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低管电压迭代重建冠状动脉CT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

赵承琳;王照谦;贾崇富;杨志强;孙喜霞;卢晓娟;刘兴众;郑飞;申敬顺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冠状动脉疾病
摘要:目的 评价低管电压迭代重建(IR)冠状动脉CT成像(CCTA)的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 选择接受低管电压CCTA检查患者50例,其中体质量指数<25 kg/m2 25例(A组)和体质量指数≥25 kg/m2 25例(C组),分别采用80 kV和100 kV管电压进行IR.另选与A组和C组性别、年龄和体质量指数相匹配的B组25例和D组25例患者接受标准管电压CCTA检查,分别采用100 kV和120 kV管电压,进行IR和滤波反投影(FBP)重建.分别比较A组IR与C组FBP重建以及B组IR与D组FBP重建的图像噪声、信号-噪声比率(SNR)、对比-噪声比率(CNR)、图像质量评分以及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与B组FBP重建比较,A组IR的CT值、图像噪声明显升高(P<0.05,P<0.01),有效辐射剂量明显降低(P<0.01),2组SNR、CNR及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FBP重建比较,C组IR的CT值、图像噪声、SNR及CNR明显升高(P<0.05,P<0.01),有效辐射剂量明显降低(P<0.01),2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标准管电压FBP重建CCTA比较,低管电压IR CCTA不仅能提供质量相接近的CCTA,而且有效辐射剂量降低约50%.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性收集我科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21例,根据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89例与对照组32例.收集2组患者临床、实验室和影像学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冠心病组男性、糖尿病、吸烟比例和L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糖尿病(OR=3.769,P=0.042)、LDL-C水平(OR=1.873,P=0.021)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中、重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吸烟比例均高于轻度狭窄者,中度狭窄患者男性比例、年龄与尿酸水平和重度狭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比例均高于轻度狭窄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OR=1.094,P=0.001)、高血压(OR=3.340,P=0.003)、糖尿病(OR=3.877,P=0.003)和吸烟(OR=4.536,P=0.003)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结论 冠心痛的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糖尿病是两者共同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祝小霞;丁旵东;曾胜煌;郝睿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胆红素水平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评分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GRACE)评分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57例AMI患者资料纳入实验组,另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排除冠心痛的1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GRACE评分标准对实验组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以评分高低又分为低危组(62例)、中危组(54例)和高危组(41例)3个亚组.又将实验组按照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进行四分位数分组,分为≤25%组(40例)、26%~50%组(44例)、51%~75%组(35例)和>75%组(38例),分析实验组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GRACE评分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血清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18士4.67)μmol/L vs(11.37士4.21)μmol/L,P<0.05].高危组患者血清TBIL、IBIL水平显著低于中危组和低危组(P<0.01);与≤25%组比较,血清TBIL水平26%~50%组、51%~75%组和>75%组GRACE评分显著降低(P<0.01).相关分析显示,实验组TBIL和IBIL水平与GRACE危险评分呈负相关(r=-0.334,r=-0.395,P<0.001).结论 实验组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GRACE评分呈负相关,血清胆红素对AMI患者早期危险分层具有独特预测价值.

    作者:李虹敏;张跃;劳咪;李广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急性脑卒中患者180例,对其1年内死亡风险预测量表中的排尿障碍、吞咽困难、双侧大脑受累、发病时伴有高热、缺血性心脏病史、周围血管病史、意识不清、糖尿病史8项预测因素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患者中住生存期为(13.2±1.5)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和≥65岁、有无排尿障碍、有无吞咽困难、是否双侧大脑受累、发病时有无高热、有无缺血性心脏病史、是否意识不清、能否抬起上肢、能否独立行走等指标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排尿障碍、吞咽困难和缺血性心脏病史是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 年龄、是否排尿障碍、是否吞咽困难和有无缺血性心脏病史是影响脑卒中预后的独立因素.

    作者:霍阳;高智玉;高旭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超声声学造影诊断腹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声学造影在诊断腹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例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怀疑腹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患者行超声声学造影检查,与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6例患者中,超声声学造影和CT血管造影均显示,腹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4例,腹主动脉夹层2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6例均为腹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与CT血管造影检查比较,单独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符合率为66.7%,联合使用超声声学造影的符合率为100%.结论 超声声学造影可以为腹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信息.

