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云;姜长斌;王洪津;雷征林;陶定波;韩杰
目的研究年龄对大鼠左心房肌单相动作电位(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MAP)的影响.方法选取实验用Wistar大鼠40只,按出生年龄分为青年组、成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每组10只.体外Langendorff灌流心脏,右心室刺激.分别记录各组左心房肌在400ms刺激周长下动作电位复极到90%、50%及20%时的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D90)、MAPD5o、MAPD2o和心房有效不应期,以及在不同刺激周长下的MAPD9o、MAPD5o、MAPD20.结果MAPD各时相和有效不应期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出现延长(P<0.01);但老年组缩短.在同一年龄组中,刺激频率增加使动作电位时程都相应缩短,以MAPD90明显;中年组MAPD改变明显.结论年龄是影响心脏电活动重要的独立因素之一.
作者:丁文茂;黄从新;李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长期以来认为老年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成功率低且并发症高.近几年有关老年PCI的研究显示老年冠心病患者同样受益于PCI.本研究旨在评价老年冠心病患者行PCI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蔡彬妮;王焱;王挹青;刘文辉;郑剑涛;陈水龙;董俊泽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衰老对肌肉组织中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PPARγ)及葡萄糖转运子-4(GLUT-4)基础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在胰岛素抵抗形成中的意义.方法用Bergman创立的小模型技术评价青年鼠(10~12周龄)和老年鼠(24月龄)的胰岛素敏感性,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肌肉组织中PPARγ1和PPARγ2 mRNA及GLUT-4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青年鼠组比较,老年鼠组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指数:(11.49±6.92)us(5.28±1.94),P<0.05;胰岛素敏感指数:-(0.05±0.03)us-(0.02±0.02),P<0.05].用RT-PCR方法检测到骨骼肌中PPARγ1和PPARγ2 mRNA均有表达,而以PPARγ1 mRNA为主要表达形式;与青年鼠组比较,老年鼠组PPARγ1 mRNA[(0.79±0.04)us(0.52±0.03),P<0.01]及GLUT-4 mRNA[(0.73±0.04)us(0.61±0.03),P<0.05]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结论衰老降低肌肉组织中PPARγ mRNA及GLUT-4mRNA的基础表达水平,直接或间接使骨骼肌糖代谢作用受损,可能参与胰岛素抵抗的形成.
作者:张秀锦;叶平;王兆君;张铖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对平均80岁以上的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对18例(年龄76~92岁)单侧颈动脉狭窄和其中1例合并椎动脉狭窄患者经磁共振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后行经皮颈动脉支架和椎动脉支架血管内成形手术.结果19例次支架置放均获成功.DSA显示狭窄段的颈动脉直径明显扩大,同侧颅内脑血管循环时间和染色趋于正常.仅1例出现部分运动性失语.随访3~18个月,无1例再发生脑缺血事件;B超复查未见明显支架内再狭窄.结论对高龄颈动脉狭窄行经皮血管内成形治疗的安全性高,效果可靠.但需重视预防和及时处理围手术期出现的并发症.
作者:李宝民;李小鹰;王鲁宁;李生;王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随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明显增高,在年龄<50岁的人群中发病率低于2%,而7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则增加到13%.由于老年人房颤发病率增高,作为其重要合并症之一的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也呈增高趋势.风湿性瓣膜病房颤患者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7倍,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卒中危险性可增加4倍,缺血性卒中已经成为影响老年房颤预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抗血栓治疗是预防卒中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已有多项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抗血栓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老年房颤患者卒中发生率,并在适应证、药物选择及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作者:李小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ND)发生的机制及氟桂利嗪对海马CA1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脑缺血再灌注组、给药组及假手术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电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的方法观察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各亚区谷氨酸及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及氟桂利嗪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脑缺血再灌注第1天和第2天海马各亚区谷氨酸表达增高,与药物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其第2天表达增高为显著,与第1天比较P<0.01;脑缺血再灌注第1天和第2天海马CA1区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增高,与药物组及对照组比较P<0.01,其第2天表达增高为显著,与第1天比较P<0.05;脑缺血再灌注第7天见海马CA1区神经元广泛性脱失,胶质细胞大量增生,缺血再灌注组和给药组海马CA1区存活的神经元均少于对照组(P<0.01),但给药组存活的神经元数目又明显多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结论氟桂利嗪可以阻止谷氨酸的持续性高表达及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下降,从而对DND的发生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胡志云;姜长斌;王洪津;雷征林;陶定波;韩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血脂变化情况.方法选取32例60岁以上OSAHS患者(OSAHS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两组均经睡眠监测,对呼吸紊乱指数、夜间低血氧饱和度及血脂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进行比较,且上述指标之间及其与体重指数之间行相关性分析.结果OSAHS组患者血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比值明显升高(P<0.001).结论血脂异常是OSAHS的并发症,为OSAHS诱发心脑血管病的重要环节.
