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蓉;肖志杰;谭利民;张艳青;蒋波;张贺
目的观察奥氮平与喹硫平对瑞典APP基因和早老素1基因双转染N2a细胞分泌Aβ42的作用.方法应用MTT方法检测细胞活性,BCA法测定细胞的蛋白质含量,Western blot检测N2a与双转染N2a细胞APP基因的表达.双转染N2a细胞分别给予奥氮平与喹硫平处理,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双转染N2a细胞分泌到培养液及细胞内的Aβ2水平,并与非处理对照组比较.结果奥氮平处理组细胞外Aβ2浓度(4.78±0.54)n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7.69±0.62)nmol/L,P<0.05;喹硫平处理组细胞外Aβ42浓度(4.09±0.18)n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7.50±0.50)nmol/L,P<0.05.奥氮平处理组细胞内Aβ2浓度(61.06±3.23)pmol/L与对照组(58.62±3.82)pmol/L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喹硫平处理组细胞内Aβ42浓度(59.75±3.01)pmol/L与对照组(60.11±2.03)pmol/L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奥氮平与喹硫平能够减少双转染N2a细胞外Aβ42的分泌,推测奥氮平与喹硫平在临床上的应用有可能通过减少神经细胞Aβ42的分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
作者:王振福;魏泽兰;李新民;王鲁宁;Gabriel Stegeman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旨在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伴发左心室肥厚的危险因素.方法155例老年男性高血压病患者分为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组(45例)和高血压无左心室肥厚组(110例),比较两组患者24h血压监测各项指标、纤维蛋白原及血脂等浓度,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左心室肥厚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之间年龄、体重指数、体表面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高血压病程、24h平均脉压、平均收缩压及纤维蛋白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4h平均脉压升高可能为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伴发左心室肥厚是长期血压控制不良、代谢紊乱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脉压增大者更易出现左心室肥厚.
作者:朱昀;周玲;张帆;张福春;郭静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ND)发生的机制及氟桂利嗪对海马CA1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脑缺血再灌注组、给药组及假手术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电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的方法观察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各亚区谷氨酸及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及氟桂利嗪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脑缺血再灌注第1天和第2天海马各亚区谷氨酸表达增高,与药物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其第2天表达增高为显著,与第1天比较P<0.01;脑缺血再灌注第1天和第2天海马CA1区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增高,与药物组及对照组比较P<0.01,其第2天表达增高为显著,与第1天比较P<0.05;脑缺血再灌注第7天见海马CA1区神经元广泛性脱失,胶质细胞大量增生,缺血再灌注组和给药组海马CA1区存活的神经元均少于对照组(P<0.01),但给药组存活的神经元数目又明显多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结论氟桂利嗪可以阻止谷氨酸的持续性高表达及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下降,从而对DND的发生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胡志云;姜长斌;王洪津;雷征林;陶定波;韩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我们采用注射用纤溶酶结合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马晶茹;高勇;王帅;徐旺达;及跃;李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随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明显增高,在年龄<50岁的人群中发病率低于2%,而7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则增加到13%.由于老年人房颤发病率增高,作为其重要合并症之一的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也呈增高趋势.风湿性瓣膜病房颤患者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7倍,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卒中危险性可增加4倍,缺血性卒中已经成为影响老年房颤预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抗血栓治疗是预防卒中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已有多项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抗血栓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老年房颤患者卒中发生率,并在适应证、药物选择及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作者:李小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逐渐增高,成为导致老年人死亡的常见疾病.近10年来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急诊介入或外科血运重建术)在老年AMI人群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对于改善老年AMI患者的预后起到了有益的作用.我们着重论述近年溶栓和急诊介入治疗老年AMI的进展.
作者:韩雅玲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血脂变化情况.方法选取32例60岁以上OSAHS患者(OSAHS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两组均经睡眠监测,对呼吸紊乱指数、夜间低血氧饱和度及血脂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进行比较,且上述指标之间及其与体重指数之间行相关性分析.结果OSAHS组患者血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比值明显升高(P<0.001).结论血脂异常是OSAHS的并发症,为OSAHS诱发心脑血管病的重要环节.
作者:王莹;李明娴;雷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血红素氧化酶-1(HO-1)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表达.方法选择70岁以上确诊AMI的老年人35例(AMI组)及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无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40例(冠心病组),并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利用Western blot方法对研究对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O-1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老年冠心病患者HO-1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AMI组患者HO-1表达明显高于冠心病组患者(P<0.01).结论老年人AMI时,HO-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作者:陈宋明;王东明;李玉光;林吉进;房小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应激引起大鼠脑卒中时细胞与机体防御基因的表达差异以及其在发病学中的意义.方法制备大鼠高血压脑卒中模型,应用抑制性差减克隆技术对卒中样发作鼠(刺激因素组)和正常对照鼠脑(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基因进行筛选.经过两轮杂交后,产生的克隆均为脑卒中鼠脑组织特异表达的序列.每组随机挑取288个克隆,进行测序及CenBank Blast生物信息分析.结果两组共有456个可用序列,我们对每个与已知基因高度同源的序列以功能为参照进行了分类,发现大鼠卒中后脑组织细胞与机体防御基因表达明显下调(P<0.01),288个克隆中未发现运输蛋白/膜转运及应激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结论脑组织运输蛋白/膜转运及应激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生改变,可能是脑卒中发生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王先梅;祝善俊;祝之明;赵斌;惠汝太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冠心病和脑梗死,尤其是动脉血栓性脑梗死,二者共同的病理基础和主要发病因素之一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脂质沉积发挥重要作用.载脂蛋白E(apoE)是血浆中主要载脂蛋白之一,具有多态性,参与机体脂质代谢及调节胆固醇平衡.有关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和脑梗死的研究较多,结果不一致.我们对老年冠心病和脑梗死的apoE基因多态性进行研究,以探讨apoE基因多态性与老年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相关关系.
