,(281.1±242.4)分vs (107.2±63.8)分,P<0.05,P<0.01)].结论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联合腺苷负荷CTP不仅可以对冠状动脉进行解剖学分析,同样也可以对其进行功能学分析.

    作者:温泽迎;王道清;程留慧;张保朋;周舟;黄婷婷;王亚洲;李艳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现患率和危险因素调查

    目的 调查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现患率和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北京市万寿路社区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192例,口服阿司匹林75~100mg治疗>1个月.根据光比浊法检测结果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14例,阿司匹林半抵抗组82例,阿司匹林敏感组96例.光比浊法检测0.5 mmol/L花生四烯酸和10 μmol/L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各组一般临床资料特征.结果 与阿司匹林敏感组比较,阿司匹林抵抗组TG、同型半胱氨酸、空腹血糖、糖尿病及调脂药物比例显著升高,而HDL-C、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比例显著降低(P<0.05,P<0.01);阿司匹林半抵抗组同型半胱氨酸、空腹血糖、糖尿病比例显著升高,而ACEI/ARB比例显著降低(P<0.01).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OR=3.748,95%CI:2.062~6.813,P=0.000);ACEI/ARB(OR=0.091,95%CI:0.010~0.863,P=0.037)和硝酸酯类(OR=0.126,95%CI:0.016~0.976,P=0.047)是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保护因素.结论 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增加.

    作者:李雪;柯瑟章;陈德友;邹晓;高凌根;刘霖;曹剑;范利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脑梗死致挤压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挤压伤(crush injury)指肌肉受到挤压引起的损伤,导致肾功能衰竭时称为挤压综合征(crush syndrome,CS),挤压伤和CS是同一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挤压伤的病理机制之一为肌细胞膜完整性受损,释放肌酸激酶(CK)和肌红蛋白(Mb)等细胞内物质入血,当CK>1000 U/L、且合并Mb尿时称为横纹肌溶解症(RM).挤压伤和CS多见于地震、交通事故中,患者常于外科就诊.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和急诊科的常见疾病,主要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等,罕见导致挤压伤.现回顾我科2010年5月~2015年7月收治的5例脑梗死致挤压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提高对脑梗死致挤压伤的认识.

    作者:冯枫;王磊;李秋俐;徐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帕金森病调查问卷在帕金森高危人群筛查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析

    目的 分析国际通用的帕金森病(PD)调查问卷在帕金森高危人群筛查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 对2326例被调查者分别采用2种方法,即国际通用的9个问题PD调查问卷(筛查方法一)及结合PD主要的4个非运动症状[(NMS)筛查方法二]与相关既往病史进行筛查,分析问卷在PD高危人群筛查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确诊PD患者44例(PD组),非PD者2282例(非PD组).结果 2326例采用筛查方法一共筛出高危人群374例,占总人数的16.08%.筛查方法二共筛出高危人群188例,占总人数的8.08%,患病率为1.89%.终临床诊断PD44例,其中39例筛查方法一筛出的高危人群,42例筛查方法二筛出的高危人群.筛查方法一敏感性为88.64%,特异性为85.32%;筛查方法二敏感性为95.45%,特异性93.60%,2种筛查方法特异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敏感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筛查方法二筛出的高危人群与非高危人群NMS比较,2者在嗅觉下降、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及抑郁焦虑方面有显著差异(P=0.000).结论 筛查方法二的特异性较筛查方法一更高,但敏感性的提高不显著,筛查方法二可进一步提高对PD高危人群的筛查效率.

    作者:商梦晴;万志荣;冯涛;杜继臣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基因多态性增加阿司匹林抵抗易感性

    目的 探讨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ALOX5A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阿司匹林抵抗(AR)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450例持续服用阿司匹林(100 mg,≥7 d)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中的高危患者,血栓弹力图检测花生四烯酸途径的血小板聚集率,依据诊断标准分为AR组110例,阿司匹林敏感(AS)组340例.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分析SG13S32、SG13S89和SG13S114单核苷酸多态性.应用Haploview软件构建单倍型,并进行分析.结果 AR组与AS组SG13S114 T/A突变A等位基因频率分布(40.5% vs 31.3%,P=0.01)和AA/TA基因型及TT基因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5% vs 46.2%,P=0.03).而2组SG13S89、SG13S32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携带SG13S114AA/TA基因型的人群发生AR的风险是携带TT基因型的3.241倍(95%CI:1.552~6.767,P=0.002).单倍型分析显示,TG是1种危险单倍型,携带TG单倍型的人群AR发生风险是不携带TG单倍型人群的1.490倍(95%CI:1.088~2.040,P=0.014),AG是1种保护单倍型,可以减少AR发生的风险(OR=0.691,95%CI:0.502~0.952,P=0.029).结论 ALOX5AP rs10507391与汉族人群AR相关;危险单倍型TG可增加AR发生风险.

