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乙醛脱氢酶2对大脑中动脉阻塞大鼠的脑损伤保护作用

林莉莉;孙达;王冬

关键词:梗死, 大脑中动脉, 脑缺血, 醛脱氢酶, 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 探讨乙醛脱氢酶2(ALDH2)对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SD大鼠200只,采用MCAO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分为对照组、激动剂组(激动剂Adal1)和阻断剂组(阻断剂Cya)、LV-ALDH2组(ALDH2转基因慢病毒)和sh-ALDH2组(RNA干扰ALDH2),观察ALDH2活力和大鼠脑梗死面积及神经行为学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激动剂组和LV-ALDH2组增加ALDH2的活力、减少脑梗死面积和神经行为学评分(P<0.05,P<0.01);阻断剂组和sh-ALDH2组降低ALDH2活力,增大脑梗死面积和神经行为学评分(P<0.05).结论 激活ALDH2能减轻MCAO大鼠的脑梗死面积和改善神经行为功能,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窖蛋白1对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糖氧剥夺损伤的影响

    目的 探讨糖氧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对体外培养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窖蛋白1(caveolin-1,Cav-1)的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出生24 h内SD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分为对照组和OGD组(给予星形胶质细胞6h的OGD和24h的再灌注损伤,建立OGD损伤模型).用多重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Cav-1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Cav-1表达的变化.根据小干扰RNA(siRNA)的原理,将Cav-1 siRNA转染星形胶质细胞,采用CCK-8的方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活力.结果 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Cav-1普遍表达.与对照组比较,OGD组星形胶质细胞Cav-1 mRNA和蛋白表达量下降(P<0.05).siRNA转染后,与对照组比较,OGD组星形胶质细胞活力下降(P<0.05).结论 SD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Cav-1表达的下调,导致OGD后细胞损伤加重,提示Cav-1对星形胶质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许丽丽;谢怡;马敏敏;肖露露;刘加美;蓝文雅;姜永军;叶瑞东;刘新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异丙肾上腺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表达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 探讨异丙肾上腺素(ISO)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 MGB-1)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I/R组、异丙肾上腺素预处理组(ISO-I/R组)、锌原卟啉Ⅸ(ZnPPⅨ)+ISO-I/R组(ZnPPⅨ组),每组12只.建立大鼠心肌I/R模型;检测各组大鼠的心肌梗死范围、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LDH)、TNF-α、白细胞介素(IL)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血红素加氧酶1(HO-1)和HMGB-1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I/R组比较,ISO-I/R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缩小(P<0.01),LDH、肌酸激酶、TNF-α、IL-6、丙二醛、HMGB-1明显降低,SOD、HO-1明显升高(P<0.05);与ISO-I/R组比较,ZnPPⅨ组心肌梗死面明显扩大,LDH、肌酸激酶、丙二醛、TNF-α、IL-6、HMGB-1明显升高,SOD和HO-1明显降低(P<0.05).结论 ISO能够明显诱导HO-1的表达并进一步抑制HMGB-1的释放,从而有效发挥对大鼠I/R损伤的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王继春;胡笑容;谢菁;周晓亚;江洪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伴心房颤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

    目的 观察伴心房颤动(房颤)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 收集发病时间<4.5h的65例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将41例无房颤患者作为非房颤组和24例伴房颤患者作为房颤组;观察溶栓后2组脑出血的发生率、病死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应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估综合生活能力.结果 2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2组各时间点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30 d的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房颤组脑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虽高于非房颤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50% vs 2.44%,16.67% vs 2.44%,P>0.05).结论 对于由房颤引起的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有效.

    作者:景坚;徐亮;李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高龄心脑血管病患者口服阿司匹林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目的 探讨高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口服阿司匹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泰山疗养院长期住院的年龄≥80岁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235例,根据治疗分为阿司匹林组135例,非抗血小板组100例,比较2组心脑血管血栓性终点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阿司匹林组联合终点事件29例,主要终点事件14例,血栓死亡7例,非抗血小板组分别39例、18例和11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非抗血小板组比较,阿司匹林组联合终点事件危险率降低81.4%,主要终点事件的相对危险下降73.1%,血栓事件死亡的危险下降111.5% (P<0.01).阿司匹林组引起的严重出血事件3例,发生率2.2%,非抗血小板组无出血事件发生,2组出血事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密切监测情况下,年龄≥80岁的长期住院心脑血管病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的疗效好,风险低,收益大于风险.

