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脑微出血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研究

李晓晴;毕齐;王力;王力峰

关键词:脑梗死, 脑出血, 脑缺血, 磁共振成像, 抗凝药,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摘要: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CMB)患者后期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 将10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CMB组38例和无CMB组71例,对其进行前瞻性研究,给予梯度回波T2* WI或磁敏感加权成像,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平均随访(9.5±3.7)个月.结果 与无CMB组比较,CMB组脑梗死和脑出血两者兼有,单纯脑出血比例明显升高(7.9% vs 1.4%,P<0.05;10.5% vs 0,P<0.01).CMB组共检出CMB 153个.在随访中,16例患者再发脑卒中,包括11例脑梗死,5例脑出血.5例脑出血患者中有3例服用阿司匹林,2例接受抗凝治疗.CMB组有2例脑出血患者的出血部位与CMB部位相同.结论 CMB是脑微小血管病变特征之一;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后期发生脑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CMB对脑卒中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者抗凝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大鼠脑缺血半暗带神经元蛋白表达和凋亡的动态变化研究

    目的 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神经元蛋白表达和凋亡的动态变化.方法 4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和模型组40只,模型组又根据缺血再灌注时间分为6、24、48 h和3、5d5个时间点,各时间点8只.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组大鼠脑缺血半暗带神经元Bcl-2及Bax蛋白表达,TUNEL法观察相应区域神经元凋亡的动态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再灌注6 h Bcl-2、Bax阳性细胞明显增加,随时间延长,Bcl-2阳性细胞逐渐下降,48 h低;而Bax阳性细胞则逐渐增加,于48 h达到高峰;Bcl-2/Bax比值变化趋势与Bcl-2阳性细胞相一致;各时间点均可见神经元凋亡,48 h达高峰(P<0.01).相关分析显示,神经元凋亡与Bax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352,P<0.05),与Bcl-2和Bcl-2/Bax比值呈负相关(r=-0.517,r=-0.529,P<0.01).结论 大鼠脑缺血半暗带存在大量神经元凋亡,其机制可能与Bcl-2/Bax比值失衡有关.

    作者:蔺心敬;张丽香;罗永坚;肖继东;陈渊;黄浩;唐士婷;李吕力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颅内外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侧支循环

    颅内外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时,侧支循环开放的级别、途径和代偿能力各有不同.临床上常见的是颈内动脉起始段、大脑中动脉水平段起始部、椎动脉起始段和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的闭塞性病变.

    作者:张雄伟;王磊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炎性因子的变化及苯那普利的干预作用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变化及苯那普利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可能机制.方法 入选70例ACS患者为ACS组,并随机分为苯那普利治疗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同时又分稳定性心绞痛(SAP)组22例,对照组32例.比较各组Toll样受体4(TLR4) 、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 ACS组TLR4、TNF-α和MMP-9含量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治疗4周后,苯那普利治疗组TLR4、TNF-α和MMP-9含量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苯那普利可能通过抑制ACS患者TLR4过度表达及其下游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MMP-9分泌,稳定ACS易损斑块,改善其预后.

    作者:谢萍;曹云山;苏鹏;李玉红;张世魁;Mathias M.Borst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脑白质疏松症严重程度与其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评价脑白质疏松症(LA)临床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及预测病情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调查行头颅MRI检查的住院患者218例,根据诊断分为非LA 56例和LA 162例,LA患者又根据Fazekas等级分类标准,分为轻度LA 52例,中度LA 53例及重度LA 57例.对相关危险因素(年龄、性别、既往疾病、血脂等)分别进行逐个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TC、高LDL-C、高同型半胱氨酸与轻度LA发生有相关性(P<0.05,P<0.01).年龄≥70岁、高血压3级、吸烟、高TC,高同型半胱氨酸与中度LA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P<0.01).年龄≥70岁、高血压3级、高LDL-C、高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与重度LA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结论 年龄≥70岁、高血压3级、高同型半胱氨酸、高TC、高LDL-C、吸烟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是LA的独立发病危险因素.中度LA和重度LA与年龄≥70岁、高血压3级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张会超;权力;李卓;张仲慧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老年急性下壁和右心室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术后电风暴一例

    Zipes等研究表明,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是指心室颤动或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24 h内反复发作>2次,通常要电除颤或电复律终止.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4 h内心室颤动发生率3%~5%,发生心室颤动的AMI患者院内病死率高达40.9%[1].有部分AMI患者因交感神经兴奋、电解质紊乱、再灌注损伤或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等原因,PCI后仍可出现电风暴[2-3].现报道1例老年急性下壁、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PCI后电风暴发作的临床资料.

