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珂;吴良洪
儿童因语言表达能力差,有特殊的生理及心理因素,行为不能自我控制,肺部CT检查时的制动和呼吸配合有一定困难,针对儿童的这些特殊性,我们采取了适合儿童的护理干预,对能够成功进行CT扫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提高了CT图像质量.现将我们对196例儿童肺部CT检查的护理干预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邓小琴;何跃;邹华玉;刘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血清癌胚抗原(CEA)、鳞状细胞癌抗原(SCC)、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60例已经确诊的肺癌患者,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实验组),另选取60例良性肺病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CEA、SCC、ProGRP水平,并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CYFRA21-1水平,对CEA、SCC、CYFRA21-1和ProGRP 4种肿瘤标志物的阳性率与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血清CEA、SCC、CYFRA21-1和ProGRP 4种肿瘤标志物的阳性率分别为53.3%、21.7%、41.7%、10.0%,对照组血清CEA、SCC、CYFRA21-1和ProGRP 4种肿瘤标志物的阳性率分别为10.0%、15.0%、8.3%、1.7%.实验组血清CEA、SCC、CYFRA21-1和ProGRP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血清CEA、SCC、CYFRA21-1和ProGRP 4种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分别为20.1 ±2.3、1.0±0.5、8.5±1.6、179.5 ±37.8,对照组血清CEA、SCC、CYFRA21-1和ProGRP 4种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分别为3.5±2.1、0.8±0.4、1.1±0.7、4.5±0.6.实验组的血清CEA、SCC、CYFRA21-1和ProG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采用血清CEA、SCC、CYFRA21-1和ProGRP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肺癌的诊断效率,对肺癌诊断有很大的临床价值,为患者的疾病治疗争取到了时间,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潘俊辉;邱海山 刊期: 2014年第04期
老年人由于高龄和基础疾病的存在,罹患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往往起病隐蔽,临床表现不典型,多以基础疾病加重或并发症为首发表现.现将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58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钟日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第一例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成功;如今HSCT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血液系统疾病、实体肿瘤、遗传和代谢性疾病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然而,对于移植受者而言,30% ~ 60%的受者会出现感染或非感染性肺部并发症,其中61%因此死亡[1].近年来研究发现,非感染性肺部并发症比感染性肺部并发症更多见[1].导致非感染性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有:早期的感染、移植前机体状态、高剂量的全身放射(total body irradiation,TBI)、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不相合、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等.现就HSCT后非感染性肺部并发症综述如下.
作者:彭印印;郭述良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由于支气管镜诊治属于侵袭性操作,严重的气道出血,心律失常,严重低氧血症等常会危及患者生命,称之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1%),需要及时救治,应该引起我们重视[1].收集我院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共计5年的支气管镜诊治患者13 035例,回顾性分析支气管镜诊治技术操作所致严重并发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措施和预后.
作者:黄江;吴驰;邹俊;吕琴 刊期: 2014年第04期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精确分期与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1],在排除远处转移的情况下,明确是否合并有纵膈淋巴结转移对于决定能否进行手术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在肺癌TNM分期中,只有Ⅰ期和Ⅱ期以及部分未有N2组淋巴结转移的Ⅲa期肺癌患者适合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2-4].所以检出纵膈转移淋巴结尤其是转移的N2非常重要.欧洲及美国的NSCLC分级指南就要求常规对纵膈内2R,2L,4R,4L和第7组淋巴结共5处淋巴结进行检查明确有无转移[5].纵膈镜尤其是电视纵膈镜(video-assisted mediastinoscopy,VAM)由于能在直视下取材且获得的样本量大一直是纵膈淋巴结检查的金标准.但由于其创伤大且需要全麻等弊端难以普及,如何应用无创或微创的方法来提高转移纵膈淋巴结的检出率一直是临床医生的关注的重点,现就此方面相关技术的应用及进展做如下综述.
作者:许文景;黄冬云;徐兴祥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后果严重但病因不明的疾病.目前已知有大量的细胞因子、细胞信号通路参与其发病机制[1].但是,由于细胞因子网络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得IPF发病机制显得极其繁杂.而伴随新的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的不断被发现,又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趋纷繁无序.然而,相对无数的细胞因子和炎症反应通路来说,肺部的细胞成分是有限的,异常的始动环节很可能发生在其中的一种或两种细胞之中.因此,着眼于IPF中关键细胞成分,了解其发病机制,不失为学习和研究IPF机制的新角度.
作者:朱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肺大泡切除治疗自发性气胸,因手术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是一种行之有效且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为预防术后气胸的复发,传统上电视胸腔镜手术肺大泡切除术中多采取胸膜固定处理,但是否适应于每一个病例,尤其是单纯性肺大泡性气胸,我们设计实施了本临床试验.