    作者:王璐璐;王雁;隋爱华;李培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社区老年人血脂异常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调查北京市万寿路地区60~95岁老年人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设计随机整群抽取2102例常驻老年居民进行健康状况调查,将年龄划分为60~69岁、70~79岁和80~95岁3个年龄段进行血脂异常患病率分析,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性别间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 2102例老年人中,总的血脂异常、高TC、高LDL-C、低HDL-C和高TG患病率分别为38.9%、17.3%、14.0%、14.4%和17.8%.男性各年龄段的低HDL-C患病率高于女性,高TC、高LDL-C患病率均低于女性(P<0.05).此外,仅男性高TG患病率随年龄增长整体呈下降趋势(P=0.033).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OR=1.091,95%CI:1.033~1.153,P=0.002)、血尿酸(OR=1.003,95%CI:1.002~1.004,P=0.000)和腰围(OR=1.026,95%CI:1.014~1.037,P=0.000)为共同的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人血脂异常存在性别差异,亟待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作者:曾静;何耀;刘淼;吴蕾;杨姗姗;王建华;王义艳;张迪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支架增强显影技术指导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造影指导下行PCI是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主要方式之一.冠状动脉支架的准确定位以及扩张良好对PCI术后疗效有着重要影响[1-4].然而,新一代冠状动脉支架系统的支架柱厚度较以往显著变细,传统冠状动脉造影常常不能精细显影支架情况,从而影响支架的定位释放和扩张效果的评价[5].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虽然能够精确评价支架定位和扩张水平,但是由于操作复杂、费用昂贵、需要经验丰富的介入人员进行操作,无法实时指导PCI,并且需要延长手术时间,以及存在检查相关并发症等不足,故未被广泛应用于临床[6-9].

    作者:金至赓;张卓奇;刘惠亮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18F-脱氧葡萄糖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鉴别阿尔茨海默病及额颞叶痴呆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及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FTD)患者18F-脱氧葡萄糖(18 F-deoxyglucose,18F-FDG)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的特点.方法 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核医学科就诊并诊断为AD和FTD的患者29例,按诊断分为AD组19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1.57±7.46)岁;FTD组10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62.80±7.53)岁.同期选健康老年人9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4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60.11±10.79)岁.所有研究对象行18F-FDG的SPECT检查.结果 对照组双侧大脑皮质、丘脑和基底节区未见异常放射性浓聚、稀疏或缺损.AD组和FTD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18F-FDG的SPECT检查均表现为皮质代谢减低.AD组15例双侧大脑皮质对称性减低,其中40.00%顶、颞叶皮质代谢对称性明显减低;33.3%双侧顶叶皮质代谢对称性明显减低;13.33%伴有双侧额叶皮质代谢对称性减低.FTD组8例对称性减低,其中50%双侧额叶皮质代谢对称性明显减低.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显示,AD组和FTD组患者的SPECT脑代谢表现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8F-FDG的SPECT能够为临床鉴别诊断AD和FTD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候亚琴;张海琴;卢洁;关乐;苏赫男;张人玲;梁志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2005至2014年因循环系统疾病住院的老年患者疾病谱分析

    目的 分析近十年老年住院患者循环系统疾病谱构成、治疗结果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2005~2014年我院以循环系统疾病作为出院第一诊断的老年患者病案资料7193例,将老年患者分为4个年龄段,即60~69岁730例,70~79岁1057例,80~89岁3583例,≥90岁1823例;根据出院时间分为2个时间段,即2005~2009年3199例,2010~2014年3994例.按心血管病常用分类法统计疾病谱构成比和治疗结果,分析年龄及不同时期疾病谱构成、顺位及死亡情况.结果 7193例老年患者中,总死亡人数182例(2.5%),以80岁以上患者居多,占死亡人数的95.6%.2010~2014年总住院患者平均年龄较2005~2009年明显升高[(84.46±8.91)岁vs (82.38±8.43)岁,P<0.01].冠心病是老年患者各年龄段、不同时期住院和死亡的首位单病种疾病.随着住院患者高龄化趋势的加剧,近5年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住院和死亡构成比呈增长趋势,而因高血压住院和死亡构成顺位下降.结论 冠心病是老年患者循环系统疾病首位住院和死亡原因.近年来,高龄患者脑血管病的住院和死亡构成比上升应引以重视.