作者:王莹;李明娴;雷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抗血栓治疗广泛应用于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在美国及加拿大,卒中是老年人残疾和死亡的常见原因,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是预防卒中的有效方法,虽然近10年噻氯匹定、氯吡格雷以及缓释双嘧达莫广泛应用于卒中的预防,但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阿司匹林一直是主要的抗血小板药物[1,2],阿司匹林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预防及治疗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结肠癌及早老性痴呆等疾病.作为老年人抗血栓治疗的主要用药,阿司匹林在发挥其抑制血小板凝集干扰病变或受损血管的血栓形成的同时,也增加了胃肠黏膜糜烂、溃疡的发生率,并有引发胃肠出血及穿孔的可能[3].有资料表明,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溃疡出血或穿孔率较不服药者高3~4倍[4];因胃肠道并发症使住院率、病死率上升5倍.现就NSAIDs阿司匹林对胃肠黏膜损伤的机制及防治进行探讨.
作者:万军;张子其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肺栓塞)是一多发病,也是老年医学临床经常遇到并需及时处理的急重症疾病.其治疗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得到正确治疗的患者病死率为6%~8%,而治疗不当的患者高达20%~25%.
作者:程显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我们应用复式超声诊断仪对脑梗死、脑血管病(CVD)危险因素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进行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内膜厚度(IMT)及狭窄程度检查,并随访3年,观察不同研究对象脑梗死的发生率.
作者:林香玉;马巧玲;杨卉;夏爱君;张仲英;梁辉;王东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比较雷帕霉素洗脱支架(CypherTM)与Bxsoruic支架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2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0例置入CypherTM支架(CypherTM支架组),32例置入Bxsonic支架(Bxsonic支架组).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 h取冠状静脉窦血测定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浓度以及血小板表面GMP140的分子数和血小板大聚集率(MPAR);分别于术前、术后24h、7天、1个月取肘静脉血检测上述指标.结果冠状窦血样显示CypherTM支架组血浆GMP140、MPAR和血小板表面GMP140表达水平在术前和术后即刻与Bxsonic支架组无明显差异,血浆GMP140、MPAR和血小板表面GMP140分子数在6 h明显低于Bxsonic支架组(P<0.05);外周静脉血样显示GMP140、MPAR和血小板表面GMP140分子数在24h、7天时CypherTM支架组高于Bxsonic支架组(P<0.05),1个月时Cyphe一支架组血小板表面GMP140分子数仍然高于Bxsonic支架组(P<0.05).结论CypherTM支架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血小板功能的影响与Bxsonic支架不同,血小板活化时间较长,应注意坚持1个月以上的抗血小板治疗.
作者:赵慧强;贾国良;郭文怡;王海昌;李虎;王晓燕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老年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后,对于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未能有效开通的病例,进行补救性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70岁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STE-AMI)患者52例(≥70岁组),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后若判定梗死相关动脉未能有效开通,则即行冠状动脉造影,若造影显示梗死相关动脉血流为非TIMI 3级灌注、同时患者仍有较明显胸痛和(或)梗死对应心电图导联ST段抬高,并除外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禁忌证,即进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的补救性介入治疗(包 括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同时与<70岁的67例(<70岁组)STE-AMI患者进行比较.结果与<70岁组患者比较,≥70岁组的STE-AMI患者在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后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溶栓有效开通比例低,同时在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死亡绝对数较大;但梗死相关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比例两组无差异,同时,在≥70岁组,接受了静脉溶栓治疗后,再行PCI的严重出血并发症(包括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并未见增加.结论≥70岁组患者静脉溶栓有效开通比例较低,进行补救性PCI成功比例与<70岁组的STE-AMI患者相同,在严密监测出、凝血参数情况下出现严重出血并发症低.
