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杨;孙宁玲;姜娟;杨文;陈源源;王鸿懿
慢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大多数心血管病的终归宿和主要的死亡原因.在临床上,随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的广泛应用,CHF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有相当数量的患者药物治疗,仍不能阻止心力衰竭的进行性加重.老年是CHF高发人群,且药物治疗反应相对较差.经临床证实,以心房同步双心室起搏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是CHF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CRT能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降低再入院率和死亡率,成为目前治疗CHF非药物治疗另一种有效的手段[1].但对于老年患者CRT的观察,鲜见报道.我科自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有12例老年难治性CHF患者接受了CRT,并进行了6~24个月的随访和疗效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杨燕;苗云波;周燕;李平仙;张静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对于心脏左心室肥厚(LVH)的预测意义.方法 选取333例老年男性患者,根据是否合并LVH分为非LVH组208例,LVH组125例,2组行超声心动检查,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采用多因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与非LVH组比较,LVH组血清肌酐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羟维生素D明显降低[(35.5±14.8)nmol/L vs(30.7±10.8) nmol/L,P<0.05],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明显增高(P<0.01).体重指数和25羟维生素D与LVMI独立相关(β=0.216,-0.155,P<0.01).结论 在老年男性患者中,较低的25羟维生素D水平可能是LVH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魏雅楠;陈陵霞;刘杰;苗懿德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Na+-K+-ATP酶活性与缺血半暗带(IP)脑组织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法 7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5只,模型组60只.模型组又根据缺血再灌注时间分为6、24、48及72h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15只.模型组采用线栓法制备缺血2h再灌注模型.2组大鼠分别于再灌注6、24、48、72 h断头取脑,观察IP脑组织Na+-K+-ATP酶活性、神经症状评分、脑组织水肿程度及脑梗死范围的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IP脑组织Na+-K+-ATP酶活性明显降低(P<0.05),大鼠神经症状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及脑梗死面积明显升高(P<0.05).随着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大鼠神经症状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均在48 h升至高,IP脑组织Na+-K+-ATP酶活性在48 h降至低,脑梗死面积在72 h达大值.结论 在IP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Na+-K+-ATP酶活性的改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蔺心敬;张丽香;罗永坚;肖继东;陈渊;唐士婷;黄浩;李吕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血压控制良好的老年及高龄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413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196例(年龄<80岁)和高龄组217例(年龄≥80岁).给予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血液指标检测.血压变异性指标用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血压标准差表示,肾功能指标由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表示.将研究人群按照eGFR≥90 ml/(min·1.73 m2)、60~89 ml/(min·1.73 m2)、<60 ml/(min· 1.73 m2)分为eGFR 1组89例、eGFR 2组179例和eGFR 3组145例.结果 与老年组比较,高龄组年龄、糖尿病和冠心病患病、尿酸、夜间收缩压、24 h收缩压负荷水平明显增高,TC、LDL C、eGFR、24 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下降、夜间舒张压下降明显降低(P<0.05,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24 h收缩压标准差是血压控制良好的老年及高龄老年患者肾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血压控制良好的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中,只有24 h收缩压标准差是肾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改善血压变异性是延缓肾功能下降的重要治疗内容.
作者:王凡;刘源;朱启伟;郑瑾;盛莉;杨旭;肖铁卉;叶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运动对慢性不可预见温和应激(CUMS)抑郁老年大鼠行为学及血清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的影响.方法 50只雄性老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UMS组、低强度跑台运动训练(LITT)组、中等强度跑台运动训练(MITT)组、高强度跑台运动训练(HITT)组.采用CUMS加孤养复制老年大鼠抑郁模型.采用旷场实验得分和强迫游泳实验评价各组大鼠行为学改变,分别采用ELISA和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血清皮质醇、ACTH浓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UMS组大鼠血清皮质醇和ACTH浓度增高(P<0.01);与CUMS组比较,LITT组、MITT组和HITT组大鼠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增多、清理次数增加,中央格停留时间缩短,血清皮质醇和ACTH浓度降低(P<0.05,P<0.01).结论 CUMS可使老年大鼠行为及内分泌发生异常改变,引起抑郁;适度的运动可调节CUMS引起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亢进,具有抗抑郁及降低抑郁程度的作用.
