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研究

李宝民;李小鹰;王鲁宁;李生;王君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 支架, 血管成形术, 气囊, 脑血管意外
摘要:目的对平均80岁以上的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对18例(年龄76~92岁)单侧颈动脉狭窄和其中1例合并椎动脉狭窄患者经磁共振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后行经皮颈动脉支架和椎动脉支架血管内成形手术.结果19例次支架置放均获成功.DSA显示狭窄段的颈动脉直径明显扩大,同侧颅内脑血管循环时间和染色趋于正常.仅1例出现部分运动性失语.随访3~18个月,无1例再发生脑缺血事件;B超复查未见明显支架内再狭窄.结论对高龄颈动脉狭窄行经皮血管内成形治疗的安全性高,效果可靠.但需重视预防和及时处理围手术期出现的并发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奥氮平与喹硫平对阿尔茨海默病基因双转染N2a细胞分泌淀粉样β蛋白42的影响

    目的观察奥氮平与喹硫平对瑞典APP基因和早老素1基因双转染N2a细胞分泌Aβ42的作用.方法应用MTT方法检测细胞活性,BCA法测定细胞的蛋白质含量,Western blot检测N2a与双转染N2a细胞APP基因的表达.双转染N2a细胞分别给予奥氮平与喹硫平处理,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双转染N2a细胞分泌到培养液及细胞内的Aβ2水平,并与非处理对照组比较.结果奥氮平处理组细胞外Aβ2浓度(4.78±0.54)n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7.69±0.62)nmol/L,P<0.05;喹硫平处理组细胞外Aβ42浓度(4.09±0.18)n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7.50±0.50)nmol/L,P<0.05.奥氮平处理组细胞内Aβ2浓度(61.06±3.23)pmol/L与对照组(58.62±3.82)pmol/L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喹硫平处理组细胞内Aβ42浓度(59.75±3.01)pmol/L与对照组(60.11±2.03)pmol/L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奥氮平与喹硫平能够减少双转染N2a细胞外Aβ42的分泌,推测奥氮平与喹硫平在临床上的应用有可能通过减少神经细胞Aβ42的分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

    作者:王振福;魏泽兰;李新民;王鲁宁;Gabriel Stegeman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清与脑脊液中多种细胞因子的研究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对57例患者分为AD组和VaD组进行血清和脑脊液(CS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检测.对照组28例均无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疾病.结果(1)AD组CSF中TNF-α水平明显高于VaD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2)AD组和VaD组CSF中IL-1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D组血清中IL-1β水平明显高于VaD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3)AD组和VaD组血清和CSF中IL-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P<0.01);(4)AD组患者CSF中的TNF-α、IL-1β及IL-8水平之间呈正相关(r=0.06,P<0.05);(5)血清或CSF中的TNF-α、IL-1β及IL-8检测水平与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得分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细胞因子可能参与了AD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韩杰;李明;郑莉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高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肺动脉栓塞抢救成功一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83岁,主因冠心病、急性前璧心肌梗死于2004年9月7日入院,既往患有陈旧性心肌梗死、阻塞性肺气肿、糖尿病、脑梗死后遗症等病史.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差,神志尚清楚,语言、智力障碍,呼吸18次/min,血压130/70mmHg(1 mm 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明显干湿哕音.心率96~108次/min,双足背动脉搏动弱.给予低流量吸氧,扩冠、抗凝及对症治疗,病情相对稳定.

    作者:张立华;高文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氟桂利嗪对缺血再灌注后沙土鼠CA1区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ND)发生的机制及氟桂利嗪对海马CA1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脑缺血再灌注组、给药组及假手术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电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的方法观察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各亚区谷氨酸及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及氟桂利嗪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脑缺血再灌注第1天和第2天海马各亚区谷氨酸表达增高,与药物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其第2天表达增高为显著,与第1天比较P<0.01;脑缺血再灌注第1天和第2天海马CA1区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增高,与药物组及对照组比较P<0.01,其第2天表达增高为显著,与第1天比较P<0.05;脑缺血再灌注第7天见海马CA1区神经元广泛性脱失,胶质细胞大量增生,缺血再灌注组和给药组海马CA1区存活的神经元均少于对照组(P<0.01),但给药组存活的神经元数目又明显多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结论氟桂利嗪可以阻止谷氨酸的持续性高表达及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下降,从而对DND的发生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胡志云;姜长斌;王洪津;雷征林;陶定波;韩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老年舒张性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舒张性心力衰竭(DHF)是指一组以具有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而舒张功能异常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心力衰竭患者中30%~50%属于DHF,65岁以下人群DHF患病率小于1%,而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大于5%[1].很多基础性的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肥厚型心肌病、心肌淀粉样变性等,可通过不同机制(引起心肌肥厚、心肌纤维化、心肌缺血和心肌浸润性病变等)导致心脏舒张功能不全和DHF,老龄所带来的心血管的生理变化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独立因素[1].我们就目前老年DHF的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冷文修;何昆仑;范利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代谢综合征与脑卒中

    糖尿病、肥胖、高血压与高血脂合并存在时,死亡率将成倍增长.这组疾病又被称为代谢综合征(MS).

