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危险因素分析

朱昀;周玲;张帆;张福春;郭静萱

关键词:高血压, 肥大, 左心室, 心电描记术, 便携式, 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旨在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伴发左心室肥厚的危险因素.方法155例老年男性高血压病患者分为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组(45例)和高血压无左心室肥厚组(110例),比较两组患者24h血压监测各项指标、纤维蛋白原及血脂等浓度,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左心室肥厚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之间年龄、体重指数、体表面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高血压病程、24h平均脉压、平均收缩压及纤维蛋白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4h平均脉压升高可能为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伴发左心室肥厚是长期血压控制不良、代谢紊乱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脉压增大者更易出现左心室肥厚.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舒张性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舒张性心力衰竭(DHF)是指一组以具有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而舒张功能异常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心力衰竭患者中30%~50%属于DHF,65岁以下人群DHF患病率小于1%,而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大于5%[1].很多基础性的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肥厚型心肌病、心肌淀粉样变性等,可通过不同机制(引起心肌肥厚、心肌纤维化、心肌缺血和心肌浸润性病变等)导致心脏舒张功能不全和DHF,老龄所带来的心血管的生理变化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独立因素[1].我们就目前老年DHF的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冷文修;何昆仑;范利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7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近远期疗效

    长期以来认为老年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成功率低且并发症高.近几年有关老年PCI的研究显示老年冠心病患者同样受益于PCI.本研究旨在评价老年冠心病患者行PCI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蔡彬妮;王焱;王挹青;刘文辉;郑剑涛;陈水龙;董俊泽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氟桂利嗪对缺血再灌注后沙土鼠CA1区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ND)发生的机制及氟桂利嗪对海马CA1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脑缺血再灌注组、给药组及假手术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电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的方法观察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各亚区谷氨酸及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及氟桂利嗪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脑缺血再灌注第1天和第2天海马各亚区谷氨酸表达增高,与药物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其第2天表达增高为显著,与第1天比较P<0.01;脑缺血再灌注第1天和第2天海马CA1区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增高,与药物组及对照组比较P<0.01,其第2天表达增高为显著,与第1天比较P<0.05;脑缺血再灌注第7天见海马CA1区神经元广泛性脱失,胶质细胞大量增生,缺血再灌注组和给药组海马CA1区存活的神经元均少于对照组(P<0.01),但给药组存活的神经元数目又明显多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结论氟桂利嗪可以阻止谷氨酸的持续性高表达及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下降,从而对DND的发生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胡志云;姜长斌;王洪津;雷征林;陶定波;韩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溶栓和急诊介入治疗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逐渐增高,成为导致老年人死亡的常见疾病.近10年来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急诊介入或外科血运重建术)在老年AMI人群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对于改善老年AMI患者的预后起到了有益的作用.我们着重论述近年溶栓和急诊介入治疗老年AMI的进展.

    作者:韩雅玲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补救性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老年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后,对于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未能有效开通的病例,进行补救性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70岁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STE-AMI)患者52例(≥70岁组),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后若判定梗死相关动脉未能有效开通,则即行冠状动脉造影,若造影显示梗死相关动脉血流为非TIMI 3级灌注、同时患者仍有较明显胸痛和(或)梗死对应心电图导联ST段抬高,并除外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禁忌证,即进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的补救性介入治疗(包 括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同时与<70岁的67例(<70岁组)STE-AMI患者进行比较.结果与<70岁组患者比较,≥70岁组的STE-AMI患者在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后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溶栓有效开通比例低,同时在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死亡绝对数较大;但梗死相关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比例两组无差异,同时,在≥70岁组,接受了静脉溶栓治疗后,再行PCI的严重出血并发症(包括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并未见增加.结论≥70岁组患者静脉溶栓有效开通比例较低,进行补救性PCI成功比例与<70岁组的STE-AMI患者相同,在严密监测出、凝血参数情况下出现严重出血并发症低.

    作者:王禹;盖鲁粤;杨庭树;李天德;沈宏;计达;陈练;任艺虹;苏绍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老年冠心病和脑梗死的关系

    冠心病和脑梗死,尤其是动脉血栓性脑梗死,二者共同的病理基础和主要发病因素之一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脂质沉积发挥重要作用.载脂蛋白E(apoE)是血浆中主要载脂蛋白之一,具有多态性,参与机体脂质代谢及调节胆固醇平衡.有关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和脑梗死的研究较多,结果不一致.我们对老年冠心病和脑梗死的apoE基因多态性进行研究,以探讨apoE基因多态性与老年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相关关系.

