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血浆中神经肽Y浓度的变化

王瑞英;赵元红;牛建英

关键词:高血压, 老年人, 神经肽Y
摘要:目的观察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浓度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0例ISH患者血浆NPY浓度,其中30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测定左室射血分数.结果(1)ISH患者NPY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且NPY的浓度与收缩压增高的幅度呈正相关.(2)ISH患者血浆NPY浓度1级低,2级居中,3级高,各级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67.58,P<0.01).(3)血浆NPY浓度随心功能损害程度加重而上升(F=59.68,P<0.01).结论NPY可能参与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并与病情有关.检测血浆NPY浓度可作为判断ISH患者病情的指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小鼠诱导型环氧化酶基因敲除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敲除诱导型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2)基因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梗死体积、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含量的影响.方法应用COX2基因敲除小鼠,制备小鼠短暂性局灶脑缺血模型;采用TTC染色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测定脑梗死体积;应用ELISA方法测定PGE2含量.结果COX2基因完全敲除鼠的脑梗死体积显著小于杂合子组和未敲除COX2基因组,而杂合子组脑梗死体积与未敲除COX2基因组相比无显著差异.COX2基因完全敲除鼠缺血1 h再灌注24h后,PGE2含量与杂合子组和未敲除COX2基因组相比显著降低,而杂合子组PGE2含量与未敲除COX2基因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COX2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敲除COX2基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罗玉敏;秦震;陈俊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观察弥散成像(DWI)、血流灌注成像(PW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意义.方法对16例TIA患者的颈内动脉系统在发病后1~6 h行DWI、PWI、常规MRI及MRA检查,并对其中1例于病后第2天和第3天复查MRI、MRA.其余15例于病后3~8 d复查MARI和MRA或CT检查1次.结果在发病1~6 h内行MRI检查的16例中,CT及T1、T2加权像均未见异常;MRA发现一侧颈内动脉闭塞者2例,其前后交通动脉均开放;1例DWI正常而PWI显示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血流量下降,3 h后症状体征消失,次日MRA示颈内动脉再通;另1例DWI、PWI未见异常.这2例均在2~3 d后因血管再闭塞或侧支循环闭塞而出现梗死灶.DWI异常的5例,PWI、MRI及MRA却未见异常,症状缓解后复查MRI,在DWI异常的部位发现梗死灶.9例临床表现为TIA的患者,其DWI、PWI、MRI及MRA未发现异常,以后复查MRI或CT也未发现异常.结论DWI、PWI及MRA对颈内动脉系统TIA的诊断和预后的估计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宝军;李美琳;刘国荣;李月春;贺英;王建利;于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系统的研究

    近年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学方面的研究结果提示,血液方面的异常可能是脑血管病,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发病原因.针对这些变化,我们观察了5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系统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锦丽;贺茂林;陈清棠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脑出血病人发病时间规律的研究

    目的分析脑出血病人发病时间的变化规律,判断不同病因脑出血病人发病的时间模式.方法评价819例脑出血病人发病时间的变化规律及脑出血的发生与气温变化的关系.所有病例根据病因分为3组:高血压性脑出血组487例,继发性脑出血组193例及原因不明性脑出血组139例.同时评价临床因素对脑出血病人在时间分布上的影响.结果脑出血病人常在冬季及早晨清醒状态时发病,在时间上均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和昼夜性差异.这种差异在高血压组尤为明显,而非高血压性脑出血组无此差异.高血压性脑出血组中老年病人的发病时间比年青病人更具有显著的季节性.脑出血病人的发病时间没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结论脑出血常发生于寒冷的季节及早晨清醒状态.

    作者:陈明生;刘铭耀;徐宪宣;张松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65例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sIL-6R)、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含量.另选38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清sIL-2R为(754±203)U/ml,sIL-6R为(58±12)mg/L,sICAM-1为(558±211)μg/L,比对照组均明显升高,而TGF-β1[(22±10)μg/L]含量明显减少.头颅CT显示病灶大小与血清sICAM-1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血清sIL-2R、sIL-6R、sICAM-1及TGF-β1含量可作为判断老年脑血管病患者病情变化的指标之一.

