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红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加速,我国脑血管病的全因病死率逐年上升.临床很早就明确了年龄增长是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虚弱综合征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疾病状态,增加病死率,已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美国、加拿大做了大量关于虚弱的研究,并在某些方面初步达成了共识,虚弱老年人容易罹患心脑血管病,并影响患者药物和外科治疗的效果.目前,国内外鲜见脑卒中与虚弱关系的研究报道.现尝试制定适合于脑血管病的虚弱相关诊断与分级制度,以期完善脑卒中预防和治疗策略,以期服务临床.
作者:李言洵;刘足云;王笑峰;李淑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3.0T MRI动脉自旋标记技术(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扫描在缺血半暗带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烟台山医院神经内科接受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9例,其中男26例,女23例,平均年龄(62.3±3.6)岁.采用3.0T MRI扫描仪,对入组患者行ASL、DWI检查,获得DWI图像脑梗死面积(SDWI)、ASL脑血流量图异常灌注面积(SASL).以SASL与SDWI是否有差异(不匹配)判断缺血半暗带,并评价溶栓.结果 49例脑梗死患者首次DWI图像皆可见大脑半球内高信号缺血灶及ASL图像相应的低灌注区域,SASL明显高于SDWI[(47.78±21.98)cm2 vs (27.89±20.49)cm2,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3例患者溶栓治疗1周后SDWI[(24.08±18.18)cm2 vs (27.89±20.49)cm2,P=0.000]、SASL[(33.57±19.44)cm2 vs (47.78±21.98)cm2,P=0.000]和SASL-SDWI[(9.49±3.87)cm2 vs (19.89±6.60)cm2,P=0.000]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SL联合DWI扫描可以准确地判定缺血半暗带,评价溶栓效果,可为临床医师及时合理用药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李忠维;张国伟;梁辉;张光辉;王爱杰;陈锋;高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体能状况对围术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HRVEB)的影响.方法 连续择期非心脏手术的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龄60~95(71.2±6.1)岁,采用Duke体力活动指数评估每例患者手术前14~20 d的体能状况.根据体能状况分为3组:Ⅰ组22例,<4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s,MET);Ⅱ组40例,4~7 MET;Ⅲ组38例,>7 MET.以三通道动态心电图监测每例患者手术前、术后1和2d的心电活动,记录HRVEB的发生情况.结果 Ⅲ组患者手术后1 d HRVEB发生率明显低于Ⅰ组、Ⅱ组(10.5% vs 36.4%和30.0%,P<0.05),手术后2d,HRVEB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后1 d(31.6% vs 10.5,P<0.05).结论 MET水平影响老年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MET>7的患者手术后早期阶段HRVEB发生率明显降低.
作者:张军龙;屠伟峰;邢怡安;戴建强;顾明露;李士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国际通用的帕金森病(PD)调查问卷在帕金森高危人群筛查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 对2326例被调查者分别采用2种方法,即国际通用的9个问题PD调查问卷(筛查方法一)及结合PD主要的4个非运动症状[(NMS)筛查方法二]与相关既往病史进行筛查,分析问卷在PD高危人群筛查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确诊PD患者44例(PD组),非PD者2282例(非PD组).结果 2326例采用筛查方法一共筛出高危人群374例,占总人数的16.08%.筛查方法二共筛出高危人群188例,占总人数的8.08%,患病率为1.89%.终临床诊断PD44例,其中39例筛查方法一筛出的高危人群,42例筛查方法二筛出的高危人群.筛查方法一敏感性为88.64%,特异性为85.32%;筛查方法二敏感性为95.45%,特异性93.60%,2种筛查方法特异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敏感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筛查方法二筛出的高危人群与非高危人群NMS比较,2者在嗅觉下降、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及抑郁焦虑方面有显著差异(P=0.000).结论 筛查方法二的特异性较筛查方法一更高,但敏感性的提高不显著,筛查方法二可进一步提高对PD高危人群的筛查效率.
