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荣
目的 观察老年心血管疾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的内科疗效.方法 将本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头孢呋辛钠及左氧氟沙星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IL-18(21.06±0.98)pg/ml、TNF-α(19.33±0.31)pg/ml、TGF-β1(305.29±10.66)pg/ml、有效率97.67%;对照组IL-18(17.00±0.15)pg/ml、TNF-α(23.16±0.74)pg/ml、TGF-β1(478.96±12.83)pg/ml、有效率88.37%.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 给予老年心血管疾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患者头孢呋辛钠治疗疾病,疗效确切,安全性强,临床可予以采纳.
作者:李德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护理安全管理对肾内科危重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4月我院肾内科收治选取接受治疗的危重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安全管理,比较两组的安全事件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发生跌倒、坠床、压疮的频数和百分比小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安全管理可以减少肾内科危重患者安全事件的发生情况,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尹艳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会伴随人的一生,其治疗过程也是漫长的.糖尿病护理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护理需要医生、护士、病人及其家属的共同努力,它对缓解糖尿病人的病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改善病人的情绪体验等有很大的作用.传授健康知识、合理调配饮食、强化运动治疗、严格药物使用、防治低血糖、加强心理干预、预防皮肤感染等,都是糖尿病护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来探讨糖尿病护理的状况,期望为糖尿病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马睿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目的 针对硬膜外复合静脉全麻与单纯全麻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68例患者,各34例,对照组行单纯全麻,观察组行硬膜外复合静脉全麻,比较两组麻醉情况.结果 两组麻醉前平均动脉压、心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建立气腹5 min、停止气腹后5 min的平均动脉压与心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镇痛药物追加率0、不良反应发生率5.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6%、26.5%(P<0.05).结论 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麻醉中,硬膜外复合静脉全麻与单纯全麻相比可维持患者心率、血压平稳,患者恢复快,不良反应风险低,无需追加镇痛药物,值得推广.
作者:王亚慧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目的 研究与分析血清肿瘤标志物升高受检者PET/CT显像的护理情况以及护理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进行PET/CT显像检查的患者186例,所有的患者均是因为血清肿瘤标志物出现升高的情况而经过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未发现问题,因此需要进行18F-FDG PET/CT检查,对所有患者给予围检查期护理.结果 186例患者均顺利地完成了18F-FDG PET/CT检查,其中被检查出肿瘤病灶的患者有75例,所占比例为40.3%.结论 对需要进行18F-FDG PET/CT检查的患者采取围检查期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诊断报告的质量,同时还关系到受检者的依从性,具有较高的护理价值.
作者:杨平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目的 研究对6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A、B两组,每组为30例.其中,A组应用西医治疗,B组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经过治疗后,B组相较于A组,治疗有效率明显更高,FEV1、FVC、FEV1%、MMEF指标明显更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治疗过程中疗过程中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升患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肺部功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方敏昉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目的 研讨急性脑梗死实施急诊护理流程救治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在我院接受急诊救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按常规标准流程进行救治,实验组接受急诊护理流程救治,观察评估两组的临床急救情况.结果 实验组相对常规组在分诊时间、总救治时间上均有显著缩短,在后遗症发生率、梗死再发率上均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相对常规组在服务总满意度上有显著提升,达到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急诊救治中开展系统的急诊护理流程是一种可行急救方法,能够优化急救效果,提高患者的服务体验.
作者:陈艳艳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苦莲花水剂治疗急性渗出性皮肤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分析本院就诊的80例患者,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内服石兰草煎剂,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凉湿敷硼酸溶液,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外用苦莲花水剂,用药3天后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是97.50%,14例患者治疗效果显著、25例患者有效治疗、1例患者无治疗效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是62.50%,9例患者治疗效果显著、16例患者有效治疗、15例患者无治疗效果,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苦莲花水剂中黄连、菊花有较强的清热、解毒和杀菌作用,能够对细菌感染性渗出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各种类型的急性渗出性皮肤病均可选用.
作者:吕学仁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合并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16例患者的临床病况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7年在广东省中医院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明确胃肠间质瘤合并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的16例患者,分析其一般情况,病理特征及诊疗预后.结果 16患者中,胃间质瘤术前诊断4例,术后病理诊断12例,16例患者胃间质瘤术后病理危险度均为极低或低,随访期间间质瘤未见复发,消化道恶性肿瘤复发率50%,患者3年内生存率为53.3%,2年内生存率为60%,1年内生存率为100%.结论 对于这类胃肠道多源性肿瘤患者的手术切除、后期治疗、随访观察应主要依据恶性肿瘤来进行.但对于恶性间质瘤合并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建议行MDT讨论治疗.
