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脏缝隙连接蛋白基因变异与心房颤动

沈虹;张红明;李艳敏

关键词:心房颤动, 连接蛋白类, 基因型, 多态性, 单核苷酸, 危险因素
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大多数继发于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或存在明确的危险因素;但也有2%~16%的房颤患者,无明显的已知危险因素和基础心脏病,称作特发性房颤或孤立性房颤,此类房颤多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然而,造成这种心律失常的始动因素和维持因素尚不明确,导致对此类房颤的预防和干预存在难度.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细胞电生理技术的快速发展,房颤的分子遗传学病因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揭示房颤的发生、发展机制带来了曙光[1-2].陆续有学者发现与房颤相关的系列基因座位和基因,如10q22-q24、6q14-q16、5p13、10p11-q21基因座,及KCNQ1、KCNE2、KCNJ2、KCNH2、KCNA5、SCN5A、Connexin40、ABCC9、NPPA、Connexin43等10余种基因[3-8].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磷脂转运蛋白对中枢神经脑组织代谢的可能作用及其生物学意义

    众所周知,中枢神经系统中富含脂类,其中占体重2%的脑组织包含了机体20%以上的脂类,接近脑干重的一半,脂质种类主要为磷脂和胆固醇.磷脂转运蛋白(PLTP)是染色体20q12~13.1编码广泛表达的脂质转运蛋白,对于血浆脂质代谢具有重要意义,可参与磷脂、未酯化胆固醇、酰基甘油酯、特定载脂蛋白(apo)、维生素E的转运等[1-2].那么PLTP是否在脑组织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呢?近年研究发现,PLTP广泛分布于脑组织中,脑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能够分泌PLTP,脑脊液中PLTP也具有转脂活性;而一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AD)、唐氏综合征等患者脑组织中PLTP mRNA、蛋白表达或活性发生了病理学改变.说明PLTP在脑组织代谢中可能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

    作者:王浩;于杨;秦树存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超声声学造影诊断腹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声学造影在诊断腹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例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怀疑腹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患者行超声声学造影检查,与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6例患者中,超声声学造影和CT血管造影均显示,腹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4例,腹主动脉夹层2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6例均为腹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与CT血管造影检查比较,单独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符合率为66.7%,联合使用超声声学造影的符合率为100%.结论 超声声学造影可以为腹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信息.

    作者:张蕾;勇强;郑超;牛宏珍;张爽;李春梅;秋阳;刘凤菊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4CD25 T细胞和CD4CD28-T细胞的变化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4CD25 T细胞和CD4CD28-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22例(脑梗死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18例(对照组);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 T细胞和CD4CD28-T细胞占CD4 T细胞比例.结果 脑梗死组外周血CD4CD25 T细胞/CD4 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41.14±9.92)% vs(49.01±12.19)%,P<0.05],而CD4CD28-T细胞/CD4 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9.93士15.60)%vs(11.96±8.60)%,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4CD25 T细胞比例减少,而CD4CD28-T细胞升高,两者共同作用,可能在脑梗死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可能是脑梗死的潜在治疗靶点.

    作者:聂大奥;陈俊抛;邢一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apoE-/-小鼠骨髓MSC并进行鉴定.将30只apoE/-小鼠分为阴性对照组(Neg组)、阳性对照组(Pos组)和MSC移植组(MSC组),每组10只,Pos组和MSC组分别从尾静脉注射DMEM和MSC.比较各组小鼠不同组织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数目和功能;利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脾细胞炎性因子浓度.结果 与Neg组和Pos组比较,MSC组脾细胞中CD4CD25/CD4细胞数目显著增加,Foxp3CD25T细胞显著增加,CD4CD25调节性T细胞增殖反应下降;上清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和白细胞介素10浓度显著升高,干扰素γ浓度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g组与Po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移植能上调apoE/-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目并增强其功能,抑制动脉硬化炎性反应和抗动脉硬化作用.