    作者:边素艳;刘宏斌;刘宏伟;白永怿;朱启伟;张帷;张璐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脑微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与炎症介质关系的分析

    目的 探讨脑微出血(CMB)发生的危险因素及CMB与炎性介质的关系.方法 收集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80例,经头颅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排除急性脑梗死,根据SWI结果分为2组,CMB组41例,其中深部/幕下型CMB23例和单纯脑叶型CMB18例,非CMB组1 39例.记录临床资料,检测炎性介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及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CMB组hs-CRP、IL-6和MMP-9水平均高于非CMB组(P<0.01).年龄、高血压、收缩压水平、腔隙性脑梗死灶数目、脑白质疏松评分(OR=1.105、8.545、1.617、6.243、1.117,P<0.05)及hs-CRP、IL-6、MMP-9 (OR=1.575、1.683、1.302,P<0.05)是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CMB灶数目与腔隙性脑梗死灶数目、脑白质疏松评分(r=0.382、0.325,P<0.05)及hs-CRP、IL-6、MMP-9水平(r=0.507、0.517、0.672,P<0.05)呈线性正相关.结论 高龄、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及炎性介质水平均是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卢俏丽;李晨;宋迎;贾志荣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感染性主动脉瘤诊断治疗进展

    感染性主动脉瘤是一种罕见的、致命性疾病,可发生于主动脉的任何节段,多见于老年人.早由Osler[1]于1885年应用“Mycotic aneurysm”一词来描述1例梅毒感染患者出现的溃疡性心内膜炎,终蔓延到主动脉壁引起多发性动脉瘤.目前,这个疾病名称特指由于病原微生物感染主动脉壁引起糜烂性动脉炎,进而发展形成感染性的动脉瘤.尽管“Mycotic”一词现在特指真菌感染,但是病原微生物不仅限于真菌,还包括可以引起此病的其他各种微生物.

    作者:吴凡;肖广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体质量指数与动态血压参数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24 h动态血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参数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3年6月~2014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老年EH患者119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51例,年龄60~80(68.18±5.88)岁.根据BMI不同水平,分为体质量正常组(正常组)31例:18.5 kg/m2≤BMI<24.0 kg/m2;超重组52例:24.0 kg/m2≤BMI<28.0 kg/m2;肥胖组36例:BMI≥28.0 kg/m2.分析BMI对ABPM参数间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超重组和肥胖组24 h收缩压(24 h SBP)、24 h舒张压(24 h DBP)、日间收缩压(dS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nSBP负荷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肥胖组日间舒张压变化标准差(dDBPSD)、夜间收缩压变化标准差(nSBPSD)和夜间舒张压变化标准差(nDBPSD)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nSBPSD[(12.01±4.24) mm Hg(1 mm Hg=0.133 kPa) vs (10.99±4.02) mm Hg,P<0.05]、nDBPSD[(9.07±3.49) mm Hg vs (8.09±3.21) mm Hg,P<0.05]均明显高于超重组.BMI与24 h SBP、24 h DBP、dSBP、dDBP、nSBP、nDBP、nSBP负荷和nDBP负荷为老年EH患者BM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EH患者BMI与ABPM参数之间有显著的关联.

    作者:蒋婷婷;王晓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急性脑梗死脑心综合征发生的时间规律及其持续时间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明确急性脑梗死后脑心综合征(BHS)发生的时间规律及其持续时间与脑梗死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研究发病24 h内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86例,将发生BHS 62例作为BHS组.又将BHS组以BHS持续时间分为<7 d组31例和≥7d组31例.另将未发生BHS的24例作为无BHS组.收集患者脑梗死发病后第1、2、3~5、6~8、9~11、12~14天心电图、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B型钠尿肽、心肌肌钙蛋白T、心脏超声、LVEF;入院及住院14 d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BHS持续时间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BHS组患者出现心肌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任意1种异常的时间为(22.7±17.4)h,BHS发生高峰在脑梗死后12~24 h.BHS持续时间为(8.2±3.6)d,中位时间为7d.BHS组NIHSS评分(12.8±3.9)分,无BHS组为(7.8±3.1)分,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4).<7d组住院时间较≥7d组缩短(P=0.03),<7 d组出院时NIHSS和mRS评分低于≥7d组(x2=23.3,Plog rank<0.01;x2=34.4,Plog rank<0.01).结论 对可能继发BHS的急性脑梗死发病后心脏监护应≥48 h,对患者及时药物和非药物干预,有可能缩短BHS的持续时间,可能改善脑梗死的临床预后.

