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血管活性肽GHRELIN与慢性心力衰竭关系的临床研究

陈彦波;季祥武;张爱元;黄静;张俊刚

关键词:心血管活性肽, Ghrelin, 慢性心力衰竭, 关系, 生长激素促泌素受体, 改善心功能, 研究探讨, 激素释放, 下丘脑, 内源性, 心衰, 配体, 机制, 刺激, 垂体
摘要:ghrelin是新近发现的生长激素促泌素受体的天然内源性配体,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刺激生长激素释放.研究报道,ghrelin通过各种机制改善心功能的作用.本研究探讨ghrelin与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关系.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北方汉族人载脂蛋白H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中国北方汉族人载脂蛋白H(aport)基因7号外显子Val247Leu位点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及与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检测北方汉族急性脑梗死患者320例(脑梗死组)及健康对照者330例(对照组)apoH基因第7外显子Val247Leu位点多态性,并分析不同基因型对血脂代谢的影响.结果 apoH基因Val247Leu位点有TT、GT和GG 3种基因型,以GT型为主.脑梗死组患者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X2=53.12,OR=1.672,95%CI:1.332~2.099,P<0.01;Y2=19.78,OR=3.570,95% CI:2.483~5.134,P<0.01).不同基因型TC、HDL-C、LDL-C、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及体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GG型比较,脑梗死患者TT型、GT型TG水平显著增高(P<0.01),TT型与GT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oH基因7号外显子Val247Leu位点多态性与脑梗死密切相关,T等位基因可能与脑梗死遗传因素有关,并影响TG的代谢.

    作者:韩秀杰;贾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抗氧化剂及非甾体抗炎药物对大鼠阿尔茨海默病的预保护研究

    目的 研究预先施加抗氧化剂VitC和VitE及非甾体抗炎药Ibuprofen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模型认知功能的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72只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其中3个药物干预组包括VitC+VitE组、Ibuprofen组和VitC+VitE+Ibuprofen组;另3组分别为直接造模组、空白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12只.连续给药15周后,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AD造模.进行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测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海马CA3区病理特征观察.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比较,药物干预组和直接造模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延长,平台所在象限游泳时间缩短,平台所在象限游泳路径长度占总路径长度的百分比降低(P<0.05,P<0.01);空白对照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阳性细胞率高于其他组(P<0.01),直接造模组低于其他组(P<0.05,P<0.01),VitC+VitE+Ibuprofen组高于VitC+VitE组和Ibuprofen组(P<0.05).海马CA3区神经细胞受损严重,直接造模组改变为明显.结论 抗氧化剂及非甾体抗炎药物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抗AD造模对大脑的损害,两者联合使用效果更加显著.

    作者:谢羽佳;陶华英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心血管活性肽GHRELIN与慢性心力衰竭关系的临床研究

    ghrelin是新近发现的生长激素促泌素受体的天然内源性配体,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刺激生长激素释放.研究报道,ghrelin通过各种机制改善心功能的作用.本研究探讨ghrelin与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关系.

    作者:陈彦波;季祥武;张爱元;黄静;张俊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B型尿钠肽和氨基末端B型尿钠肽前体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目前,B型尿钠肽(BNP)和氨基末端BNP前体(NT-proBNP)的检测已逐渐应用于临床,其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心力衰竭(HF)的预后,以及HF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密切相关.近年研究认为,NT-proBNP对于诊断轻度HF或无症状左心室功能不全似乎更具优势.我们就两者在心血管疾病中各自的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作者:赵茹;刘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的检测分析

    目的 探讨血清内脂素水平在老年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年龄≥60岁的老年冠心病患者27例(冠心痛组)及健康体检者26例(对照组),用ELISA法进行血清内脂素水平的测定,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冠心痛组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11.5±5.9)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7.7±3.8)μg/L,P=0.007],冠心病患者血清内脂素与脂蛋白(a)、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正相关(r=0.434,0.469,0.502,P<0.05).结论 血清内脂素可能通过影响糖脂代谢,在老年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陈晓燕;高璐;王卉;刘伟萍;秦明照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微粒化非诺贝特调节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及尿酸代谢的研究

