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内无形成分“管涌现象”研究

何国林;陈湛愔;梁余航;吕田明;陆兵勋;陈逢俭;林海峰;陈晓君

关键词:脑出血, 血肿, 扩散, 淋巴结
摘要:目的 探讨脑出血后血肿内无形成分通过“管涌现象”的分布特征.方法 选择SD雄性大鼠60只,采用四甲基罗丹明(TAMRA)荧光探针标记的BSA掺入大鼠自体动脉血制备脑出血动物模型,随机分为TAMRA-BSA实验组(实验组)30只和假手术组30只,分别于1、6h,1、3、7、14d(各时间点5只)进行大鼠脑组织、颈部深淋巴结组织病理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分析血肿内无形成分的分布特征.结果 实验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血肿内无形成分通过“管涌现象”扩散的范围广泛,随着时间延长颈部深淋巴结可见大量TAMRA BSA颗粒扩散.假手术组各时间点脑组织和颈深淋巴结未见TAMRA BSA荧光颗粒分布.结论 血肿内无形成分通过“管涌现象”在脑出血后扩散范围比较广泛,可能是远隔损伤效应机制之一;“管涌现象”也是血肿内有无形成分吸收途径之一.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他汀类药物以外的调脂治疗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作为调脂治疗的基石地位不可替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一些不足突显出来.例如,有>1/4的高LDL-C患者调脂不达标,他汀类药物升高HDL-C能力有限,剂量翻倍受到6%法则制约,肝脏酶学及磷酸肌酸激酶升高的不良反应等.因此,探索他汀类药物以外降低LDL-C的新途径,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挑战.近年,有关他汀类药物以外的调脂药物临床试验,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李艳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夜间血压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夜间血压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他危险因素对阵发性房颤的影响.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11例,其中阵发性房颤组1 59例,窦性心律组252例,所有患者采集病史、体格检查、行动态血压、常规生化等检查.结果 阵发性房颤组非杓型血压比例(96.2% vs 83.7%)、夜间收缩压[(132.23±16.50)mm Hg vs (122.38±17.70)mm Hg,1 mm Hg=0.133 kPa]、夜间脉压[(62.74±16.67)mm Hg vs (50.83±14.52)mm Hg]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P<0.01).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非杓型血压(r=0.191,P<0.01)、夜间收缩压(r=0.254,P<0.01)、夜间脉压(r=0.353,P<0.01)与阵发性房颤呈正相关;调整年龄、血脂、餐后2h血糖、24 h血压、昼间血压等危险因素后,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杓型血压、夜间收缩压升高、年龄是阵发性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非杓型血压、夜间收缩压升高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阵发性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阵发性房颤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蒋智渊;黄荣杰;钟国强;刘唐威;林葆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神经调节蛋白1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新进展

    神经调节蛋白1(NRG-1)为表皮生长因子家族成员之一,是心血管系统中重要的信号蛋白,NRG 1通过酪氨酸激酶受体ErbB(ErbB2、ErbB3和ErbB4)介导生物学效应.NRG-l/ErbB信号传导是一条在心血管疾病研究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途径,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中起到一定效果.目前研究表明,NRG-1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将成为新的治疗靶点.现对NRG-1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唐中力;李浪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红细胞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作为帕金森病生物学标记物研究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红细胞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以及其与总蛋白的比值能否作为帕金森病的外周生物学标记物.方法 选择PD患者77例(PD组),多系统萎缩(MSA)患者22例(MSA组),健康体检者89例(对照组).红细胞内总蛋白通过蛋白定量的方法检测,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通过ELISA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D组和MSA组红细胞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含量[(3887±2160)μg/L,(3844±1887)μg/L vs (2718±887)μg/L],及红细胞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总蛋白[(28.5±18.1)ng/mg,(22.3±13.8)ng/mg vs (14.3±7.4) ng/mg)]明显升高(P<0.01).在红细胞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作为PD标记物的诊断中,ROC曲线下面积为0.68(P=0.037),佳临界值为3801.8 g/L,敏感性为42%,特异性为36%.而其与红细胞总蛋白的比值作为诊断指标,ROC曲线下面积为0.75(P=0.031),佳临界值为14.90 ng/mg,敏感性为76%,特异性为52%.结论 红细胞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以及红细胞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总蛋白的比值可作为鉴别突触核蛋白病与非突触核蛋白病的指标,后者有望成为诊断PD的外周生物学指标.

