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鑫泉;于杨;王大新;秦树存
经颅磁刺激(TMS),自1985年Barker等首先创立并用于人脑皮质功能研究以来,已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安全、简便、副作用小以及适应证较广的神经调控治疗新方法[1].1994年Pascual-Leone等首次将其用于帕金森病(PD)治疗发现,给予初级运动皮质(M1)阈下高频TMS后,PD患者运动症状可明显改善.但TMS对PD的治疗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以往认为,TMS感应磁场穿透力有限,刺激深度只能达到1.5~3 cm的浅层大脑皮质,而近年来,随着对脑网络的深入研究,刺激线圈的改良及刺激模式的调整,对深部神经核团的调控也可以实现,尤其是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其神经调控作用可维持相对较长时间,在临床上更为常用[2-4].现就当前关于rTMS治疗PD疗效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加以综述,旨在为其临床应用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叶娜;冯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肢体缺血后适应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及葡萄糖代谢变化,了解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在肢体缺血后适应患者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连续选择2009~2011年在北京宣武医院脑卒中治疗中心接受治疗的67例脑卒中患者.入组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后适应组43例和对照组24例,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分别行SPECT检查.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脑血流灌注及脑葡萄糖代谢显像,患侧额、颞、顶、枕叶、基底节和丘脑病灶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后适应组患者基底节(0.97±0.10 vs0.93±0.09,P=0.000)和丘脑(0.99±0.09 vs 0.95±0.09,P=0.003)治疗后放射性计数比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 肢体缺血后适应治疗能改善缺血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通过SPECT检查发现经肢体缺血后适应治疗的患者基底节和丘脑血流灌注改善明显.
作者:何洁;吉训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老年DebakeyⅢ型急性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患者围术期谵妄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2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经大血管双源增强CT诊断为DebakeyⅢ型急性AD、行全麻下介入大血管腔内隔绝术的221例患者临床资料,男性135例,女性86例.根据是否存在谵妄症状分为谵妄组46例和对照组175例.根据谵妄发生时段分为术前谵妄组15例和术后谵妄组31例.记录并统计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结果 入选者中,谵妄发生率20.8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夹层累及范围(OR=3.32,95%CI:1.68~6.94,P=0.001)、低氧血症(OR=1.62,95%CI:1.02~2.84,P=0.029)、住院时间(OR=1.66,95%CI:1.36~1.78,P=0.022)是围术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DebakeyⅢ型AD患者围术期并发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很多,积极纠正低氧血症、缩短监护病房留置时间,可降低其发生率.
作者:沈菲;苏晞;刘成伟;吴明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24 h动态血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参数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3年6月~2014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老年EH患者119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51例,年龄60~80(68.18±5.88)岁.根据BMI不同水平,分为体质量正常组(正常组)31例:18.5 kg/m2≤BMI<24.0 kg/m2;超重组52例:24.0 kg/m2≤BMI<28.0 kg/m2;肥胖组36例:BMI≥28.0 kg/m2.分析BMI对ABPM参数间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超重组和肥胖组24 h收缩压(24 h SBP)、24 h舒张压(24 h DBP)、日间收缩压(dS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nSBP负荷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肥胖组日间舒张压变化标准差(dDBPSD)、夜间收缩压变化标准差(nSBPSD)和夜间舒张压变化标准差(nDBPSD)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nSBPSD[(12.01±4.24) mm Hg(1 mm Hg=0.133 kPa) vs (10.99±4.02) mm Hg,P<0.05]、nDBPSD[(9.07±3.49) mm Hg vs (8.09±3.21) mm Hg,P<0.05]均明显高于超重组.BMI与24 h SBP、24 h DBP、dSBP、dDBP、nSBP、nDBP、nSBP负荷和nDBP负荷为老年EH患者BM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EH患者BMI与ABPM参数之间有显著的关联.