    作者:何志义;欧阳嶷;张强;范红杰;房晓;吕昌龙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心肌重量的改变

    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发生发展以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探讨老年CRF患者心肌重量变化和相关危险因素,现就我院1989~1999年收治的老年CRF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

    作者:张晓英;曾庆云;何耀;马国栋;康照梅;牟善初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粘附分子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AUP)患者发病早期和1周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D-二聚体、血小板第4因子(PF4)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测定40例AMI、45例UAP患者发病24h和1周时血清sICAM-1、sVCAM-1、D-二聚体、PF4并与30例对照组比较.结果 AMI和UAP患者于发病24h和1周时sICAM-1、sVCAM-1、D-二聚体、PF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MI组中,溶栓再通者与未溶栓者sICAM-1、sVCAM-1、D-二聚体、PF4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MI溶栓组中再通后与再通前相比,sICAM-1、sVCAM-1、D-二聚体均明显下降(P<0.05);AMI.UAP组于发病24h及1周时sICAM-1与sVCAM-1均具有正相关性(P<0.01),PF4与 sICAM-1、sVCAM-1、D-二聚体间亦具有正相关性(P<0.01).结论 AMI.UAP从发病早期至1周sICAM-1.sVCAM-1持续升高,以AMI更为明显,表明炎症参与心肌细胞损伤过程.

    作者:田凤石;李肠;胡大一;姜霞;孙华;葛进;赵明;王培元;王金良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血浆中神经肽Y浓度的变化

    目的观察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浓度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0例ISH患者血浆NPY浓度,其中30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测定左室射血分数.结果(1)ISH患者NPY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且NPY的浓度与收缩压增高的幅度呈正相关.(2)ISH患者血浆NPY浓度1级低,2级居中,3级高,各级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67.58,P<0.01).(3)血浆NPY浓度随心功能损害程度加重而上升(F=59.68,P<0.01).结论NPY可能参与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并与病情有关.检测血浆NPY浓度可作为判断ISH患者病情的指标.

    作者:王瑞英;赵元红;牛建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冠脉循环微血管病变与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心脏事件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冠脉循环微血管病理改变与心脏事件的关系.方法从我院1954~1996年间连续尸检3195例的心脏标本中选取≥60岁,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高血压患者共158例(高血压71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62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和糖尿病25例)进行下列测定:(1)左室肥厚(LVH)分级;(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S)狭窄分级;(3)主动脉粥样硬化(AAS)分级;(4)心肌微动脉密度:直径10~60μm有内弹力板的心肌微动脉数;(5)心肌微动脉壁腔比值;(6)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及其内皮细胞面积.结果本组病理资料Logistic分析证实,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心脏事件的影响因素,按相关程度高低依次为心肌微动脉壁腔比值(r=0.1783,P=0.0055,OR=12.7204),CAS(r=0.1738,P=0.0064,OR=2.3409)及心肌微动脉密度(r=~0.1223,P=0.0304,OR=0.6101).结论冠脉循环微动脉病变程度及CAS程度是影响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的主要因素,应引起进一步重视.

    作者:李小鹰;李蕊;于雯;樊瑾;石怀银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及治疗对策

    急性肺动脉栓塞(PE)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发病率、死亡率及误诊率均颇高,是国内外重要的医疗保健问题之一.其重要临床意义在于:发病率高,在心血管疾病中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压;易漏诊及误诊,临床医师对肺栓塞的警惕性不高,正确诊断率低,漏诊率高达80%以上;未经治疗死亡率,可高达20%~30%,死亡率占全死亡原因的第三位,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死;诊断明确并经过积极治疗者死亡率可明显下降,其死亡率可降至2%~8%.

    作者:胡大一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微小剂量卡维地洛防治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左室重构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微小剂量卡维地洛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左室重构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Olivetti的方法对130只雌性SD大鼠致AMI,随机分成AMI和卡维地洛微小剂量组.另设假手术对照组.给药4周后行血流动力学测定和病理分析.结果AMI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左室舒张末压(LVEDP)、容积(LVV)、重量(LVW)均显著增加(P均<0.001),左室内压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p)及其校正值(±dp/dt/LVSP)均显著降低(P<0.01~0.001).卡维地洛组与AMI组相比,LVEDP、LVV和LVW均显著降低(P均<0.01),±dp/dt及±dp/dt/LVSP均显著增加(P<0.02~0.01).结论卡维地洛微小剂量即能有效防止大鼠AMI左室重构,改善血流动力学和左室功能.

    作者:唐熠达;杨跃进;张沛;阮英茆;孙瑞成;李永利;田毅;周燕文;高润霖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老年扩张型心肌病与心脏β1和M2受体自身抗体的研究

    目的探讨心脏β1和M2受体的自身抗体在老年扩张型心肌病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细胞外第二环表位肽段的合成肽作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检测32例老年扩张型心肌病(senile dilat~ed cardiomyopathy,SDCM)、26例非老年扩张型心肌病(non-senile DCM,NSDCM)和20名正常对照的老年人.结果SDCM组心脏β1受体自身抗体的阳性率为28.1%(9/32),NSDCM组为53.8%(14/26),对照组为15.0%(3/20,P<0.05);SDCM组心脏M2受体自身抗体的阳性率为31.3%(10/32),NSDCM组为57.7%(15/26),对照组为20.0%(4/20,P<0.01);SDCM组心功能Ⅱ~Ⅲ级的两种抗体阳性率及抗体滴度与心功能Ⅳ级比较无明显差异.NSDCM组心功能Ⅱ~Ⅲ级的阳性率及抗体滴度明显高于心功能Ⅳ级.结论心脏β1与M2受体自身抗体的产生与SDCM相关,但相关程度低于NSDCM组;提示在SDCM患者心功能状态多属晚期的病程中,心脏β1和M2受体自身抗体的产生,可能是病理性免疫机制的参与和生理性老化细胞凋亡的共同作用.