    作者:李芳菲;郜丽妍;李鑫;冯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血压变异性对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压变异性对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198例诊室血压正常的女性高血压患者作为高血压组,同时选择女性正常血压者200例作为对照组.2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测定24 h动态血压和生化指标.结果 高血压组冠心病(48.5% vs 39.5%)、脑血管病(51.0% vs 40.5%)和肾病(15.2% vs 8.5%)及颈动脉硬化(65.7% vs 26.0%)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高血压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1.18±0.31)mm vs (0.81±0.24)mm,P=0.003].高血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159.1±13.2)mm Hg) vs (141.3±11.3)mm Hg,1 mm Hg=0.133 kPa],夜间收缩压标准差[(1 5.9±3.1)mm Hg vs (9.5±1.2)mm Hg]及夜间收缩压血压负荷[(41.4±2.2)% vs (21.3±2.6)%]明显增高,夜间舒张压标准差[(9.1±4.1)mm Hg vs (6.2±2.3)mm Hg]及夜间舒张压血压负荷[(34.7±11.2)% vs (22.6±11.5)%]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血压变异性增大,夜间血压增高及血压负荷的增加是女性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作者:康健;赵兴山;丁幼楠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新发心脑血管事件关系的研究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在我院健康体检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084例,用13碳尿素呼气试验测Hp.患者根据检测结果分为Hp未感染组1208例(超基准值<4.0)和Hp感染组876例(超基准值≥4.0).平均随访(3.5±0.5)年,随访期,每6个月电话或门诊随访1次,收集新发心脑血管事件情况.分析Hp感染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 Hp感染组新发总心脑血管事件(9.25% vs 3.56%)、脑梗死(4.11% vs 2.07%)和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3.65% vs 1.08%)发生率均高于Hp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校正相关因素后,Hp感染组患者发生总心脑血管事件、脑梗死和心肌梗死的相对危险分别为Hp未感染组患者的2.82倍(95%CI:2.11~3.27,P=0.002),1.85倍(95%CI:1.26~2.53,P=0.013)和3.26倍(95%CI:1.41~3.99,P=0.001),Hp感染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p感染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老年高血压患者Hp感染可增加发生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

    作者:芦燕玲;潘伟琦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出院时血压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出院时血压水平与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入选2010年1月~2011年12月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心内科出院的LVEF <50%的老年CHF患者116例,随访期以心源性死亡33例作为事件组,另外83例作为非事件组.记录入院时和出院时的血压及常规检查参数,按照心力衰竭指南治疗,并进行3年随访.终点事件为心源性死亡.进行单因素Cox和多因素Cox分析.结果 与非事件组比较,事件组患者出院时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108.7±10.5)/(68.5±8.4)mm Hg vs (130.3±14.2)/(74.4±10.2)mm Hg,1 mm Hg=0.133 kPa,P<0.01];脉压降低[(40.2±10.4) mmHg vs (55.8±13.8)mm Hg,P<0.01].单因素Cox分析显示,出院时收缩压<100 mm Hg、脉压<45 mm Hg是心源性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显示,出院时收缩压<100 mm Hg(RR=0.918,95%CI:0.859~0.981)和N末端钠尿肽前体升高(RR=6.148,95%CI:1.841~20.532)是影响心源性死亡事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出院时收缩压<100mm Hg是老年CHF患者死亡终点的独立预测指标.

    作者:沈国英;金智敏;赵晓薇;钟晔;费萍燕;张美玲;贺茂荣;陈玲玲;王继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前列地尔预防前列腺电切术中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作用评价

    目的 评价应用前列地尔对预防前列腺电切术中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8月的6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常规进行术前准备,治疗组术前应用前列地尔注射液10 μg溶于1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次/d,连用7d,其余术前准备同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时、术日晨、术后第1天晨测量血压、心率,并检测血管紧张素Ⅱ、内皮素、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血浆B型钠尿肽,同时观察心肌缺血的临床症状.用药前后血液流变学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术前发生心肌缺血2例,术中1例;对照组术前1例,术中3例,术后1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例均表现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围术期内均未出现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短暂性脑缺血及脑梗死等心脑血管事件.2组患者各个时间节点血管紧张素Ⅱ、内皮素、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同工酶、血浆B型钠尿肽等心肌缺血指标测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聚集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经颅多普勒超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列腺电切术前,应用前列地尔有助于降低患者全血黏度,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心脑血流.

    作者:罗后宙;汪溢;蔡汉明;霍振清;朱家利;姚泽钦;梁冰;杜经纬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关于高血压治疗的客观评价

    近期,欧洲及美国公布了多个高血压管理指南,其中心思想是一致的,就是要有效控制好血压,因为高血压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4].这些指南的精神和措施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尤其在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方面更具指导作用,是纲领性和原则性文件,但绝非千篇一律照搬,而须领会好指南的精神,根据我国国情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

    作者:富路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老年全脑室出血铸型的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第四脑室软通道引流在老年全脑室出血铸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全脑室出血铸型患者115例,分为实验组58例,采取双侧侧脑室软通道引流,随即行立体定向四脑室软通道引流手术治疗;对照组57例,行双侧侧脑室软通道引流,随即行腰大池持续引流,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评价第四脑室软通道引流在老年全脑室出血铸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实验组病死率17.2%,对照组病死率为31.6%,实验组有效率44.8%,对照组有效率28.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第四脑室软通道引流联合双侧脑室软通道引流可改善老年全脑室出血铸型患者预后.

