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早期微创穿刺碎吸引流术治疗小量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陈华澎

关键词:超早期, 微创穿刺碎吸引流术, 小量基底节区, 脑出血, 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对于小量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用超早期微创穿刺碎吸引流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82例小量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成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41),对照组采用内科保守治疗,观察组在患病后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微创穿刺碎吸引流术治疗。结果观察组脑卒中量表评分在治疗后1、2、4周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肿完全吸收的平均时间(9.3±2.5)d少于对照组(18.5±3.6)d,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在患者患病后较短时间内进行微创穿刺碎吸引流术,能够降低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大大缩短血肿吸收的时间,在临床上可以推广应用。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相关文献
  • 78例癫痫患者脑电图的分析及检测护理

    目的:分析脑电图的功能特点,以及其具体的检测护理工作,为我国癫痫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某院的78例患者进行诊断、检测以及护理治疗,对其脑电图的具体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对这78例患者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发现脑电图发生改变的患者有72例92.3%,脑电图没有发生改变也就是排除癫痫病的有6例,占7.7%。结论脑电图对我国癫痫病的诊断以及护理工作意义重大,利用它,可以进行癫痫病灶的有效定位,为我国癫痫的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作者:李丽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藿香正气配方颗粒与饮片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对藿香正气汤配方颗粒与饮片在小儿腹泻临床上的疗效进行分析比较。方法选取来院治疗的小儿腹泻患者64例,随机分为配方颗粒组32例和中药饮片组32例。分别给与藿香正气汤配方颗粒和藿香正气汤中药饮片,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观察配方颗粒组总有效率约为87.5%,中药饮片组总有效率约为84.4%,两组有效率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藿香正气汤配方颗粒能够通过减少排便次数,改善大便性状等,达到治疗小儿腹泻的作用,与藿香正气汤饮片疗效基本相同。

    作者:王丽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复方脑肽节苷脂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复方脑肽节苷脂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为临床上治疗急性脑出血提供依据。方法将7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脑肽节苷脂治疗,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和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而ADL评分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改变更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74% vs 76.32%,x2=5.232,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复方脑肽节苷脂能够明显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杨玉先;付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应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术后患者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急性心梗(STEMI)患者心脏骤停心脏复苏术后静脉溶栓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巩义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及心内科2008年2月—2015年8月入院的58例急性心梗(STEMI)患者心肺复苏术后应用瑞通立针(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r-PA)静脉溶栓,并与国内大型AMI溶栓试验比较。结果抢救成功57例,成功率98.3%,死亡1例,死亡率1.7%。结论对于急性心梗(STEMI)心脏骤停的中青年患者心肺复苏术后30分钟内恢复自主循环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瑞通立r-PA)静脉溶栓临床疗效确切,罪犯冠脉容易再通,且相对安全,很少出现严重出血、再发恶性心律失常、心脏破裂等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靳培敏;崔宗来;石爱丽;赵仁兴;郜炎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136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中西药结合治疗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中西药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方法将136例肠易激综合征病人随机分为等量两组,一组应用西药治疗,一组在西药基础上加用痛泻药方加味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2%,对照组总有效率64.7%。结论痛泻要方为基本方,然后再据辨证分型配伍组方,联合西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肯定,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庄绪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诊治研究进展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achycardia induced cardiomyopathy,TICM)是指长期的快速规则或不规则的房性心律失常,或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的过快心室率,引起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等临床表现的心肌疾病,属于继发性(获得性)心肌疾病,在心律、心率得到控制后,心脏结构和功能可以部分或全部恢复。Gossage等于1913年首次报道一例由快速心室率引起的心肌病患者,此后TICM一直有报道和研究。Fenelon等[1]根据心脏结构正常与否将TICM分为两种类型:1.“单纯”型,是指在无基础心脏病的病人中,慢性心动过速引起左心室结构及功能异常,终止心动过速后左心室结构及功能可以恢复正常;2.“不纯”型,是心动过速和器质性心脏病共同作用导致左心室结构及功能的异常,在快速性心动过速终止后,左心室结构及功能仅部分可恢复。

    作者:吴晓琴;向红菊;王福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试论医院中药房饮片的质量管理

    中药房是与中医临床紧密联系,体现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建立制度、依法采购、持续改进、精细管理、人员培训等一系列的质量管理手段,可以有效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为临床医生治疗疾病打下坚实基础,为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有效提供保障。

    作者:殷捷鸿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分析在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时,应用稳定颗粒治疗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5月到2016年3月在我院诊疗的92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以随机数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46例,均进行美托洛尔治疗,无其他药物联合治疗为对照组。联合稳心颗粒治疗为观察组。比对两组患者在心电图下的特征表现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心电图下的ST段压低、ST段压低持续时间、每24h室早搏次数以及每24h短阵室速数与对照组患者的相比明显较好,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美托洛尔治疗中使用稳心颗粒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病况,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临床应用较好。

