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肠内营养支持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心肺功能影响的干预研究

李雷;史佳

关键词:肠道营养,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肺通气, 白蛋白类
摘要: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58例,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29例(肠内营养),对照组29例(自由饮食)。治疗前后检测各项营养指标(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LVEF、肺功能[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体质量指数、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对照组以上各项指标改善不明显。治疗组治疗后体质量指数、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 LVEF [(48.98±6.38)% vs (42.38±5.98)%,(42.73±5.34)%]、FVC [(2.98±0.38)L vs (2.75±0.31)L ,(2.76±0.34)L]、FEV1[(2.06±0.87)L vs (1.78±0.72)L ,(1.92±0.90)L]、FEV1/FVC [(78.36±12.32) vs (70.65±12.28),(71.23±12.55)]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COPD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肠内营养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进一步改善患者心肺功能,缩短住院时间。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名单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微小RNA-106b参与内皮细胞介导的血管新生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微小RNA(microRNA ,miR)-106b是否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血管新生,明确miR-106b在内皮细胞中参与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方法内皮细胞培养并转染miR-106b ,分为miR-106b组、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提取RNA、反转录及实时定量PCR检测miR-106b相对表达量以明确转染效率。观察各组内皮细胞在凝固的基质胶中管腔形成情况。TUNEL法检测转染后细胞凋亡状况并进行靶基因的预测,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筛选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比较,miR-106b组在基质胶中管腔形成明显减少;与阴性对照组比较,miR-106b组管腔比值、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 m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阴性对照组与miR-106b组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9% vs 3.39%,P>0.05)。结论 miR-106b在内皮细胞抑制血管新生可能是通过下调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无直接关系。

    作者:艾丽菲热·买买提;陈红;任景怡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颅内血肿微创术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小脑出血并破入脑室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微创术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小脑出血并破入脑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发性小脑出血并破入脑室患者82例,脑室外引流+微创手术治疗组(微创组)38例;脑室外引流+微创手术治疗+腰大池引流组(联合组)44例。比较2组治疗后近远期疗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定近期疗效,按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定远期疗效。结果微创组近期临床疗效优、良、中、差、死亡分别为7(18.4%)、7(18.4%)、11(29.9%)、12(31.6%)、1(2.6%)例,联合组近期临床疗效优、良、中、差、死亡分别为11(25.0%)、14(31.8%)、13(29.5%)、6(13.6%)、0例,2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微创组(86.4% vs 65.8%,P<0.05)。微创组ADL Ⅰ、Ⅱ、Ⅲ、Ⅳ、Ⅴ级分别为8(21.6%)、10(27.0%)、10(27.0%)、9(24.3%)、0例,联合组ADLⅠ、Ⅱ、Ⅲ、Ⅳ、Ⅴ级分别为13(29.5%)、18(40.9%)、7(15.9%)、6(13.6%)、0例,2组出院6个月ADL分级比较,联合组良好和中残率明显高于微创组(70.4% vs48.6%),重残率明显低于微创组(29.6% vs51.4%,P<0.05)。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术联合腰大池引流可有效的治疗小脑出血并破入脑室患者,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刘玺昌;张桂茹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和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基因单倍型与颈动脉硬化的分析

    目的:探讨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基因单倍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形成的易感关联。方法选取102例CAS患者作为病例组和105例无CAS人群作为对照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Nrf26个位点和Keap1基因3个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采用SHEsis软件分析其单倍型与CAS发生风险的关联。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Nrf2 rs6726395位点基因型GG、GA和A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 vs 44.8%,58.8% vs 39.0%,19.6% vs 16.2%,P<0.01)。2组 Nrf2 rs6726395、rs1806649、rs13005431、rs2886161位点构建的ACCC、ACCT、ACTT、GTTC单倍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组Keap1基因单倍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rf2基因rs6726395多态性位点可能与促进CAS形成有关,由Nrf2基因构建的单倍型ACCT、GTTC可能与CAS发生的风险相关联。

