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麦角林应用建议专家组
颅内外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时,侧支循环开放的级别、途径和代偿能力各有不同.临床上常见的是颈内动脉起始段、大脑中动脉水平段起始部、椎动脉起始段和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的闭塞性病变.
作者:张雄伟;王磊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持续腰大池引流和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方法 选择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6例,随机分为2组:A组24例,持续腰大池引流,B组22例,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行经颅多普勒检查比较介入治疗后1、7、14、21、28 d的血管痉挛情况,血管痉挛用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MCAVm)及Lingdegaard指数表示,并统计2种脑脊液置换术的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血管痉挛程度在介入治疗后1d无明显差异,A组患者在介入后7、14 d MCAVm及Lingdegaard指数明显低于B组[(103.89±29.61)cm/s vs (134.31±30.17)cm/s,(1.701±0.670) vs (1.943±0.711),P<0.05;(99.27±20.11)cm/s vs (111.49±27.45),(1.569±0.487) vs (1.858±0.736),P<0.05],介入治疗后21d差异不明显(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介入治疗后14d内,持续腰大池引流对于改善血管痉挛情况优于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21 d后则不明显.2种方法的不良反应接近.
作者:付志新;张津华;赵燕;何蕴 刊期: 2012年第11期
Zipes等研究表明,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是指心室颤动或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24 h内反复发作>2次,通常要电除颤或电复律终止.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4 h内心室颤动发生率3%~5%,发生心室颤动的AMI患者院内病死率高达40.9%[1].有部分AMI患者因交感神经兴奋、电解质紊乱、再灌注损伤或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等原因,PCI后仍可出现电风暴[2-3].现报道1例老年急性下壁、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PCI后电风暴发作的临床资料.
作者:盛建龙;许邦龙;王晓晨;华锦胜;张艳梅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对比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与常规肌钙蛋白T(cTnT)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价值.方法 连续入选拟诊ACS患者215例,依据诊断分为AMI组5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103例,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非CHD)组53例.入院即刻测定血清cTnT、hs-cTnT水平.应用ROC曲线比较hs-cTnT、常规cTnT对AMI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AMI组血清hs-cTnT和常规cTnT均高于UAP组和非CHD组(P<0.05).hs-cTnT与常规cTnT诊断AM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6、0.880(P=0.000);hs-cTnT敏感性为88.1%,特异性为84.6%,cTnT分别为76.3%、99.4%.hs-cTnT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P<0.05),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无关(P>0.05).结论 ACS患者中,hs-cTnT对早期诊断AMI可能较常规cTnT更敏感,可尽早检测出更多的AMI患者.
作者:蔡英;于萍;朱琛颖;周晓茜;刘学波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对动脉粥样硬化破裂斑块的修复作用.方法 选择24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采用自创液氮冻伤术,随机各取2只兔制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斑块破裂模型,将剩余兔再随机分为移植组10只,对照组10只.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变化.HE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光镜观察斑块修复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溴脱氧尿核苷标记的阳性细胞.结果 MSC移植4周后,移植组新生内皮细胞及胶原纤维明显增多;移植组斑块区5-溴脱氧尿核苷标记的阳性细胞明显增多;MSC移植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组MMP-9、hs-CRP及PAI-1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 MSC移植可增加内皮细胞及胶原纤维数量,降低炎性因子及凝血纤溶因子,从而起到稳定与修复破裂斑块作用.
作者:方顺淼;张清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有效降低人群心血管病发病率和病死率,主要依靠一级预防.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中的地位,尚存争议.近年,国内外相关指南更新,再次肯定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作用,同时还有许多问题,待进一步明确.
作者:张善春;郑刚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出院后再发心脑血管事件与其危险因素、治疗状况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ACS患者634例,采取门诊随诊、信访、电话和身份证查找的方法进行随访.失访21例,终共随访613例.随访内容包括再发心脑血管事件、每年随诊次数、随诊时心率、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情况等.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各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平均随访61个月时,年龄(P=0.026)、随诊时心率(P=0.001)、坚持随诊次数(P=0.002)及是否坚持服用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P=0.000)与再发心脑血管事件相关.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体重指数、每天吸烟支数、糖尿病史、随诊时心率对再发心脑血管事件有独立预测价值.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第1年至第8年随诊累积无事件存活率分别为88%、82%、78%、74%、71%、68%、66%及65%;风险率分别为13%、7%、6%、5%、4%、4%、3%及1%.结论 ACS住院患者出院后1年内出现再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长期、规律的临床随诊可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康琳;管文娟;刘晓红;严晓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筛选出高效抑制兔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中CD147表达的短链RNA(shRNA)慢病毒载体,观察CD147基因沉默后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影响.方法 兔源CD147 mRNA序列,设计并构建shRNA慢病毒载体,实验分为空白组,阴性组,加CD147 shRNA慢病毒干扰依次为A组、B组、C组、D组,将其分别转染兔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72 h后观察转染效果,用RT-PCR测CD147 mRNA表达,ELISA法测CD147 MMP-2及MMP-9蛋白表达.结果 A、B、C、D组CD147 mRNA及CD147、MMP-2和MMP-9蛋白较空白组显著减少(P<0.01),A组CD147 mRNA和蛋白降低显著,较空白组分别减少57.7%和50.9%(P<0.01),MMP-2、MMP-9蛋白表达分别减少95.9%和45.4%.结论 成功构建并筛选出能高效、且特异阻断CD147基因表达的shRNA慢病毒载体.CD147基因沉默后,MMP-2和MMP-9表达明显减少,可能成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新的治疗靶点.