    作者:赵海霞;梁玉环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与抗血小板治疗的思考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目前,急性期主要的治疗手段仍应用药物进行溶栓及抗血小板聚集.国内外对其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性研究,虽取得一些新进展,但仍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者:魏东宁;陈玉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70岁以上伴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年龄≥70岁伴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行PCI的临床特点及近期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1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诊断ACS并行PCI的患者260例,根据诊断分2组,每组130例,试验组为既往伴缺血性脑卒中病史患者,对照组为既往无脑卒中史.记录患者临床资料、血管造影结果、置入支架数目、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分析院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试验组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B型钠尿肽、肌酐水平、D-二聚体、肌钙蛋白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院内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与肌酐水平、ACS分型相关,而与缺血性脑卒中病史无关.结论 既往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ACS患者行PCI可获得满意的近期疗效.

    作者:郭素箴;田云鹏;菅练;何强;卢成志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性收集我科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21例,根据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89例与对照组32例.收集2组患者临床、实验室和影像学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冠心病组男性、糖尿病、吸烟比例和L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糖尿病(OR=3.769,P=0.042)、LDL-C水平(OR=1.873,P=0.021)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中、重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吸烟比例均高于轻度狭窄者,中度狭窄患者男性比例、年龄与尿酸水平和重度狭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比例均高于轻度狭窄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OR=1.094,P=0.001)、高血压(OR=3.340,P=0.003)、糖尿病(OR=3.877,P=0.003)和吸烟(OR=4.536,P=0.003)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结论 冠心痛的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糖尿病是两者共同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祝小霞;丁旵东;曾胜煌;郝睿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支架再狭窄的机制及防治新进展

    与金属裸支架比较,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发生率明显下降,但绝对数量不可忽视,支架再狭窄已成为当今冠心病PCI面临的重要课题.既往文献对支架再狭窄的概念、分型等做出讨论,本研究仅对支架再狭窄研究新进展做出综述.1 病生理研究1.1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NLR) 炎症在支架再狭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NLR提供了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炎症状态和预后的方法.NLR>2.73预测支架内再狭窄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75%,高NLR是预测ACS患者支架再狭窄的一个独立预测因素[1].

    作者:戴敬;吕树铮;宋现涛;柳弘;田锐;陈欣;葛长江;周渊;苑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 评估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421例,通过血管影像学检查评估颈动脉,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颈动脉重度狭窄组44例,中度狭窄组43例和轻度或无狭窄组334例.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与急性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与中度狭窄组和轻度或无狭窄组比较,重度狭窄组病死率、神经功能恶化和不良转归比例更大,住院时间更长(P<0.05,P<0.01).多元logistic分析显示,与中度狭窄组比较,重度狭窄组患者死亡风险更高(OR=2.564,95%CI:0.469~14.009),神经功能恶化(OR=2.037,95%CI:0.742~5.922)、不良转归更严重(OR=2.347,95%CI:0.988~5.577)和住院时间延长(OR=7.000,95%CI:2.662~18.409).结论 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是急性脑梗死短期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因此,针对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应尽早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作者:方传勤;吴小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4CD25 T细胞和CD4CD28-T细胞的变化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4CD25 T细胞和CD4CD28-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22例(脑梗死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18例(对照组);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 T细胞和CD4CD28-T细胞占CD4 T细胞比例.结果 脑梗死组外周血CD4CD25 T细胞/CD4 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41.14±9.92)% vs(49.01±12.19)%,P<0.05],而CD4CD28-T细胞/CD4 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9.93士15.60)%vs(11.96±8.60)%,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4CD25 T细胞比例减少,而CD4CD28-T细胞升高,两者共同作用,可能在脑梗死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可能是脑梗死的潜在治疗靶点.

    作者:聂大奥;陈俊抛;邢一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的研究

    目的 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的变化,探讨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选取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8例(高血压组)和健康体检者90例(对照组),检测其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和血浆肾素活性(PRA),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明显降低,PRA明显升高(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与PRA、收缩压、舒张压呈负相关(r=-0.438、r=-0.355、r=-0.655,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RA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1,25-二羟维生素D3为高血压的保护因素.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1,25-二羟维生素D3是高血压的保护因素.