    作者:杜娟;张微微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大鼠左心房肌单相动作电位的增龄性变化

    目的研究年龄对大鼠左心房肌单相动作电位(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MAP)的影响.方法选取实验用Wistar大鼠40只,按出生年龄分为青年组、成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每组10只.体外Langendorff灌流心脏,右心室刺激.分别记录各组左心房肌在400ms刺激周长下动作电位复极到90%、50%及20%时的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D90)、MAPD5o、MAPD2o和心房有效不应期,以及在不同刺激周长下的MAPD9o、MAPD5o、MAPD20.结果MAPD各时相和有效不应期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出现延长(P<0.01);但老年组缩短.在同一年龄组中,刺激频率增加使动作电位时程都相应缩短,以MAPD90明显;中年组MAPD改变明显.结论年龄是影响心脏电活动重要的独立因素之一.

    作者:丁文茂;黄从新;李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溶栓和急诊介入治疗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逐渐增高,成为导致老年人死亡的常见疾病.近10年来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急诊介入或外科血运重建术)在老年AMI人群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对于改善老年AMI患者的预后起到了有益的作用.我们着重论述近年溶栓和急诊介入治疗老年AMI的进展.

    作者:韩雅玲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7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近远期疗效

    长期以来认为老年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成功率低且并发症高.近几年有关老年PCI的研究显示老年冠心病患者同样受益于PCI.本研究旨在评价老年冠心病患者行PCI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蔡彬妮;王焱;王挹青;刘文辉;郑剑涛;陈水龙;董俊泽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血浆脂类的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血脂变化情况.方法选取32例60岁以上OSAHS患者(OSAHS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两组均经睡眠监测,对呼吸紊乱指数、夜间低血氧饱和度及血脂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进行比较,且上述指标之间及其与体重指数之间行相关性分析.结果OSAHS组患者血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比值明显升高(P<0.001).结论血脂异常是OSAHS的并发症,为OSAHS诱发心脑血管病的重要环节.

    作者:王莹;李明娴;雷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血红素氧化酶-1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表达

    目的观察血红素氧化酶-1(HO-1)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表达.方法选择70岁以上确诊AMI的老年人35例(AMI组)及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无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40例(冠心病组),并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利用Western blot方法对研究对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O-1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老年冠心病患者HO-1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AMI组患者HO-1表达明显高于冠心病组患者(P<0.01).结论老年人AMI时,HO-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作者:陈宋明;王东明;李玉光;林吉进;房小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小剂量甲状腺素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低甲状腺素水平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小剂量甲状腺素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伴低甲状腺素水平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测定老年CHF患者的甲状腺素水平,对42例符合正常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20例):常规抗心力衰竭+小剂量甲状腺素治疗.乙组(22例):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比较两组入院时及6个月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E峰与A峰比(E/A)、6min步行试验,因心力衰竭再次住院次数,死亡例数,T3、T4、FT3、FT4水平,平均心率变化.结果甲、乙两组治疗后LVEF、E/A、及6 min步行试验均有提高,LVDd缩小,T3、T4、FT3、FT4纠正接近正常(P<0.01),尤以甲组显著.两组治疗后LVEF、E/A、6 min步行试验、LVDd和T3、T4、FT3、FT4有显著差异(P<0.05).而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均显著降低(P<0.01),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甲组住院率及病死率均低于乙组(P<0.01).结论小剂量甲状腺素治疗老年性心力衰竭伴正常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患者安全有效,可改善其心功能,并降低再次住院率及病死率,且对心率无增快的副作用.

    作者:王晓霞;黄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经侧脑室后角穿刺灌洗治疗重症脑室出血36例

    我科于1999年3月~2003年3月采用侧脑室后角穿刺灌洗治疗脑室出血36例,与同期采用侧脑室前角穿刺引流治疗的同类患者33例做对照,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桂斌;何伟;王伯余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平均80岁以上的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对18例(年龄76~92岁)单侧颈动脉狭窄和其中1例合并椎动脉狭窄患者经磁共振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后行经皮颈动脉支架和椎动脉支架血管内成形手术.结果19例次支架置放均获成功.DSA显示狭窄段的颈动脉直径明显扩大,同侧颅内脑血管循环时间和染色趋于正常.仅1例出现部分运动性失语.随访3~18个月,无1例再发生脑缺血事件;B超复查未见明显支架内再狭窄.结论对高龄颈动脉狭窄行经皮血管内成形治疗的安全性高,效果可靠.但需重视预防和及时处理围手术期出现的并发症.

