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首次急性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比较

许海燕;姚康宝;顼志敏

关键词: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疾病, 胸痛, 冠状血管造影术, 心电描记术, 心律失常, 心性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比较首次发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 选择首次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50例(ST段抬高组)和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50例(非ST段抬高组),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并发症、心功能以及冠状动脉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ST段抬高组起病急,主要以剧烈胸痛为主,就诊时间较早,非ST段抬高组首发症状多样.ST段抬高组总并发症、室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发生率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组(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非ST段抬高组(P<0.05).与ST段抬高组比较,非ST段抬高组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较多,3支病变、侧支循环比例较高(P<0.05,P<0.01).结论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起病急,并发症多,影响心功能,应积极尽快实施血运重建,以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但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往往较重.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期预后与起病急缓、透壁性心肌坏死范围等有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乙酰水解酶对脑梗死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rPAF-AH)对小鼠脑梗死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昆明小鼠100只,分层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rPAF-AH组、金纳多组和奥扎格雷钠组,每组20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小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尾静脉注射rPAF-AH预处理后,观测模型小鼠神经行为学和脑梗死灶体积的改变,采用Western blot法比较MMP-9的表达及活性.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rPAF-AH组小鼠2、24 h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P<0.01),脑梗死灶体积明显减小(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rPAF-AH组小鼠MMP-9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 重组人PAF-AH预处理可减轻小鼠脑梗死损伤,这可能得益于其抑制了MMP-9蛋白的高表达.

    作者:吴宜娟;张雄;王丽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老年卵圆孔未闭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特点及临床分析

    目的 对老年卵圆孔未闭(PFO)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特点及临床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老年PFO患者的临床特点;并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老年PFO患者的经胸超声心动图特点及心脏的变化.结果 老年PFO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表现,多伴有心房颤动、左右心房及左心室的扩大及肺动脉压增高、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4例治疗后病情好转,PFO消失或显示不清.彩色多普勒血流频谱显示,8例PFO患者血液分流方向均为左向右分流,3例病情重时出现双向分流.PFO大小均在3~4 mm.4例患者住院期间并发重度肺部感染死亡,4例仍健在,继续接受治疗.结论 老年PFO患者有其独特的特征,多伴有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心腔扩大、肺动脉高压等,PFO血液分流方向多为左向右分流,病情严重时出现双向分流,预后较差.

    作者:谭国娟;智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丹酚酸B调节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时序性特征研究

    目的 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的时序特征及丹酚酸B的调节效应.方法 选择雄性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6只,模型组(6、24、48、72 h,每时间点6只),丹酚酸B组(6、24、48、72h,每时间点6只).制作大鼠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在不同时间点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HIF-1α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丹酚酸B组大鼠在6、24、48 h评分差值明显升高(P<0.05,P<0.01).模型组6h时HIF-1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24 h出现降低趋势,48 h开始再次升高,并持续至72h.与模型组比较,丹酚酸B组24 h HIF-1α表达明显降低,72 h HIF-1α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中HIF-1α蛋白表达具有2个时相.丹酚酸B可明显改善模型大鼠的神经行为缺损症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对HIF-1α蛋白表达的调节方式为时序性双向调节,即减低第一时相蛋白表达和增高第二时相蛋白表达.

    作者:徐士欣;张军平;仲爱芹;李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大鼠心脏自噬昼夜节律的老年化改变研究

    目的 探讨大鼠心脏自噬昼夜节律的老年化改变及可能机制.方法 随机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其中6月龄大鼠24只(青年组)和26月龄大鼠24只(老年组).观察大鼠昼夜活动习性,分别在03:00,06:00,09:00,12:00,15:00,18:00,21:00,24:00各时间点收集心脏样本,运用冷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成像技术、亚细胞结构细胞核-细胞质分离技术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心脏自噬规律及可能调控机制.结果 青年组大鼠昼伏夜出,自噬昼夜节律曲线明显,其中18:00 LC3-Ⅰ转化LC3-Ⅱ明显高于12:00,而在15:00细胞核C/EBPβ表达明显高于18:00(P<0.05);而老年组大鼠夜间及昼间均嗜睡,LC3-Ⅰ转化LC3-Ⅱ和细胞核C/EBPβ昼夜无节律性变化.结论 衰老改变心脏自噬的昼夜节律,核转录因子C/EBPβ参与其调控.