作者:杜大勇;李运田;李雪杰;柳杨;薛峰;杨升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尼麦角林是一种半合成麦角生物碱衍生物.自20世纪60年代研发成功以来,已经在50多个国家注册使用[1].国内也已被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病、痴呆以及头晕等多种疾患.为更好地发挥药物治疗作用,现对尼麦角林的相关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行归纳并提出建议.
作者:尼麦角林应用建议专家组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变化及苯那普利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可能机制.方法 入选70例ACS患者为ACS组,并随机分为苯那普利治疗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同时又分稳定性心绞痛(SAP)组22例,对照组32例.比较各组Toll样受体4(TLR4) 、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 ACS组TLR4、TNF-α和MMP-9含量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治疗4周后,苯那普利治疗组TLR4、TNF-α和MMP-9含量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苯那普利可能通过抑制ACS患者TLR4过度表达及其下游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MMP-9分泌,稳定ACS易损斑块,改善其预后.
作者:谢萍;曹云山;苏鹏;李玉红;张世魁;Mathias M.Borst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MoCA)用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MCI患者128例(MCI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101例(对照组).分别给予MoCA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并分析评估结果.结果 对照组和MCI组MoCA总分与MMSE总分呈正相关(r=0.352,P<0.05;r=0.765,P<0.01);MoCA评分明显低于MMSE评分(P<0.01).与对照组比较,MCI组MoCA总分及各亚项得分明显降低(P<0.01).MoCA筛查MCI敏感性为97.66%,特异性为95.05%,MMSE筛查MCI敏感性为32.03%,特异性为100%.结论 MCI患者及健康体检人群MoCA总分与MMSE总分相关;MoCA用于MCI筛查时敏感性优于MMSE.
作者:孟晓梅;于逢春;尹静;唐晓梅;陈新平;刘永珍;尹铁伦;李常红 刊期: 2012年第11期
氯吡格雷是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抗血小板药物,但是它有许多不足.氯吡格雷口服后需要通过肝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的生物转化,转化率不一致,受伴随疾病治疗时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变异性制约,血小板抑制作用差异大,不同的患者对其反应性差异较大,药物转化率低的患者支架内血栓和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
作者:马文韬;颜红兵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大鼠全脑缺血后血脑屏障的改变以及丁基苯酞的干预作用,探讨其对缺血性脑损伤的防护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4只、脑缺血组24只、丁基苯酞组72只.采用四血管结扎的全脑缺血模型,制模成功后丁基苯酞组大鼠按腹腔注射剂量又分为丁基苯酞0.3 mg/kg组24只、丁基苯酞1.0mg/kg组24只、丁基苯酞3.0mg/kg组24只;检测脑组织依文思蓝(EB)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心脏取血计数循环内皮细胞数.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脑缺血组大鼠脑组织EB含量、VEGF表达、循环内皮细胞数明显升高(P<0.05,P<0.01);与脑缺血组比较,丁基苯酞各剂量组大鼠脑组织EB含量、VEGF表达、循环内皮细胞数明显降低,以丁基苯酞3.0 mg/kg组明显(P<0.05,P<0.01).结论 丁基苯酞通过降低大鼠全脑缺血后脑组织VEGF表达、降低循环内皮细胞数,从而降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肖璐;沈雪;陈应柱;易琼;张娴娴;戚艳红;杨璞;黄金忠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预后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1月住院置入IABP的ACS患者76例,根据年龄分为<75岁组40例,≥75岁组36例,分析其住院期间及1年的预后.结果 76例患者中,院内死亡22例,占28.9%,1年死亡29例,占38.2%,2组院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5岁组较<75岁组1年病死率明显升高(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与<75岁组比较,≥75岁组患者1年生存率明显降低(P=0.009).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偏大、LVEF降低、PCI术后TIMI血流0~1级降低是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联合IABP治疗的ACS患者预后良好.高龄、LVEF低、PCI术后TIMI血流降低,是应用IABP的ACS患者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陆铭;梁春;任雨笙;潘晓明;樊民;杨靖;吴宗贵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s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继发脑梗死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TIA患者162例,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29例、中危组87例及高危组46例,又根据DWI结果分为DWI阳性组73例和DWI正常组89例.结合DWI检查结果和其他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与低危组比较,中、高危组7、30、90 d继发脑梗死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DWI正常组比较,DWI阳性组TIA发作次数≥3次、症状持续时间≥1h、失语和(或)运动障碍、心房颤动、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以及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DWI阳性组7、30、90 d继发脑梗死较DWI正常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BCD2评分对预测TIA后继发脑梗死的风险有较高的准确性,结合DWI检查结果,对其风险的评估,将会进一步提高.