    作者:张蕾;勇强;郑超;牛宏珍;张爽;李春梅;秋阳;刘凤菊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乙醛脱氢酶2对大脑中动脉阻塞大鼠的脑损伤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乙醛脱氢酶2(ALDH2)对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SD大鼠200只,采用MCAO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分为对照组、激动剂组(激动剂Adal1)和阻断剂组(阻断剂Cya)、LV-ALDH2组(ALDH2转基因慢病毒)和sh-ALDH2组(RNA干扰ALDH2),观察ALDH2活力和大鼠脑梗死面积及神经行为学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激动剂组和LV-ALDH2组增加ALDH2的活力、减少脑梗死面积和神经行为学评分(P<0.05,P<0.01);阻断剂组和sh-ALDH2组降低ALDH2活力,增大脑梗死面积和神经行为学评分(P<0.05).结论 激活ALDH2能减轻MCAO大鼠的脑梗死面积和改善神经行为功能,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林莉莉;孙达;王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低管电压迭代重建冠状动脉CT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

    目的 评价低管电压迭代重建(IR)冠状动脉CT成像(CCTA)的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 选择接受低管电压CCTA检查患者50例,其中体质量指数<25 kg/m2 25例(A组)和体质量指数≥25 kg/m2 25例(C组),分别采用80 kV和100 kV管电压进行IR.另选与A组和C组性别、年龄和体质量指数相匹配的B组25例和D组25例患者接受标准管电压CCTA检查,分别采用100 kV和120 kV管电压,进行IR和滤波反投影(FBP)重建.分别比较A组IR与C组FBP重建以及B组IR与D组FBP重建的图像噪声、信号-噪声比率(SNR)、对比-噪声比率(CNR)、图像质量评分以及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与B组FBP重建比较,A组IR的CT值、图像噪声明显升高(P<0.05,P<0.01),有效辐射剂量明显降低(P<0.01),2组SNR、CNR及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FBP重建比较,C组IR的CT值、图像噪声、SNR及CNR明显升高(P<0.05,P<0.01),有效辐射剂量明显降低(P<0.01),2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标准管电压FBP重建CCTA比较,低管电压IR CCTA不仅能提供质量相接近的CCTA,而且有效辐射剂量降低约50%.

    作者:赵承琳;王照谦;贾崇富;杨志强;孙喜霞;卢晓娟;刘兴众;郑飞;申敬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强化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围术期Sprouty2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强化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CI围术期CD4 T淋巴细胞Sprouty2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入住我院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0例,随机分为强化他汀组35例(术前80 mg/d,术后40 mg/d)和常规他汀组35例(手术前后均20 mg/d).分别于PCI术前(入院时未服用他汀)、术后16~24 h用免疫磁珠法分选出CD4 T淋巴细胞,荧光定量PCR检测Sprouty2 mRNA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Sprouty2蛋白表达;ELISA检测TNF-α及白细胞介素(IL) 10的表达.结果 与术前比较,强化他汀组术后Sprouty2 mRNA、Sprouty2蛋白表达、IL-10明显升高,TNF-α明显下降(P<0.05);常规他汀组术后Sprouty2 mRNA、IL-10虽有升高趋势,TNF-α虽有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TNF-α与Sprouty2表达量呈负相关(r=-0.836,P<0.01);IL-10与Sprouty2表达量呈正相关(r=0.754,P<0.05).结论 强化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以通过上调CD4 T淋巴细胞Sprouty2的表达,升高IL-10,降低TNF-α,从而减少PCI术后心肌的炎性反应.