    作者:张庆文;苏琳;李卫;苗懿德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心脏缝隙连接蛋白基因变异与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大多数继发于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或存在明确的危险因素;但也有2%~16%的房颤患者,无明显的已知危险因素和基础心脏病,称作特发性房颤或孤立性房颤,此类房颤多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然而,造成这种心律失常的始动因素和维持因素尚不明确,导致对此类房颤的预防和干预存在难度.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细胞电生理技术的快速发展,房颤的分子遗传学病因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揭示房颤的发生、发展机制带来了曙光[1-2].陆续有学者发现与房颤相关的系列基因座位和基因,如10q22-q24、6q14-q16、5p13、10p11-q21基因座,及KCNQ1、KCNE2、KCNJ2、KCNH2、KCNA5、SCN5A、Connexin40、ABCC9、NPPA、Connexin43等10余种基因[3-8].

    作者:沈虹;张红明;李艳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低管电压迭代重建冠状动脉CT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

    目的 评价低管电压迭代重建(IR)冠状动脉CT成像(CCTA)的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 选择接受低管电压CCTA检查患者50例,其中体质量指数<25 kg/m2 25例(A组)和体质量指数≥25 kg/m2 25例(C组),分别采用80 kV和100 kV管电压进行IR.另选与A组和C组性别、年龄和体质量指数相匹配的B组25例和D组25例患者接受标准管电压CCTA检查,分别采用100 kV和120 kV管电压,进行IR和滤波反投影(FBP)重建.分别比较A组IR与C组FBP重建以及B组IR与D组FBP重建的图像噪声、信号-噪声比率(SNR)、对比-噪声比率(CNR)、图像质量评分以及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与B组FBP重建比较,A组IR的CT值、图像噪声明显升高(P<0.05,P<0.01),有效辐射剂量明显降低(P<0.01),2组SNR、CNR及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FBP重建比较,C组IR的CT值、图像噪声、SNR及CNR明显升高(P<0.05,P<0.01),有效辐射剂量明显降低(P<0.01),2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标准管电压FBP重建CCTA比较,低管电压IR CCTA不仅能提供质量相接近的CCTA,而且有效辐射剂量降低约50%.

    作者:赵承琳;王照谦;贾崇富;杨志强;孙喜霞;卢晓娟;刘兴众;郑飞;申敬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序贯机械通气对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观察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对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左心衰竭患者84例,采用短期有创正压通气(IPPV)后切换为无创正压通气(NIPPV)的撤机方法42例(序贯组),采用IPPV治疗直至撤机42例(对照组).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心率、中心静脉压(CVP)、PaO2、乳酸、LVEF、心输出量、B型钠尿肽(BNP)、系统血管阻力(SVR)、尿量、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用量的变化,以及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序贯组IPPV撤机时、NIPPV撤机时LVEF、心输出量较IPPV前明显增加,BNP、血管活性药物用量较IPPV前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IPPV撤机时BNP、SVR、血管活性药物用量较序贯组IPPV撤机时明显减少,心输出量明显增加,对照组IPPV撤机时血管活性药物用量较序贯组NIPPV撤机时明显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序贯组总机械通气时间、IPPV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撤机失败及院内死亡比例明显减少(P<0.05).结论 序贯机械通气能够明显改善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心功能,减少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及相关并发症.

    作者:崔晓琼;李彤;周权;刘博江;刘迎午;稂与恒;黄雷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学分型及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现的相关性

    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临床综合征,病因的确定不仅与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有关,同时也为相应的二级预防提供了可靠依据.因此,在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进行病因学分型非常重要.早先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学分型主要有美国国立神经病学、语言机能障碍与卒中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and Communicative Disorders and Stroke)卒中分型、瑞士洛桑卒中登记(Lausanne Stroke Registry)分型、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he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等.目前,国际上公认并广泛应用的为TOAST分型.自1993年经典TOAST分型问世以来,英、美、韩等国学者相继提出过不同的改良版本.2011年,我国Gao等[1]也提出了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型.这些分型均强调了辅助检查的重要性,目前已有研究显示,有关影像学与病因学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2-4].