    作者:李宝民;李小鹰;王鲁宁;李生;王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老年人脉压和脉压指数水平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1资料与方法在唐山市集中体检的离退休干部中,选择3 850例≥60岁老年人,其中年龄为60~72(67.3±5.8)岁,男性2009名,年龄为(68.9±6.8)岁;女性1841名,年龄为(66.3±4.5)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变等疾病.

    作者:苑杰;曾强;王静;胡万宁;于文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老年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冠心病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睡眠呼吸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应用多导睡眠监护仪对4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监测.以呼吸紊乱指数(AHI)15作为界值,共有22例诊断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将其分为冠心病组和冠心病合并OSAS组.进行睡眠监测时同时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冠心病合并OSAS组与对照组比较,AHI为(39.6±12.3),该组有着更低的血氧饱和度和胰岛素敏感指数.而且该组患者夜间发生ST段压低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OSAS夜间出现心肌缺血的发生率高,与严重的夜间低氧血症有关,并且存在着明显的胰岛素抵抗.

    作者:梁伟;胡家安;何清;焦洁茹;曹蓓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老年冠心病和脑梗死的关系

    冠心病和脑梗死,尤其是动脉血栓性脑梗死,二者共同的病理基础和主要发病因素之一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脂质沉积发挥重要作用.载脂蛋白E(apoE)是血浆中主要载脂蛋白之一,具有多态性,参与机体脂质代谢及调节胆固醇平衡.有关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和脑梗死的研究较多,结果不一致.我们对老年冠心病和脑梗死的apoE基因多态性进行研究,以探讨apoE基因多态性与老年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相关关系.

    作者:陈卫蓉;肖志杰;谭利民;张艳青;蒋波;张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应激引起大鼠脑卒中时细胞与机体防御基因的表达差异及其在发病学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应激引起大鼠脑卒中时细胞与机体防御基因的表达差异以及其在发病学中的意义.方法制备大鼠高血压脑卒中模型,应用抑制性差减克隆技术对卒中样发作鼠(刺激因素组)和正常对照鼠脑(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基因进行筛选.经过两轮杂交后,产生的克隆均为脑卒中鼠脑组织特异表达的序列.每组随机挑取288个克隆,进行测序及CenBank Blast生物信息分析.结果两组共有456个可用序列,我们对每个与已知基因高度同源的序列以功能为参照进行了分类,发现大鼠卒中后脑组织细胞与机体防御基因表达明显下调(P<0.01),288个克隆中未发现运输蛋白/膜转运及应激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结论脑组织运输蛋白/膜转运及应激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生改变,可能是脑卒中发生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王先梅;祝善俊;祝之明;赵斌;惠汝太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目的比较雷帕霉素洗脱支架(CypherTM)与Bxsoruic支架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2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0例置入CypherTM支架(CypherTM支架组),32例置入Bxsonic支架(Bxsonic支架组).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 h取冠状静脉窦血测定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浓度以及血小板表面GMP140的分子数和血小板大聚集率(MPAR);分别于术前、术后24h、7天、1个月取肘静脉血检测上述指标.结果冠状窦血样显示CypherTM支架组血浆GMP140、MPAR和血小板表面GMP140表达水平在术前和术后即刻与Bxsonic支架组无明显差异,血浆GMP140、MPAR和血小板表面GMP140分子数在6 h明显低于Bxsonic支架组(P<0.05);外周静脉血样显示GMP140、MPAR和血小板表面GMP140分子数在24h、7天时CypherTM支架组高于Bxsonic支架组(P<0.05),1个月时Cyphe一支架组血小板表面GMP140分子数仍然高于Bxsonic支架组(P<0.05).结论CypherTM支架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血小板功能的影响与Bxsonic支架不同,血小板活化时间较长,应注意坚持1个月以上的抗血小板治疗.

    作者:赵慧强;贾国良;郭文怡;王海昌;李虎;王晓燕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犬急性肺血栓栓塞部分血管活性物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肾上腺髓质素(ADM)和C型利钠肽(CNP)在肺血栓栓塞时的变化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4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肺栓塞组和对照组.栓塞组注射自体血栓,对照组注射温生理盐水.每只犬在注栓前、注栓后的半小时、1、2、4及6 h各时点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收集动脉血标本,检测ET、CNP、ADM和NO的变化.结果组织病理符合肺血栓栓塞的改变;栓塞组在栓塞后动脉血气血氧分压较栓塞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栓塞组在栓塞后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肺血管阻力(PVR)较栓塞前及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ET和NO在栓塞后2、4及6 h明显升高(P<0.05).ADM在栓塞后1、2 h明显升高(P<0.05);CNP在栓塞后2 h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管活性物质ET、NO、ADM和CNP参急性肺血栓栓塞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高德伟;梁瑞芳;刘朝阳;李文兵;俞森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