    目的 观察微粒化非诺贝特(非诺贝特)对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及尿酸代谢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机制.方法 入选131例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同时伴有高TG及高尿酸血症,每日顿服非诺贝特胶囊200 mg,疗程为4周.观察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主要血脂参数、血尿酸、24 h尿尿酸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非诺贝特治疗4周后:(1)患者血清TG下降为显著,与基线比较下降49%,血清HDL-C水平升高18%,此外患者血清TC和LDL-C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分别为11%和14%);(2)患者血尿酸水平由(472.5±74.8)μmol/L降至(325.0±82.1)μmol/L,下降幅度为31.2%.其中男性患者血尿酸水平下降32.6%,女性患者下降2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患者24 h尿尿酸排泄明显增多,由(2 885.2±502.7)μmol/L增加至(3 701.7±768.2)μmol/L,排泄增加28.8%,其中男性24 h尿尿酸排泄高于女性(P<0.01).结论 非诺贝特具有同时改善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血脂及尿酸代谢异常的双重疗效,能明显促进尿尿酸排泄,且该作用与性别无关.

    作者:任景怡;陈红;秋爽;王岚;李丽君;罗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阿托伐他汀引起肌酸激酶升高一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5岁,因间断心悸5天于2008年7月24日入院.患者入院前5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伴心悸、胸闷,无视物旋转,就诊于当地医院,头颅MRI未见新发梗死灶,心电图未见异常.

    作者:王钢;赵荣诚;韩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与左心室肥厚关系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选择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68例,以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作为评价左心室肥厚指标,将患者分为左心室肥厚组(32例)和非左心室肥厚组(36例).以颈动脉一股动脉肢体动脉搏动波(cfPWV)和脉压作为评价动脉僵硬度指标,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cfPWV及超声心动图检测,并进行多因素相关分析.结果 左心室肥厚组较非左心室肥厚组患者cfPWV高[(14.45±1.83)m/s us(10.89±1.94)m/s]、脉压大[(78.66±9.05)mm Hg(1 mm Hg=0.133 kPa)us(60.39±7.74)mm 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MI与cfPWV、脉压呈正相关.结论 动脉僵硬度增加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方向阳;侯原平;牛红育;陆玫;叶静;刘淼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老年冠心病患者对运动负荷的反应

    目的 研究老年冠心病患者对运动负荷的反应及在心脏活动平板运动试验(TET)中参数的变化特征.方法 选择经TET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10例.按年龄分为2组:年龄>75岁为老年组(50例),年龄<60岁为对照组(60例).结果 (1)在TET阳性患者中,增龄在冠心病的诊断价值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老年组冠心病的诊断率83.7%明显高于对照组60.0%(P<0.05);在TET阴性患者中,两组对冠心痛的诊断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老年组的总运动时间、峰值心率、sT段下移出现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而ST段下移幅度及持续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人在TET中对冠心病的诊断率升高;老年冠心痛患者对运动负荷的耐受力下降.

    作者:孙健玲;李小鹰;郭继鸿;李孝华;张宇;赵旋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中国的实践与探索

    在中国,脑卒中是导致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在这个占世界人口1/5的国家,大约就有700万脑卒中患者.据近的流行病学统计,中国每年有新发脑卒中患者200万例,且每年因脑卒中而导致的死亡人数达100万.然而相对于如此大的脑卒中人群而言,目前我国在脑卒中预防方面还比较滞后.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每年所开展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不足200例.而在美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已经成为普通的血管外科手术.