    作者:葛婷婷;郭茜;徐文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磷脂转运蛋白对中枢神经脑组织代谢的可能作用及其生物学意义

    众所周知,中枢神经系统中富含脂类,其中占体重2%的脑组织包含了机体20%以上的脂类,接近脑干重的一半,脂质种类主要为磷脂和胆固醇.磷脂转运蛋白(PLTP)是染色体20q12~13.1编码广泛表达的脂质转运蛋白,对于血浆脂质代谢具有重要意义,可参与磷脂、未酯化胆固醇、酰基甘油酯、特定载脂蛋白(apo)、维生素E的转运等[1-2].那么PLTP是否在脑组织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呢?近年研究发现,PLTP广泛分布于脑组织中,脑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能够分泌PLTP,脑脊液中PLTP也具有转脂活性;而一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AD)、唐氏综合征等患者脑组织中PLTP mRNA、蛋白表达或活性发生了病理学改变.说明PLTP在脑组织代谢中可能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

    作者:王浩;于杨;秦树存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脑微出血灶与认知功能相关性的磁共振研究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非痴呆患者脑微出血(CMB)发生、数量及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56例CSVD非痴呆患者行磁共振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检查.将CMB阳性28例作为CMB阳性组,从128例CMB阴性患者中选取28例与阳性组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相匹配者为对照组.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中文版分别评估患者的全脑认知功能及各认知领域分项功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MB阳性组MMSE总分及MoCA总分明显降低(P=0.000,P=0.000),脑白质损害、腔隙性梗死灶明显升高(P=0.001,P=0.000).将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脑白质损害及腔隙性梗死灶作为协变量,CMB数量与MMSE总分(r=-0.778,P=0.000)、MoCA总分(r=-0.783,P=0.000)、视空间及执行功能(r=-0.591,P=0.003)、注意及计算能力(r=-0.539,P=0.008)呈负相关,与命名、语言、抽象概括、延迟记忆、定向力无相关性.结论 CMB数量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具有相关性,CMB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生物学标志.

    作者:邢立红;翟飞;张敬;薛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性过程的无创影像学研究

    目的 应用高分辨率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比较不同斑决成分局部放射性活度标准化靶-本底比值(TBR)间的区别,评估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炎性反应程度.方法 选取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1例,分别行DCE-MRI、PET检查,共扫描1031层,将1031层扫描根据TBR分为2组,TBR≥1.25作为炎性反应组(247层),TBR< 1.25作为无炎性反应组(784层).以DCE-MRI的部分血浆容积(Vp)衡量斑块内新生血管容积,以PET的斑块TBR定义炎症量化巨噬细胞活性,分析TBR与Vp的相关性.结果 炎性反应组男性、吸烟、LDL-C明显高于无炎性反应组,体质量指数、HDL-C明显低于无炎性反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TBR与Vp无相关性(r=0.029,P=0.680).结论 DCE-MRI可以敏感的反应新生血管情况,PET可以显示斑块内炎性细胞反应情况,但尚不能证明新生血管与炎性细胞存在显著相关性.

    作者:梁长在;刘宏斌;尹大一;王娟;谢雷星;盖晶晶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强化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围术期Sprouty2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强化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CI围术期CD4 T淋巴细胞Sprouty2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入住我院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0例,随机分为强化他汀组35例(术前80 mg/d,术后40 mg/d)和常规他汀组35例(手术前后均20 mg/d).分别于PCI术前(入院时未服用他汀)、术后16~24 h用免疫磁珠法分选出CD4 T淋巴细胞,荧光定量PCR检测Sprouty2 mRNA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Sprouty2蛋白表达;ELISA检测TNF-α及白细胞介素(IL) 10的表达.结果 与术前比较,强化他汀组术后Sprouty2 mRNA、Sprouty2蛋白表达、IL-10明显升高,TNF-α明显下降(P<0.05);常规他汀组术后Sprouty2 mRNA、IL-10虽有升高趋势,TNF-α虽有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TNF-α与Sprouty2表达量呈负相关(r=-0.836,P<0.01);IL-10与Sprouty2表达量呈正相关(r=0.754,P<0.05).结论 强化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以通过上调CD4 T淋巴细胞Sprouty2的表达,升高IL-10,降低TNF-α,从而减少PCI术后心肌的炎性反应.

    作者:王江友;李浪;苏强;周游;刘洋;杨栋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脑白质损害与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D)是继阿尔茨海默病(AD)后人类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由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变性脱失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其中PD认知功能障碍近年来备受关注,包括PD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和PD痴呆,随着病情的逐步进展,PD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终可发展为PD痴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还增加PD患者的致残风险、死亡率和病死率[1-2].

    作者:唐红梅;张玉虎;王丽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