    作者:盛建龙;许邦龙;王晓晨;华锦胜;张艳梅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CD147基因沉默对兔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的影响

    目的 筛选出高效抑制兔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中CD147表达的短链RNA(shRNA)慢病毒载体,观察CD147基因沉默后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影响.方法 兔源CD147 mRNA序列,设计并构建shRNA慢病毒载体,实验分为空白组,阴性组,加CD147 shRNA慢病毒干扰依次为A组、B组、C组、D组,将其分别转染兔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72 h后观察转染效果,用RT-PCR测CD147 mRNA表达,ELISA法测CD147 MMP-2及MMP-9蛋白表达.结果 A、B、C、D组CD147 mRNA及CD147、MMP-2和MMP-9蛋白较空白组显著减少(P<0.01),A组CD147 mRNA和蛋白降低显著,较空白组分别减少57.7%和50.9%(P<0.01),MMP-2、MMP-9蛋白表达分别减少95.9%和45.4%.结论 成功构建并筛选出能高效、且特异阻断CD147基因表达的shRNA慢病毒载体.CD147基因沉默后,MMP-2和MMP-9表达明显减少,可能成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新的治疗靶点.

    作者:杜大勇;李运田;李雪杰;柳杨;薛峰;杨升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脑小血管病及其病理改变

    脑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vessel disease,SVD)以及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是老年人脑中常见的动脉血管异常性病变[1].影像学上脑白质的低信号、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LI)和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CMB)改变,常提示存在SVD,是老年人常见的影像学改变[2].

    作者:桂秋萍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ABCD2评分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s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继发脑梗死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TIA患者162例,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29例、中危组87例及高危组46例,又根据DWI结果分为DWI阳性组73例和DWI正常组89例.结合DWI检查结果和其他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与低危组比较,中、高危组7、30、90 d继发脑梗死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DWI正常组比较,DWI阳性组TIA发作次数≥3次、症状持续时间≥1h、失语和(或)运动障碍、心房颤动、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以及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DWI阳性组7、30、90 d继发脑梗死较DWI正常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BCD2评分对预测TIA后继发脑梗死的风险有较高的准确性,结合DWI检查结果,对其风险的评估,将会进一步提高.

    作者:丁立东;徐运;茆华武;肖章红;刘颖;陈珏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动脉粥样硬化破裂斑块的研究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对动脉粥样硬化破裂斑块的修复作用.方法 选择24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采用自创液氮冻伤术,随机各取2只兔制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斑块破裂模型,将剩余兔再随机分为移植组10只,对照组10只.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变化.HE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光镜观察斑块修复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溴脱氧尿核苷标记的阳性细胞.结果 MSC移植4周后,移植组新生内皮细胞及胶原纤维明显增多;移植组斑块区5-溴脱氧尿核苷标记的阳性细胞明显增多;MSC移植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组MMP-9、hs-CRP及PAI-1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 MSC移植可增加内皮细胞及胶原纤维数量,降低炎性因子及凝血纤溶因子,从而起到稳定与修复破裂斑块作用.

    作者:方顺淼;张清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高敏肌钙蛋白T与常规肌钙蛋白T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与常规肌钙蛋白T(cTnT)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价值.方法 连续入选拟诊ACS患者215例,依据诊断分为AMI组5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103例,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非CHD)组53例.入院即刻测定血清cTnT、hs-cTnT水平.应用ROC曲线比较hs-cTnT、常规cTnT对AMI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AMI组血清hs-cTnT和常规cTnT均高于UAP组和非CHD组(P<0.05).hs-cTnT与常规cTnT诊断AM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6、0.880(P=0.000);hs-cTnT敏感性为88.1%,特异性为84.6%,cTnT分别为76.3%、99.4%.hs-cTnT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P<0.05),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无关(P>0.05).结论 ACS患者中,hs-cTnT对早期诊断AMI可能较常规cTnT更敏感,可尽早检测出更多的AMI患者.