作者:商梦晴;万志荣;冯涛;杜继臣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ALOX5A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阿司匹林抵抗(AR)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450例持续服用阿司匹林(100 mg,≥7 d)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中的高危患者,血栓弹力图检测花生四烯酸途径的血小板聚集率,依据诊断标准分为AR组110例,阿司匹林敏感(AS)组340例.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分析SG13S32、SG13S89和SG13S114单核苷酸多态性.应用Haploview软件构建单倍型,并进行分析.结果 AR组与AS组SG13S114 T/A突变A等位基因频率分布(40.5% vs 31.3%,P=0.01)和AA/TA基因型及TT基因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5% vs 46.2%,P=0.03).而2组SG13S89、SG13S32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携带SG13S114AA/TA基因型的人群发生AR的风险是携带TT基因型的3.241倍(95%CI:1.552~6.767,P=0.002).单倍型分析显示,TG是1种危险单倍型,携带TG单倍型的人群AR发生风险是不携带TG单倍型人群的1.490倍(95%CI:1.088~2.040,P=0.014),AG是1种保护单倍型,可以减少AR发生的风险(OR=0.691,95%CI:0.502~0.952,P=0.029).结论 ALOX5AP rs10507391与汉族人群AR相关;危险单倍型TG可增加AR发生风险.
作者:王璐璐;王雁;隋爱华;李培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心室异位搏动或起搏时,激动沿正常房室通道或旁道从心室传到心房时所表现的心电现象称为室房传导现象[1].室房传导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起搏介导性心动过速等心电现象的电生理基础,也是引发起搏器综合征的主要原因[1-2].当心脏传导系及各腔室处于静息状态时,心房激动可通过房室交界区下传、并激动心室,同样,心室激动也可通过房室通道逆传心房.在有房室旁道解剖结构的基础上,心室激动也可通过旁道逆传、并激动心房.室性期前收缩是常见的异常心电图表现之一,室性期前收缩发生时,心脏除心室外的解剖结构都有机会处于电静止的状态中.室性期前收缩激动可逆行上传心房,不仅可产生经房室通道逆行上传的心电图现象,而且还是发现隐匿旁道和验证显性旁道有无逆传功能的绝好机会.因此,重视体表心电图室性期前收缩所揭示的室房传导现象,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魏莹;王倩;石娜;谷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生物活性脂质分子是生命现象的重要调控者.在脊椎动物体内,生物活性脂质分子及其受体与循环、免疫、神经等系统发育联系紧密,说明脂质分子调控生物体所参与的细胞外信号通路对调节复杂而精密的器官系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2].本综述将重点阐述脂质调控体鞘氨醇-1-磷酸(sphingosine-1-phosphate,S1P)的代谢、转运、信号功能等多方面与S1P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以期寻找更加合理的治疗策略.
作者:杨鑫泉;于杨;王大新;秦树存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随着对阿尔茨海默病(AD)不断深入的研究,AD诊断阶段不断提前.主观认知功能障碍(SCI)是由Reisberg等[1]于1982年首次阐述,指患者主观感受记忆或认知功能下降.其客观检查没有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且没有明确的其他疾病[2].2011年,美国国立衰老研究院和阿尔茨海默病协会(NIA-AA)将AD临床前期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β样淀粉蛋白(Aβ)沉积期,没有临床症状;第二阶段:Aβ沉积和神经元变性期,也没有临床症状;第三阶段,既有AD相关的生物学标记物证据,又有轻微的认知减退,但却没有达到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客观损害程度,即为SCI阶段[3].许多研究证实,SCI预示着认知功能减退,是AD危险因素.对于SCI的深入研究,有可能把诊断痴呆的关口前移到MCI之前,为临床超早期诊治AD打开有效的时间窗[4-7].现对SCI的流行病学、神经心理学及与AD的关系进行综述,为临床上正确识别SCI提供参考.
