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秀银
目的: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道溃疡合并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道溃疡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中合并出血组的患者36例,非合并出血组的患者有54例。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合并出血组的患者酗酒、服用非幽体类抗炎药、复合溃疡、溃疡处于活动期、溃疡直径>20 mm等情况与非合并出血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酗酒、服用非幽体类抗炎药、复合溃疡、溃疡处于活动期、溃疡直径>20 mm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道溃疡合并出血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酗酒、服用非幽体类抗炎药、复合溃疡、溃疡处于活动期、溃疡直径>20 mm等。因此可以根据其危险因素对有以上特征的患者进行合并出血的预防工作,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张咏华;张欣;周佳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有效的心血管内科治疗方法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药物,研究组除了常规药物的采取还加以尿激酶注射,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有效36例(72%),研究组有效48例(96%)。此外研究组患者左心室的收缩恢复能力也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尿激酶的应用效果明显,相关人员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与应用。
作者:李向红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究高血压伴冠心病应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伴冠心病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进行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血脂及心电图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压水平、血脂水平及心电图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伴冠心病应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压及血脂情况,疗效显著。
作者:成磊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究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3月接受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在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结果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有存在不安全护理因素36例(30%),其中由于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因素引起的不安全因素患者19例(52.8%),自身因素的患者10例(27.48%),医院因素患者7例(19.4%)。结论为进一步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排除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需要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业务水平,同时也要增强护士的法律意识,与患者及时充分的沟通交流。
作者:李凌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究社区医院使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我社区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的方式,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便于统计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进行观察和治疗后,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观察,可以看出在社区采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哲俊红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对儿童的用药问题予以探讨。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儿童6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儿用药过程当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和记录。结果39例患儿在用药过程中发现药物说明书中没有明确药物的用法用量,21例患儿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因为药品的品种较少而不能满足用药需求,4例患儿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有其它问题。结论儿童因为抵抗力较差,自身容易感染疾病,而且儿童用药的量较难控制,需要经过大量的临床实验才能确定用量,而许多的药物说明书中没有明确药物的用法用量,并且适合于儿童使用的药物品种较少,给儿童的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儿童用药方面的管理,解决儿童用药的问题,确保儿童在用药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儿童健康的重要保证。
作者:张惠琼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并分析针对糖尿病低血糖疾病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方法对其终治疗结果的影响与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糖尿病低血糖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5例。实验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方法配合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及相关参考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法后病情均有明显改善,实验组患者的整体满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42%,高于对照组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糖尿病低血糖换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患者的整体满意度与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相比明显较低,患者的疾病治愈程度相对不足,因此,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方法配合治疗糖尿病低血糖疾病效果明显,值得广泛推广与应用。
作者:隋玉芹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抗感冒药物成分的药理及其临床用药。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4月~2015年3月开具抗感冒药物处方104张,对其中的药物成分和用药情况予以回顾性分析。结果104张抗感冒药物处方中不合理用药共14张,其中2张为用药不对症,占4.8%;12张为药物成分重复,占11.5%。结论临床医师应熟悉各种感冒药的组成成分,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开具药物,尽可能避免因不合理用药导致的过敏或恶心呕吐等副作用,提高患者的治疗疗效。
作者:黄志青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在传统中医里,中药炮制一直是中医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从实践中提取经验,对于中医用药的安全、疗效等各方面做深入研究,为华夏儿女的防病治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药炮制发展的历史十分久远,而相关典籍更是繁多,这也为中药学中药炮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发展至今,中药炮制技术已经发展成一门专业的学科。而近年来重要饮片质量以及炮制工艺的研究主要都是注重于对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研究和探讨。