    作者:库洪彬;王双豹;石素真;孟志勇;孟建红;邓一洁;冯国强;汪丽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肝癌切除术围术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肝癌切除术围术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可能发病机制.方法 选择接受肝癌切除术患者4437例,符合肝癌切除围术期脑梗死患者7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437例患者中符合肝癌切除术围术期脑梗死患者7例,占所住院接受肝癌切除术患者的0.16%.3例存在1种或多种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传统的脑卒中危险因素,4例无脑卒中危险因素.所有患者均为早期肝癌,4例(57.14%)患者脑内出现单一病灶,3例(42.86%)患者均出现非单一动脉供血区的2个及以上病灶.癌细胞抗原(cancer antigen,CA) 125升高6例(85.71%),CA199升高4例(57.14%),D-二聚体升高5例(71.43%),甲胎蛋白升高6例(85.71%).结论 肝癌切除术围术期脑梗死多发生在术后的前3d,多数患者肝癌相关的血液生化指标异常、部分患者脑内出现分布于多个血管供血区的多发性梗死灶等明显的临床特点,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血液的凝固性升高有关.

    作者:程道宾;秦超;梁志坚;韦馨娴;谢兴锐;虞丽霞;蔺心敬;何宁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脑出血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脑出血是脑卒中的第二大类型,其死亡率和致残率高.学者们对脑出血发病机制开展了深入研究,现对其相关研究进行综述.1 发病原因脑出血包括原发性自发性脑出血和继发性自发性脑出血,高血压与淀粉样脑血管病是导致原发性自发性脑出血的主要原因.此外,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硬化等也是导致脑出血的原因之一.

    作者:李萍;赵树明;胡亚男;赵建军;李倩雯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普罗布考联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脂质代谢的影响

    目的 观察普罗布考联合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阿托伐他汀20 mg/d)和观察组44例(阿托伐他汀20 mg/d;普罗布考500 mg/d,2次/d),治疗4个月后随访.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个月后测2组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2组治疗4个月后较治疗前TC、TG、LDL-C、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hs-CRP水平均明显降低,HDL-C明显增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小(P<0.05,P<0.01);观察组治疗4个月后较对照组TC、TG、LDL-C、ox-LDL、hs CRP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 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协同调脂、抗氧化及抗炎作用,其比阿托伐他汀单独应用能有效提高近期疗效.

    作者:黄盼盼;聂田;张娟;周星佑;蒋敏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缺血性脑卒中后相关免疫学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脑卒中免疫学概念的提出,脑卒中后脑局部及全身免疫系统的改变,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已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观察到免疫相关分子及免疫细胞可以影响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脑卒中后同时存在免疫激活和免疫抑制,它们可能存在一种对耦关系,炎性反应可以清除坏死组织,但过度的炎性反应会导致继发性组织损伤;免疫抑制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增加了机体发生感染的机会.目前,脑卒中的免疫机制已经成为其治疗研究的新热点.我们就脑卒中的免疫学机制及免疫学治疗作一综述.

    作者:李立;吴世政;张淑坤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九分法”在预测原发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及不良临床预后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九分法”在预测原发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及不良临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79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按照“九分法”评分后,分为0~3分组55例和4~9分组24例.采用CT血管造影(CTA)原始图像中寻找“点征”以及基线CT平扫血肿体积计算,比较2组基线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血肿扩大、外科手术干预及死亡人数,同时比较“九分法”与单纯使用“点征”预测血肿扩大的优劣.结果 与0~3分组比较,4~9分组点征阳性、复查血肿扩大、30 d NIHSS评分、外科手术干预、90 d病死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九分法”预测血肿扩大阳性预测值为50.0%,阴性预测值为96.4%,敏感性85.7%,特异性81.5%.与单纯使用“点征”预测比较,“九分法”预测血肿扩大阳性预测值下降,阴性预测值升高.结论 “九分法”能够有效预测血肿扩大及不良临床预后,在临床运用中应结合“九分法”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分层治疗.

    作者:牟振弘;薛蓉;李斌;王涛;孙明昊;顾红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急性心肌梗死与低钾血症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当今社会导致人口死亡的重要疾病.临床实践很早发现,AMI患者合并低钾血症比例升高,而利尿剂的使用只能解释部分患者的低钾血症;同时,合并低钾血症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也均增加.从20世纪70年代该问题首次见诸报道到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对AMI合并低钾血症的认识逐渐深入.本研究对近40年来AMI合并低钾血症的发生率、发生机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作一综述.