作者:刘淑玲;石志鸿;张莹;张婷;王晓丹;纪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服用阿司匹林患者行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检测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AA%)受哪些临床因素及实验室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4月~2010年7月驻京部队干休所,连续≥1个月服用阿司匹林75~100mg/d的老年患者424例,采用AA诱导的TEG法检测AA%,按四分位法将患者分为Q1组(AA%=0.15%),Q2组[AA%=(8.82±4.73)%],Q3组[AA%=(31.38±10.05)%]和Q4组[AA%=(77.91±15.91)%],每组106例.分析AA%的影响因素.结果 Q4组TC和LDL水平明显高于Q1组、Q2组和Q3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TC(95% CI:0.20~0.69,P=0.000)和服用他汀药物(95%CI:0.10~1.38,P=0.023)与AA%呈正相关;而服用硝酸酯类药物与AA%呈负相关(95%CI:-1.75~-0.38,P=0.003).结论 TEG法AA诱导AA%受体内血脂及血糖水平的影响,他汀类药物减弱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而硝酸酯类则增强其作用.
作者:李晓利;范利;张金花;张金萍;王强;孙沛;白秉学;王耀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明确急性脑梗死后脑心综合征(BHS)发生的时间规律及其持续时间与脑梗死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研究发病24 h内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86例,将发生BHS 62例作为BHS组.又将BHS组以BHS持续时间分为<7 d组31例和≥7d组31例.另将未发生BHS的24例作为无BHS组.收集患者脑梗死发病后第1、2、3~5、6~8、9~11、12~14天心电图、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B型钠尿肽、心肌肌钙蛋白T、心脏超声、LVEF;入院及住院14 d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BHS持续时间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BHS组患者出现心肌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任意1种异常的时间为(22.7±17.4)h,BHS发生高峰在脑梗死后12~24 h.BHS持续时间为(8.2±3.6)d,中位时间为7d.BHS组NIHSS评分(12.8±3.9)分,无BHS组为(7.8±3.1)分,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4).<7d组住院时间较≥7d组缩短(P=0.03),<7 d组出院时NIHSS和mRS评分低于≥7d组(x2=23.3,Plog rank<0.01;x2=34.4,Plog rank<0.01).结论 对可能继发BHS的急性脑梗死发病后心脏监护应≥48 h,对患者及时药物和非药物干预,有可能缩短BHS的持续时间,可能改善脑梗死的临床预后.
作者:李洋阳;郎野;孟然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Rh3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大鼠心肌肌浆网Ca2+-ATP酶(SERCA)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低[人参皂苷Rh3 4 mg/(kg·d)]、中[人参皂苷Rh3 8mg/(kg·d)]和高[人参皂苷Rh3 16 mg/(kg·d)]剂量组以及利多卡因[8 mg/(kg· d)]组.后4组造模前连续7d给予相应药物后,建立MIRI模型,计算心肌梗死面积,观察病理学改变、4',6-二脒基-2-苯基吲哚和TUNEL荧光染色凋亡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SERCA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细胞损伤明显,细胞核有大量凋亡蛋白分泌,低、中、高剂量组及利多卡因组凋亡蛋白分泌较少;心肌组织和血清炎性因子TNF-α和IL-6明显升高(P<0.05);低、中、高剂量组及利多卡因组上述指标则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组织SERCA含量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的含量明显增高(P<0.05).结论 人参皂苷Rh3预处理后,可明显减轻MIRI,改善心功能、降低炎性反应,与其可以降低凋亡蛋白,增加SERCA表达有关.
作者:王俊东;崔勇;王建国;李虎;代金灿;马厚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及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FTD)患者18F-脱氧葡萄糖(18 F-deoxyglucose,18F-FDG)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的特点.方法 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核医学科就诊并诊断为AD和FTD的患者29例,按诊断分为AD组19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1.57±7.46)岁;FTD组10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62.80±7.53)岁.同期选健康老年人9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4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60.11±10.79)岁.所有研究对象行18F-FDG的SPECT检查.结果 对照组双侧大脑皮质、丘脑和基底节区未见异常放射性浓聚、稀疏或缺损.AD组和FTD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18F-FDG的SPECT检查均表现为皮质代谢减低.AD组15例双侧大脑皮质对称性减低,其中40.00%顶、颞叶皮质代谢对称性明显减低;33.3%双侧顶叶皮质代谢对称性明显减低;13.33%伴有双侧额叶皮质代谢对称性减低.FTD组8例对称性减低,其中50%双侧额叶皮质代谢对称性明显减低.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显示,AD组和FTD组患者的SPECT脑代谢表现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8F-FDG的SPECT能够为临床鉴别诊断AD和FTD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候亚琴;张海琴;卢洁;关乐;苏赫男;张人玲;梁志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冠状动脉造影指导下行PCI是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主要方式之一.冠状动脉支架的准确定位以及扩张良好对PCI术后疗效有着重要影响[1-4].然而,新一代冠状动脉支架系统的支架柱厚度较以往显著变细,传统冠状动脉造影常常不能精细显影支架情况,从而影响支架的定位释放和扩张效果的评价[5].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虽然能够精确评价支架定位和扩张水平,但是由于操作复杂、费用昂贵、需要经验丰富的介入人员进行操作,无法实时指导PCI,并且需要延长手术时间,以及存在检查相关并发症等不足,故未被广泛应用于临床[6-9].