    作者:王江友;李浪;苏强;周游;刘洋;杨栋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与抗血小板治疗的思考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目前,急性期主要的治疗手段仍应用药物进行溶栓及抗血小板聚集.国内外对其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性研究,虽取得一些新进展,但仍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者:魏东宁;陈玉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窖蛋白1对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糖氧剥夺损伤的影响

    目的 探讨糖氧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对体外培养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窖蛋白1(caveolin-1,Cav-1)的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出生24 h内SD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分为对照组和OGD组(给予星形胶质细胞6h的OGD和24h的再灌注损伤,建立OGD损伤模型).用多重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Cav-1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Cav-1表达的变化.根据小干扰RNA(siRNA)的原理,将Cav-1 siRNA转染星形胶质细胞,采用CCK-8的方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活力.结果 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Cav-1普遍表达.与对照组比较,OGD组星形胶质细胞Cav-1 mRNA和蛋白表达量下降(P<0.05).siRNA转染后,与对照组比较,OGD组星形胶质细胞活力下降(P<0.05).结论 SD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Cav-1表达的下调,导致OGD后细胞损伤加重,提示Cav-1对星形胶质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许丽丽;谢怡;马敏敏;肖露露;刘加美;蓝文雅;姜永军;叶瑞东;刘新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颞部入路立体定向手术在老年重症脑桥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颞部入路立体定向手术在老年重症脑桥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老年重症脑桥出血患者136例,根据治疗分为2组,手术组64例采取经颞部入路立体定向脑桥血肿引流手术治疗;对照组72例采取止血、脱水等治疗,2组有脑积水的患者给予脑室外引流,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手术组病死率20.3%,对照组病死率58.3%,手术组治疗有效率53.1%,对照组有效率18.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颞部入路立体定向手术可改善重症老年脑桥出血患者预后.

    作者:库洪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70岁以上伴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年龄≥70岁伴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行PCI的临床特点及近期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1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诊断ACS并行PCI的患者260例,根据诊断分2组,每组130例,试验组为既往伴缺血性脑卒中病史患者,对照组为既往无脑卒中史.记录患者临床资料、血管造影结果、置入支架数目、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分析院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试验组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B型钠尿肽、肌酐水平、D-二聚体、肌钙蛋白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院内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与肌酐水平、ACS分型相关,而与缺血性脑卒中病史无关.结论 既往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ACS患者行PCI可获得满意的近期疗效.

    作者:郭素箴;田云鹏;菅练;何强;卢成志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学分型及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现的相关性

    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临床综合征,病因的确定不仅与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有关,同时也为相应的二级预防提供了可靠依据.因此,在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进行病因学分型非常重要.早先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学分型主要有美国国立神经病学、语言机能障碍与卒中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and Communicative Disorders and Stroke)卒中分型、瑞士洛桑卒中登记(Lausanne Stroke Registry)分型、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he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等.目前,国际上公认并广泛应用的为TOAST分型.自1993年经典TOAST分型问世以来,英、美、韩等国学者相继提出过不同的改良版本.2011年,我国Gao等[1]也提出了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型.这些分型均强调了辅助检查的重要性,目前已有研究显示,有关影像学与病因学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2-4].

    作者:葛婷婷;郭茜;徐文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 评估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421例,通过血管影像学检查评估颈动脉,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颈动脉重度狭窄组44例,中度狭窄组43例和轻度或无狭窄组334例.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与急性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与中度狭窄组和轻度或无狭窄组比较,重度狭窄组病死率、神经功能恶化和不良转归比例更大,住院时间更长(P<0.05,P<0.01).多元logistic分析显示,与中度狭窄组比较,重度狭窄组患者死亡风险更高(OR=2.564,95%CI:0.469~14.009),神经功能恶化(OR=2.037,95%CI:0.742~5.922)、不良转归更严重(OR=2.347,95%CI:0.988~5.577)和住院时间延长(OR=7.000,95%CI:2.662~18.409).结论 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是急性脑梗死短期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因此,针对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应尽早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作者:方传勤;吴小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伴心房颤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

    目的 观察伴心房颤动(房颤)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 收集发病时间<4.5h的65例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将41例无房颤患者作为非房颤组和24例伴房颤患者作为房颤组;观察溶栓后2组脑出血的发生率、病死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应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估综合生活能力.结果 2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2组各时间点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30 d的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房颤组脑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虽高于非房颤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50% vs 2.44%,16.67% vs 2.44%,P>0.05).结论 对于由房颤引起的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有效.