作者:陈卫蓉;肖志杰;谭利民;张艳青;蒋波;张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长期以来认为老年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成功率低且并发症高.近几年有关老年PCI的研究显示老年冠心病患者同样受益于PCI.本研究旨在评价老年冠心病患者行PCI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蔡彬妮;王焱;王挹青;刘文辉;郑剑涛;陈水龙;董俊泽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肾上腺髓质素(ADM)和C型利钠肽(CNP)在肺血栓栓塞时的变化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4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肺栓塞组和对照组.栓塞组注射自体血栓,对照组注射温生理盐水.每只犬在注栓前、注栓后的半小时、1、2、4及6 h各时点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收集动脉血标本,检测ET、CNP、ADM和NO的变化.结果组织病理符合肺血栓栓塞的改变;栓塞组在栓塞后动脉血气血氧分压较栓塞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栓塞组在栓塞后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肺血管阻力(PVR)较栓塞前及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ET和NO在栓塞后2、4及6 h明显升高(P<0.05).ADM在栓塞后1、2 h明显升高(P<0.05);CNP在栓塞后2 h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管活性物质ET、NO、ADM和CNP参急性肺血栓栓塞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高德伟;梁瑞芳;刘朝阳;李文兵;俞森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糖尿病、肥胖、高血压与高血脂合并存在时,死亡率将成倍增长.这组疾病又被称为代谢综合征(MS).
作者:杜娟;张微微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我科于1999年3月~2003年3月采用侧脑室后角穿刺灌洗治疗脑室出血36例,与同期采用侧脑室前角穿刺引流治疗的同类患者33例做对照,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桂斌;何伟;王伯余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资料与方法在唐山市集中体检的离退休干部中,选择3 850例≥60岁老年人,其中年龄为60~72(67.3±5.8)岁,男性2009名,年龄为(68.9±6.8)岁;女性1841名,年龄为(66.3±4.5)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变等疾病.
作者:苑杰;曾强;王静;胡万宁;于文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舒张性心力衰竭(DHF)是指一组以具有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而舒张功能异常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心力衰竭患者中30%~50%属于DHF,65岁以下人群DHF患病率小于1%,而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大于5%[1].很多基础性的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肥厚型心肌病、心肌淀粉样变性等,可通过不同机制(引起心肌肥厚、心肌纤维化、心肌缺血和心肌浸润性病变等)导致心脏舒张功能不全和DHF,老龄所带来的心血管的生理变化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独立因素[1].我们就目前老年DHF的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冷文修;何昆仑;范利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对57例患者分为AD组和VaD组进行血清和脑脊液(CS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检测.对照组28例均无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疾病.结果(1)AD组CSF中TNF-α水平明显高于VaD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2)AD组和VaD组CSF中IL-1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D组血清中IL-1β水平明显高于VaD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3)AD组和VaD组血清和CSF中IL-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P<0.01);(4)AD组患者CSF中的TNF-α、IL-1β及IL-8水平之间呈正相关(r=0.06,P<0.05);(5)血清或CSF中的TNF-α、IL-1β及IL-8检测水平与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得分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细胞因子可能参与了AD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韩杰;李明;郑莉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含量变化的特点及阿司匹林对其的影响,探索TIA的发病机制及有效的干预方法.方法选取经临床和辅助检查确诊的TIA患者128例(TIA组),测定其血浆中LPA的含量变化,年龄匹配的1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同时观察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对TIA患者血浆LPA含量的影响.结果TIA组患者血浆LPA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每天给予200 mg阿司匹林较75 mg或25 mg阿司匹林可更有效地降低血浆LPA含量,患者脑缺血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结论TIA患者血浆LPA含量明显升高,适宜剂量的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血浆LPA的含量,减少脑缺血症状的发作频率.
作者:李振光;伍期专;于占彩;王远臣;姚存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年龄对大鼠左心房肌单相动作电位(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MAP)的影响.方法选取实验用Wistar大鼠40只,按出生年龄分为青年组、成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每组10只.体外Langendorff灌流心脏,右心室刺激.分别记录各组左心房肌在400ms刺激周长下动作电位复极到90%、50%及20%时的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D90)、MAPD5o、MAPD2o和心房有效不应期,以及在不同刺激周长下的MAPD9o、MAPD5o、MAPD20.结果MAPD各时相和有效不应期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出现延长(P<0.01);但老年组缩短.在同一年龄组中,刺激频率增加使动作电位时程都相应缩短,以MAPD90明显;中年组MAPD改变明显.结论年龄是影响心脏电活动重要的独立因素之一.
作者:丁文茂;黄从新;李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肺栓塞)是一多发病,也是老年医学临床经常遇到并需及时处理的急重症疾病.其治疗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得到正确治疗的患者病死率为6%~8%,而治疗不当的患者高达20%~25%.
作者:程显声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