作者:朱江;蒋晓松;吴润生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目的 研究中医康复护理在老年中风患者恢复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老年中风患者资料72例,借助电脑将这些样本平均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对于常规组患者,医护人员只进行了普通的护理,对于实验组,除了按照医院规定的普通护理外,还进行了中医康复护理.结果 实验组的护理评价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FMA评分以及ADL能力评分都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中风患者恢复期采用中医康复治疗的手段能够产生非常好的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患者能力在各方面均可以有效提升.
作者:韩伟娟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中西医结合心竭宁方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将100例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均为50例;对照组选择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则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竭宁方治疗,观察分析临床疗效.结果 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监测、血小板、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均没有出现显著异常.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心竭宁方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能取得比较理想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志涛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对痰浊中阻型原发性高血压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9)和观察组(n=49).对照组治疗药物为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观察组治疗药物为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可有效治疗痰浊中阻型原发性高血压,安全性高.
作者:杨绍清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对出现疼痛新生儿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出现疼痛症状的患儿88例,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采用重症监护室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疼痛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疼痛控制时间、重症监护时间及应激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疼痛控制时间和重症监护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应激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出现疼痛症状的患儿实施疼痛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对疼痛的控制效果,减少疼痛造成的应激反应,为治疗和监护提供了保障.
作者:范洪芹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目的 探究品管圈活动应用于门诊导医服务对患者满意率的影响.方法 9名导医护士组成QCC,按照QCC活动流程进行目标设定、现状把握、要素解析、集体拟定对策、按计划实行活动计划、自我检讨,对QCC活动前后护士的自我评价以及患者的满意率进行对比.结果 QCC活动后,患者对门诊导医服务满意率显著上升,由活动前的84.3%提升到95.2%,达成设定目标(目标设定为≥95.0%),圈内护士的责任感、荣誉感、沟通能力、品管技巧、专业知识、积极性以及团队精神均显著提升.结论 QCC活动对提高患者对门诊导医服务满意率作用显著,同时能有效提高导医护士的综合素质.
作者:冯婉;端静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ICU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行人文关怀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ICU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100例为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研究组分别使用常规护理、常规护理联合人文关怀护理干预.结果 两组护理前的FEV1指标、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的FEV1指标、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临床护理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各项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ICU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干预有着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陆洋;黄玲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针灸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7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针灸进行治疗.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比较两组治疗后FMA评分和NIHSS评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为(68.39±3.51)分,高于对照组的(55.28±2.76)分(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为(6.53±1.27)分,低于对照组的(9.84±1.56)分(P<0.05).结论 针灸能够有效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杨金红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目的 在偏瘫后肩痛患者中使用浮针进行治疗,分析其临床运用效果.方法 对我院偏瘫后肩痛患者30例进行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15例,分别给予浮针和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常规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肩关节功能评分为(30.78±6.54),VAS评分为(2.54±1.62),均优于常规组的(23.45±2.44)、(3.46±1.21),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和常规针刺法相比,浮针治疗法取得的效果更好,可减轻患者疼痛,值得推广.
作者:何琴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对脑出血患者实施临床预见性护理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两组进行研究,按照所采取的护理模式不同将其分为预见性组和常规组(各54例).预见性组实施预见性护理模式,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并对比各组的并发症发生几率以及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预见性组的并发症发生几率3例(5.56)显著低于常规组10例(18.52%),护理前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预见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92.85±8.25)分显著高于常规组(80.54±7.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出血患者实施临床预见性护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
作者:张瑞霞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目的 对BiPAP无创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 选取本院在2016年5月到2017年5月收治的70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综合疗法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疗法的基础上采用BiPAP无创通气疗法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 实验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BiPAP无创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能够提高患者治疗成功率,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开来.
作者:王春芳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目的 探究心肌梗塞患者使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从2017年1月至6月来我院治疗的心肌梗塞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使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79.17%;较之对照组,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升高;两组均无不良反应.结论 心肌梗塞使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使用阿司匹林,安全性较高.
作者:刘选威 刊期: 2018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