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老年肺栓塞患者抑郁状态及生活质量的效果分析

杨丽

关键词:老年肺栓塞, 心理护理, 抑郁状态, 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老年肺栓塞患者抑郁状态及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6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诊断160例老年肺栓塞疾病患者.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对两组老年患者均给予药物治疗以及抗抑郁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在药物治疗期间采取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抑郁状态、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程度.结果 HAMD量表评定对比,观察组第2周、第4周、第6周评分分别为29.16±3.56,16.35 ±2.63,5.46±2.23,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心理护理干预可使患者抑郁状况显著减轻.SF-36评分对比,观察组生理机能90.45±4.18,生理职能61.21±22.21,躯体疼痛77.31±8.11,一般健康状况58.34±8.91,精力66.21±12.31,精神健康71.12±8.13,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对老年肺栓塞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满意率高出23.75%.说明相对于传统护理方法,患者更加喜欢心理护理干预.P<0.05.结论 老年肺栓塞患者在药物治疗期间给予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和生活质量,让患者建立自信,值得临床推荐.
中华肺部疾病(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醛固酮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血浆醛固酮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的关系.方法 选择9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分为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组(n=3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功能代偿期组(n=3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功能失代偿期组(n=30),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组患者的血醛固酮水平、多普勒超声检测肺动脉压力.结果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功能失代偿组血浆醛固酮浓度为(124.78±27.64) pg/ml,显著高于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组(79.91 ±20.76) pg/ml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功能代偿期组(83.56±28.45)pg/ml,P<0.05;血浆醛固酮浓度与肺动脉高压呈线性正相关(r=0.514,P<0.05),与血氧分压呈负相关(r=-0.248,P=0.019).结论 醛固酮参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肺动脉高压的发展.

    作者:覃淑娟;陈昌枝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老年肺栓塞患者抑郁状态及生活质量的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老年肺栓塞患者抑郁状态及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6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诊断160例老年肺栓塞疾病患者.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对两组老年患者均给予药物治疗以及抗抑郁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在药物治疗期间采取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抑郁状态、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程度.结果 HAMD量表评定对比,观察组第2周、第4周、第6周评分分别为29.16±3.56,16.35 ±2.63,5.46±2.23,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心理护理干预可使患者抑郁状况显著减轻.SF-36评分对比,观察组生理机能90.45±4.18,生理职能61.21±22.21,躯体疼痛77.31±8.11,一般健康状况58.34±8.91,精力66.21±12.31,精神健康71.12±8.13,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对老年肺栓塞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满意率高出23.75%.说明相对于传统护理方法,患者更加喜欢心理护理干预.P<0.05.结论 老年肺栓塞患者在药物治疗期间给予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和生活质量,让患者建立自信,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杨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CC16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血清和痰液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测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的血清及痰液中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16)的变化,探讨血清及痰液CC16在诊治AECOP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我院呼吸内科住院及门诊COPD患者共61例,其中AECOPD患者31例、COPD稳定期患者30例,同时招募吸烟非COPD 30例和不吸烟对照组30例.收集患者及对照组临床资料、血清和痰液标本,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及痰液CC16、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AECOPD组血清及痰液CC16、IL-10显著低于COPD稳定期组及对照组(P<0.05),而IL-6、IL-8、TNF-α显著高于COPD稳定期组及对照组(P<0.05).AECOPD组血清及痰液中CC16与IL-6、IL-8、TNF-α水平呈明显的负相关性(P<0.05),与IL-10呈明显正相关性(P<0.05).结论 CC16可作为AECOPD的参考生物学标志物.