    作者:张麟;胡大一;曾文军;史旭波;李静;刘秀兰;徐立;崔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清学标志物研究进展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主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和Q波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导致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被认为是大多数ACS发病的主要原因.此外,许多心源性猝死的病例也与AS斑块破裂及其急性合并症有关.

    作者:梁春;吴宗贵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白细胞整合素在脑缺血中的作用

    缺血性卒中存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而粘附分子在脑缺血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牢固粘附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必要条件.在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粘附中起主要作用的粘附分子是β2整合素.下面就β2整合素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贾丽景;王建华;哈志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急性脑出血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和外周血糖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脑组织含水量和外周血糖水平在大鼠脑出血急性期的变化规律,分析两者在脑出血急性期的病理生理意义.方法42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脑出血组.采用胶原酶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脑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变化,用快速血糖测定法检测外周血糖水平.结果手术对照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和外周血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脑出血组大鼠在出血后12 h、1 d、2 d、3 d脑组织含水量和外周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脑组织含水量和外周血糖水平在脑出血急性期均增高.结论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含水量和外周血糖水平对脑出血急性期的病理过程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作者:揣兰香;张微微;郝小淑;魏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改变的初步观察

    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作期和缓解期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为抗血小板药治疗TIA提供客观依据.1资料和方法TIA组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43~82岁,平均63岁.诊断依据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正常对照组20名,男13名,女7名,年龄42~74岁,平均61岁.

    作者:刘芳;李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枕叶失读症一例

    1病例报告患者男,44岁,高中文化,右利手.因突然不认识字3 d入院.既往高血压20年,间断服降压药.有烟酒嗜好.该患者于入院前3 d无明显诱因,突然不认识字,不能阅读文章,伴有头痛、头胀,无恶心、呕吐,四肢活动自如.入院体检:血压158/113 mmHg(1mmHg=0.133 kPa),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意识清楚,言语流利,有轻度颜色辨别障碍,但配色正常.

    作者:姜世闻;野向春;郑丙旭;白彦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明胶酶与脑血管疾病的血管损伤及保护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是细胞之间的物质,由多种蛋白质和非蛋白成分组成,构成细胞生活的微环境,具有支持、连结、营养和防御的作用.他们处在不断代谢、更新、降解、重塑的动态平衡中,这种平衡的失调与体内多种病理过程密切相关[1].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是降解ECM的重要的蛋白酶[2],其中,明胶酶A和明胶酶B与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密切相关.

    作者:鞠波;蒋晓江;陈曼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早期非嘌呤非嘧啶核酸内切酶/氧化还原因子-1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MCAO/R)后,DNA修复酶非嘌呤非嘧啶核酸内切酶/氧化还原因子~1(APE/Ref-1)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PE/Ref-1在缺血再灌注早期损伤脑组织中的变化.结果自再灌注2 h起,损伤侧APE/Ref-1表达阳性细胞数较相应的假手术对照组和正常组显著下降(P<0.01),至48h各手术组间APE/Ref-1表达并无明显差异(P>0.05),72 h时损伤区域APE/Ref-1表达较其他手术组减少(P<0.01);2~48h,损伤侧及损伤对侧相应区域部分APE/Ref-1的表达出现于胞质,72h时损伤对侧恢复为胞核表达,且无细胞减少.结论局灶性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早期,DNA修复酶APE/Ref-1在损伤区域的表达水平降低,并出现该蛋白的胞质滞留现象,说明再灌注早期DNA修复功能下降可能促进缺血再灌注区域细胞的损伤.

    作者:张巍;万琪;王洪典;张光运;刘勇红;徐若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氯沙坦及依那普利对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作用

    氯沙坦是一种新型的降压药物,它作用于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受体),从而阻止AT1受体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结合后引起的血压升高、心肌肥大及血管硬化等,其中左室肥厚(LVH)是AngⅡ导致的较为常见的心血管并发症,它的逆转有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是目前逆转LVH作用强的药物.本研究使用AT1受体拮抗剂氯沙坦与ACE抑制剂依那普利对高血压LVH的治疗进行观察,并加以比较.

    作者:吴健;刘王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