作者:蒋婷婷;王晓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随着对阿尔茨海默病(AD)不断深入的研究,AD诊断阶段不断提前.主观认知功能障碍(SCI)是由Reisberg等[1]于1982年首次阐述,指患者主观感受记忆或认知功能下降.其客观检查没有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且没有明确的其他疾病[2].2011年,美国国立衰老研究院和阿尔茨海默病协会(NIA-AA)将AD临床前期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β样淀粉蛋白(Aβ)沉积期,没有临床症状;第二阶段:Aβ沉积和神经元变性期,也没有临床症状;第三阶段,既有AD相关的生物学标记物证据,又有轻微的认知减退,但却没有达到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客观损害程度,即为SCI阶段[3].许多研究证实,SCI预示着认知功能减退,是AD危险因素.对于SCI的深入研究,有可能把诊断痴呆的关口前移到MCI之前,为临床超早期诊治AD打开有效的时间窗[4-7].现对SCI的流行病学、神经心理学及与AD的关系进行综述,为临床上正确识别SCI提供参考.
作者:刘淑玲;石志鸿;张莹;张婷;王晓丹;纪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调查北京市万寿路地区60~95岁老年人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设计随机整群抽取2102例常驻老年居民进行健康状况调查,将年龄划分为60~69岁、70~79岁和80~95岁3个年龄段进行血脂异常患病率分析,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性别间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 2102例老年人中,总的血脂异常、高TC、高LDL-C、低HDL-C和高TG患病率分别为38.9%、17.3%、14.0%、14.4%和17.8%.男性各年龄段的低HDL-C患病率高于女性,高TC、高LDL-C患病率均低于女性(P<0.05).此外,仅男性高TG患病率随年龄增长整体呈下降趋势(P=0.033).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OR=1.091,95%CI:1.033~1.153,P=0.002)、血尿酸(OR=1.003,95%CI:1.002~1.004,P=0.000)和腰围(OR=1.026,95%CI:1.014~1.037,P=0.000)为共同的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人血脂异常存在性别差异,亟待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作者:曾静;何耀;刘淼;吴蕾;杨姗姗;王建华;王义艳;张迪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应用《社区老年健康综合评估量表》在北京市农村社区分析农村老年人慢性病及老年综合征的患病情况.方法 2014年5~10月在北京市密云县巨各庄镇30个行政村/居委会符合条件的2122例常住老年人,采用《社区老年健康综合评估量表》对该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慢性病发生情况,以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为慢性病分析指标.终纳入1836例,合格率86.5%,年龄60~92(69.4±6.8)岁,其中男性713例,女性1123例.结果 女性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64.1% vs 35.9%,P=0.000),总人群中,患病率高的慢性病为慢性疼痛,高达23.9%.女性患有≥2种老年综合征比例明显高于男性(19.2%vs 10.5%,P<0.01).通过老年健康综合评估,入选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检出率分别提高了14.9%、13.2%和29.1%.51.3%老年人患有老年综合征.结论 通过开展社区老年健康综合评估,能显著提高农村老年人主要慢性病的检出率,发现重要的老年综合征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
作者:刘淼;何耀;张迪;杨鸿兵;吴蕾;王建华;陈静;王义艳;曾静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3.0T MRI动脉自旋标记技术(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扫描在缺血半暗带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烟台山医院神经内科接受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9例,其中男26例,女23例,平均年龄(62.3±3.6)岁.采用3.0T MRI扫描仪,对入组患者行ASL、DWI检查,获得DWI图像脑梗死面积(SDWI)、ASL脑血流量图异常灌注面积(SASL).以SASL与SDWI是否有差异(不匹配)判断缺血半暗带,并评价溶栓.