    作者:陈卫蓉;肖志杰;谭利民;张艳青;蒋波;张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平均80岁以上的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对18例(年龄76~92岁)单侧颈动脉狭窄和其中1例合并椎动脉狭窄患者经磁共振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后行经皮颈动脉支架和椎动脉支架血管内成形手术.结果19例次支架置放均获成功.DSA显示狭窄段的颈动脉直径明显扩大,同侧颅内脑血管循环时间和染色趋于正常.仅1例出现部分运动性失语.随访3~18个月,无1例再发生脑缺血事件;B超复查未见明显支架内再狭窄.结论对高龄颈动脉狭窄行经皮血管内成形治疗的安全性高,效果可靠.但需重视预防和及时处理围手术期出现的并发症.

    作者:李宝民;李小鹰;王鲁宁;李生;王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老年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冠心病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睡眠呼吸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应用多导睡眠监护仪对4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监测.以呼吸紊乱指数(AHI)15作为界值,共有22例诊断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将其分为冠心病组和冠心病合并OSAS组.进行睡眠监测时同时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冠心病合并OSAS组与对照组比较,AHI为(39.6±12.3),该组有着更低的血氧饱和度和胰岛素敏感指数.而且该组患者夜间发生ST段压低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OSAS夜间出现心肌缺血的发生率高,与严重的夜间低氧血症有关,并且存在着明显的胰岛素抵抗.

    作者:梁伟;胡家安;何清;焦洁茹;曹蓓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经侧脑室后角穿刺灌洗治疗重症脑室出血36例

    我科于1999年3月~2003年3月采用侧脑室后角穿刺灌洗治疗脑室出血36例,与同期采用侧脑室前角穿刺引流治疗的同类患者33例做对照,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桂斌;何伟;王伯余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高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肺动脉栓塞抢救成功一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83岁,主因冠心病、急性前璧心肌梗死于2004年9月7日入院,既往患有陈旧性心肌梗死、阻塞性肺气肿、糖尿病、脑梗死后遗症等病史.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差,神志尚清楚,语言、智力障碍,呼吸18次/min,血压130/70mmHg(1 mm 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明显干湿哕音.心率96~108次/min,双足背动脉搏动弱.给予低流量吸氧,扩冠、抗凝及对症治疗,病情相对稳定.

    作者:张立华;高文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清与脑脊液中多种细胞因子的研究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对57例患者分为AD组和VaD组进行血清和脑脊液(CS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检测.对照组28例均无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疾病.结果(1)AD组CSF中TNF-α水平明显高于VaD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2)AD组和VaD组CSF中IL-1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D组血清中IL-1β水平明显高于VaD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3)AD组和VaD组血清和CSF中IL-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P<0.01);(4)AD组患者CSF中的TNF-α、IL-1β及IL-8水平之间呈正相关(r=0.06,P<0.05);(5)血清或CSF中的TNF-α、IL-1β及IL-8检测水平与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得分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细胞因子可能参与了AD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韩杰;李明;郑莉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小剂量甲状腺素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低甲状腺素水平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小剂量甲状腺素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伴低甲状腺素水平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测定老年CHF患者的甲状腺素水平,对42例符合正常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20例):常规抗心力衰竭+小剂量甲状腺素治疗.乙组(22例):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比较两组入院时及6个月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E峰与A峰比(E/A)、6min步行试验,因心力衰竭再次住院次数,死亡例数,T3、T4、FT3、FT4水平,平均心率变化.结果甲、乙两组治疗后LVEF、E/A、及6 min步行试验均有提高,LVDd缩小,T3、T4、FT3、FT4纠正接近正常(P<0.01),尤以甲组显著.两组治疗后LVEF、E/A、6 min步行试验、LVDd和T3、T4、FT3、FT4有显著差异(P<0.05).而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均显著降低(P<0.01),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甲组住院率及病死率均低于乙组(P<0.01).结论小剂量甲状腺素治疗老年性心力衰竭伴正常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患者安全有效,可改善其心功能,并降低再次住院率及病死率,且对心率无增快的副作用.

    作者:王晓霞;黄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老年人脉压和脉压指数水平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1资料与方法在唐山市集中体检的离退休干部中,选择3 850例≥60岁老年人,其中年龄为60~72(67.3±5.8)岁,男性2009名,年龄为(68.9±6.8)岁;女性1841名,年龄为(66.3±4.5)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变等疾病.