    作者:蔡英;于萍;朱琛颖;周晓茜;刘学波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预后及相关因素的单中心研究

    目的 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出院后再发心脑血管事件与其危险因素、治疗状况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ACS患者634例,采取门诊随诊、信访、电话和身份证查找的方法进行随访.失访21例,终共随访613例.随访内容包括再发心脑血管事件、每年随诊次数、随诊时心率、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情况等.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各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平均随访61个月时,年龄(P=0.026)、随诊时心率(P=0.001)、坚持随诊次数(P=0.002)及是否坚持服用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P=0.000)与再发心脑血管事件相关.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体重指数、每天吸烟支数、糖尿病史、随诊时心率对再发心脑血管事件有独立预测价值.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第1年至第8年随诊累积无事件存活率分别为88%、82%、78%、74%、71%、68%、66%及65%;风险率分别为13%、7%、6%、5%、4%、4%、3%及1%.结论 ACS住院患者出院后1年内出现再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长期、规律的临床随诊可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康琳;管文娟;刘晓红;严晓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老年患者血清护骨素水平与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血清护骨素水平对于心脏左心室结构与功能的预测意义.方法 选择517例老年患者,根据护骨素水平按3分位数分组:护骨素<1.50 μg/L组(A组,171例);护骨素1.50~2.72μg/L组(B组,176例),护骨素>2.72 μg/L组(C组,170例).ELISA法检测血清护骨素水平;多因素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及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随护骨素水平升高,3组LVEF逐渐下降(P<0.01),左心室质量指数逐渐升高(P<0.01),以左心室肥厚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血肌酐、TC,LDL-C,HDL-C、TG、sqrt护骨素为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心室肥厚与性别、年龄、收缩压、sqrt护骨素独立相关.结论 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中,血清护骨素水平可能是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老年女性发生左心室肥厚的风险高于男性.

    作者:魏雅楠;郏蓉;陈陵霞;刘杰;苗懿德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电刺激丘脑腹外侧核对运动皮质2区放电的影响

    目的 通过刺激帕金森病(PD)大鼠丘脑腹外侧核,观察运动皮质2区局部场电位的改变.方法 选取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实验组12只,实验组建立PD模型,采取信号后,实验组大鼠行电刺激,再采集信号,利用MATLAB软件进行频谱分析和功率谱密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电刺激前8~12 Hz频段频率信号显著升高,26~40 Hz频段频率信号显著降低(P<0.05,P<0.01).与电刺激前比较,实验组大鼠电刺激后8~12 Hz和13~25 Hz频段频率信号显著降低,26~40 Hz和41~100 Hz频段信号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 电刺激丘脑腹外侧核可以改善PD大鼠大脑运动皮质2区的异常放电.

    作者:路致远;丁方香;王晓清;计义正;王敏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动脉粥样硬化的抗炎治疗进展

    分子病理学的新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常见的慢性、多系统性、炎症性疾病[1-2].通过抗炎途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一些干预靶点被确定,我们简要回顾这一领域的新进展.1 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C反应蛋白(CRP)为急性时相炎性标记物,是敏感的炎症指标之一.

    作者:陈孝东;曹勇军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丁基苯酞对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大鼠血脑屏障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大鼠全脑缺血后血脑屏障的改变以及丁基苯酞的干预作用,探讨其对缺血性脑损伤的防护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4只、脑缺血组24只、丁基苯酞组72只.采用四血管结扎的全脑缺血模型,制模成功后丁基苯酞组大鼠按腹腔注射剂量又分为丁基苯酞0.3 mg/kg组24只、丁基苯酞1.0mg/kg组24只、丁基苯酞3.0mg/kg组24只;检测脑组织依文思蓝(EB)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心脏取血计数循环内皮细胞数.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脑缺血组大鼠脑组织EB含量、VEGF表达、循环内皮细胞数明显升高(P<0.05,P<0.01);与脑缺血组比较,丁基苯酞各剂量组大鼠脑组织EB含量、VEGF表达、循环内皮细胞数明显降低,以丁基苯酞3.0 mg/kg组明显(P<0.05,P<0.01).结论 丁基苯酞通过降低大鼠全脑缺血后脑组织VEGF表达、降低循环内皮细胞数,从而降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肖璐;沈雪;陈应柱;易琼;张娴娴;戚艳红;杨璞;黄金忠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与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的相关研究