结果 49例脑梗死患者首次DWI图像皆可见大脑半球内高信号缺血灶及ASL图像相应的低灌注区域,SASL明显高于SDWI[(47.78±21.98)cm2 vs (27.89±20.49)cm2,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3例患者溶栓治疗1周后SDWI[(24.08±18.18)cm2 vs (27.89±20.49)cm2,P=0.000]、SASL[(33.57±19.44)cm2 vs (47.78±21.98)cm2,P=0.000]和SASL-SDWI[(9.49±3.87)cm2 vs (19.89±6.60)cm2,P=0.000]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SL联合DWI扫描可以准确地判定缺血半暗带,评价溶栓效果,可为临床医师及时合理用药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李忠维;张国伟;梁辉;张光辉;王爱杰;陈锋;高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及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FTD)患者18F-脱氧葡萄糖(18 F-deoxyglucose,18F-FDG)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的特点.方法 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核医学科就诊并诊断为AD和FTD的患者29例,按诊断分为AD组19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1.57±7.46)岁;FTD组10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62.80±7.53)岁.同期选健康老年人9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4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60.11±10.79)岁.所有研究对象行18F-FDG的SPECT检查.结果 对照组双侧大脑皮质、丘脑和基底节区未见异常放射性浓聚、稀疏或缺损.AD组和FTD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18F-FDG的SPECT检查均表现为皮质代谢减低.AD组15例双侧大脑皮质对称性减低,其中40.00%顶、颞叶皮质代谢对称性明显减低;33.3%双侧顶叶皮质代谢对称性明显减低;13.33%伴有双侧额叶皮质代谢对称性减低.FTD组8例对称性减低,其中50%双侧额叶皮质代谢对称性明显减低.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显示,AD组和FTD组患者的SPECT脑代谢表现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8F-FDG的SPECT能够为临床鉴别诊断AD和FTD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候亚琴;张海琴;卢洁;关乐;苏赫男;张人玲;梁志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感染性主动脉瘤是一种罕见的、致命性疾病,可发生于主动脉的任何节段,多见于老年人.早由Osler[1]于1885年应用“Mycotic aneurysm”一词来描述1例梅毒感染患者出现的溃疡性心内膜炎,终蔓延到主动脉壁引起多发性动脉瘤.目前,这个疾病名称特指由于病原微生物感染主动脉壁引起糜烂性动脉炎,进而发展形成感染性的动脉瘤.尽管“Mycotic”一词现在特指真菌感染,但是病原微生物不仅限于真菌,还包括可以引起此病的其他各种微生物.
作者:吴凡;肖广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3年7月发病<4.5h的轻型脑卒中患者108例,其中溶栓组38例,未溶栓组70例.将轻型脑卒中定义为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分.治疗前和治疗后14 d NIHSS评分判断疗效,90 d随访时改良Rankin's量表评分判断预后,比较2组颅内出血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疗效和预后.结果 溶栓组和未溶栓组治疗后14d有效率分别为50.0%和3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2组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5.3%和1.4%(P=0.28),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6和1.4%(P=1.00),病死率分别为5.3%和4.3%(P=0.8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溶栓组发病后90 d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未溶栓组(63.2% vs24.3%,P<0.01).结论 rt-PA静脉溶栓用于治疗轻型脑卒中患者安全有效.