    作者:张勤奕;Douglas J.Wirthlin;屈根学;孟昕;郑刚;Raphael C.Sun BS;王乃栋;Donald B.Doty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踝臂指数大于或等于0.9患者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分析

    目的 探讨踝臂指数(ABI)≥0.9患者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方法 选取在我院就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且1周内同时完成ABI和下肢动脉超声检查,且ABI值≥0.9的331例患者.以患者ABI值为依据,分为临界值组(31例,ABI:0.9~0.99)、低值组(111例,ABI:1.0~11 09)、正常值组(157例,ABI:1.1~1.29)及高值组(32例,ABI≥1.3),比较各组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情况.结果 临界值组及高值组患者的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比例显著高于正常值组(P<0.05);动脉粥样斑块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值组(P<0.05),并均存在下肢动脉狭窄病变(血管直径狭窄≥50%).临界值组患者主要以动脉粥样斑块为主,而高值组患者以弥漫性病变为主;低值组与正常值组患者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高值组患者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以膝以下动脉病变为主.结论 对ABI临界值及高值患者,应及时采取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措施.

    作者:张红;李小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狭窄的超声研究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性质、分布特点及狭窄情况,探讨颈动脉斑块和狭窄的分布规律.方法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40例.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05例(T1A组),脑梗死患者235例(脑梗死组);又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54例),中年组(137例)和老年组(149例).结果 随年龄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痛、吸烟、家族史显著增加(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高于TIA组(P<0.01);70%~99%血管狭窄斑块发生率高于50%~69%血管狭窄和<50%血管狭窄(P<0.01);老年组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中年组及青年组(P<0.01).结论 超声检查显示不稳定宽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更为密切,导致颈动脉狭窄的斑块中,以软斑块和混合性斑块多见.超声检查可以用于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诊断及监测.

    作者:宋桂芹;何银凤;董可辉;王拥军;何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血栓患者血清溶血磷脂酸水平的影响

    近年来研究发现,溶血磷脂酸(LPA)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磷脂介质,在脑卒中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作为预警因子反映血小板的活化程度,也可作为致病因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并加速血栓形成.阿托伐他汀除具有强力的调脂作用外,还具有抗炎、抗氧化及抗凝等非调脂作用.我们旨在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血清LPA的影响及其对急性脑血栓患者血清LPA的干预作用.

    作者:郑侨克;熊强;罗浩;黄蕾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脑卒中患者神经康复中功能神经成像的变化

    功能神经成像是探索脑的可塑性机制的重要工具,可用于指导神经康复的临床研究.我们鉴别并提供了如下5种有关功能神经成像的变化.(1)脑的适应性发生于脑功能系统水平.(2)随着脑卒中后恢复的时间推移,脑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多变性.(3)功能神经成像能提高我们预测患者恢复情况和选择合适的个体进行康复的能力.(4)神经修复的机制反映不同的病理生理阶段.(5)脑的适应性可受患者的经验和特殊康复手段调节.希望能为优化神经康复方案提供新的视角.

    作者:冉茂胜;马东兵;乔小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重视老年下肢动脉硬化疾病的早期诊断

    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是指除了冠状动脉以外其他的动脉系统疾病,包括颈动脉、上肢动脉、下肢动脉和内脏动脉(内脏动脉包括腹主动脉、肾动脉和肠系膜动脉).

    作者:李小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不同时间左心室注射地尔硫(艹卓)对大鼠顿抑心肌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测不同时间左心室注射地尔硫(艹卓)对大鼠顿抑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25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A组)、顿抑心肌组(B组)、缺血期注射地尔硫(艹卓)组(C组)、再灌注早期注射地尔硫革组(D组),再灌注晚期注射地尔硫(艹卓)组(E组),每组5只,观察心率(HR),左心室收缩末期压(LVES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左心室内压大上升速率及大下降速率(士dp/dtmax)的变化.结果 与A组大鼠比较,除C组再灌注30、60、90、120 min,D组再灌注60、90、120 min时,其他各组在缺血及再灌注后均出现HR增快,LVESP、LVEDP、±dp/dtmax降低(P<0.05);C组再灌注30 min、D组再灌注90 min时HR、LVESP、LVEDP、±dp/dtmax已恢复至术前水平.与B组大鼠比较,C组再灌注15、30、60、90、120 min,D组再灌注90、120 rain HR下降,LVESP、LVEDP、±dp/dtmax明显改善(P<0.05).结论 在缺血和再灌注早期左心室注射地尔硫(艹卓)可促进顿抑心肌功能的恢复,而再灌注晚期应用则无明显作用.

