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杰;董巍;杨友松;刘静;刘洁
1 病例 患者 男性,51岁,右利手.以突发左侧肢体运动障碍、言语表达障碍3 h,于2000年3月5日入院.该患者发病当日值夜班,晨6时许准备去洗脸时突然倒地,左侧肢体运动障碍、言语表达障碍,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
作者:韩杰;梁战华;雷征林;孙晓培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 克隆并表达人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cDNA,为高效获得大量蛋白、制备抗体打下基础.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人cTnI基因,重组构建pcDNA3-cTnI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人胚肾(HEK)293细胞,并用单克隆抗体检测特异性cTnI蛋白表达.结果 克隆了cTnI的全长基因,构建了pcDNA3-cTnI真核表达载体并成功地在真核细胞中获得了蛋白表达.结论 所表达的蛋白证明具有正确的cTnI免疫原性,为规模化制备cTnI蛋白奠定了基础.
作者:荆清;秦永文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 评估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995年3月至1999年6月收治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男34例,女28例,平均年龄(66±9)岁.发病时间<6 h者57例,6~9 h 4例,9~12 h 1例.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各31例).用溶栓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的积分差值变化评估临床疗效并观察急性期并发症,采用Barthel指数及死亡率评估患者3个月时的疗效.结果 溶栓组急性期出现大量脑出血、全身性出血及症状再加重的发生率分别为3%、19%和26%.随访3个月,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溶栓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使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早期恢复,改善3个月时的预后;溶栓治疗的急性期有一定的并发症,特别是症状再加重的发生率较高.
作者:刘新通;詹国华;郑芷萍;王硕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腔隙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3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头颅MRI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0例Ⅱ型糖尿病合并肾脏、视网膜、周围神经等微血管病变患者经MRI检查均发现有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存在.结论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腔隙产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白晓宁 刊期: 2000年第03期
1 资料和方法 对我院1994年1月至1998年6月收治的2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资料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合并严重脏器损伤患者的动态血压特征及意义.所有患者符合1978年WHO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260例中,男215例,女45例,平均年龄74岁;合并严重脏器损伤(Ⅲ期高血压)68例,其中心功能不全19例,脑卒中22例和肾功能不全27例.
作者:郑华光;余霞君;于旗 刊期: 2000年第03期
1 资料和方法 随机抽取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且有1支以上冠状动脉狭窄≥50%者30例,男性2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8岁.左侧冠状动脉病变19例,右侧冠状动脉病变14例,多支和(或)多灶病变16例.术前心功能Ⅱ~Ⅲ级.30例均在局麻下成功地接受了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术后即行冠状动脉造影.
作者:杨文红;张绍昌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 降低老年患者二尖瓣球囊成形术的并发症.方法 对57例老年二尖瓣狭窄患者进行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将患者分为:A组27例,男性11例,女性16例,年龄60~72(66±5)岁,采用传统的PBMV技术;B组30例,男性10例,女性20例,年龄60~70(64±5)岁,采用改进的PBMV技术,主要包括:4种方法监控定位行房间隔穿刺;根据左心房大小调整二尖瓣导向探条前段的J形弧度;3种方法监控球囊导管是否已进入左心室并判断其未卡在腱索内;微级递增球囊直径扩张二尖瓣口等.结果 A组并发症为26%(7/27),其中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4例,缓慢性心律失常及低血压2例,心包填塞1例;B组仅3%(1/30)发生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房内云雾状改变不是PBMV的禁忌证.结论 PBMV操作技术的改进可显著降低老年患者PBMV手术的并发症.