作者:戴美芬;包黎刚;徐冬娟;张为强;李鸿飞;陈娟燕;朱浩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脑微出血(CMB)发生的危险因素及CMB与炎性介质的关系.方法 收集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80例,经头颅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排除急性脑梗死,根据SWI结果分为2组,CMB组41例,其中深部/幕下型CMB23例和单纯脑叶型CMB18例,非CMB组1 39例.记录临床资料,检测炎性介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及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CMB组hs-CRP、IL-6和MMP-9水平均高于非CMB组(P<0.01).年龄、高血压、收缩压水平、腔隙性脑梗死灶数目、脑白质疏松评分(OR=1.105、8.545、1.617、6.243、1.117,P<0.05)及hs-CRP、IL-6、MMP-9 (OR=1.575、1.683、1.302,P<0.05)是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CMB灶数目与腔隙性脑梗死灶数目、脑白质疏松评分(r=0.382、0.325,P<0.05)及hs-CRP、IL-6、MMP-9水平(r=0.507、0.517、0.672,P<0.05)呈线性正相关.结论 高龄、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及炎性介质水平均是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卢俏丽;李晨;宋迎;贾志荣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随着CT技术的飞速发展,64排CT以及更先进的CT设备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检查,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已成为冠心病无创性检查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对CCTA的研究,已从评价管腔狭窄发展到评价斑块的易损性,从单纯评价冠状动脉病变解剖发展到评价血管功能和病变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意义,从病变的诊断发展到指导治疗决策和预后的评价[1-6].随着CT设备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提高及各种新技术的应用,CCTA检查受患者心率和心律的影响逐渐减小,辐射剂量显著降低,造影剂用量减少,图像质量及信息增加,未来在实现冠状动脉解剖学和功能学检测完美统一之后,相信CCTA对于冠心病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方面,能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作者:孙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生物活性脂质分子是生命现象的重要调控者.在脊椎动物体内,生物活性脂质分子及其受体与循环、免疫、神经等系统发育联系紧密,说明脂质分子调控生物体所参与的细胞外信号通路对调节复杂而精密的器官系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2].本综述将重点阐述脂质调控体鞘氨醇-1-磷酸(sphingosine-1-phosphate,S1P)的代谢、转运、信号功能等多方面与S1P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以期寻找更加合理的治疗策略.
作者:杨鑫泉;于杨;王大新;秦树存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近十年老年住院患者循环系统疾病谱构成、治疗结果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2005~2014年我院以循环系统疾病作为出院第一诊断的老年患者病案资料7193例,将老年患者分为4个年龄段,即60~69岁730例,70~79岁1057例,80~89岁3583例,≥90岁1823例;根据出院时间分为2个时间段,即2005~2009年3199例,2010~2014年3994例.按心血管病常用分类法统计疾病谱构成比和治疗结果,分析年龄及不同时期疾病谱构成、顺位及死亡情况.结果 7193例老年患者中,总死亡人数182例(2.5%),以80岁以上患者居多,占死亡人数的95.6%.2010~2014年总住院患者平均年龄较2005~2009年明显升高[(84.46±8.91)岁vs (82.38±8.43)岁,P<0.01].冠心病是老年患者各年龄段、不同时期住院和死亡的首位单病种疾病.随着住院患者高龄化趋势的加剧,近5年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住院和死亡构成比呈增长趋势,而因高血压住院和死亡构成顺位下降.结论 冠心病是老年患者循环系统疾病首位住院和死亡原因.近年来,高龄患者脑血管病的住院和死亡构成比上升应引以重视.
作者:边素艳;刘宏斌;刘宏伟;白永怿;朱启伟;张帷;张璐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明确急性脑梗死后脑心综合征(BHS)发生的时间规律及其持续时间与脑梗死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研究发病24 h内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86例,将发生BHS 62例作为BHS组.又将BHS组以BHS持续时间分为<7 d组31例和≥7d组31例.另将未发生BHS的24例作为无BHS组.收集患者脑梗死发病后第1、2、3~5、6~8、9~11、12~14天心电图、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B型钠尿肽、心肌肌钙蛋白T、心脏超声、LVEF;入院及住院14 d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BHS持续时间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BHS组患者出现心肌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任意1种异常的时间为(22.7±17.4)h,BHS发生高峰在脑梗死后12~24 h.BHS持续时间为(8.2±3.6)d,中位时间为7d.BHS组NIHSS评分(12.8±3.9)分,无BHS组为(7.8±3.1)分,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4).<7d组住院时间较≥7d组缩短(P=0.03),<7 d组出院时NIHSS和mRS评分低于≥7d组(x2=23.3,Plog rank<0.01;x2=34.4,Plog rank<0.01).结论 对可能继发BHS的急性脑梗死发病后心脏监护应≥48 h,对患者及时药物和非药物干预,有可能缩短BHS的持续时间,可能改善脑梗死的临床预后.