    作者:周颖;郭自清;王爱民;陈婵娟;陈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前列地尔对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造影剂肾病的预防作用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对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造影剂肾病(CIN )的预防作用。方法前瞻性入选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拟行PCI的老年冠心病患者3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前列地尔组150例,常规治疗组150例。其中前列地尔组给予20μg前列地尔+水化治疗,常规治疗组仅给予单纯水化治疗。观察2组患者PCI术前及术后3 d血肌酐、肌酐清除率、尿素、β2微球蛋白、24 h尿蛋白、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TNF-α、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变化,并分析2组患者CIN发病情况,记录前列地尔组低血压不良事件。结果前列地尔组PCI术后CRP[(1.28±1.28)mg/L vs (1.66±1.72)mg/L]、IL-6[(136.42±43.76)ng/L vs (141.26±65.70)ng/L]、SOD[(2.05±1.48)mg/L vs (2.38±1.41)mg/L]、GPX[(6.46±2.32)μg/L vs (6.94±2.09)μg/L)]、24 h尿蛋白[(189.55±87.56)mg vs (197.51±89.62)mg]、CIN发病率[(2.7% vs 8.7%)]较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肌酐清除率[(97.75±27.20)ml/min vs (91.70±17.85)ml/min]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PCI术后CRP、IL-6、SOD、GPX、24 h尿蛋白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术后肌酐清除率、血肌酐、尿素、β2微球蛋白、TNF-α水平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前列地尔具有保护接受PCI术冠心病患者肾功能的作用,对CIN可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作者:李奕娜;杨世诚;付乃宽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对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围术期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的影响

    目的:探讨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CI围术期CD4T淋巴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入住我院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92例,随机分为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组(负荷剂量组,术前2d给予20mg/d,术后10mg/d)46例和常规剂量瑞舒伐他汀组(常规剂量组,术前2d、术后均10mg/d)46例。采用免疫磁珠法筛选出CD4T淋巴细胞,荧光定量PCR检测PDCD4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DCD4蛋白相对表达量;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TNF-α水平。结果与PCI前比较,负荷剂量组PCI后PDCD4mRNA和PDCD4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PCI后常规剂量组较负荷剂量组TNF-α水平明显升高[(14.62±2.45)ng/Lvs(9.51±1.93)ng/L,P<0.05]。结论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可以通过抑制CD4T淋巴细胞PDCD4的表达,从而减少PCI术后心肌的炎性反应。

    作者:苏强;李浪;黄伟强;周游;王江友;伟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阿托伐他汀与造影剂肾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前,造影剂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尽管造影剂不断在改良,但由其引起的肾损害发生率日益攀升,已成为医源性急性肾衰竭--造影剂肾病(CIN )的第三位原因。据报道,11% CIN为门诊CT检查后,9%为外周血管造影后,4%为静脉肾盂造影后发生[1-3]。研究发现,CIN的发生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和较高的病死率,因此,对其防治已经成为重要的医学课题之一,基础实验和临床试验均在寻找减少其发生的方法。

    作者:张格日乐;郭晓华;张昕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药物复律和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进展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以心房活动不协调继而心房功能恶化为特点的室上性心律失常,可以导致慢性心力衰竭、栓塞和死亡的危险明显增加。关于房颤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总的人群中房颤患病率在1.0%左右,55岁以下的成年人群为0.1%,70~79岁人群为5.8%,80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高达9%[1]。欧洲55岁以上人群为基础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此类人群中房颤总的患病率为5.5%左右,55~59岁人群中为0.7%,85岁以上人群中则高达17.8%,总体发病率为9.9‰人年,55~59岁人为1.1‰人年,80以上人群为20.7‰人年。临床常把房颤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绝大多数患者都是以阵发性房颤为首发症状[2]。阵发性房颤相对比较易控制,选择和应用恰当治疗手段至关重要,目前关于阵发性房颤的复律治疗主要包括药物复律治疗和导管消融治疗。

    作者:单兆亮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心血管病患者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分析

    目的:研究伴或不伴有心血管病的同类下肢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 T )的发生及相关情况。方法选取骨折患者584例,根据伴或不伴有冠心病和(或)高血压,将其分为伴有心血管病组235例和无心血管病组349例,心血管病组患者中,仅伴有原发性高血压89例,仅伴有冠心病53例,同时伴有原发性高血压和冠心病93例,比较心血管病组与无心血管病组下肢DVT的发生率、骨折后不同时间段下肢DVT 的发生率,不同年龄段骨折患者DVT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无心血管病组比较,心血管病组下肢DVT发生率明显升高(22.55% vs 12.89%,P<0.01)。2组骨折后0~7 d下肢DVT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骨折后8~14 d及>14 d(P<0.01)。2组年龄≥60岁患者DV T发生率明显高于年龄<60岁患者。结论伴有心血管病且年龄≥60岁的下肢骨折患者更易于发生下肢DVT ,骨折后1周内是其好发时间段,加强对高危人群的重视并尽早采取预防措施有可能降低骨折后下肢DVT的发生。