作者:张兴华;朱兴雷;邵建华;王金峰;王克平;许法运;唐元升;陈良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的校正QT离散度(QTcd)改变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培哚普利(雅施达)的影响.方法 用随机双盲法将1996年1月至1998年12月收治的5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26例和安慰剂组26例,分别给予培哚普利及安慰剂口服治疗6周,并对治疗前后的QTcd、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醛固酮(Al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室壁运动指数(WMI)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老年AMI患者的QTcd、AngⅡ、Ald及WMI均明显升高,LVEF下降.经培哚普利治疗后,QTcd、AngⅡ、Ald及WMI均明显下降,LVEF改善.QTcd与AngⅡ、Ald及WMI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r=0.418,P<0.01;r=0.215,P<0.05;r=0.487,P<0.01),QTcd与LVEF存在负相关(r=-0.372,P<0.01).结论 老年AMI患者QTcd明显升高;培哚普利能改善QTcd,可能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心功能有关.
作者:罗明;宋浩明;邓兵;邓南伟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脑缺血再灌注后P53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和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影响.方法 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及原位末端标记的方法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2 h后再通即刻至72 h脑组织P53基因的表达与凋亡细胞的分布及侧脑室注射外源性bFGF对它们的影响.结果 缺血2 h及再灌注即刻可见P53的表达和凋亡细胞,P53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高峰在缺血再灌注后24 h,凋亡细胞数高峰在再灌注24~48 h.bFGF组与缺血组相比,6~48 h各时间点P53表达减弱,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P<0.01).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诱导P53的表达和细胞凋亡;外源性bFGF能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P53基因的表达和细胞凋亡.
作者:方瑗;童萼塘;孙圣刚;梅元武;曹非 刊期: 2000年第03期
肠内营养是老年卧床患者临床综合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疾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达50%以上,营养治疗是否及时合理,对维持老年患者的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部分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而卧床鼻饲的老年患者长期肠内营养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荣欣;李守濂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糖尿病患者的血压状况,为糖尿病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1997年7月至1999年10月在我院诊断的、偶测血压不高的Ⅱ型糖尿病患者43例和46名健康对照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取24 h平均收缩压(24 h MSP)、24 h收缩压负荷值(24 h SPL)、24 h平均舒张压(24 h MDP)、24 h舒张压负荷值(24 h DPL)、白天平均收缩压(dMSP)、白天收缩压负荷值(dSPL)、白天平均舒张压(dMDP)、向天舒张压负荷值(dDPL)、夜间平均收缩压(nMSP)、夜间收缩压负荷值(nSPL)、夜间平均舒张压(nMDP)和夜间舒张压负荷值(nDPL),对受检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波动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糖尿病组的24 h MSP、dMSP、nMSP、24 h SPL、dSPL及nSP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非杓型血压及血压波动检出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24 h MDP、dMDP、nMDP、24 h DPL、dDPL、nDP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在临床上出现高血压之前已经出现收缩压升高、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及血压波动,故控制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应首先控制高血压,调整其异常的血压节律.动态血压监测能早期发现血压节律的异常.
作者:汪德娴;毕艳;李湘燕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粥样硬化性动脉狭窄是脑梗死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现代观点认为,脑梗死的发生与粥样斑块的活跃状态密切相关,而与斑块体积大小的关系不大.斑块的不稳定性或脆性决定于斑块内的脂质核心、巨噬细胞及斑块纤维帽.
作者:周冀英;谢鹏;董为伟 刊期: 2000年第03期
老年人发生早期心力衰竭时,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可能影响正确诊断和治疗.现将我们近年来遇到的172例分析总结如下.1 病例资料 心功能Ⅱ~Ⅲ级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172例,占同期住院心力衰竭患者总数的37%.其中男102例,女70例,年龄60~88岁;其中冠心病53例(31%),高血压合并冠心病48例(28%);高血压心脏病30例(18%),冠心病合并肺心病23例(13%),扩张型心肌病11例(6%),糖尿病性心肌病7例(4%).
作者:李书义;卜庆锋;苏峰;李法祥 刊期: 2000年第03期
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s,PPAR)属于核内受体大家族,分为PPARα、PPARβ及PPARγ 3种亚型.PPAR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基因的转录.贝特类降血脂药作为PPARα的配体,特异性地激活PPARα,降低高胰岛素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明显改善胰岛素促进葡萄糖代谢利用的作用.抗糖尿病新药TZD是PPARγ的高亲和力配体,通过激活PPARγ可明显减轻胰岛素抵抗动物的高胰岛素血症,减少糖尿病患者高糖血症的发生.
