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理干预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初探

李春秀

关键词:心理干预, 老年高血压病, 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 高血压病患者, 综合疗法, 心血管病, 危险因素, 临床医师, 降压药物, 降压疗效, 老龄化, 应用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逐渐步入老龄化,老年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明显增加,老年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起重要作用,已日渐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我们在应用降压药物的同时加用心理健康教育等相结合的综合疗法,探讨心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降压疗效的影响.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脑电图反应性对急性重症脑血管病的预测意义

    目的应用床边动态脑电图观察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脑电图反应性,建立一种评价急性重症脑血管病脑功能损伤程度及预测预后的新方法.方法选择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或格拉斯哥-匹斯堡昏迷评分(GCS-P)<27分的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床边记录动态脑电图,判定刺激后脑电图(EEG)反应性,同时记录GCS和GCS-P.结果双盲法判定EEG反应性的相符性,Kappa值0.823,GCS-P评分与EEG反应性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EEG反应性生存预测准确率88.89%,死亡预测准确率72.73%.GCS-P评分生存预测准确率66.67%,死亡预测准确率72.73%.EEG反应性和GCS-P评分联合预测比单纯EEG反应性预测准确率没有明显提高.结论EEG反应性判定标准临床可行.EEG反应性是急性重症脑血管病预后非常好的客观预测指标.EEG反应性预测准确率明显高于GCS-P评分,尤其是生存预测准确率.EEG反应性需动态观察.

    作者:王琳;宿英英;李宁;李淑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空腹甘油三酯水平与胰岛素和心肌肥厚的关系

    甘油三酯水平增高是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常见的血脂代谢异常,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高血压病患者其他代谢因素和心肌肥厚的关系文献报道较少.我们比较了伴高甘油三酯血症与甘油三酯正常的高血压病患者其他代谢因素和心肌损害等方面的差异.

    作者:芮磊;曾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急性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治疗

    脑卒中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患者得病后常遗留有神经功能缺损.为了减少患者的致残率,使患者大程度地生活自理,我们观察了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作者:孙瑞红;董莉芹;李琨;胡彦荣;段淑荣;王德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非痴呆老年人海马CA1区阿尔茨海默病样病理改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目的探讨非痴呆老年人海马CA1区Alzheimer病(AD)样病理改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以我院1986年1月1日~2000年4月1日年间的全身尸检病例为基础,选择病史中无痴呆及精神异常记录的病例共112例为研究对象,记录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硬化程度.在外侧膝状体平面取双侧海马,经固定、切片后,分别进行HE、硝酸银染色,应用图象分析仪,分别记录老年斑、神经原纤维缠结、平野小体、颗粒空泡变性在海马CA1区的分布情况,统计分析老年斑、神经原纤维缠结、平野小体、颗粒空泡变性的密度(个/mm2)、出现率与各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海马CA1区老年斑、神经原纤维缠结、平野小体、颗粒空泡变性的密度(个/mm2)出现率与各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无关,P值均>0.05.结论海马CA1区AD样病理改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无关.

    作者:张景华;王鲁宁;何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预防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老年人十分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血栓栓塞并发症(尤其是脑卒中)为其致死及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Framingham研究发现,在一般人群中50~59岁的AF发生率为1.5%,而80~89岁则高达23.5%;脑卒中的发生明显与年龄相关,60岁以下的孤立性AF患者,脑卒中发生率与年龄、性别匹配的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每年累积发生率为0.5%;慢性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平均每年5%,占全部脑梗死的10%~15%[1].

    作者:郑刚;王佩显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炎性指标的变化

    炎性反应是否参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及痉挛的始动因素,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通过检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和白细胞水平,探讨炎性反应与UAP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四海;邹晖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老年人心肌病的诊治进展

    心肌病是导致老年人心力衰竭和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检查诊断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老龄化的进展,老年人心肌病的检出率明显增高.虽然老年人心肌病多由中青年人延续而来,但其临床表现,诊治和转归具有其独特性.