    作者:沈奕播;刘双林;聂洪玉;李琦;王长征;徐东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在气管纵隔周围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EBUS-TBNA)在气管纵隔周围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呼吸内科自2012年11月至2013年8月采用EBUS-TBNA诊断气管纵隔周围病变的患者74例,并结合组织病理学及临床表现作为诊断标准;对于EBUS-TBNA未能明确诊断的病例,可行外科手术切除;所有患者并至少6个月以上的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 74例患者经EBUS-TBNA检查后,确诊16例小细胞肺癌,6例鳞癌,3例腺癌,6例神经内分泌癌,6例为未分型癌,1例淋巴瘤,1例支气管源性囊肿;28例提示慢性肉芽肿性炎,其中结合临床表现及随访终确诊13例结核,10例结节病,5例不能区分结核或结节病,7例提示慢性非特异性炎,经随访6月或经胸外科手术,终诊断小细胞肺癌1例,淋巴瘤1例,结核2例,结节病1例,慢性炎性反应2例,恶性病变敏感性为97.4%,特异性88.6%,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97.1%,良性病变诊断敏感性88.6%,特异性91.2%,阳性预测值97.1%,阴性预测值97.1%,总体诊断准确率93.2%,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EBUS-TBNA细胞学检查对气管纵隔周围病变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高,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瑞琳;金发光;王佳;谢永宏;穆德广;傅恩清;刘伟;潘蕾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B型利钠肽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又称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是一种多肽类激素,主要由心室肌细胞合成和分泌,以应对心脏容量和压力负荷的变化.B型利钠肽和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前体先被应用于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价等,但它们在一些肺部疾病中也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现就BNP和NT-proBNP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张炯;孙耕耘;尤青海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Treg/Th17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与普通肺炎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气道、肺实质及肺血管的慢性炎症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特征性改变,炎症导致气管壁反复损伤-修复,COPD急性发作导致炎症加剧;普通肺炎是感染导致的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经抗感染治疗炎症消退,机体康复.COPD的非特异性炎症和肺炎的感染性炎症两种之间存在差异,我们通过检测COPD急性发作期炎症及普通肺炎炎症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比例及IL-17水平的变化来探讨Treg/Thl7细胞在两种气道肺实质炎症中的作用及影响.

    作者:黄可;沈瑛;樊满齐;杨伟康;刘翱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胸膜固定术在单纯性肺大泡性气胸中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肺大泡切除治疗自发性气胸,因手术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是一种行之有效且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为预防术后气胸的复发,传统上电视胸腔镜手术肺大泡切除术中多采取胸膜固定处理,但是否适应于每一个病例,尤其是单纯性肺大泡性气胸,我们设计实施了本临床试验.

    作者:石珂;吴良洪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Resolvin D1对脂多糖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Resolvin D1(RvD1)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体重20~ 25 g的BALB/c小鼠21只随机分3组,①对照组,气管内滴注PBS;②LPS模型组,气管内滴注LPS(100 μg/60μl),作用6h;③RvD1组,在气管内滴注LPS 30 min前给予RvD1(600 ng/100 μ1/只)尾静脉注射,LPS作用6小时.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组织学变化,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症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变化,BALF中促炎性细胞因子IL-6及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含量变化及肺组织内丙二醛(MDA)的浓度.结果 在LPS刺激的小鼠中,组织病理学显示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肺泡内出血,水肿,肺组织结构明显被破坏,BALF中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及肺组织内MDA含量明显增高,BALF中促炎性细胞因子IL-6显著升高.而以RvD1预处理小鼠明显抑制LPS诱发的上述改变,同时中抗炎因子IL-10显著升高.结论 RvD1可能通过重建抗炎反应和炎症反应的平衡对急性肺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段丽娜;路红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非感染性肺部并发症诊治特点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第一例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成功;如今HSCT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血液系统疾病、实体肿瘤、遗传和代谢性疾病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然而,对于移植受者而言,30% ~ 60%的受者会出现感染或非感染性肺部并发症,其中61%因此死亡[1].近年来研究发现,非感染性肺部并发症比感染性肺部并发症更多见[1].导致非感染性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有:早期的感染、移植前机体状态、高剂量的全身放射(total body irradiation,TBI)、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不相合、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等.现就HSCT后非感染性肺部并发症综述如下.