    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与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e microalbumin excretion,UAER)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1年6~12月住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所有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是否合并LA分为LA组45例,无LA组75例,详细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检测24 h UAER及空腹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比较2组一般临床危险因素及24 h UAER,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20例脑梗死患者中,合并LA 45例,占37.5%.与无LA组比较,LA组患者年龄、高血压发生率、24 h UAER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A与24 h UAER水平呈正相关(r=0.681,P<0.01);24 h UAER(OR=1.100,95%CI:1.03~1.17,P=0.002)是L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LA与24 h UAER密切相关,24 h UAER可以作为小血管病损伤的一个标记物,对LA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方方;张敏;吴秀珍;孔祥锋;殷勤;樊新颖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心电图QRS时限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

    目的 研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QRS时限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老年AMI患者204例,按心电图QRS时限是否>110 ms,分为QRS时限正常组87例(QRS时限≤110 ms),QRS时限延长组117例(QRS时限>110 ms).检测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LVEF,观察Killip分级、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住院心源性死亡发生率.结果 2组的NT-proBNP、LVEF、KillipⅡ~Ⅳ级、MACE发生率及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0.01).结论 老年AMI患者心电图QRS时限延长的预后差,心力衰竭、MACE和心源性病死率发生率高.

    作者:王崑;郑刚;李斌;杜闻莹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脑微出血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研究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CMB)患者后期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 将10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CMB组38例和无CMB组71例,对其进行前瞻性研究,给予梯度回波T2* WI或磁敏感加权成像,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平均随访(9.5±3.7)个月.结果 与无CMB组比较,CMB组脑梗死和脑出血两者兼有,单纯脑出血比例明显升高(7.9% vs 1.4%,P<0.05;10.5% vs 0,P<0.01).CMB组共检出CMB 153个.在随访中,16例患者再发脑卒中,包括11例脑梗死,5例脑出血.5例脑出血患者中有3例服用阿司匹林,2例接受抗凝治疗.CMB组有2例脑出血患者的出血部位与CMB部位相同.结论 CMB是脑微小血管病变特征之一;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后期发生脑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CMB对脑卒中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者抗凝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晓晴;毕齐;王力;王力峰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高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狭窄与肾功能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高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入选536例年龄≥80岁的ACS患者,根据Gensini评分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6例,轻度狭窄组141例,中度狭窄组167例,重度狭窄组162例.比较各组肾功能指标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患者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血清肌酐、尿素和胱抑素C水平明显升高(P<0.01),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明显降低(P<0.05).血清肌酐(r=0.193,P=0.000)、尿素(r=0.194,P=0.000)、胱抑素C(r=0.295,P=0.000)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eGFR(r=-0.160,P=0.001)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年龄≥80 岁 ACS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肾功能指标密切相关.血清胱抑素C水平敏感.

    作者:付振虹;陈韵岱;陈练;盖鲁粤;刘宏斌;孙志军;郭军;董蔚;薛浩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长素治疗老年急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

    目的 研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长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74例年龄≥75岁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证实在大脑中动脉的范围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8例,患者入院后前3d每日分别给予rhEPO或生理盐水静脉注射治疗.观察第1、3、7、20和30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变化,ELISA法检测损伤标记物S100B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第20、30天NIHSS评分明显下降(P<0.05);第20天脑梗死体积明显降低[(46.5±32.3)cm3 vs (89.6±68.9)cm3,P<0.01];第3、7和20天血清S100B水平明显下降[(1.45±0.25)μg/L vs (1.58±0.13)μg/L,(1.41±0.20)μg/L vs(1.69±0.15) μg/L,(0.38±0.14)μg/L vs(0.78±0.26) μg/L,P<0.01].结论 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静脉注射高剂量rhEPO治疗耐受性良好,并且可改善患者30 d后的临床预后.

    作者:张勇;黄洪波;杜万红;刘小阳;陈宏;邢红专;杨婧;刘超;胡罗建 刊期: 2012年第11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