    作者:范利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血府逐瘀浓缩丸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小板活化分子表达的影响

    我们研究采用全血法流式细胞术观察血小板活化因子CD62P和CD41/CD45在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中的表达和中药复方(血府逐瘀浓缩丸)对其影响,旨在探讨血小板活化在UAP中的意义,以及阐明本方抗血小板活化的分子机制.

    作者:雷燕;陈可冀;许勇钢;刘剑刚;李中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老年妇女冠心病患者性激素水平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雌激素通过影响脂质代谢活动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特性,已成为共识.绝经后妇女在雌激素水平明显降低时,是否伴有自主神经系统的失衡,并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分析老年妇女冠心病患者性激素内环境的紊乱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探讨在非脂质代谢机制作用下女性性激素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

    作者:杨彤;宋成伟;张密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胸苷激酶基因联合阿昔洛韦对细胞杀伤机制的研究

    目的了解转染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tk)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在阿昔洛韦(ACV)的作用下细胞周期及微形态的变化,研究细胞死亡的原因.方法以逆转录病毒为载体向原代培养大鼠颈动脉平滑肌细胞转移tk,给予ACV,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周期的变化,电镜观察细胞微形态的改变.结果转基因细胞在ACV的作用下,出现增生抑制或细胞死亡.非转基因细胞不受影响,存活的转基因细胞大部分停留在合成期和分裂前期.电镜发现细胞核染色质浓集,核破碎.结论推测转基因细胞死亡在合成期,死亡原因是DNA的大量无功能复制,部分细胞发生凋亡.

    作者:吴多斌;王鲁宁;田时雨;张英谦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体会

    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电解可脱铂金弹簧圈(GDG)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新方法.我们总结了14例老年颅内动脉瘤GDC栓塞治疗体会,现报道如下:

    作者:关靖宇;卢天舒;罗毅男;罗祺;王长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老年普遍性脑萎缩轻微认知障碍相关因素的研究

    目的探索老年普遍性脑萎缩者不伴痴呆的轻微认知功能障碍(MCI)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提高普遍性脑萎缩者认知功能,防治痴呆提供一些线索.方法将CT确诊的老年普遍性脑萎缩者,经简易智能量表(MMSE)、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测定及参照DSM-Ⅳ痴呆诊断标准除外痴呆的100例观察对象分为无认知障碍和轻微认知障碍组,确定明显萎缩部位,经个人史、既往史问卷及血脂、血流变检查,对所得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所观察指标与老年普遍性脑萎缩者轻微认知障碍的关系.结果普遍性脑萎缩的老年人MCI发生率为23%.单因素t检验或卡方检验示年龄、文化程度、高血压史、高血脂史、一过性脑缺血(TIA)发作史及皮层下萎缩与老年普遍性脑萎缩者轻微认知障碍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TIA史(OR 4.153,P<0.05)、高甘油三酯(OR4.463,P<0.05)、皮层下萎缩(OR 6.947,P<0.05)和文化程度(OR 0.120,P<0.05)为相对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TIA和高甘油三酯为老年普遍性脑萎缩者轻微认知障碍的明显危险因素,降低血脂、防治TIA、改善脑供血对提高老年普遍性脑萎缩者认知功能、防治痴呆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杨丽;宁宪嘉;程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洛汀新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早期肾损害的疗效观察

    我们使用洛汀新,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老年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疗效,并以尿微量蛋白排泄量的多少为评价指标,现报道如下.

    作者:汪洪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老年冠心病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力衰竭时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的检测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力衰竭时血清黏附分子的变化.方法采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夹心法,分别测定38例冠心病心力衰竭和16例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时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E-选择素.同时以同期33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血清sICAM-1在冠心病组(5.60±0.78)ng/ml和DCM组(5.53±0.74)ng/m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4.01±0.39)ng/ml;血清E-选择素在冠心病组(44.21±29.31)ng/ml和DCM组(43.80±25.66)ng/ml亦高于健康对照组(23.42±15.84)ng/ml,且心功1能Ⅳ级组血清sICAM-1和E-选择性水平均高于心功能Ⅱ级组.结论血清sICAM-1和E-选择素水平在心力衰竭时均升高,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无明显相关;但可预示心力衰竭的严重性.