    作者:黄向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临床处理进展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是比较凶险的心血管病疾病之一。Kiyotaka Imoto等回顾性研究,约15%的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冠状动脉损伤[1]。尽管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治疗已经很成熟,但是由于术前准备往往不够充分,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主动脉夹层手术对外科医生来说仍然是一个难题,而且一旦发生,其死亡率及手术并发症均高于单纯主动脉手术,本文就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临床处理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冯超;向道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脂蛋白α与脑梗塞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α水平在脑梗塞形成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胶乳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136例脑梗塞患者和90例健康人血清中脂蛋白α含量,应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两组间脂蛋白α含量差异。结果脑梗塞患者组脂蛋白α含量(400±250)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20±15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血清脂蛋白α含量呈明显正相关,同时脂蛋白α含量与年龄、血压、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脂蛋白α是一重要的独立的导致脑梗塞发生的危险因素,也是脑梗塞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监测病人脂蛋白α含量有利于预测和评估脑梗塞的发生和预后状况。

    作者:张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对骨科患者的应用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对骨科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200例骨科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健康教育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理想,可有效减少临床并发症发生率,增加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尉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冠心病疗效观察

    目的:对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并加以总结。方法选取我院门诊部2013年9月~2015年9月共收治的76例冠心病患者,并分成实验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实验组给予中西医用药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11%、71.0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用药联合治疗冠心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作者:覃燕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常规血脂检验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常规血脂检验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4例冠心病患者和70例健康体检者的常规血脂检验。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74例、70例,观察组TG、TC、LDL-C、ApoB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ApoA水平明显低于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常有血脂异常现象,常规血脂检验,对冠心病的诊断、治疗及预测预后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王典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在治疗尿毒症心包炎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究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在尿毒症心包炎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尿毒症心包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血液透析治疗,而观察组则接受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比较两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3.34%高于对照组的75.76%,不良反应率9.09%低于对照组的30.3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尿毒症心包炎的治疗中,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疗效佳,患者预后好,值得推广。

    作者:刘利萍;李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微创临床路径用于心血管介入患者护理的研究

    目的:探讨心血管介入患者采用微创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行心血管介入治疗的1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顺序的单双号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55)与对照组(n=55),观察组患者予以微创临床路径的护理措施,而对照组患者则予以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对其进行护理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疾病知识以及护理常识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采取微创临床路径的护理措施有效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达到了更高的依从度以及护理满意度,大大缩短了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作者:任翠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8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检测并记录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治疗后6个月的血脂水平、劲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劲动脉粥样斑块面积。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的三酰甘油(TG)、血浆总胆固醇(TC)以及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均明显下降,劲动脉粥样斑块面积减少并且劲动脉IMT降低,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水平明显升高。结论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能够有效降低血脂水平,显著改善患者病变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范博学;廖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超早期微创穿刺碎吸引流术治疗小量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研究对于小量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用超早期微创穿刺碎吸引流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82例小量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成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41),对照组采用内科保守治疗,观察组在患病后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微创穿刺碎吸引流术治疗。结果观察组脑卒中量表评分在治疗后1、2、4周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肿完全吸收的平均时间(9.3±2.5)d少于对照组(18.5±3.6)d,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在患者患病后较短时间内进行微创穿刺碎吸引流术,能够降低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大大缩短血肿吸收的时间,在临床上可以推广应用。

    作者:陈华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PCI术后患者应用胃苏颗粒治疗胃粘膜损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胃苏颗粒对PCI术后患者胃粘膜损伤的作用及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的影响。方法对照组服用氯吡格雷75mg/d+阿斯匹林0.1/d+埃索拉唑10mg/d,试验组给予氯吡格雷75mg/d+阿斯匹林0.1/d+埃索拉唑10mg/d+胃苏颗粒5g/次,3次/d。观察4周。结果干预4周后与干预前比较,试验组各临床症状较前显著好转(P<0.05)。对照组腹痛、烧心、反酸明显改变,腹胀和嗳气无明显改变。干预4周后组间比较,试验组腹胀、嗳气、腹痛较前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针对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导致的胃粘膜损伤患者,胃苏颗粒联合埃索拉唑不仅能更好的缓解症状、修复胃粘膜,且不影响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应。

    作者:李淑珍;刘宇;孙桂锋;汪鲁华;何伟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

    目的:探究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有效的护理方式。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2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评定其心理状况,并与同期在我院进行身体检查的健康老人的心理状态对比,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制定有效的护理方式。结果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为抑郁、焦虑、躯体化症状、强迫及精神病性等;护理后,出现心理问题的患者人数明显下降,结果(P<0.05=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主要为抑郁、焦虑、强迫、精神病性及躯体化症状,对其进行有效的护理能改善患者的心理问题。

    作者:乐添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丹参、参麦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的影响

    目的:通过丹参、参麦注射液干预,观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的变化,从而探讨其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05月-2015年05月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60例,分三组:1.心肌缺血再灌注组20例,2.丹参注射液干预组20例,3.参脉注射液干预组20例。另设对照组20例。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均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CI),开通闭塞血管。在行PCI前、后即刻、24小时、3天、7天(共5次)抽静脉血2ml于促凝管送检,通过酶联免疫法测定LP—PLA2。丹参注射液干预组于入院后即刻(PCI前)静脉滴注20ml/天,持续7天;参脉注射液干预组静脉滴注40ml/天,持续7天。结果各组Lp-PLA2的变化及分析三组之间总体存在差异。缺血再灌注组和丹参干预组、参麦干预组比较,干预组Lp-PLA2明显降低,P值分别(P=0.031)、(P=0.034),丹参干预组和参麦干预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这项研究发现,丹参、参麦注射液能够干预LP—PLA2的变化,从而认为它们可能通过降低炎症介质,达到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为中医中药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王晓霞;郑艳芬;聂叶廷;韩超;陈小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