    作者:王治校;何茜;蔡超;詹中群;何朝荣;王崇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 评估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421例,通过血管影像学检查评估颈动脉,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颈动脉重度狭窄组44例,中度狭窄组43例和轻度或无狭窄组334例.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与急性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与中度狭窄组和轻度或无狭窄组比较,重度狭窄组病死率、神经功能恶化和不良转归比例更大,住院时间更长(P<0.05,P<0.01).多元logistic分析显示,与中度狭窄组比较,重度狭窄组患者死亡风险更高(OR=2.564,95%CI:0.469~14.009),神经功能恶化(OR=2.037,95%CI:0.742~5.922)、不良转归更严重(OR=2.347,95%CI:0.988~5.577)和住院时间延长(OR=7.000,95%CI:2.662~18.409).结论 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是急性脑梗死短期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因此,针对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应尽早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作者:方传勤;吴小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乙醛脱氢酶2对大脑中动脉阻塞大鼠的脑损伤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乙醛脱氢酶2(ALDH2)对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SD大鼠200只,采用MCAO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分为对照组、激动剂组(激动剂Adal1)和阻断剂组(阻断剂Cya)、LV-ALDH2组(ALDH2转基因慢病毒)和sh-ALDH2组(RNA干扰ALDH2),观察ALDH2活力和大鼠脑梗死面积及神经行为学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激动剂组和LV-ALDH2组增加ALDH2的活力、减少脑梗死面积和神经行为学评分(P<0.05,P<0.01);阻断剂组和sh-ALDH2组降低ALDH2活力,增大脑梗死面积和神经行为学评分(P<0.05).结论 激活ALDH2能减轻MCAO大鼠的脑梗死面积和改善神经行为功能,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林莉莉;孙达;王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糖尿病性神经病不同临床表现的神经电生理分析

    目的 分析糖尿病性神经病不同临床症状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探讨不同的神经电生理检测方法在早期诊断糖尿病性神经病中的价值.方法 将糖尿病性神经病339例根据临床症状分为A组42例(自发疼痛、烧灼感),B组120例(肢体麻木、感觉异常),C组105例(易疲劳,四肢无力),D组72例(行走不稳).分别进行周围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诱发电位波幅、远端潜伏期、肌电图、皮肤交感反应(SSR)、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测定,并与本实验室相关检查项目年龄匹配的正常值进行比较.结果 339例患者中MNCV异常148例(43.7%),SNCV异常122例(36.0%),肌电图异常24例(7.1%),SSR异常41例(12.1%),SEP异常110例(32.4%).与其他3组比较,A组SSR异常率高(88.1%);C组MNCV异常率高(94.3%);B组SNCV异常率高(75.0%);D组SEP(下肢)异常率高(86.1%),4组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性神经病早期联合应用几种不同的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能提高早期诊断的阳性率,对无明显肌肉萎缩糖尿病的患者肌电图可不作为常规检测手段.

    作者:蔡慧敏;付志新;张宁;陈明月;陈江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脑微出血灶与认知功能相关性的磁共振研究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非痴呆患者脑微出血(CMB)发生、数量及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56例CSVD非痴呆患者行磁共振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检查.将CMB阳性28例作为CMB阳性组,从128例CMB阴性患者中选取28例与阳性组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相匹配者为对照组.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中文版分别评估患者的全脑认知功能及各认知领域分项功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MB阳性组MMSE总分及MoCA总分明显降低(P=0.000,P=0.000),脑白质损害、腔隙性梗死灶明显升高(P=0.001,P=0.000).将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脑白质损害及腔隙性梗死灶作为协变量,CMB数量与MMSE总分(r=-0.778,P=0.000)、MoCA总分(r=-0.783,P=0.000)、视空间及执行功能(r=-0.591,P=0.003)、注意及计算能力(r=-0.539,P=0.008)呈负相关,与命名、语言、抽象概括、延迟记忆、定向力无相关性.结论 CMB数量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具有相关性,CMB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生物学标志.

    作者:邢立红;翟飞;张敬;薛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支架再狭窄的机制及防治新进展

    与金属裸支架比较,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发生率明显下降,但绝对数量不可忽视,支架再狭窄已成为当今冠心病PCI面临的重要课题.既往文献对支架再狭窄的概念、分型等做出讨论,本研究仅对支架再狭窄研究新进展做出综述.1 病生理研究1.1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NLR) 炎症在支架再狭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NLR提供了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炎症状态和预后的方法.NLR>2.73预测支架内再狭窄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75%,高NLR是预测ACS患者支架再狭窄的一个独立预测因素[1].