作者:王禹;盖鲁粤;杨庭树;李天德;沈宏;计达;陈练;任艺虹;苏绍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对57例患者分为AD组和VaD组进行血清和脑脊液(CS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检测.对照组28例均无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疾病.结果(1)AD组CSF中TNF-α水平明显高于VaD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2)AD组和VaD组CSF中IL-1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D组血清中IL-1β水平明显高于VaD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3)AD组和VaD组血清和CSF中IL-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P<0.01);(4)AD组患者CSF中的TNF-α、IL-1β及IL-8水平之间呈正相关(r=0.06,P<0.05);(5)血清或CSF中的TNF-α、IL-1β及IL-8检测水平与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得分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细胞因子可能参与了AD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韩杰;李明;郑莉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我们采用注射用纤溶酶结合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马晶茹;高勇;王帅;徐旺达;及跃;李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甲状腺素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伴低甲状腺素水平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测定老年CHF患者的甲状腺素水平,对42例符合正常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20例):常规抗心力衰竭+小剂量甲状腺素治疗.乙组(22例):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比较两组入院时及6个月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E峰与A峰比(E/A)、6min步行试验,因心力衰竭再次住院次数,死亡例数,T3、T4、FT3、FT4水平,平均心率变化.结果甲、乙两组治疗后LVEF、E/A、及6 min步行试验均有提高,LVDd缩小,T3、T4、FT3、FT4纠正接近正常(P<0.01),尤以甲组显著.两组治疗后LVEF、E/A、6 min步行试验、LVDd和T3、T4、FT3、FT4有显著差异(P<0.05).而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均显著降低(P<0.01),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甲组住院率及病死率均低于乙组(P<0.01).结论小剂量甲状腺素治疗老年性心力衰竭伴正常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患者安全有效,可改善其心功能,并降低再次住院率及病死率,且对心率无增快的副作用.
作者:王晓霞;黄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肾上腺髓质素(ADM)和C型利钠肽(CNP)在肺血栓栓塞时的变化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4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肺栓塞组和对照组.栓塞组注射自体血栓,对照组注射温生理盐水.每只犬在注栓前、注栓后的半小时、1、2、4及6 h各时点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收集动脉血标本,检测ET、CNP、ADM和NO的变化.结果组织病理符合肺血栓栓塞的改变;栓塞组在栓塞后动脉血气血氧分压较栓塞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栓塞组在栓塞后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肺血管阻力(PVR)较栓塞前及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ET和NO在栓塞后2、4及6 h明显升高(P<0.05).ADM在栓塞后1、2 h明显升高(P<0.05);CNP在栓塞后2 h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管活性物质ET、NO、ADM和CNP参急性肺血栓栓塞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高德伟;梁瑞芳;刘朝阳;李文兵;俞森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奥氮平与喹硫平对瑞典APP基因和早老素1基因双转染N2a细胞分泌Aβ42的作用.方法应用MTT方法检测细胞活性,BCA法测定细胞的蛋白质含量,Western blot检测N2a与双转染N2a细胞APP基因的表达.双转染N2a细胞分别给予奥氮平与喹硫平处理,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双转染N2a细胞分泌到培养液及细胞内的Aβ2水平,并与非处理对照组比较.结果奥氮平处理组细胞外Aβ2浓度(4.78±0.54)n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7.69±0.62)nmol/L,P<0.05;喹硫平处理组细胞外Aβ42浓度(4.09±0.18)n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7.50±0.50)nmol/L,P<0.05.奥氮平处理组细胞内Aβ2浓度(61.06±3.23)pmol/L与对照组(58.62±3.82)pmol/L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喹硫平处理组细胞内Aβ42浓度(59.75±3.01)pmol/L与对照组(60.11±2.03)pmol/L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奥氮平与喹硫平能够减少双转染N2a细胞外Aβ42的分泌,推测奥氮平与喹硫平在临床上的应用有可能通过减少神经细胞Aβ42的分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
作者:王振福;魏泽兰;李新民;王鲁宁;Gabriel Stegeman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冠心病和脑梗死,尤其是动脉血栓性脑梗死,二者共同的病理基础和主要发病因素之一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脂质沉积发挥重要作用.载脂蛋白E(apoE)是血浆中主要载脂蛋白之一,具有多态性,参与机体脂质代谢及调节胆固醇平衡.有关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和脑梗死的研究较多,结果不一致.我们对老年冠心病和脑梗死的apoE基因多态性进行研究,以探讨apoE基因多态性与老年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相关关系.
作者:陈卫蓉;肖志杰;谭利民;张艳青;蒋波;张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我科于1999年3月~2003年3月采用侧脑室后角穿刺灌洗治疗脑室出血36例,与同期采用侧脑室前角穿刺引流治疗的同类患者33例做对照,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桂斌;何伟;王伯余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舒张性心力衰竭(DHF)是指一组以具有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而舒张功能异常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心力衰竭患者中30%~50%属于DHF,65岁以下人群DHF患病率小于1%,而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大于5%[1].很多基础性的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肥厚型心肌病、心肌淀粉样变性等,可通过不同机制(引起心肌肥厚、心肌纤维化、心肌缺血和心肌浸润性病变等)导致心脏舒张功能不全和DHF,老龄所带来的心血管的生理变化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独立因素[1].我们就目前老年DHF的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冷文修;何昆仑;范利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