    作者:李洋阳;郎野;孟然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疗效的影响因素

    经颅磁刺激(TMS),自1985年Barker等首先创立并用于人脑皮质功能研究以来,已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安全、简便、副作用小以及适应证较广的神经调控治疗新方法[1].1994年Pascual-Leone等首次将其用于帕金森病(PD)治疗发现,给予初级运动皮质(M1)阈下高频TMS后,PD患者运动症状可明显改善.但TMS对PD的治疗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以往认为,TMS感应磁场穿透力有限,刺激深度只能达到1.5~3 cm的浅层大脑皮质,而近年来,随着对脑网络的深入研究,刺激线圈的改良及刺激模式的调整,对深部神经核团的调控也可以实现,尤其是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其神经调控作用可维持相对较长时间,在临床上更为常用[2-4].现就当前关于rTMS治疗PD疗效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加以综述,旨在为其临床应用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叶娜;冯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虚弱综合征评价体系在脑卒中患者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加速,我国脑血管病的全因病死率逐年上升.临床很早就明确了年龄增长是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虚弱综合征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疾病状态,增加病死率,已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美国、加拿大做了大量关于虚弱的研究,并在某些方面初步达成了共识,虚弱老年人容易罹患心脑血管病,并影响患者药物和外科治疗的效果.目前,国内外鲜见脑卒中与虚弱关系的研究报道.现尝试制定适合于脑血管病的虚弱相关诊断与分级制度,以期完善脑卒中预防和治疗策略,以期服务临床.

    作者:李言洵;刘足云;王笑峰;李淑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20例后皮质萎缩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总结我院20例后皮质萎缩(PCA)的临床资料,加深临床医师对PCA的认识.方法 纳入我院近5年临床诊断为PCA患者20例,平均年龄(60.20±9.31)岁,平均发病年龄(57.70±9.44)岁,仅有2例(10.0%)患者有痴呆家族史.将年龄≥60岁的9例作为老年组,年龄<60岁的11例作为年轻组.收集患者相关神经心理学评估、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等资料,进行简单的描述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 70.0%的患者首诊科室为眼科,从发病到临床确诊的平均时间为(2.45±1.36)年.老年组与年轻组年龄和发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吸烟、饮酒及相关神经心理学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大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为完全或部分Balint综合征(80.0%)、完全或部分Gerstmann综合征(55.0%).失用、命名障碍、视觉缺损等临床症状也较为常见.而视幻觉和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为少见,仅为5.0%.结论 PCA作为一组异质性很高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具有较大的差异,而且,其中一些不常见的临床症状很容易让临床医师感到困惑.加深对PCA的认识,能够使临床医师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早期治疗PCA成为可能.

    作者:邹永明;刘丽萍;李攀;田志岩;陆达;周玉颖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主观认知障碍神经心理与阿尔茨海默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随着对阿尔茨海默病(AD)不断深入的研究,AD诊断阶段不断提前.主观认知功能障碍(SCI)是由Reisberg等[1]于1982年首次阐述,指患者主观感受记忆或认知功能下降.其客观检查没有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且没有明确的其他疾病[2].2011年,美国国立衰老研究院和阿尔茨海默病协会(NIA-AA)将AD临床前期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β样淀粉蛋白(Aβ)沉积期,没有临床症状;第二阶段:Aβ沉积和神经元变性期,也没有临床症状;第三阶段,既有AD相关的生物学标记物证据,又有轻微的认知减退,但却没有达到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客观损害程度,即为SCI阶段[3].许多研究证实,SCI预示着认知功能减退,是AD危险因素.对于SCI的深入研究,有可能把诊断痴呆的关口前移到MCI之前,为临床超早期诊治AD打开有效的时间窗[4-7].现对SCI的流行病学、神经心理学及与AD的关系进行综述,为临床上正确识别SCI提供参考.

    作者:刘淑玲;石志鸿;张莹;张婷;王晓丹;纪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鞘氨醇-1-磷酸及其信号通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生物活性脂质分子是生命现象的重要调控者.在脊椎动物体内,生物活性脂质分子及其受体与循环、免疫、神经等系统发育联系紧密,说明脂质分子调控生物体所参与的细胞外信号通路对调节复杂而精密的器官系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2].本综述将重点阐述脂质调控体鞘氨醇-1-磷酸(sphingosine-1-phosphate,S1P)的代谢、转运、信号功能等多方面与S1P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以期寻找更加合理的治疗策略.

    作者:杨鑫泉;于杨;王大新;秦树存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室性期前收缩揭示的室房传导现象

    心室异位搏动或起搏时,激动沿正常房室通道或旁道从心室传到心房时所表现的心电现象称为室房传导现象[1].室房传导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起搏介导性心动过速等心电现象的电生理基础,也是引发起搏器综合征的主要原因[1-2].当心脏传导系及各腔室处于静息状态时,心房激动可通过房室交界区下传、并激动心室,同样,心室激动也可通过房室通道逆传心房.在有房室旁道解剖结构的基础上,心室激动也可通过旁道逆传、并激动心房.室性期前收缩是常见的异常心电图表现之一,室性期前收缩发生时,心脏除心室外的解剖结构都有机会处于电静止的状态中.室性期前收缩激动可逆行上传心房,不仅可产生经房室通道逆行上传的心电图现象,而且还是发现隐匿旁道和验证显性旁道有无逆传功能的绝好机会.因此,重视体表心电图室性期前收缩所揭示的室房传导现象,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魏莹;王倩;石娜;谷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