    作者:祝春霞;周长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脑出血急性期的血压调控新进展

    脑卒中是全球人口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脑出血作为脑卒中严重的亚型,其致死率和致残率均居脑卒中首位[1-2]。据调查,脑出血占各型脑卒中的10%~15%,30 d病死率高达25%~50%,6个月后仅有12%~39%患者可以生活自理,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3-4]。

    作者:郭岩;刘艺;刘彩丽;李明;王珊珊;孙晓培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经皮肾去交感神经术治疗老年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老年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行经皮肾去交感神经术(RSD ),观察其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连续难治性老年高血压患者20例,行经皮RSD ,观察术前和术后1、3、6个月随访时的诊室血压变化;术前和术后动态血压、血清肌酐、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变化;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RSD前比较,患者RSD后1、3、6个月随访时诊室血压分别下降了16.9/11.9、24.8/17.1、29.1/20.5 mm Hg (1 mm Hg=0.133 kPa ,P<0.01),术后动态血压下降了24.2/17.2 mm Hg(P<0.01),肌酐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无显著变化(P>0.05),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显著下降(P<0.05);1例患者发生股动脉血肿。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行经皮RSD可能安全、有效、可行。

    作者:盛晓东;金骁琦;朱宗成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施行缺血后适应能否有效地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对心脏产生保护作用。方法选取AMI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缺血后适应组20例。监测2组患者PCI术前、术后2h、1、2、3d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值,并测定CK-MB峰值及各时间点下CK-MB平均值曲线下面积;监测PCI术前及术后2h血清C反应蛋白(CRP)、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比较2组患者PCI术前及术后24h内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结果缺血后适应组CK-MB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570.61±41.27)U/Lvs(661.80±58.55)U/L,P<0.01];CK-MB平均值曲线下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组[(5821.19±2912.07)%vs(9843.12±3578.02)%,P<0.01];缺血后适应组术后2hCRP下降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缺血后适应组术后丙二醛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缺血后适应组术后SOD升高较对照组明显(P<0.01);缺血后适应组ST段回落情况较对照组高(60.0%vs45.5%,P<0.05),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因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死亡。结论AMI患者施行缺血后适应处理能够降低CK-MB的释放,降低氧自由基含量,减轻炎性反应,使冠状动脉恢复血流情况占有明显优势,能够明显降低再灌注损伤,发挥心脏保护作用。

    作者:杨菊;刘西平;沈长银;曹昌强;李勇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脂血症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脂血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阿托伐他汀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12年6~12月在我院门诊干部诊疗科就诊的老年患者128例,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64例(瑞舒伐他汀5 m g/d)和阿托伐他汀组64例(阿托伐他汀10 mg/d),共治疗8周。2组患者继续原发病的常规治疗,停用其他调脂药物2周,以减少对疗效判断的干扰。结果治疗8周后,瑞舒伐他汀组TC、TG和LDL-C下降幅度分别为25.9%、13.5%和33.7%,阿托伐他汀组下降幅度分别为22.6%、12.1%和31.4%,2组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 HDL-C上升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 vs 3.2%,P<0.05)。2组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好,无药物不良反应。结论瑞舒伐他汀5 mg与阿托伐他汀10 mg在降低TC、TG及LDL-C方面相似;瑞舒伐他汀可提高 HDL-C水平,且在老年患者中两者安全性相同。

    作者:国希云;李晓英;邓娴;陈永秀;阳蒙蒙;李丽娜;戴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152例为狭窄组,另选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者152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2组患者血清 HBV抗原及抗体。分析影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并探讨HBV感染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狭窄组年龄、高血压、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升高( P<0.05)。狭窄组血清 HBV 阳性率为40.1%,对照组为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排除危险因素影响后,HBV阳性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61,95% CI:1.149~4.448,P<0.05)。结论 HBV感染可能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干预HBV感染或许有助于预防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

    作者:韩彬;吴文秀;吕育玲;孙海巍;王越;韦又丹;李波;张秋实;何金彩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β3肾上腺素受体对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激动β3肾上腺素受体(β3-AR)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老年高脂小鼠血脂、肝脏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和LDL 受体(LDLR)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10周龄雄性C57BL/6小鼠10只(A组)。apoE-/-小鼠40只给予高脂饲料饲养至36周龄,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高脂模型组(B组)、阿托伐他汀阳性药物对照组(C组)、β3-A R激动剂小剂量组(D组)、β3-A R激动剂大剂量组(E组),每组10只,共干预12周。采用Beckman CX7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 TC、TG、VLDL/LDL-C、HDL-C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测定肝脏PCSK9和LDLR表达水平。结果与B组比较,C组、D组和E组 TC、VLDL/LDL-C明显下降,C组、B组、D组LDLR水平明显上调,C组PCSK9水平明显上调(P<0.05,P<0.01);与C组比较,D组和E组TG、PCSK9水平明显下降,D组LDLR水平明显下降,HDL-C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β3-AR调脂、升高LDLR、降低PCSK9表达水平是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多重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李艳芳;蒋志丽;郭彦青;宋俊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内质网应激所致炎症的信号转导通路及其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