作者:石珂;吴良洪 刊期: 2014年第04期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肺高血压的一种,是以肺动脉系统循环阻力进行性增加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均较高,是全球性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尽管导致肺动脉高压的原因多样化,但有着共同的发病机制,包括肺血管痉挛、肺血管重塑(主要为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殖及细胞外间质的异常聚集)、原位血栓形成等.肺血管重塑被认为是肺动脉高压的主要发病机制.近年来随着PAH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已从初的单纯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症状发展到根据发病机制中的重要靶点进行干预.现就肺动脉高压的治疗药物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朱燕亭;王贵佐;李满祥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纤维支气管镜1967年首次应用于临床.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光学、医用电子、医学影像及生物材料等技术的迅猛发展,纤维支气管镜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肺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纤维支气管镜在肺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肺癌是常见的肺部疾病之一,经纤维支气管镜灌洗、刷检、活检是诊断肺癌重要的方法.对于部分紧邻支气管壁的腔外病变或淋巴结病变,可通过经支气管针吸活检(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TBNA)明确诊断.这种常规支气管镜检查对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88% (67% ~97%)和78% (36% ~88%),说明部分肺癌(尤其是周围型肺癌)不能经常规支气管镜检查确诊[1].
作者:林科雄;钱桂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肺血栓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ET)简称肺栓塞,是肺动脉分支被血栓或外源性栓子堵塞后引起的相应肺组织供血障碍疾病,是急性肺部疾病致死原因之一[1-2].多层螺旋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是对疑有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检查诊断方法[3].检查过程辅以得当的护理干预,是造影扫描获得成功的有力保证[4].我科于2012年5月至2014年3月对168例疑有肺动脉栓塞(其中36肺动脉栓塞治疗后复查)患者进行了多层螺旋肺动脉CTA检查,由于采用了得当的护理干预,并取得了患者或/和家属的主动配合,其中161例(95.8%)获得了满意的造影效果.现将有关护理及CT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将护理干预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何跃;邓颖;邹华玉;刘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采用纤维支气管镜联合肺泡灌洗术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呼吸科诊断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16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80例和治疗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控制肺部感染的治疗措施,治疗组除了常规的控制肺部感染的治疗措施,还采用纤维支气管镜联合肺泡灌洗术进行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pH、PaO2、PaCO2、SpO2、MAP(mmHg)、H(次/min)、气道阻力(cmHg)、抗生素应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脱机成功率;患者的显效,有效,无效的情况.结果 治疗组的pH、PaO2、PaCO2、SpO2、MAP(mmHg)、H(次/min)、气道阻力(cmHg)、抗生素应用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脱机成功率的治疗后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2=3.60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情况对比,对照组:显效18例(22.5%),有效34例(42.5%),无效28例(35.0%),总有效率52例(65.0%);治疗组:显效30例(37.5%),有效46例(57.5%),无效4例(5.0%),总有效率76例(95.0%),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结论 纤维支气管镜联合肺泡灌洗术是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改善患者的通气质量,提高血氧饱和度,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占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气道、肺实质及肺血管的慢性炎症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特征性改变,炎症导致气管壁反复损伤-修复,COPD急性发作导致炎症加剧;普通肺炎是感染导致的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经抗感染治疗炎症消退,机体康复.COPD的非特异性炎症和肺炎的感染性炎症两种之间存在差异,我们通过检测COPD急性发作期炎症及普通肺炎炎症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比例及IL-17水平的变化来探讨Treg/Thl7细胞在两种气道肺实质炎症中的作用及影响.
作者:黄可;沈瑛;樊满齐;杨伟康;刘翱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原发性气管肿瘤(primary tracheal tumor)是发生于环状软骨以下至隆突水平的少见肿瘤,早期缺乏特异性表现,易漏诊、误诊.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10年4月收治2例原发气管肿瘤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丁雁启;李合友;周静;单红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百草枯(paraquat,PQ),属剧毒类农药,对人毒性强,无特效解毒剂,病死率高达60%~80%[1],吸收后经血液迅速分布到全身,30 min至4h达血浆浓度高峰[2],肺组织百草枯浓度是血浆浓度的10 ~ 90倍,肺的病理改变早期为肺泡充血、出血及细胞浸润,晚期为肺间质纤维化,2~3周达高峰,造成以肺为主的多脏器功能障碍[3].我科自2010年3月对百草枯患者进行乌司他丁治疗后,改善百草枯中毒预后.
作者:纪洪新;许玲;邱建清;王晓宇;孙斌;胡蓬勃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测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的血清及痰液中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16)的变化,探讨血清及痰液CC16在诊治AECOP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我院呼吸内科住院及门诊COPD患者共61例,其中AECOPD患者31例、COPD稳定期患者30例,同时招募吸烟非COPD 30例和不吸烟对照组30例.收集患者及对照组临床资料、血清和痰液标本,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及痰液CC16、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AECOPD组血清及痰液CC16、IL-10显著低于COPD稳定期组及对照组(P<0.05),而IL-6、IL-8、TNF-α显著高于COPD稳定期组及对照组(P<0.05).AECOPD组血清及痰液中CC16与IL-6、IL-8、TNF-α水平呈明显的负相关性(P<0.05),与IL-10呈明显正相关性(P<0.05).结论 CC16可作为AECOPD的参考生物学标志物.