    作者:苑杰;曾强;王静;胡万宁;于文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探讨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临床诊断为很可能VD患者111例,性别、职业和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认知功能正常老年人155例为对照,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与VD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脏传导阻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脂血症、贫血病史以及年龄与VD有关;多因素分析证实贫血、高血压、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冠心病与VD有关,OR值(95%CI)依次为5.15(2.31~11.48),4.11(2.03~8.32),2.15(1.17~3.94),2.08(1.12~3.86),2.04(1.07~3.87).结论贫血、高血压、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冠心病与VD有关,可能是VD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谭纪萍;王莹;王鲁宁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含量变化及阿司匹林对其的影响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含量变化的特点及阿司匹林对其的影响,探索TIA的发病机制及有效的干预方法.方法选取经临床和辅助检查确诊的TIA患者128例(TIA组),测定其血浆中LPA的含量变化,年龄匹配的1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同时观察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对TIA患者血浆LPA含量的影响.结果TIA组患者血浆LPA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每天给予200 mg阿司匹林较75 mg或25 mg阿司匹林可更有效地降低血浆LPA含量,患者脑缺血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结论TIA患者血浆LPA含量明显升高,适宜剂量的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血浆LPA的含量,减少脑缺血症状的发作频率.

    作者:李振光;伍期专;于占彩;王远臣;姚存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老年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治疗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肺栓塞)是一多发病,也是老年医学临床经常遇到并需及时处理的急重症疾病.其治疗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得到正确治疗的患者病死率为6%~8%,而治疗不当的患者高达20%~25%.

    作者:程显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代谢综合征与脑卒中

    糖尿病、肥胖、高血压与高血脂合并存在时,死亡率将成倍增长.这组疾病又被称为代谢综合征(MS).

    作者:杜娟;张微微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犬急性肺血栓栓塞部分血管活性物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肾上腺髓质素(ADM)和C型利钠肽(CNP)在肺血栓栓塞时的变化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4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肺栓塞组和对照组.栓塞组注射自体血栓,对照组注射温生理盐水.每只犬在注栓前、注栓后的半小时、1、2、4及6 h各时点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收集动脉血标本,检测ET、CNP、ADM和NO的变化.结果组织病理符合肺血栓栓塞的改变;栓塞组在栓塞后动脉血气血氧分压较栓塞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栓塞组在栓塞后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肺血管阻力(PVR)较栓塞前及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ET和NO在栓塞后2、4及6 h明显升高(P<0.05).ADM在栓塞后1、2 h明显升高(P<0.05);CNP在栓塞后2 h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管活性物质ET、NO、ADM和CNP参急性肺血栓栓塞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高德伟;梁瑞芳;刘朝阳;李文兵;俞森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细胞间黏附分子-1基因469K/E多态性与老年冠心病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基因469K/E多态性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关系.方法利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12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117例非冠心病住院患者(对照组)的469K/E突变基因型.结果基因型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冠心病组KK+KE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EE型,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1);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K等位基因、吸烟增加了冠心病发病的危险,K等位基因与吸烟对冠心病的发生具有协同作用.结论ICAM-1基因469K/E多态性与老年冠心病的发病有关,K等位基因有可能是冠心病发病的遗传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商青;路方红;温培娥;苏国海;吴凡;赵颖馨;田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应激引起大鼠脑卒中时细胞与机体防御基因的表达差异及其在发病学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应激引起大鼠脑卒中时细胞与机体防御基因的表达差异以及其在发病学中的意义.方法制备大鼠高血压脑卒中模型,应用抑制性差减克隆技术对卒中样发作鼠(刺激因素组)和正常对照鼠脑(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基因进行筛选.经过两轮杂交后,产生的克隆均为脑卒中鼠脑组织特异表达的序列.每组随机挑取288个克隆,进行测序及CenBank Blast生物信息分析.结果两组共有456个可用序列,我们对每个与已知基因高度同源的序列以功能为参照进行了分类,发现大鼠卒中后脑组织细胞与机体防御基因表达明显下调(P<0.01),288个克隆中未发现运输蛋白/膜转运及应激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结论脑组织运输蛋白/膜转运及应激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生改变,可能是脑卒中发生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王先梅;祝善俊;祝之明;赵斌;惠汝太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