    作者:晏浩;李文林;徐建军;朱书强;龙翔;车建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首次急性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比较

    目的 回顾性分析比较首次发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 选择首次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50例(ST段抬高组)和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50例(非ST段抬高组),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并发症、心功能以及冠状动脉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ST段抬高组起病急,主要以剧烈胸痛为主,就诊时间较早,非ST段抬高组首发症状多样.ST段抬高组总并发症、室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发生率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组(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非ST段抬高组(P<0.05).与ST段抬高组比较,非ST段抬高组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较多,3支病变、侧支循环比例较高(P<0.05,P<0.01).结论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起病急,并发症多,影响心功能,应积极尽快实施血运重建,以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但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往往较重.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期预后与起病急缓、透壁性心肌坏死范围等有关.

    作者:许海燕;姚康宝;顼志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软脂酸通过上调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表达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目的 探讨软脂酸(PA)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中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的作用.方法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贴壁培养后分为对照组;PA(200、400、800 μmol/L)浓度组(分别为PA200组、PA400组、PA800组);NADPH氧化酶抑制剂apocynin(50、100、200 mol/L)干预组(分别为apo50+PA400组、apo100+PA400组、apo200+PA400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提取细胞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NADPH氧化酶亚基p47phox蛋白表达的水平.倒置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检测活性氧的产生.结果 PA呈浓度依赖性诱导HUVEC凋亡;与对照组比较,PA400、PA800组HUVEC凋亡率明显升高,P47phox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5),PA400组活性氧产生明显升高(P<0.05);与PA400组比较,apo100+PA400组、apo200+ PA400组HUVEC凋亡率明显降低,p47phox蛋白表达明显减弱,活性氧产生明显降低(P<0.05).结论PA呈浓度依赖性诱导HUVEC凋亡,apocynin能部分抑制PA的上述作用,其机制与下调NADPH氧化酶亚基p47phox蛋白表达及活性氧产生有关.

    作者:江海龙;苏海明;甘继宏;戴作军;王海涛;葛冬云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甲状腺功能正常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冠心病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正常值范围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冠心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将485例甲状腺功能正常且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住院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247例,非冠心病组238例,比较2组甲状腺激素水平,并探讨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冠心病发病的相关性.结果 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明显降低(P<0.05);2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清FT2水平降低是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OR=0.449,P<0.05).结论 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冠心病患者较非冠心病患者血清FT3水平偏低,较低水平FT2可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赵翠;曹路;丛洪良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血管超声与脑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目的 评价血管超声技术与脑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部血管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结果,评价血管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价值.颈动脉狭窄率及狭窄程度分级按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进行计算.结果 130例患者中,260支颈动脉行2种检查,DSA检查显示63例患者颈动脉狭窄,狭窄血管71支,血管超声检查显示56例患者颈动脉狭窄,狭窄血管70支.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血管超声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1.88%、94.47%和88.97%.血管超声诊断中、重度颈内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55.56%、99.20%和97.69%.以DSA诊断结果为标准,血管超声诊断颈总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7.6%,准确性为97.69%.结论 血管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敏感性较高,诊断颈总动脉狭窄的敏感性高于颈内动脉,可用于颈动脉狭窄的筛选和随访,但对于血管重度狭窄和闭塞诊断仍欠佳,尚不能取代DSA检查.

    作者:张善春;迟路湘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小覆盖范围CT灌注成像对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卒中的评价

    目的 探讨用较小扫描范围的CT灌注成像检查对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卒中的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诊接治的22例连续脑卒中患者,均在发病1~24 h行CT平扫和CT灌注成像检查.应用Z轴80 mm范围灌注参数,得出脑梗死核心区、半暗带的体积.计算半暗带/(半暗带+梗死核心区)比值.根据Z轴长度80 mm的CT灌注结果的治疗方案为基线,将较小覆盖范围获得的结果制定的治疗方案,计算较小范围灌注评价治疗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 当半暗带/(半暗带+梗死核心区)比值>0.2时,较小覆盖范围应用40 mm范围的CT灌注检查,可以准确评价梗死核心区与半暗带.结论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卒中患者,当半暗带/(半暗带+梗死核心区)>0.2时,40 mm的Z轴覆盖范围CT灌注成像能够对病灶的范围与性质做出诊断.