作者:金至赓;张卓奇;刘惠亮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3年7月发病<4.5h的轻型脑卒中患者108例,其中溶栓组38例,未溶栓组70例.将轻型脑卒中定义为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分.治疗前和治疗后14 d NIHSS评分判断疗效,90 d随访时改良Rankin's量表评分判断预后,比较2组颅内出血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疗效和预后.结果 溶栓组和未溶栓组治疗后14d有效率分别为50.0%和3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2组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5.3%和1.4%(P=0.28),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6和1.4%(P=1.00),病死率分别为5.3%和4.3%(P=0.8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溶栓组发病后90 d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未溶栓组(63.2% vs24.3%,P<0.01).结论 rt-PA静脉溶栓用于治疗轻型脑卒中患者安全有效.
作者:戴美芬;包黎刚;徐冬娟;张为强;李鸿飞;陈娟燕;朱浩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无果枸杞芽提取物(fruitless lycium-sprout extracts,FLE)对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病程的影响,为开发FLE调控血脂、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病程进展的药用价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12周龄雄性LDLR-/-小鼠48只,分为正常饮食组16只,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模型组)16只,FLE组16只.小鼠体质量在研究开始时测量,每4周测量1次,分别于12、16、20和24周时检测,测量体质量当天采集血液,分离血清,检测TC、TG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β2糖蛋白Ⅰ(β2GPI);收集小鼠尿液,试剂盒测定尿液中11-脱氢血栓素B2(11-dhTXB2)含量.24周时用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主动脉斑块形成情况,评估FLE的疗效.结果 模型组小鼠16、20、24周时血清TC、TG和尿11-dhTXB2水平明显高于FLE组(P<0.05,P<0.01).模型组小鼠20、24周时oxLDL/β2GPI复合物水平明显高于FL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正常饮食组、模型组和FLE组小鼠24周时动脉斑块面积分别为(3.36±0.87)%、(20.71±2.17)%和(6.16±0.76)%.正常饮食组几乎看不到斑块形成,模型组斑决明显增加,而FLE组斑块面积较模型组明显受到抑制(P<0.01).结论 FLE能有效抑制高脂饮食诱发的小鼠动脉斑块形成,延缓病程发展.
作者:赵巍;陶慧超;赵外欧;全南虎;郑杨;陈可欣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总结我院20例后皮质萎缩(PCA)的临床资料,加深临床医师对PCA的认识.方法 纳入我院近5年临床诊断为PCA患者20例,平均年龄(60.20±9.31)岁,平均发病年龄(57.70±9.44)岁,仅有2例(10.0%)患者有痴呆家族史.将年龄≥60岁的9例作为老年组,年龄<60岁的11例作为年轻组.收集患者相关神经心理学评估、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等资料,进行简单的描述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 70.0%的患者首诊科室为眼科,从发病到临床确诊的平均时间为(2.45±1.36)年.老年组与年轻组年龄和发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吸烟、饮酒及相关神经心理学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大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为完全或部分Balint综合征(80.0%)、完全或部分Gerstmann综合征(55.0%).失用、命名障碍、视觉缺损等临床症状也较为常见.而视幻觉和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为少见,仅为5.0%.结论 PCA作为一组异质性很高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具有较大的差异,而且,其中一些不常见的临床症状很容易让临床医师感到困惑.加深对PCA的认识,能够使临床医师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早期治疗PCA成为可能.