作者:王桂华;栾海云;杨丽娟;王敏;张慧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颈动脉狭窄患者43例,分为CEA组20例和CAS组23例,分析比较CEA和CAS 2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CEA组成功率为95%,术后随访2年,再狭窄率为10%;CAS组成功率为100%,术后随访2年,发生再狭窄率为13%,2组的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再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A和CAS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两者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相同.
作者:刘祺;王业忠;赵冬;姬云翔;许晖;雷霆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回心草活性成分胡椒碱对心房快速起搏诱发的兔心房急性电重构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新西兰白兔18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心房快速起搏组和胡椒碱+心房快速起搏组(胡椒碱组),每组6只.对照组和心房快速起搏组术前生理盐水3 ml/(kg·d)灌胃3d,胡椒碱组术前给予胡椒碱20 mg/(kg·d)药物灌胃3d.对照组术中不行心房快速起搏,心房快速起搏组和胡椒碱组术中以快能维持心房1∶1起搏频率(500~600/min)行快速心房刺激3h,分别于起搏前和起搏后0.5、1.0、1.5、2.0、2.5和3.0h时,测定基础刺激周长分别为200 ms和150ms的右心房有效不应期(atrial 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AERP),分析AERP频率适应性的变化情况.结果 对照组和胡椒碱组AERP200和AERP150随时间无明显变化.心房快速起搏组AERP200和AERP150与心房快速起搏持续时间呈负相关(r=-0.674,P<0.01;r=-0.543,P<0.01),分别在2.0h和2.5h达到低值(P<0.05).心房快速起搏组AERP频率适应性与心房快速起搏时间呈负相关(r=-0.307,P<0.05),对照组和胡椒碱组AERP频率适应性均无明显变化.仅在心房快速起搏组可诱发出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房颤诱发率为50%,平均房颤持续时间为9.3 min.结论 胡椒碱能够预防心房快速起搏引起的心房电重构.
作者:任凯;张德贤;官媛;王玉堂;单兆亮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Brunstrom分期的影响.方法 选择脑卒中患者9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试验组运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照组运用常规的神经康复治疗技术;入院24 h内、8周、16周时分别评价功能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1个月以内和6个月以上中评时,上肢手和肩臂功能达到Brunstrom V~Ⅵ期的比例明显升高,6个月以上末评时,上肢手和肩臂功能达到Brunstrom V~Ⅵ期的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在短期内,能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疗效优于神经康复治疗技术.对病程长久的脑卒中患者恢复的更快,而对病程短的脑卒中患者,在长期疗效中,体现出的效果优势不明显.
作者:龚泽辉;王义亮;郭强;杨芳;周小琴;袁建容;熊杨;谢承宝;龙宝珠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A)脑梗死相关血脂指标的性别差异.方法 选择中国国家卒中登记数据库中4189例首发脑梗死患者,依据TOAST病因学分型分为LAA组1919例、小血管闭塞(SVO)组716例和非LAA&SVO组1554例.分析TG、TC、HDL-C、LDL-C水平与LAA的相关性.结果 3组除TG外,女性TC、HDL-C、LDL-C水平均高于男性(P<0.01).LAA组vs非LAA组,LAA组vs非LAA&SVO组的2个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均显示:TC、LDL-C水平与LAA发生相关.男性患者TG水平与LAA的相关性有显著意义,TG每升高1个四分位数区间,LAA组较非LAA组、非LAA&SVO组发生的可能性分别增加8.6%和15.0%.结论 相较于其他缺血性脑卒中亚型,TC、LDL-C增高与LAA的发生密切相关;TG在预测颅内外LAA风险时,存在性别差异,对于男性除常规关注TC、LDL-C外,还需将TG考虑在内.
