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冠心病介入治疗三年回顾

万海燕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冠心病介入治疗, 治疗现状, 平均年龄, 静脉, 经验, 患者, 方法, 病例
摘要:目的为了解我院冠心病治疗现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方法2000年1月至2003年7月共完成658例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例,其中男492例(74.8%),女156例(25.2%);平均年龄(59.3±5.4)岁;195例患者有心肌梗死史(其中急性心肌梗死87例),61例曾接受静脉溶检.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Jailed-diagonal good or bad?

    Background Coronary artery stents are implanted in up to 80% of patients undergoing pereutaneous interventions (PCI). Since 20-25% of all lesions are located at bifurcations, jailing of sidebranehes by the overlying stent struts ( = ' jailed artery' ' ) is quite common.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556例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冠心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556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冠状动脉狭窄与冠状动脉正常的部分临床特征,总结冠状动脉狭窄的病变情况,部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作者:陈志刚;赵国安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CK-MB升高在判断预后方面的价值

    目的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由于小侧支闭塞、短暂血流中断、血管痉挛、血流减慢或血小板栓塞等引起.本研究PCI术后CK-MB的变化及CK-MB升高与近期心脏急性事件和死亡率的关系,评估PCI术后CK-MB升高在判断预后方面的作用.

    作者:邢俊杰;李潞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重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V79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基因转染后产生的一氧化氮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通过真核表达载体转入V79成纤维细胞中,用Griess法测定转染细胞生成的一氧化氮的量.将含有一氧化氮的细胞转染上清液加到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中,观察对平滑肌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的变化.

    作者:郑峰;黄岚;赵刚;武晓静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急性心肌梗死延迟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左室收缩功能的观察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延迟PrCA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方法25例AMI溶栓成功的患者观察1个月内及满6个月时左心舒张末期内径(LVED)和射血分数(MVEF),同时对25例AMI溶栓成功后延迟PTCA术(2~4周内手术获得TIMI血流Ⅲ级者)观察同样指标,二者进行比较.

    作者:匡政宇;杨坤河;黄定;田文庆;张向阳;艾尔肯·阿吉;时学昆;穆玉民;韩传;唐琪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核因子MF-KB活化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在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后大鼠心肌核因子-kB(NF-κB)活化、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在心室重塑和心力衰竭进展中的作用.方法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MI模型,同时设假手术组(SH)组,4、8、12周后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称取心脏组织湿重.对左室非梗死区心肌组织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TNF-α蛋白表达,电泳动度迁徙率法(EMSA)检测NF-κB活性.

    作者:谢萍;祝善俊;祝之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左心房房性心动过速的特点及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目的对左心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特点和导管射频消融方法进行总结.方法在连续收治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14例患者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为左心房房速,其中男性7人,年龄15~66(43±17)岁,有阵发性心悸病史0.20~28(8±7)年.

    作者:刘少稳;杨延宗;夏云龙;高连君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锁骨下动脉支架术治疗九例锁骨下动脉狭窄的随访

    目的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在国外已经成为锁骨下动脉狭窄的一线治疗方法.我们报告过去54个月期间采用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9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的随访结果.

    作者:颜红兵;王勇;刘鹏;曾玉杰;柯元南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国人肺静脉组织学研究

    目的研究肺静脉的组织学特性,以探讨其参与肺静脉触发性阵发性房颤的发生与维持的组织学基础.方法12例非心脏原因死亡患者[男7例,女5例,死亡年龄(46±17)岁]的心脏及肺组织(由大连医科大学中日临床病理中心提供的尸检标本)放入10%甲醛溶液中固定.1周后进行标本的取材,将标本置于10%甲醛溶液中固定24h,然后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和α-Smooth muscle actin的免疫组化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作者:杨延宗;刘莹;孙雷;李连宏;郑仁恕;高连君;林治湖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冠状动脉造影术严重并发症的总结及处理体会

    目的总结我院冠状动脉造影术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发生原因及经验教训,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冠状动脉造影术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7年10月~2003年7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的资料,统计严重并发症(冠脉造影术中、术后?4h内发生的威胁患者生命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具体发生情况.分析发生原因,总结并发症发生及处理措施中的经验教训.

    作者:潘德锋;夏勇;李文华;徐晤;钱文浩;郝湛军;张超群;李东野;陈清枝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重组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转染平滑肌细胞及对其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管平滑肌细胞基因转染后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通过真核表达载体转入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用Griess法测定转染细胞生成的一氧化氮的量;观察对平滑肌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的变化.

    作者:赵刚;黄岚;郑峰;武晓静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起源于上腔静脉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特点与射频消融治疗

    目的分析上腔静脉(SvC)起源的异位激动所诱发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心电图以及心内电生理检查特点,并总结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SVC治疗房颤的经验.