作者:邹永明;刘丽萍;李攀;田志岩;陆达;周玉颖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挤压伤(crush injury)指肌肉受到挤压引起的损伤,导致肾功能衰竭时称为挤压综合征(crush syndrome,CS),挤压伤和CS是同一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挤压伤的病理机制之一为肌细胞膜完整性受损,释放肌酸激酶(CK)和肌红蛋白(Mb)等细胞内物质入血,当CK>1000 U/L、且合并Mb尿时称为横纹肌溶解症(RM).挤压伤和CS多见于地震、交通事故中,患者常于外科就诊.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和急诊科的常见疾病,主要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等,罕见导致挤压伤.现回顾我科2010年5月~2015年7月收治的5例脑梗死致挤压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提高对脑梗死致挤压伤的认识.
作者:冯枫;王磊;李秋俐;徐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调查北京市万寿路地区60~95岁老年人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设计随机整群抽取2102例常驻老年居民进行健康状况调查,将年龄划分为60~69岁、70~79岁和80~95岁3个年龄段进行血脂异常患病率分析,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性别间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 2102例老年人中,总的血脂异常、高TC、高LDL-C、低HDL-C和高TG患病率分别为38.9%、17.3%、14.0%、14.4%和17.8%.男性各年龄段的低HDL-C患病率高于女性,高TC、高LDL-C患病率均低于女性(P<0.05).此外,仅男性高TG患病率随年龄增长整体呈下降趋势(P=0.033).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OR=1.091,95%CI:1.033~1.153,P=0.002)、血尿酸(OR=1.003,95%CI:1.002~1.004,P=0.000)和腰围(OR=1.026,95%CI:1.014~1.037,P=0.000)为共同的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人血脂异常存在性别差异,亟待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作者:曾静;何耀;刘淼;吴蕾;杨姗姗;王建华;王义艳;张迪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定量分析联合腺苷负荷CT心肌灌注(CTP)扫描在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中的应用分析.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狭窄>50%的冠心病患者68例(共计1 26支病变血管),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及腺苷负荷CTP,按照是否出现CTP异常分为CTP-组(70支)及CTP+组(56支),分析2组各个病变分支在小管腔面积狭窄度、小管腔直径狭窄度、斑块负荷、斑块体积、斑块大厚度、病变长度、斑块性质及钙化积分方面的差异.结果 CTP-组与CTP+组脂质斑块体积和纤维-脂质斑块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P+组小管腔面积狭窄度、小管腔直径狭窄度、斑块负荷、斑块体积、斑决大厚度、病变长度及钙化积分明显高于CT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9.3±15.2)% vs (59.5±9.2)%,(63.3±10.5)% vs (55.8±5.5)%,(69.9±8.2)% vs (57.5±6.5) %,67.3 mm3 vs 43.2 mm3,11.5 mm vs 6.2 mm,2.5 mm vs 2.0 mm,(281.1±242.4)分vs (107.2±63.8)分,P<0.05,P<0.01)].结论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联合腺苷负荷CTP不仅可以对冠状动脉进行解剖学分析,同样也可以对其进行功能学分析.
作者:温泽迎;王道清;程留慧;张保朋;周舟;黄婷婷;王亚洲;李艳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经颅磁刺激(TMS),自1985年Barker等首先创立并用于人脑皮质功能研究以来,已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安全、简便、副作用小以及适应证较广的神经调控治疗新方法[1].1994年Pascual-Leone等首次将其用于帕金森病(PD)治疗发现,给予初级运动皮质(M1)阈下高频TMS后,PD患者运动症状可明显改善.但TMS对PD的治疗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以往认为,TMS感应磁场穿透力有限,刺激深度只能达到1.5~3 cm的浅层大脑皮质,而近年来,随着对脑网络的深入研究,刺激线圈的改良及刺激模式的调整,对深部神经核团的调控也可以实现,尤其是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其神经调控作用可维持相对较长时间,在临床上更为常用[2-4].现就当前关于rTMS治疗PD疗效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加以综述,旨在为其临床应用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叶娜;冯涛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