作者:沈奕播;刘双林;聂洪玉;李琦;王长征;徐东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老年肺栓塞患者抑郁状态及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6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诊断160例老年肺栓塞疾病患者.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对两组老年患者均给予药物治疗以及抗抑郁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在药物治疗期间采取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抑郁状态、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程度.结果 HAMD量表评定对比,观察组第2周、第4周、第6周评分分别为29.16±3.56,16.35 ±2.63,5.46±2.23,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心理护理干预可使患者抑郁状况显著减轻.SF-36评分对比,观察组生理机能90.45±4.18,生理职能61.21±22.21,躯体疼痛77.31±8.11,一般健康状况58.34±8.91,精力66.21±12.31,精神健康71.12±8.13,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对老年肺栓塞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满意率高出23.75%.说明相对于传统护理方法,患者更加喜欢心理护理干预.P<0.05.结论 老年肺栓塞患者在药物治疗期间给予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和生活质量,让患者建立自信,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杨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肺部感染是老年创伤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资料显示多发伤的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1 ~ 34%.并发肺部感染后,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延长住院时间,浪费卫生资源,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品管圈是指工作性质相近或相关的人共同组成一个团体,本着自动自发的精神,运用各种改善手法,启发个人潜能,透过团队力量,结合群体智慧,持续从事各种问题的改善,使每一位成员有参与感、满足感、成就感,从而认识到工作的意义和目的[2].近年来,品管圈活动在我国逐渐应用于护理工作中,初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2013年我科率先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降低老年创伤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护理实践中,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使老年创伤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由开展品管圈前的27.5%降低到12.5%.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晓晴;余小莉;姜纯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患者血浆、呼出气冷凝液(EBC)中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水平变化及意义,为指导HAP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30例HAP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两组,重症HAP组15例(存活7例,死亡8例),轻中症HAP组15例;设对照组15例进行对比.HAP组和对照组均收集第1、7天血浆和EBC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和EBC中sTREM-1水平,记录所有受试者血浆中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评估HAP患者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情况.结果 ①第1天重症HAP组血浆、EBC中sTREM-1水平分别为126.25±26.96 ng/L、194.45 ±31.89 ng/L显著高于轻中症HAP组(69.03±11.28 ng/L、129.12±19.58 ng/L,P<0.01),显著高于对照组(40.13±17.19 ng/L,99.09±14.10 ng/L,P<0.01),第1天轻中症HAP组各个指标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轻中症HAP组经治疗后血浆及EBC中sTREM-1呈下降趋势;②重症HAP存活亚组经治疗后血浆、EBC中sTREM-1呈下降趋势,第7天血浆及EBC中sTREM-1水平分别为(72.15 ±24.75 ng/L、125.87±20.58 ng/L)显著低于第1天(126.51±26.97 ng/L、192.91±32.53 ng/L,P<0.01).重症HAP死亡亚组血浆中sTREM-1呈上升趋势,第7天血浆中sTREM-1水平(174.37±39.73 ng/L)显著高于第1天(125.97±29.09 ng/L,P<0.01),EBC中sTREM-1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血浆sTREM-1的浓度与CPIS评分成正相关(r=0.718,P<0.01),CRP与CPIS评分成正相关(r =0.689,P<0.01),EBC中sTREM-1与CPIS有相关趋势但不明显(r=0.486,P<0.05).结论 血浆和EBC中sTREM-1水平作为诊断HAP有较好的参考价值,血浆sTREM-1及CRP水平能够反应HAP的严重程度,动态监测血浆中sTREM-1及CRP水平变化情况,有利于评估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
作者:张鑫;樊满齐;刘翱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EBUS-TBNA)在气管纵隔周围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呼吸内科自2012年11月至2013年8月采用EBUS-TBNA诊断气管纵隔周围病变的患者74例,并结合组织病理学及临床表现作为诊断标准;对于EBUS-TBNA未能明确诊断的病例,可行外科手术切除;所有患者并至少6个月以上的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 74例患者经EBUS-TBNA检查后,确诊16例小细胞肺癌,6例鳞癌,3例腺癌,6例神经内分泌癌,6例为未分型癌,1例淋巴瘤,1例支气管源性囊肿;28例提示慢性肉芽肿性炎,其中结合临床表现及随访终确诊13例结核,10例结节病,5例不能区分结核或结节病,7例提示慢性非特异性炎,经随访6月或经胸外科手术,终诊断小细胞肺癌1例,淋巴瘤1例,结核2例,结节病1例,慢性炎性反应2例,恶性病变敏感性为97.4%,特异性88.6%,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97.1%,良性病变诊断敏感性88.6%,特异性91.2%,阳性预测值97.1%,阴性预测值97.1%,总体诊断准确率93.2%,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EBUS-TBNA细胞学检查对气管纵隔周围病变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高,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瑞琳;金发光;王佳;谢永宏;穆德广;傅恩清;刘伟;潘蕾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