    作者:彭印印;郭述良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X线与多层螺旋CT影像分析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是由于肺发育不成熟及各种原因导致的新生儿肺损伤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肺泡和肺内血管发育受阻的一种慢性肺部疾病,主要见于早产儿,特别是小早产儿.近几年,随着围生医学的进步,早产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也明显提高,BPD的发病率也有所升高.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10年至2013年诊断支气管肺发育不良35例患者的X线与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以期尽早地发现和诊断BPD.

    作者:王丽华;宋庆花;刘英慧;刘凯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从细胞角度理解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制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后果严重但病因不明的疾病.目前已知有大量的细胞因子、细胞信号通路参与其发病机制[1].但是,由于细胞因子网络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得IPF发病机制显得极其繁杂.而伴随新的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的不断被发现,又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趋纷繁无序.然而,相对无数的细胞因子和炎症反应通路来说,肺部的细胞成分是有限的,异常的始动环节很可能发生在其中的一种或两种细胞之中.因此,着眼于IPF中关键细胞成分,了解其发病机制,不失为学习和研究IPF机制的新角度.

    作者:朱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腰椎骨折伴肺部感染的护理干预

    肺部感染是指发生在中末气道,肺泡腔及肺间质在内的肺实质炎症,其特点是患者呈急性热病容、气急、紫绀、呼吸困难、呼吸道症状有咳嗽、咳痰及胸痛.腰椎骨折患者由于长期卧床,体质虚弱,排痰无力,使痰液堵塞气道,严重影响通气功能,而使肺部感染的发生率高.因此,在积极有效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合理的综合护理干预,对治疗肺部感染,降低病死率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高爽;陈邦菊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老年创伤患者术后肺部感染中的应用

    肺部感染是老年创伤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资料显示多发伤的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1 ~ 34%.并发肺部感染后,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延长住院时间,浪费卫生资源,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品管圈是指工作性质相近或相关的人共同组成一个团体,本着自动自发的精神,运用各种改善手法,启发个人潜能,透过团队力量,结合群体智慧,持续从事各种问题的改善,使每一位成员有参与感、满足感、成就感,从而认识到工作的意义和目的[2].近年来,品管圈活动在我国逐渐应用于护理工作中,初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2013年我科率先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降低老年创伤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护理实践中,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使老年创伤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由开展品管圈前的27.5%降低到12.5%.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晓晴;余小莉;姜纯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儿童肺部CT检查适时护理干预的体会

    儿童因语言表达能力差,有特殊的生理及心理因素,行为不能自我控制,肺部CT检查时的制动和呼吸配合有一定困难,针对儿童的这些特殊性,我们采取了适合儿童的护理干预,对能够成功进行CT扫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提高了CT图像质量.现将我们对196例儿童肺部CT检查的护理干预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邓小琴;何跃;邹华玉;刘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中的舒适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会给患者心理和生理上带来巨大创伤.机械通气是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临床上广泛应用[1-2].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患者因身体不适等原因导致与呼吸机相关治疗配合困难,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及患者的预后.因此我们在护理工作中亟待需要一种新的策略来解决上述问题[3-4].舒适护理是指通过护理活动和舒适的研究,使人在心理、生理、社会等方面达到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不愉快的程度,其目的是使患者身心处于佳状态,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减少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

    作者:王玉琳;周泽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重庆市121名专科护士培训前批判性思维特质现状调查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为全国培养2.5万名临床专科护士[1].专科护士在临床实践和社区健康保健活动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批判性思维作为临床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基础,亦成为专科护士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Scheffer等[3]于1995年至1998年采用德尔菲法综合了九个国家共88名护理专家的意见,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护士保证护理质量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我国护理学者樊落、闫瑞等[4-5]研究结果表明批判性思维也是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之一.