作者:石玉芝;王春雪;王安心;刘改芬;张宁;张玉梅;李菁晶;王拥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血脂康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脉压及平滑指数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7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降压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血脂康0.6g,2次/d.2组随访观察6个月.结果 2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24 h收缩压较治疗前均下降,治疗组24 h收缩压和脉压差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P<0.01),平滑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 降压协同血脂康治疗,能缩小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脉压差,明显提高降压药物的平滑指数.
作者:刘萍;张晓林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收集因胸痛疑诊冠心病或已明确冠心病为进一步介入治疗的患者677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确诊为冠心病499例为冠心病组,除外冠心病178例为对照组.记录2组的临床资料,分析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探讨RDW与冠心病的相关性,采用改良Gensini法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并分析其与RDW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RDW明显升高[(13.0±0.8)%vs(12.7±0.8)%,P=0.001],且RDW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37,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是冠心病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独立预测因素(OR=1.34,95%CI:1.02~1.77,P<0.05;OR=2.23,95%CI:1.62~3.08,P<0.01).RDW界值为12.9%,RDW的ROC曲线下面积=0.61,95%CI:0.56~0.66,诊断的敏感性为50.0%,特异性为65.2%.结论 RDW与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独立相关,是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独立预测因素.
作者:马凤莲;刘奇志;刘俊;李小林;郭远林;朱成刚;蒋立新;李建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端粒是重复的TTAGGG碱基序列的染色体末端结构,主要作用是维持细胞染色体稳定性和DNA完整复制.端粒酶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为依赖RNA的一种特殊DNA聚合酶,端粒的生物合成有赖于端粒酶[1].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慢性病,发病率高,是多种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年龄依赖的端粒功能失调可能参与其发病过程.有研究显示,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与高血压有直接关系[2].高血压和老化的相同点非常显著,随着年龄的增长,端粒长度逐渐缩短,导致染色体不稳定,端粒功能失调可能参与高血压的发病过程,但具体机制,仍不十分明确.我们就老年高血压患者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作者:马丽娜;冯明;李耘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近年来,老年高血压发病率明显上升,但多达75%的人血压控制不能达标.不同的国际高血压治疗指南中,对老年尤其是老老年(年龄>80岁)人群高血压的治疗上存在分歧,可能导致在这个特定的群体血压控制达标率较低.不同的国际高血压治疗指南存在认识分歧的原因,可能为:(1)只有少数国际高血压治疗指南,为老年及老老年高血压患者提供了治疗建议.但在这些指南中,新的临床试验数据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2)目标血压没有明确的界定值,主要是根据专家的意见来决定.(3)证据水平不同,导致不同指南的治疗建议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性.(4)缺乏统一的老年及老老年的年龄界定标准,各个指南都使用不同的条款来定义老年患者的年龄范围.(5)对药物副作用的担忧,导致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能坚持依规用药[1].
作者:吴辉;常静;丁家望;杨俊;程海旭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结构损伤和功能代偿脑区的相关性,为阐述脑梗死后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择运动功能恢复较好的慢性期单侧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28例(脑梗死组),健康体检者25例(对照组),功能MRI采用组块设计,进行患手虚握运动以及高分辨率结构像采集,采用统计参数图比较2组脑灰质体积和执行运动任务时脑激活的不同.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患侧半球M1区(感兴趣区1)及丘脑灰质体积减少.患手运动时,脑梗死组患侧半球M1区(感兴趣区2)及颞上回激活增强.感兴趣区1和感兴趣区2重叠,重叠区占灰质体积减少脑区(感兴趣区1)的21.9%.结论 M1结构损伤区及其周围正常脑区均参与运动功能的恢复,而与感觉功能有密切关系的M1区背侧的持续性激活增强可能对运动功能的恢复起更主要的作用.