    作者:张燕;英明中;李小鹰;任建平;韩丽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睾酮对脂多糖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睾酮对脂多糖损害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培养3代的人脐静眯内皮细胞分为7组,对照组细胞不处理;脂多糖组加脂多糖10 mg/L刺激;5个不同浓度睾酮组,在脂多糖刺激同时,分别加入3×10-10、3×1019、3×10-8、3×10-6,3×10-5mol/L浓度睾酮(依次为A、B、C、D、E组).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含量,RT-PCR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与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mRNA水平;ELISA法检测 MCP-1蛋白.结果 与脂多糖组比较,B组、C组及D组NO含量和eNOS mRNA均显著增加(P<0.05,P<0.01);与对照组MCP-1蛋白(374.16±10.2)ng/L比较,A组明显增加[(424.50±11.3)ng/L,P<0.05];随睾酮浓度增加,MCP-1蛋白逐渐减少,E组MCP-1蛋白显著减少[(292.29±12.6)ng/L,P<0.01].与时照组MCP-1mRNA比较,B组、D组、E组明显减低(P<0.05,P<0.01).结论 生理浓度睾酮通过促进NO合成,减少MCP-1表达,改善脂多糖损害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作者:黄明学;富路;孔为兰;姜阳;赵继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复发率关系的研究

    本研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检测230例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并评价降低血浆Hcy水平对脑梗死复发的预防作用,为预防脑梗死复发提供依据.

    作者:李丰升;刘金敬;李永杰;古华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485例脑白质改变的影像学与血管性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脑白质MRI高信号表现特征及相关病理机制.方法 对485例连续住院患者行头颅MRI检查,并将其脑室周围高信号严重程度分级,对不同级别脑白质损害与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相关疾病间联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脑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加重,性别对脑白质信号没有明显影响.脑室周围脑白质高信号与脑梗死、糖尿病、高血压、心房颤动呈正相关,深部脑白质高信号与脑梗死和高血压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及高脂血症与脑白质高信号没有显著联系.结论 脑白质高信号与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有密切联系,脑白质改变与脑出血不相关.脑脊液回流障碍、大血管病变以及低灌注状态可能参与脑白质高信号的形成.

    作者:张微微;林琅;黄勇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广西白裤瑶族中老年人群的血压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了解广西白裤瑶族中老年人群的血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485例白裤瑶族中老年人群的血压、饮食和生活方式等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另选501例当地的汉族人群进行比较.结果 白裤瑶族人群的体力活动、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摄入量高于汉族人群,而受教育水平、身高、腰围、体重、体重指数、总能量、总脂肪、蛋白质、胆固醇和钠盐摄入量则低于汉族人群;白裤瑶族人群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和高血压患病率低于汉族人群(P<0.05,P<0.01).两民族人群高血压与年龄、体力活动、体重指数、腰围、总能量、总脂肪和钠盐摄入量呈正相关,与教育水平和总食物纤维摄入量呈负相关(P<0.05,P<0.01);此外,白裤瑶族人群高血压还与甘油三酯呈正相关,汉族人群高血压与饮酒呈正相关(P<0.05).结论 白裤瑶族和汉族人群的血压水平及其危险因素存在差异,可能与他们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体力活动、钠盐摄入和遗传因素不同有关.

    作者:杨德寨;尹瑞兴;李依阳;李萌;廖钦晨;周毅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