作者:唐丽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治疗心血管神经症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心血管神经症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患者意愿分成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加用中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高于对照组的81.25%,且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率和舒张压指标上,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组内的治疗前后对比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心率和舒张压指标值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结论对心血管神经症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庞秀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分析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治疗脑血管病意识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脑血管病意识障碍患者113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治疗组57例与对照组56例。两组均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加以应用纳洛酮与醒脑静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9%高于对照组的69.64%,其治疗后GCS评分(15.18±2.25)分高于对照组的(9.75±1.80)分,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43%相比,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26%比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纳洛酮与醒脑静,可提高脑血管病意识障碍患者的疗效,GCS评分高,不良反应少。
作者:李凤娥;侯玉立;刘文运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8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对照组(行单纯西医治疗),各39例。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取得的总有效率及LVEF(左室射血分数)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31%;左室射血分数为(49.37±5.72)%,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较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促进疗效的提升及患者心功能的改善,具有重要推广价值。
作者:王建祥 刊期: 2016年第06期
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berrant right subclavian artery,ARSA)又称异位锁骨下动脉,正常的右锁骨下动脉是头臂干的重要分支,而异常的右锁骨下动脉称为迷走,是因为它异常地起源于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后方的主动脉弓或降主动脉上:是较常见的主动脉弓变异[1];发病率约在1/200[2]。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往往在食管造影或介入治疗时偶然发现。笔者收集5例,CT平扫误诊为食管癌;经胃镜检查及胸部增强CT确诊为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现报告如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作者:赵军;赵之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对高血压脑出血昏迷患者胃肠功能紊乱应用鼻饲生大黄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昏迷胃肠功能紊乱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执行留置胃管。对照组患者采用55 mL温开水鼻饲。生大黄粉4.9 g,用60 mL温开水搅拌均匀后给观察组患者进行鼻饲,2次/d。鼻饲后,进行夹闭胃管1.5 h。对比两组患者2周内胃食管反流、消化道出血、腹胀的出现率与维持时长。结果对比两组消化道出血和胃食管反流出现率,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要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腹胀出现率,观察明显下降;对比两组腹胀维持时长,观察组显著比对照组要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鼻饲生大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昏迷胃肠功能紊乱患者,疗效明显,值得推广。
作者:于波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健康教育在焦虑抑郁型消化内科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症状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行健康教育,并将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情绪变化以及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焦虑抑郁型消化内科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行健康教育,效果显著,并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李楠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高血压性心脏病的诊治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探讨其诊断与治疗效果。结果120例患者经诊断左心衰竭38例、右心衰竭68例、全心衰竭14例,确诊后,给予综合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110/120),病情好转出院,死亡率为8.33%(10/120)。结论临床上诊治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时,应结合患者病史及临床表现,经常规检查与实验室检查确诊后,给予针对性治疗,以此控制病情发展,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赵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析小儿化痰止咳颗粒的药理分析与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5年3月收治的咳嗽患儿11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顺序的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小儿化痰止咳颗粒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情况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病症。结论采用小儿化痰止咳颗粒对咳嗽患儿实施治疗,可有效避免不良反应症状的发生,并且此药物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殷秀银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早期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记录两组患者的预后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D)测评结果都得到了显著提高,≤45患者焦虑程度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血管患者实施早期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其预后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作者:王芳芳;赖珊;陈艳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并分析针对小儿肺炎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的疗效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治疗的小儿肺炎患者28例为研究对象,利用随即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14例。其中实验组采用中医结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用抗感染、消炎常规西医药物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治疗侯,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病情均有所好转,其中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小儿肺炎疾病一般采用常规药物抗感染、消炎治疗,但疗效有限,且会对儿童的身体平衡机能造成一定的损伤,不利于患者的后期康复,而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不仅可以短时间内控制疾病发展,且可以调节患者身体平衡系统,保证患者的后期康复,因此,采用该种治疗方法疗效更加明显,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作者:崔桂杰;孙爱荣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护理在原发性高血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表法原理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给予以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舒张压与收缩压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效果要显著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的过程中,给予其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模式,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控制病情具有显著效果,且还可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安香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