    作者:戴敬;吕树铮;宋现涛;柳弘;田锐;陈欣;葛长江;周渊;苑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脑微出血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320例连续住院的无神经科症状体征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26分作为正常组,将MoCA评分<26分作为异常组,患者行T2加权梯度回波扫描,评价其认知功能,并进行相关危险因素登记,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法比较2组的临床危险因素和MRI表现.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异常组CMB阳性及数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MB阳性和数量是MoCA评分的影响因素.结论 CMB对半球认知功能的影响是独立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与其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并存.

    作者:任海燕;陈旭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低管电压迭代重建冠状动脉CT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

    目的 评价低管电压迭代重建(IR)冠状动脉CT成像(CCTA)的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 选择接受低管电压CCTA检查患者50例,其中体质量指数<25 kg/m2 25例(A组)和体质量指数≥25 kg/m2 25例(C组),分别采用80 kV和100 kV管电压进行IR.另选与A组和C组性别、年龄和体质量指数相匹配的B组25例和D组25例患者接受标准管电压CCTA检查,分别采用100 kV和120 kV管电压,进行IR和滤波反投影(FBP)重建.分别比较A组IR与C组FBP重建以及B组IR与D组FBP重建的图像噪声、信号-噪声比率(SNR)、对比-噪声比率(CNR)、图像质量评分以及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与B组FBP重建比较,A组IR的CT值、图像噪声明显升高(P<0.05,P<0.01),有效辐射剂量明显降低(P<0.01),2组SNR、CNR及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FBP重建比较,C组IR的CT值、图像噪声、SNR及CNR明显升高(P<0.05,P<0.01),有效辐射剂量明显降低(P<0.01),2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标准管电压FBP重建CCTA比较,低管电压IR CCTA不仅能提供质量相接近的CCTA,而且有效辐射剂量降低约50%.

    作者:赵承琳;王照谦;贾崇富;杨志强;孙喜霞;卢晓娟;刘兴众;郑飞;申敬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与抗血小板治疗的思考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目前,急性期主要的治疗手段仍应用药物进行溶栓及抗血小板聚集.国内外对其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性研究,虽取得一些新进展,但仍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者:魏东宁;陈玉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性过程的无创影像学研究

    目的 应用高分辨率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比较不同斑决成分局部放射性活度标准化靶-本底比值(TBR)间的区别,评估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炎性反应程度.方法 选取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1例,分别行DCE-MRI、PET检查,共扫描1031层,将1031层扫描根据TBR分为2组,TBR≥1.25作为炎性反应组(247层),TBR< 1.25作为无炎性反应组(784层).以DCE-MRI的部分血浆容积(Vp)衡量斑块内新生血管容积,以PET的斑块TBR定义炎症量化巨噬细胞活性,分析TBR与Vp的相关性.结果 炎性反应组男性、吸烟、LDL-C明显高于无炎性反应组,体质量指数、HDL-C明显低于无炎性反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TBR与Vp无相关性(r=0.029,P=0.680).结论 DCE-MRI可以敏感的反应新生血管情况,PET可以显示斑块内炎性细胞反应情况,但尚不能证明新生血管与炎性细胞存在显著相关性.

    作者:梁长在;刘宏斌;尹大一;王娟;谢雷星;盖晶晶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不同抗栓治疗方案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采取不同抗栓策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NSTEMI合并永久性房颤的老年患者129例,出院后给予不同的抗栓策略分为4组,A组41例: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B组31例: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2.0~2.5),C组35例: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2.0~2.5)+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D组22例: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2.0~2.5)+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对出血和主要心脏复合终点(死亡,再发心肌梗死、脑栓塞)随访1年,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结果 A组、B组、C组、D组病死率分别为12.2%、16.1%、14.3%、9.1%.观察1年,8.5%因出血再次入院,20.2%因主要心脏事件再次入院,各组出血及主要心脏事件无统计学差异,但与B组比较,D组出血风险高(HR=1.267,95%CI:0.340~4.718,P=0.25).C组有低风险趋势(HR=0.911,95%CI:0.319~2.597,P=0.37).结论 随着抗栓力度的增强,阿司匹林十氯吡格雷十华法林相对出血的风险加大,华法林联合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对于主要心脏复合终点有降低的趋势.