    作者:董吁钢;孙晓欣;马虹;曾武涛;陶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低氧对培养心肌细胞表达和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低氧对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Kuwabara等并加以改进的方法对心肌细胞进行低氧培养,并于低氧培养的即刻、24、48 h分别测定培养液中的氧分压.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组织化学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分别检测低氧培养的不同时间点VEGF mRNA及VEGF蛋白的表达和分泌.结果与常规培养相比,简易低氧培养培养液氧分压降至58 mmHg,并于3个时间点保持这一水平(P>0.05).从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我们检测到VEGF表达的增加,于低氧培养24h达峰值,培养液中的峰值浓度为(724.67±56.87)pg/ml.结论低氧促进心肌细胞表达VEGF mRNA、VEGF蛋白和分泌该蛋白.

    作者:郝亚荣;李建军;张永珍;刘昌慧;李庚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海风藤新木脂素类成分对缺血脑区血小板活化因子及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影响

    目的研究海风藤新木脂素类成分等天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拮抗剂对脑缺血后PAF及花生四烯酸(AA)代谢的作用影响,探讨内在关系及机制.方法应用放免法测定大脑中动脉线栓闭塞再通不同时相大脑中动脉供血区顶叶皮质PAF、血栓素B2浓度.结果单纯缺血90min时,PAF含量已显著高于对照组,再灌注3 h稍有回降,随即持续升高至12 h;对应血栓素B2值再灌注3 h增加,在18 h达高峰,两者分别于再灌注24h和36h降至对照组水平.海风藤新木脂素复合物、海风藤酮及银杏叶类制剂银杏内酯B均能明显抑制PAF和血栓素B2的升高.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PAF与AA协同参与了神经细胞损伤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两类天然PAF受体拮抗剂均可抑制脑缺血后PAF的过量生成、纠正AA代谢紊乱.

    作者:张雄;王伟;阮旭中;张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白细胞计数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脑梗死发生发展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2 812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以白细胞计数10×109/L分组,大于此数患者归入异常组,小于则属于正常组,分别就两组在1~3 d、4~6 d、7~10 d分三个阶段进行白细胞计数,并与死亡率,意识同时统计,并作死亡与生存患者的白细胞分析.结果白细胞升高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白细胞计数逐步升高时病死率也随着递增,死亡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生存组患者,白细胞计数递增与意识状态的障碍变化严重程度存在着相关性,同级意识状态在不同时段的白细胞变化无差异显著性.结论脑梗死早期出现的白细胞计数升高的机制是脑损伤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后产生的应激反应,是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与预后差的一个重要原因,白细胞计数与后果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白细胞数的增加可作为判断脑血管病预后的简便易行指标.

    作者:刘庆宪;叶红;宋永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机制的研究进展

    左心室肥厚(LVH)是高血压状态下减少室壁张力,维持心脏功能的一种代偿,是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已成为共识.一旦临床确诊有LVH则预后较差[1].Framingham研究表明45岁以上男子心电图出现LVH表现后,6年死亡率40%.高血压LVH患者易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冠心病等,猝死率较高.

    作者:张丽萍;郑秋甫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以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的老年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心律失常的老年患者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79例老年(老年I组)和53例中年(非老年组)不明原因心律失常患者及44例不典型胸痛而无心律失常的老年患者(老年Ⅱ组)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记录心律失常类型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老年I组冠状动脉病变率为41.8%,高于老年Ⅱ组(4.5%)和非老年组(15.1%),老年患者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病变率均高于中年患者.结论不明原因心律失常的部分老年患者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有一定关系.

    作者:夏云峰;罗北捷;刘润梅;翟红霞;殷亚昕;王岩;黄党生;沈东;张许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心理干预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初探

    随着当今社会逐渐步入老龄化,老年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明显增加,老年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起重要作用,已日渐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我们在应用降压药物的同时加用心理健康教育等相结合的综合疗法,探讨心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降压疗效的影响.

    作者:李春秀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