作者:李洋阳;郎野;孟然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定量分析联合腺苷负荷CT心肌灌注(CTP)扫描在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中的应用分析.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狭窄>50%的冠心病患者68例(共计1 26支病变血管),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及腺苷负荷CTP,按照是否出现CTP异常分为CTP-组(70支)及CTP+组(56支),分析2组各个病变分支在小管腔面积狭窄度、小管腔直径狭窄度、斑块负荷、斑块体积、斑块大厚度、病变长度、斑块性质及钙化积分方面的差异.结果 CTP-组与CTP+组脂质斑块体积和纤维-脂质斑块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P+组小管腔面积狭窄度、小管腔直径狭窄度、斑块负荷、斑块体积、斑决大厚度、病变长度及钙化积分明显高于CT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9.3±15.2)% vs (59.5±9.2)%,(63.3±10.5)% vs (55.8±5.5)%,(69.9±8.2)% vs (57.5±6.5) %,67.3 mm3 vs 43.2 mm3,11.5 mm vs 6.2 mm,2.5 mm vs 2.0 mm,(281.1±242.4)分vs (107.2±63.8)分,P<0.05,P<0.01)].结论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联合腺苷负荷CTP不仅可以对冠状动脉进行解剖学分析,同样也可以对其进行功能学分析.
作者:温泽迎;王道清;程留慧;张保朋;周舟;黄婷婷;王亚洲;李艳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脑卒中是影响人类生命及生活质量的常见病,不仅影响了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还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精神障碍并发症,以心境低落、兴趣减退、反应迟钝为主的临床症状,且常常伴随着焦虑、冷漠等精神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临床上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征[1].脑卒中与抑郁的发生是相关的,脑卒中能引起抑郁症,同时抑郁可延缓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甚至加重神经缺损.PSD与脑损伤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对于神经影像学上提示易发生PSD的患者及时给予有效的药物治疗及干预措施,能显著提高临床治愈率及改善脑卒中预后.现就PSD与脑卒中病灶部位相关性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何浪;邵宏元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服用阿司匹林患者行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检测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AA%)受哪些临床因素及实验室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4月~2010年7月驻京部队干休所,连续≥1个月服用阿司匹林75~100mg/d的老年患者424例,采用AA诱导的TEG法检测AA%,按四分位法将患者分为Q1组(AA%=0.15%),Q2组[AA%=(8.82±4.73)%],Q3组[AA%=(31.38±10.05)%]和Q4组[AA%=(77.91±15.91)%],每组106例.分析AA%的影响因素.结果 Q4组TC和LDL水平明显高于Q1组、Q2组和Q3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TC(95% CI:0.20~0.69,P=0.000)和服用他汀药物(95%CI:0.10~1.38,P=0.023)与AA%呈正相关;而服用硝酸酯类药物与AA%呈负相关(95%CI:-1.75~-0.38,P=0.003).结论 TEG法AA诱导AA%受体内血脂及血糖水平的影响,他汀类药物减弱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而硝酸酯类则增强其作用.
作者:李晓利;范利;张金花;张金萍;王强;孙沛;白秉学;王耀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挤压伤(crush injury)指肌肉受到挤压引起的损伤,导致肾功能衰竭时称为挤压综合征(crush syndrome,CS),挤压伤和CS是同一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挤压伤的病理机制之一为肌细胞膜完整性受损,释放肌酸激酶(CK)和肌红蛋白(Mb)等细胞内物质入血,当CK>1000 U/L、且合并Mb尿时称为横纹肌溶解症(RM).挤压伤和CS多见于地震、交通事故中,患者常于外科就诊.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和急诊科的常见疾病,主要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等,罕见导致挤压伤.现回顾我科2010年5月~2015年7月收治的5例脑梗死致挤压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提高对脑梗死致挤压伤的认识.
作者:冯枫;王磊;李秋俐;徐芳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