作者:丁立东;徐运;茆华武;肖章红;刘颖;陈珏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高龄脑梗死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96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80岁组141例和≥80岁组55例,发病<4.5h的患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溶栓前、溶栓后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观察溶栓后颅内出血(ICH)和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发生率.90 d随访时,采用改良Rankin's评分评定临床结局.结果 2组溶栓后14 d的NIHSS评分都较溶栓前显著降低(P<0.01),<80岁组较≥80岁组NIHSS评分降低更明显(P<0.01).≥80岁组的病死率显著高于<80岁组(P<0.05);<80岁组和≥80岁组预后良好的比例分别为57.5%和45.5% (P>0.05),ICH发生率分别为16.3%和21.8%,sICH发生率分别为6.4%和14.5% (P>0.05).结论 高龄脑梗死患者应用rt-PA静脉溶栓和年龄<80岁者同样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郑天衡;郝俊杰;高建;朱鑫璞;周晓宇;杨建道;张会军;王少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血清护骨素水平对于心脏左心室结构与功能的预测意义.方法 选择517例老年患者,根据护骨素水平按3分位数分组:护骨素<1.50 μg/L组(A组,171例);护骨素1.50~2.72μg/L组(B组,176例),护骨素>2.72 μg/L组(C组,170例).ELISA法检测血清护骨素水平;多因素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及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随护骨素水平升高,3组LVEF逐渐下降(P<0.01),左心室质量指数逐渐升高(P<0.01),以左心室肥厚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血肌酐、TC,LDL-C,HDL-C、TG、sqrt护骨素为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心室肥厚与性别、年龄、收缩压、sqrt护骨素独立相关.结论 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中,血清护骨素水平可能是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老年女性发生左心室肥厚的风险高于男性.
作者:魏雅楠;郏蓉;陈陵霞;刘杰;苗懿德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CMB)患者后期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 将10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CMB组38例和无CMB组71例,对其进行前瞻性研究,给予梯度回波T2* WI或磁敏感加权成像,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平均随访(9.5±3.7)个月.结果 与无CMB组比较,CMB组脑梗死和脑出血两者兼有,单纯脑出血比例明显升高(7.9% vs 1.4%,P<0.05;10.5% vs 0,P<0.01).CMB组共检出CMB 153个.在随访中,16例患者再发脑卒中,包括11例脑梗死,5例脑出血.5例脑出血患者中有3例服用阿司匹林,2例接受抗凝治疗.CMB组有2例脑出血患者的出血部位与CMB部位相同.结论 CMB是脑微小血管病变特征之一;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后期发生脑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CMB对脑卒中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者抗凝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晓晴;毕齐;王力;王力峰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检测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尿液中8-异前列腺素F2a(8-iso-PGF2a)浓度和LDL体外氧化延迟时间的变化,评价ALS患者体内的氧化压力及抗氧化能力情况.方法 根据EL Escorial诊断标准选择ALS患者19例为ALS组,同时选择年龄、影响因素相匹配的健康成年男性19例为对照组.通过铜氧化共轭双烯法检测LDL体外氧化延迟时间,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尿液中8-iso-PGF2a浓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LS组尿液中8-iso-PGF2a浓度虽有升高趋势[(48.28±4.78) ng/mmol肌酐vs(47.25±2.32)ng/mmol肌酐],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DL体外氧化延迟时间明显缩短[(59.32±8.65)min vs (83.16±8.3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增高的氧化压力与降低的抗氧化能力在ALS的发病机制中具有一定作用.提示有效的抗氧化治疗可能对控制ALS的发展及改善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胡新国;王润兰;赵伟;金梅;管维平;吴卫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1研究简介1.1帕金森病(PD)PD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缓慢发生的老年性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病理改变以选择性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丧失和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明显减少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动作减少及平衡障碍等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
作者:李晟;刘伟;肖建新 刊期: 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