    作者:刘少稳;杨延宗;夏云龙;高连君;杨东辉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的人群中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标准Judkdns法连续对418例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同时行腹主动脉造影或选择性双肾动脉造影检查,投照角度为左前斜22度,其中男271例,女147例,年龄35~80岁.肾动脉及冠状动脉狭窄定义为血管管径狭窄程度≥50%,<50%时称为血管病变.

    作者:黄党生;沈东;张许文;张春生;夏云峰;易周;张丽伟;白静;姚风;罗北捷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骨髓基质细胞在缺血心肌内存活及血管新生作用

    目的观察体外扩增骨髓基质细胞(MSCs)在缺血心肌内存活以及其诱导血管新生作用.方法无菌条件下从兔股骨和胫骨抽取抗凝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获取单个核细胞,接种于DMEM/F-12培养基差速贴壁粘附纯化MSCs,建立体外培养体系,体外扩增传代,收获第二代细胞行4,6二氨基-2-苯茚二酮(DAPI)标记.

    作者:蒋世忠;黄岚;宋明宝;张坡;武晓静;赵刚;晋军;于世勇;周音频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中国人冠状动脉左优势型和右优势型时左前降支长度的对比分析

    目的分析观察中国人冠状动脉分布区域与左前降支(LAD)长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869例中国人冠状动脉造影LAD的长度及分布情况.根据LAD分布和长度,将LAD分成三种类型:A型:LAD未达心尖.B型:到达心尖.C型:到达隔面.比较左优势型(164例)和右优势型(705例)LAD长度及支配心肌多少,分析不同性别与LAD各种类型的关系.

    作者:颜红兵;曾玉杰;白旭虎;李洪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心肌梗死后闭塞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后再发心肌缺血且闭塞远端已有侧支循环建立病例,闭塞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疗效.方法MI后再发心肌缺血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治疗病例132例,GAG均见闭塞远端侧支循环建立,分为闭塞冠状动脉再通组(A组)及未通组(B组),随访6~18个月,均于术前及随诊期末进行心绞痛分级,测定LVEF,随访期内统计心脏事件.

    作者:闫忠政;吴天兵;王雪萍;李鹏;刘勇;刘钊;张金杰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首次心肌梗死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长期预后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择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远期预后.方法对1998年5月至2000年12月间在我院成功实施了择期PCI(≤6个月)的首次AMI患者503例进行了随访.随访到468例(93.0%),随访时间17~51个月,中位数28个月.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无心脏事件生存率,用Cox回归法对预后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随访期内死亡3例(0.6%),非致命性心肌梗死5例(1.1%),冠状动脉搭桥手术9例(1.9%),重复PCI 21例(4.5%),心绞痛复发120例(25.6%).术后1、2、3和4年的生存率分别为100%、99.5%、99.2%和99.2%,无心脏事件生存率分别为95.1%、93.6%、92.1%和90.3%.术后NYHA心功能Ⅰ、Ⅱ和Ⅲ级的患者分别占94.9%、4.7%和0.4%.单因素分析显示左室射血分数≤40%和多支病变与心脏事件正相关;女性、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症和多支病变与心绞痛复发正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多支病变与心脏事件正相关(RR=2.816,P<0.001);高甘油三酯血症(RR=1.531,P=0.025)和多支病变(RR=1.477,P=0.004)与心绞痛复发呈正相关.结论对首次AMI患者择期(≤6个月)行PCI治疗,远期预后良好.严格控制危险因素有利于预后.

    作者:杨跃进;罗彤;高润霖;陈纪林;乔树宾;秦学文;姚民;刘海波;吴永健;陈在嘉;宋蓉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Background In-stent restenosis(ISR) is one of the major drawbacks of coronary stenting. Intraeoronary radiation therapy (RT)is effective in reducing excessive neointimal proliferation but long term results with regard to vascular integrity and vasomotor responsiveness are largely tmknown. Thus,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exercise-induced vasomotor response of inadiated coronary arteries.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冠状动脉造影与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不一致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和分析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与冠状动脉造影两种方法的结果,以探讨其不一致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0年7月至2003年在本院住院的116例病人进行运动负荷99mTc-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平均年龄(53.4±9.6)岁.其中心绞痛患者46例,心肌梗死患者32例,心肌病患者6例,高血压病患者26例,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6例.

    作者:李文华;夏勇;李东野;潘德峰;张超群;徐晤;钱文浩;郝湛军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处理二例分析

    由于围手术期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已经大大减少.本文报告两例急诊PCI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以提高将来识别和处理这种情况的能力.过去4年间成功地对195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施行直接PCI,但是术后有2例(1%)发生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

    作者:颜红兵;柯元南;曾玉杰;王勇 刊期: 2003年第z1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