作者:林琳;汪洋;孟亮亮;秦文;刘宁宁;薛蓉;于春水;张敬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前,我国已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高血压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流行病学数据显示,35~85岁的成人中,高血压的患病率已达27.86%,>50%的中国老年人患高血压,约占高血压患者总数的一半[1].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血压升高可显著增加老年人发生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缺血性心脏病等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是老年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大量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人们对高血压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
作者:王晓明;丁铭格;张航向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磁共振帕金森综合征指数(MRPI)对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预后的提示价值.方法 收集临床诊断为拟诊PSP的患者1 7例,行MRI检查,并计算MRPI;采用PSP评定量表(PSP-RS)评分,并与MRPI值行相关分析;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分析MRPI值与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 17例拟诊PSP患者PSP-RS评分为(42.2±9.4),MRPI为(17.3±4.9);MRPI与PSP-RS评分呈正相关(r=0.921,P=0.004);以MRPI 15.29为界值,MRPI>15.29患者生存时间(12.6±3.6)个月,MRPI≤15.29患者生存时间(25.0±7.3)个月(P<0.05).结论 MRPI可以提示PSP患者的预后及生存时间.
作者:朱银伟;孙永安;陈俊;肖朝勇;时建铨;张楚楚;江炜炜;张颖冬;徐俊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对急性脑损伤的生化标记物,进行了许多研究报道,其中S100B蛋白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与脑损伤的病理机制密切相关,因而备受关注.随着脑血管病的逐年增多,以及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发率日益增高,S100B蛋白在缺血性脑损伤的临床应用,显得越加重要.当神经胶质细胞损伤和血脑屏障(BBB)被破坏时,利用一定的方法,在体液中即能检测到这种蛋白物质的升高,对脑梗死后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分级、治疗效果和临床预后等评估,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S100B蛋白有望成为脑梗死后评估脑损伤的敏感而可靠的神经生化标记物.
作者:张川;白宏英;娄季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研究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参与了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心房重构的发生和发展[1].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n mitral valvuloplasty,PBMV)已成为治疗二尖瓣狭窄的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但有关改善心房重构方面的研究报道不多.本研究旨在观察二尖瓣狭窄患者球囊扩张前后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含量的变化,初步探讨其与心房重构的关系.
作者:唐昱;黄清;马衍平;盛国太;葛郁芝;张繁之;周裔忠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在男性高龄高血压患者中,24 h动态血压及夜间血压下降幅度与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的相关性.方法 以96例男性高龄高血压患者为对象,均行头颅MRI检查和动态血压监测,并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数据.根据LI的数目,将患者分为无/单发LI组25例和多发LI组71例.结果 与无/单发LI组比较,多发LI组患者的夜间平均收缩压明显升高(P=0.01),夜间血压下降幅度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组患者的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冠心病史、高血压病程、总蛋白、尿素、肌酐、尿酸、TC、TG、HDL-C、LDL-C、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LI组患者非杓型血压的发生率显著升高(P=0.01).结论 在高龄高血压患者中,夜间血压异常升高及昼夜节律的异常可能在LI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程玲;赵娇;吴卫平;管维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患者危险因素的长期控制状况.方法 选择SBI患者145例,给予控制危险因素并随访1年;按照控制顺应性分为规范控制组108例和不规范控制组37例;并对随访前后危险因素的分布、治疗率及达标率进行比较.结果 随访1年,SBI患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用药率均较基线时明显提高(92.3% vs 82.4%,92.3 vs 46.2%,95.8% vs 56.3%,P<0.0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戒烟、戒酒等的控制达标率较基线时的明显提高(89.6% vs 54.2%,91.0 vs 53.8%,97.9% vs 76.6%,P<0.01).与不规范控制组比较,规范控制组血糖、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控制达标率明显改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SBI患者危险因素多,但多可通过规范化生活方式及药物治疗来控制并达标.
作者:赵轶;李焰生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