    免疫炎症激活与内质网应激均参与了心力衰竭(心衰)的病理生理过程。内质网应激与炎症相互关联。近来研究发现了多条从内质网应激到炎症的信号转导通路,对内质网应激引起的炎症在心衰中的作用也进行了相关研究。

    作者:曲志刚;李小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褪黑素对脑出血大鼠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褪黑素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及血肿周围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雄性大鼠8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假手术组25只、模型组25只、褪黑素组25只;后2组建立脑出血模型,后3组随机于12 h、1、2、4和7 d处理,每个时间点5只。修正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估;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出血侧皮质微血管形态;RT-PCR技术定量分析脑组织MMP-2、MMP-9 mRNA表达。结果褪黑素组1~7 d NSS低于模型组(P<0.05);褪黑素组和模型组12 h~4 d MMP-2 mRNA水平均逐渐升高,褪黑素组7 d MMP-2 mRNA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MMP-9 mRNA 2 d显著升高,褪黑素组MMP-9 mRNA峰值1 d出现,7 d再次升高,并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褪黑素能够改善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对脑出血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褪黑素通过调控MMP-2和MMP-9转录,减轻血管源性脑水肿相关。

    作者:李晓峰;郭远瑾;王郑;陈渊;陈志;李燕华;李吕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差异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人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差异及其与相关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整群抽样法调查山西省吕梁市4个地区常住居民1818例,并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年龄分为55~59岁组508例,60~64岁组476例,65~69岁组370例,70~74岁组238例,≥75岁组226例。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双侧颈动脉IMT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双侧颈动脉IMT随年龄增长而增厚。除65~69岁组外,55~59岁组、60~64岁组、70~74岁组和≥75岁组左侧颈动脉IMT明显较右侧厚[(0.72±0.11)mmvs(0.70±0.10)mm,(0.77±0.12)mmvs(0.75±0.12)mm;(0.83±0.13)mmvs(0.80±0.12)mm,(0.86±0.13)mmvs(0.82±0.14)mm,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吸烟指数、血压、即刻血糖、TC对左侧颈动脉IMT的影响大,而男性对右侧颈动脉IMT的影响较大。结论年龄在55岁以上人群,左侧颈动脉IMT较右侧厚,且双侧颈动脉IMT受年龄、性别、吸烟指数、血压、即刻血糖、TC影响不同。

    作者:陈杰;牛小媛;李晓峰;李阳;张炜;王立;房亚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比伐卢定在心血管介入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肝素作为抗凝剂已常规应用于导管室PCI中预防血栓及缺血性并发症。肝素适用范围虽广,但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肝素可与血小板膜糖蛋白(G P )Ⅱb/Ⅲa受体结合引起血小板活化。肝素的使用可能导致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这种不良反应可引起静脉和动脉内血栓形成。考虑到肝素的这些局限性,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比伐卢定在PCI过程中表现出的一些优势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比伐卢定不与血浆蛋白结合,其可与凝血酶的催化位点及纤维蛋白原结合位点结合,且不需要辅助因子,抗凝效果可预测性较肝素强,在治疗过程中无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1]。鉴于比伐卢定较肝素潜在的优势,研究者们开展了大量的临床试验对比这两种抗凝剂在PCI过程中的应用效果。现综述比较比伐卢定与肝素在不同临床病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现涛;苏强;李浪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临床肠内营养支持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心肺功能影响的干预研究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58例,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29例(肠内营养),对照组29例(自由饮食)。治疗前后检测各项营养指标(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LVEF、肺功能[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体质量指数、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对照组以上各项指标改善不明显。治疗组治疗后体质量指数、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 LVEF [(48.98±6.38)% vs (42.38±5.98)%,(42.73±5.34)%]、FVC [(2.98±0.38)L vs (2.75±0.31)L ,(2.76±0.34)L]、FEV1[(2.06±0.87)L vs (1.78±0.72)L ,(1.92±0.90)L]、FEV1/FVC [(78.36±12.32) vs (70.65±12.28),(71.23±12.55)]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COPD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肠内营养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进一步改善患者心肺功能,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李雷;史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