    作者:于丰源;陈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多系统萎缩P型与帕金森病认知功能特点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多系统萎缩(MSA)-P型与帕金森病(PD)的临床特征和认知功能损害的异同.方法 连续选择MSA-P型和PD患者共55例,根据诊断分为MSA P组19例和PD组36例.详细收集年龄、病程、教育年限、统一PD评分量表第3部分(UPDRSⅢ)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等,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韦氏智力及记忆力等进行神经心理评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MSA P组的ADL及UPDRS-Ⅲ评分均显著高于PD组[(31.74±10.56)分vs (16.39±4.18)分;(43.79±16.99)分vs(28.72±15.14)分,P<0.05].2组MMSE、MoCA总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6.32±3.13)分vs (27.50±2.52)分;(20.42±5.00)分vs (22.56±4.80)分,P>0.05].MSA-P组操作量表分及韦氏记忆量表分低于PD组[(30.32±9.91)分vs (37.28±9.09)分;(54.53±23.14)分vs (76.28±22.97)分,P<0.05];图形排列、积木测试和理解记忆评分低于PD组[(5.79±2.12)分vs (7.22±1.69)分;(6.1 6±3.06)分vs (8.17±2.78)分;(5.53±2.74)分vs (7.75±2.99),P<0.05].结论 MSA-P型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恶化较PD快;其总体认知功能受损与PD类似,但执行功能、视空间和记忆力等的认知损害较PD严重.

    作者:冯淑君;张玉虎;赵馨;聂坤;王丽敏;唐红梅;王丽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超声检查在老年急性肺栓塞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在老年急性肺栓塞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27例,所有患者均于急性肺栓塞发病前、发病时以及治疗病情缓解后进行超声心动图、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并行末梢血氧饱和度、血压、血浆D-二聚体等检测.结果 与发病前比较,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发病时收缩压、舒张压、末梢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血浆D-二聚体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病情缓解后,患者的血压、末梢血氧饱和度均恢复或接近急性发病前的平时水平,血浆D-二聚体明显下降(P<0.05).急性肺栓塞发病时,患者右心房、右心室增大,主肺动脉及下腔静脉增宽,三尖瓣反流速度增快,肺动脉收缩压明显增高,与发病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病情缓解后,患者右心房、右心室、主肺动脉及下腔静脉均恢复或接近急性发病前的平时水平,三尖瓣反流速度及肺动脉收缩压明显下降.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发病时下肢深静脉血栓超声检出率高达77.8%.结论 超声心动图及下肢深静脉超声同时结合其他各类检查是老年急性肺栓塞诊断必不可少的辅助检查手段,为老年急性肺栓塞的早期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估提供有力的帮助.

    作者:谭国娟;曹晓琳;张舜欣;于腾飞;孙宝君;周长喜;李开亮;李俊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坎地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骨骼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ARB)坎地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骨骼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30只SHR随机分为模型组、坎地沙坦高剂量组(Can 1组)及坎地沙坦低剂量组(Can 2组),每组10只,另选10只WKY大鼠作为对照组.均给予果糖喂养,Can 1组(0.8 mg/kg)、Can 2组(0.4 mg/kg)分别给予坎地沙坦灌胃干预,观察第8周末各组大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AngⅡ的水平,以及骨骼肌蛋白激酶B(Akt)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ngⅡ、HOMA-IR及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明显升高,骨骼肌中Akt mRNA表达及P-Akt蛋白表达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Can 1组大鼠FINS、HOMA-IR明显降低,Can 1组和Can 2组骨骼肌Akt mRNA表达及P-Akt表达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AngⅡ通过下调SHR骨骼肌的Akt蛋白表达引起胰岛素抵抗,而坎地沙坦通过抑制AngⅡ的这种作用改善骨骼肌胰岛素抵抗.

    作者:李凡;叶兰;黄慧;曾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介导的胀亡和凋亡对七氟醚后处理保护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作用

    目的 探讨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介导的胀亡和凋亡在七氟醚后处理保护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和七氟醚后处理心肌保护的机制.方法 选择雄性SD大鼠105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21只: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七氟醚后处理组、苍术苷十七氟醚后处理组(联合组)和苍术苷组.连续监测并记录大鼠血流动力学变化;于再灌注2h末取心肌组织,测定心肌梗死范围;电镜观察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前胀亡受体、细胞色素C和活化的Caspase-3表达水平;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心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含量.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其余4组大鼠再灌注1h和2h时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收缩压乘积明显降低,心肌梗死范围扩大,心肌细胞损伤增加,前胀亡受体、细胞色素C和Caspase-3表达上调,NAD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七氟醚后处理组心肌梗死范围缩小,心肌细胞损伤减少,前胀亡受体、细胞色素C和Caspase-3表达下调,NAD+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 七氟醚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殷明;乔世刚;曹建方;谢红;王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