    作者:暴党振;王鹤;暴焕英;宋新蕊;潘运高;任长岭;姚丽斋;黄一宁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病率0.9%,约400万患者,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北方高于南方,与高血压的分布一致;心衰发病原因,冠心病45.6%、风湿性心脏病18.6%、高血压12.9%;导致死亡的原因,泵衰竭59%、心律失常13%、猝死13%.在过去40年里,心衰引起的死亡数上升6倍,因此,慢性心衰的规范化药物治疗,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作者:刘志;华琦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骨质疏松与动脉硬化性血管病相关机制的研究

    动脉硬化及相关血管疾病和骨质疏松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升高,是影响老年人群健康的重要疾病[1-5].成人心血管系统是机体第二大易矿化组织,随年龄增长钙丢失,而血管中钙沉积增加.女性冠状动脉和男、女性腹主动脉钙化评分增加与骨密度降低相关.血管中钙沉积增加心肌梗死、脑卒中及心血管病死亡危险.逐渐增多的证据显示,动脉硬化和骨质疏松间通过复杂、多方面联系互相影响.预防骨质疏松可能有益于防治动脉硬化([ 5,13]).我们简要综述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何冰;周欣;郝倩;杨震;李贺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的临床特征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AMVO)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择69例AMVO患者,男47例,女22例,对不同性别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女性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的比例高于男性(50.0% vs 36.2%,P=0.276);患者初次就诊时均有腹痛表现,但男性呕吐和上腹痛多于女性,女性血便的比例多于男性;男性患者入院时白细胞总数明显低于女性患者[(13.50±6.53)×109/L vs (22.97±10.77)×109/L,P=0.004];男性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亦低于女性[0.83±0.11 vs 0.90±0.07,P=0.044];D-二聚体男性与女性接近[(7.72±6.82) mg/Lvs (8.09±8.76)mg/L,P=0.901].结论 在AMVO患者中,女性患者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的比例高于男性,且临床病情也较男性重.

    作者:周晓峰;孟庆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脑淀粉样血管病与高血压引起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和CT表现

    目的 探讨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性脑出血(CAAH)与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ICH)的临床特点和CT表现,旨在提高CAAH的临床诊断水平.方法 选择CAAH患者49例(CAAH组),HICH患者53例(HICH组),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对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组男女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HICH组比较,CAAH组年龄、脑卒中家族史、抗凝或溶栓治疗史、发病前痴呆、癫癎发生率明显增高,高血压、活动或情绪激动中发病、偏瘫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P<0.01).与HICH组比较,CAAH组大脑浅表部位出血、出血量>60ml、多发性出血率明显增高,丘脑基底节出血、出血量<30 ml、再次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CAAH患者以70岁以上老年人多见,发病前痴呆、脑卒中家族史及使用抗凝或溶栓药可能增加患者出血的危险.CAAH临床及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CT有助于临床诊断.

    作者:毛积分;马春梅;吴继全;郭改惠;罗社文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的疗效观察

    目前,直接PCI已经成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优选治疗方法.然而,由于直接PCI术中“无复流现象”的大量出现,已成为PCI预后及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1].随着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在无复流现象中的应用,它在治疗无复流现象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临床医师过度担心替罗非班可能会增加老年患者出血的风险,故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较少.替罗非班的常规应用方法为静脉注射后,静脉维持.本研究采用冠状动脉内直接注射替罗非班后常规静脉半量维持的方法治疗老年STEMI患者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后的处理,旨在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在治疗老年STEMI患者无复流现象中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红雨;王佩显;曹艳君;吴志国;王立强;仇宝华;梅莲莲;王淑静;张霞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老年男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睾酮与心室重构和氧化应激的关系

    目的 通过对老年男性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总睾酮、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水平及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IDD)的观察,探讨男性CHF患者血浆睾酮水平与心脏重构及氧化应激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择男性CHF患者(CHF组)50例,另选年龄相匹配的男性患者(对照组)40例,检测血浆睾酮、丙二醛和SOD水平,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LVMI、LVIDD,进行对比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HF组睾酮、SOD水平明显降低(P<0.01),丙二醛、LVIDD、LVMI明显增加(P<0.01);CHF组睾酮水平与LVMI、LVIDD、丙二醛呈负相关(r=-0.732、r=-0.629、r=-0.623,P<0.01);与SOD水平呈正相关(r=0.743,P<0.01);SOD水平与LVMI、LVIDD呈负相关(r=-0.621、r=-0.594,P<0.01).结论 男性CHF患者睾酮下降可致心室重构加剧及机体氧化应激水平提高.同时机体抗氧化物质的减少对心室重构有重要促进作用.