    作者:谢刚敏;李洪艳;张庆玲;罗霞;褚玲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酵母双杂交筛选Clathrin相互作用蛋白

    目的 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从小鼠肺cDNA文库中筛选与Clathrin相互作用蛋白,进一步阐明Clathrin在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症(ALI/ARDS)发生时肺泡上皮极性损伤中的具体作用机制.方法 首先构建酵母双杂交pSos-Clathrin诱饵载体,酶切鉴定,然后确定Clathrin诱饵蛋白无自激活特性并检测了Clathrin诱饵蛋白的表达;后筛选小鼠肺cDNA文库并对筛选得到的阳性克隆进行回转验证,对回转验证结果为阳性的文库克隆质粒送检测序,分析克隆序列.结果 酵母双杂交筛选小鼠肺cDNA文库得到4个与Clathrin相互作用蛋白,分别是:腺苷酸环化酶关联蛋白1,细丝蛋白α,DAP凋亡诱导蛋白激酶2和G蛋白耦联受体激酶6.结论 Clathrin参与细胞极性调节、炎症损伤和细胞凋亡等过程.

    作者:吕学军;陆卫忠;张永娟;郭亮;李少莹;李玉英;钱桂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肺栓塞患者CT血管造影检查过程中护理干预的价值探讨

    肺血栓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ET)简称肺栓塞,是肺动脉分支被血栓或外源性栓子堵塞后引起的相应肺组织供血障碍疾病,是急性肺部疾病致死原因之一[1-2].多层螺旋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是对疑有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检查诊断方法[3].检查过程辅以得当的护理干预,是造影扫描获得成功的有力保证[4].我科于2012年5月至2014年3月对168例疑有肺动脉栓塞(其中36肺动脉栓塞治疗后复查)患者进行了多层螺旋肺动脉CTA检查,由于采用了得当的护理干预,并取得了患者或/和家属的主动配合,其中161例(95.8%)获得了满意的造影效果.现将有关护理及CT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将护理干预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何跃;邓颖;邹华玉;刘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加强转化医学研究的认识与思考

    近年来,转化医学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专注与重视,国内也积极开展了加强转化医学研究的探索与研讨.结合单位实际,笔者从转变科研体制、转变科研理念、转变科研平台建设模式三个方面,探索建立以首席研究者负责制(PI)为代表的转化医学研究机制,推进临床-基础结合型的转化医学研究,打造临床科研兼顾型转化医学支撑平台.

    作者:周建云;林海;尹芃芃;许汝福;周逸兴;黄春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血清CEA、 SCC、 CYFRA21-1、 ProGRP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癌胚抗原(CEA)、鳞状细胞癌抗原(SCC)、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60例已经确诊的肺癌患者,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实验组),另选取60例良性肺病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CEA、SCC、ProGRP水平,并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CYFRA21-1水平,对CEA、SCC、CYFRA21-1和ProGRP 4种肿瘤标志物的阳性率与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血清CEA、SCC、CYFRA21-1和ProGRP 4种肿瘤标志物的阳性率分别为53.3%、21.7%、41.7%、10.0%,对照组血清CEA、SCC、CYFRA21-1和ProGRP 4种肿瘤标志物的阳性率分别为10.0%、15.0%、8.3%、1.7%.实验组血清CEA、SCC、CYFRA21-1和ProGRP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血清CEA、SCC、CYFRA21-1和ProGRP 4种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分别为20.1 ±2.3、1.0±0.5、8.5±1.6、179.5 ±37.8,对照组血清CEA、SCC、CYFRA21-1和ProGRP 4种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分别为3.5±2.1、0.8±0.4、1.1±0.7、4.5±0.6.实验组的血清CEA、SCC、CYFRA21-1和ProG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采用血清CEA、SCC、CYFRA21-1和ProGRP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肺癌的诊断效率,对肺癌诊断有很大的临床价值,为患者的疾病治疗争取到了时间,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潘俊辉;邱海山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中华肺部疾病(电子版)杂志

中华肺部疾病(电子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