    作者:景坚;徐亮;李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近年来,随着溶栓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PCI等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再灌注损伤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经历一定时间缺血的心肌组织在恢复血流灌注后损伤加重的现象,包括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功能下降和再灌注心肌不可逆损伤等.在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线粒体(mitochondria)功能障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病理机制,包括线粒体ATP生成减少、Ca2+过荷、活性氧大量产生及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的持续开放等[1-2].研究线粒体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通过线粒体途径减轻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损伤,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冬;史大卓;刘秀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4CD25 T细胞和CD4CD28-T细胞的变化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4CD25 T细胞和CD4CD28-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22例(脑梗死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18例(对照组);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 T细胞和CD4CD28-T细胞占CD4 T细胞比例.结果 脑梗死组外周血CD4CD25 T细胞/CD4 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41.14±9.92)% vs(49.01±12.19)%,P<0.05],而CD4CD28-T细胞/CD4 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9.93士15.60)%vs(11.96±8.60)%,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4CD25 T细胞比例减少,而CD4CD28-T细胞升高,两者共同作用,可能在脑梗死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可能是脑梗死的潜在治疗靶点.

    作者:聂大奥;陈俊抛;邢一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糖尿病性神经病不同临床表现的神经电生理分析

    目的 分析糖尿病性神经病不同临床症状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探讨不同的神经电生理检测方法在早期诊断糖尿病性神经病中的价值.方法 将糖尿病性神经病339例根据临床症状分为A组42例(自发疼痛、烧灼感),B组120例(肢体麻木、感觉异常),C组105例(易疲劳,四肢无力),D组72例(行走不稳).分别进行周围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诱发电位波幅、远端潜伏期、肌电图、皮肤交感反应(SSR)、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测定,并与本实验室相关检查项目年龄匹配的正常值进行比较.结果 339例患者中MNCV异常148例(43.7%),SNCV异常122例(36.0%),肌电图异常24例(7.1%),SSR异常41例(12.1%),SEP异常110例(32.4%).与其他3组比较,A组SSR异常率高(88.1%);C组MNCV异常率高(94.3%);B组SNCV异常率高(75.0%);D组SEP(下肢)异常率高(86.1%),4组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性神经病早期联合应用几种不同的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能提高早期诊断的阳性率,对无明显肌肉萎缩糖尿病的患者肌电图可不作为常规检测手段.

    作者:蔡慧敏;付志新;张宁;陈明月;陈江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微栓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微栓子监测,探讨微栓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73例,根据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斑决组44例,无斑块组29例.采集静脉血检测TC、TG、LDL-C、HDL-C,行脑动脉微栓子监测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结果 2组高TG血症和低HDL-C血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TC血症、高LDL-C血症比例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微栓子阳性率较无斑块组明显增高(43.2% vs 6.9%,P<0.05);不稳定性斑块微栓子阳性率较稳定性斑块明显增高(57.1%vs 36.4%,P<0.05);微栓子与颈动脉斑块的个数无显著相关.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多数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斑块是微栓子的主要来源,微栓子的存在极易导致脑梗死发生或复发,稳定性斑块是防治动脉至动脉栓塞的重要措施之一.

    作者:申丽红;梁小乐;高旭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脑微出血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320例连续住院的无神经科症状体征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26分作为正常组,将MoCA评分<26分作为异常组,患者行T2加权梯度回波扫描,评价其认知功能,并进行相关危险因素登记,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法比较2组的临床危险因素和MRI表现.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异常组CMB阳性及数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MB阳性和数量是MoCA评分的影响因素.结论 CMB对半球认知功能的影响是独立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与其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并存.

    作者:任海燕;陈旭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椎动脉起源异常的超声诊断与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椎动脉起源异常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3393例患者诊断椎动脉起源异常情况.结果 3393例患者中,椎动脉起源异常123例,左侧122例,右侧1例,总发生率3.63%.椎动脉起源主动脉弓为123例,包括单独起源异常3例,起源异常合并走行变异77例,起源异常合并走行变异、发育不良43例,且合并走行变异.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无创性诊断椎动脉起源异常、发育不良等变异的优良方法.

    作者:杨丽娟;张京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