    作者:王琦;吴赛珠;徐嬿;刘公理;阮云军;赖文岩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正常人群左心房容积指数与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和组织多普勒舒张早期峰值比值的研究

    目的 评价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心房容积(left atrial volume,LAV)指数(LAVI)与反映左心室充盈压的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E)和组织多普勒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比值在正常人群中的分布及关系.方法 随机调查正常人群650例.按年龄分为7组,24~30岁组34例,31~40岁组59例,41~50岁组107例,51~60岁组172例,61~70岁组131例,71~80岁组128例,81~90岁组19例.用二维超声及组织多普勒的方法检测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E与左心室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峰值(A)的比值、Em、E/Em、LAV、LAVI,观察上述指标在不同年龄组的变化.结果 各组随年龄增长,LAV、LAVI、E/Em呈增高趋势,而E/A、Em呈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整体人群LAVI与E/Em呈正相关(r=0.212,P<0.01).81~90岁组LAVI和LAV与E/Em呈正相关(r=0.682,P<0.01;r=0.560,P<0.05).结论 正常人群LAV、LAVI、E/Em随年龄增长呈增高趋势,E/A、Em随年龄增长呈降低趋势.年龄≥81岁人群应用LAVI与E/Em相结合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意义更大.

    作者:李娟;刘宏斌;王晶;张伟光;赵蓓;童锴;王晓曦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女性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人们对冠心病性别差异的认识逐渐深入,女性在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症状、发病机制、诊断手段、治疗和预后方面与男性存在明显的差异.我们将对女性冠心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刘琳;丁文惠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B型钠尿肽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B型钠尿肽(BNP)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心功能评价及危险分层的意义.方法 入选CHF患者208例,参照美国纽约心功能分级,心功能Ⅰ级50例(1组);心功能Ⅱ级51例(2组);心功能Ⅲ级55例(3组);心功能Ⅳ级52例(4组).血浆BNP水平测定用放射免疫法;LVEF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诊断仪测定.结果 1~4组患者血浆BNP水平分别为(78.05±12.86) ng/L、(235.38±36.65) ng/L、(587.98±75.78) ng/L、(1203.87±189.96) ng/L,与1组比较,2、3、4组患者BNP水平随着心功能级别的递增而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3、4组患者随着BNP水平的升高,LVEF、6 min步行距离逐渐下降,随着CHF程度的加重,年住院次数增加;随访2、3、4组患者5年病死率分别为0,18.18%,44.23%;5年死亡风险随BNP水平的升高或治疗后下降幅度不明显而增大(P<0.01);BNP对LVEF< 50%的CHF患者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2.35%、75.42%;ROC曲线下面积为0.90.结论 血浆BNP对CHF患者有较好的临床诊断价值,是CHF患者死亡风险较准确的评价指标之一;CHF患者血浆BNP水平与LVEF、6 min步行距离呈负相关.

    作者:唐世凡;王朝晖;朱秀华;郑明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血管紧张素(1-7)与血管紧张素Ⅱ对THP-1巨噬细胞高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1-7)[Ang(1-7)]及AngⅡ对THP-1巨噬细胞高密度脂蛋白受体I(SR-BI)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THP-1巨噬细胞根据AngⅡ和Ang(1-7)对SR BI表达的影响分别分为:空白对照组及不同浓度AngⅡ组(10~104 nmol/L组);空白对照组及不同浓度Ang(1-7)组(10~104 nmol/L组);空白对照组、AngⅡ102nmol/L组、AngⅡ102 nmol/L+ Ang(1-7)组(102~104 nmol/L组)、AngⅡ+Ang(1-7)+A-779组.运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SR-BI mRNA及SR-BI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ngⅡ10~104nmol/L组SR-BI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下调,呈浓度依赖性(P<0.05);而Ang(1-7)10~104 nmol/L组SR-BI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上调,呈浓度依赖性(P<0.05);与空白对照组和AngⅡ组比较,AngⅡ102 nmol/L+Ang(1-7)组(102~104 nmol/L组)SR-BI表达明显上调,呈浓度依赖性(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ngⅡ+Ang(1-7) 102 nmol/L+A-779组SR-BI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 Ang(1-7)通过其特异性MAS受体浓度依赖性地拮抗AngⅡ抑制SR-BI的表达,促进胆固醇外流,提高了胆固醇逆转运的效率.

    作者:柴婵娟;杨志明;李芳;梁斌;边云飞;康玉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胺碘酮对老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急诊科、CCU及干部病房住院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28例,男64例,女64例,年龄26~92(59.0±33.0)岁,有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46例,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82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65~92(78.5±13.5)岁;非老年组68例,男36例,女32例,年龄26~64(45.0±19.0)岁.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判定[1]:(1)频率在230/min以上的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2)心室率逐渐加重的室性心动过速,有发展成心室扑动和(或)心室颤动的趋势;(3)室性心动过速血流动力学障碍,出现休克或左心衰竭;(4)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伴晕厥;(5)特发性心室扑动和(或)心室颤动.

    作者:周全;宋伯宁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