    作者:齐静;姜钧文;陈韦;王艳春;李蒙;于乐;周鑫;杜丹;侯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心脏缝隙连接蛋白基因变异与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大多数继发于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或存在明确的危险因素;但也有2%~16%的房颤患者,无明显的已知危险因素和基础心脏病,称作特发性房颤或孤立性房颤,此类房颤多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然而,造成这种心律失常的始动因素和维持因素尚不明确,导致对此类房颤的预防和干预存在难度.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细胞电生理技术的快速发展,房颤的分子遗传学病因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揭示房颤的发生、发展机制带来了曙光[1-2].陆续有学者发现与房颤相关的系列基因座位和基因,如10q22-q24、6q14-q16、5p13、10p11-q21基因座,及KCNQ1、KCNE2、KCNJ2、KCNH2、KCNA5、SCN5A、Connexin40、ABCC9、NPPA、Connexin43等10余种基因[3-8].

    作者:沈虹;张红明;李艳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异丙肾上腺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表达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 探讨异丙肾上腺素(ISO)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 MGB-1)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I/R组、异丙肾上腺素预处理组(ISO-I/R组)、锌原卟啉Ⅸ(ZnPPⅨ)+ISO-I/R组(ZnPPⅨ组),每组12只.建立大鼠心肌I/R模型;检测各组大鼠的心肌梗死范围、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LDH)、TNF-α、白细胞介素(IL)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血红素加氧酶1(HO-1)和HMGB-1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I/R组比较,ISO-I/R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缩小(P<0.01),LDH、肌酸激酶、TNF-α、IL-6、丙二醛、HMGB-1明显降低,SOD、HO-1明显升高(P<0.05);与ISO-I/R组比较,ZnPPⅨ组心肌梗死面明显扩大,LDH、肌酸激酶、丙二醛、TNF-α、IL-6、HMGB-1明显升高,SOD和HO-1明显降低(P<0.05).结论 ISO能够明显诱导HO-1的表达并进一步抑制HMGB-1的释放,从而有效发挥对大鼠I/R损伤的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王继春;胡笑容;谢菁;周晓亚;江洪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的研究

    目的 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的变化,探讨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选取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8例(高血压组)和健康体检者90例(对照组),检测其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和血浆肾素活性(PRA),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明显降低,PRA明显升高(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与PRA、收缩压、舒张压呈负相关(r=-0.438、r=-0.355、r=-0.655,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RA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1,25-二羟维生素D3为高血压的保护因素.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1,25-二羟维生素D3是高血压的保护因素.

    作者:张庆文;苏琳;李卫;苗懿德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窖蛋白1对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糖氧剥夺损伤的影响

    目的 探讨糖氧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对体外培养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窖蛋白1(caveolin-1,Cav-1)的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出生24 h内SD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分为对照组和OGD组(给予星形胶质细胞6h的OGD和24h的再灌注损伤,建立OGD损伤模型).用多重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Cav-1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Cav-1表达的变化.根据小干扰RNA(siRNA)的原理,将Cav-1 siRNA转染星形胶质细胞,采用CCK-8的方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活力.结果 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Cav-1普遍表达.与对照组比较,OGD组星形胶质细胞Cav-1 mRNA和蛋白表达量下降(P<0.05).siRNA转染后,与对照组比较,OGD组星形胶质细胞活力下降(P<0.05).结论 SD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Cav-1表达的下调,导致OGD后细胞损伤加重,提示Cav-1对星形胶质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许丽丽;谢怡;马敏敏;肖露露;刘加美;蓝文雅;姜永军;叶瑞东;刘新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近年来,随着溶栓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PCI等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再灌注损伤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经历一定时间缺血的心肌组织在恢复血流灌注后损伤加重的现象,包括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功能下降和再灌注心肌不可逆损伤等.在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线粒体(mitochondria)功能障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病理机制,包括线粒体ATP生成减少、Ca2+过荷、活性氧大量产生及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的持续开放等[1-2].研究线粒体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通过线粒体途径减轻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损伤,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冬;史大卓;刘秀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脑白质损害与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D)是继阿尔茨海默病(AD)后人类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由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变性脱失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其中PD认知功能障碍近年来备受关注,包括PD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和PD痴呆,随着病情的逐步进展,PD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终可发展为PD痴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还增加PD患者的致残风险、死亡率和病死率[1-2].

    作者:唐红梅;张玉虎;王丽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