作者:叶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醛固酮对培养的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引起心肌间质成纤维细胞数目增多的原因.方法 培养SD大鼠乳鼠心脏成纤维细胞,以10-8 mol/L AngⅡ或10-8 mol/L醛固酮作用于心脏成纤维细胞,24 h后收集细胞涂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得到阳性结果者加其拮抗剂.结果 10-8 mol/L AngⅡ对心脏成纤维细胞刺激24 h后,Bcl-2蛋白的表达呈阴性;10-8 mol/L醛固酮作用24 h后,Bcl-2蛋白的表达呈阳性,其受体拮抗剂螺旋内酯可拮抗醛固酮的作用.结论 醛固酮促进心脏成纤维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提示醛固酮有可能通过抑制其凋亡的途径使心脏成纤维细胞数目增多,这一作用是通过其核受体实现的;AngⅡ无类似作用,其引起心脏成纤维细胞增多的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杜昕;易宗春;辛华雯;戴闺柱 刊期: 2000年第03期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是迄今所知体内强的扩血管活性多肽,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以及某些器官组织中,对机体循环稳态调节有重要影响.内皮素(ET)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血管收缩作用强的生物肽.我们通过测定57名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和31名正常老年对照者血浆CGRP和ET的浓度,求出ET/CGRP比值,以探讨其变化及相关关系,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讨论.
作者:朱晓法;黄叶莉;汤千一;吴醒身 刊期: 2000年第03期
近年来,在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MOFE)临床与基础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in the elderly,MODSE)作为老年危重医学领域一个重要的临床综合征日益受到重视.老年人器官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在此基础上慢性疾患使器官功能进一步减退,使机体各器官处于功能不全的临界状态.由于某种并不严重的诱因刺激下,短时间内可出现2个或者2个以上器官序贯性或同时出现功能不全,类似多米诺现象,是导致老年人危重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现对肺脏在该综合征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有关问题作一简要探讨.
作者:王士雯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缺血预处理(IP)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经置入腹主动脉Swan-Ganz导管气囊内注气,建立兔脊髓缺血模型.将实验兔分为假手术组(6只)、缺血组和预处理组(各10只),对所有兔缺血再灌注4 h、2 d、5 d时的后肢神经功能进行评价.切片观察再灌注5 d后的兔腰髓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 假手术组兔的后肢神经功能正常,预处理组兔的后肢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缺血组(P<0.01).缺血再灌注5 d后,预处理组兔的生存率(100%)高于缺血组(60%).缺血组兔脊髓病理组织学改变严重,预处理组改变轻微,假手术组无变化.结论 缺血预处理可明显减轻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可提高兔脊髓缺血后生存率,且可快速产生保护作用.
作者:蒙革;朱朗标;余翼飞;王冬青;朱光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1 资料与方法 分析了1985~1995年我院门诊及住院的50例老年性颅脑外伤患者的心电图改变,并观察到颅脑损伤程度与心电图变化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50例患者平均年龄>60岁.其中严重脑挫裂伤16例,硬膜下血肿8例,脑膜外血肿11例,脑内血肿3例,脑干损伤9例,脑室出血3例.所有患者心电图描记均在损伤后10 h内,以后这些患者又都进行了第2次或第3次心电图追踪观察(死亡患者除外).
作者:马景林;翟兰兰;朱映红 刊期: 2000年第03期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一种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分裂原作用、促进血管生成和增强血管通透性作用的细胞因子.对血管闭塞性疾病具有促进侧支循环建立的作用.我们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与脑脊液(CSF)中VEGF含量的变化,探讨VEGF与脑梗死的关系.
作者:罗永杰;董巍;杨友松;刘静;刘洁 刊期: 200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