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启;欧知宏
目的:研究分析膏药外贴配合中药熏洗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接收的锁骨骨折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膏药外贴配合中药熏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分析治疗疗效。结果所有患者中无效1例,有效12例,治愈2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37%。结论膏药外贴配合中药熏洗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应用疗效较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立伟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索老年脑血栓患者的社区康复治疗和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社区收治的老年脑血栓患者176例作为观察对象,将其依据意愿分为对照组90例与观察组8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社区康复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患者则给予全面性社区康复治疗和护理,就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护理满意度等指标展开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的NIHSS(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更低,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更高(P<0.05)。结论老年脑血栓患者采用全面性社区康复治疗和护理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作者:隋晶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中医外治法对寰枢椎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寰枢椎骨关节炎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中医外治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9%;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与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寰枢椎骨关节炎于临床治疗时采用中医外治法,可有效提升疗效,缓解患者痛苦,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郑大利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研究耳折与冠状动脉造影对不同年龄段患者冠心病诊断的一致性,探讨耳折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6年1月因胸痛等原因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230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73例与对照组57例,其中59岁以下93例,60岁以上137例,男161例,女69例。目测法判断有无耳折。结果耳折与冠脉造影对诊断冠心病具有正向一致性(Kappa=0.23,标准误0.07,p=0.00)。耳折判断低龄(<60岁者)冠心病的敏感性为79.66%,特异性为47.06%,阳性预测值为72.31%,阴性预测值为57.14%,阳性似然比1.50,阴性似然比0.43。耳折判断女性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9.36%,特异性为40.91%,阳性预测值为76.36%,阴性预测值为64.29%,阳性似然比1.51,阴性似然比0.26。结论耳折与冠心病具有相关性,耳折对低龄女性患者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更高。
作者:马卫武;杨天真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骨折合并高血压患者焦虑及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骨折合并高血压焦虑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在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对比两组血压稳定情况及焦虑改善情况,焦虑应用汉密尔顿焦虑自评量表(HAMA)进行测定。结果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心理焦虑状态均高于正常,但观察组经治疗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以及脉压均较治疗前、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2、3.940、5.312,P<0.05)。结论正确的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骨折合并高血压患者焦虑及血压情况。
作者:王燕 刊期: 2016年第15期
选取2015年9月6日我院收治的69岁男性患者1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因“胸痛6天,再发加重17 h,晕厥2次”入院。入院前6天突发胸痛,位于胸骨后,呈压榨紧缩感,可忍受,症状持续2天自行缓解。17 h前患者再次出现胸痛,部位同前,程度加重,并持续不能缓解,仍未就诊,至次日凌晨1点左右患者先后出现2次意识完全丧失,持续约5 min/次可自行苏醒,于当天上午10时左右入我院急诊就诊,查体:BP90/52 mmHg(多巴胺维持),神志清,呼吸稍促,颈静脉稍充盈,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率120次/min,律齐,颈静脉怒张,余无明显阳性体征。急查肌钙蛋白T(CTnT)5.86 ug/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266.5 U/L,白细胞16.05×109/L、血红蛋白(HB)135g/l、血小板(PTL)47×10^9/L、中性粒细胞86.9%,D-二聚体3890 ug/L,肌酐306 umol/l,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ST-T改变不明显。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等病史,未正规体检,否认吸烟饮酒史。入院诊断:(1)胸痛查因: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KillipⅣ级;(2)肾功能不全。
作者:陈小艳;孔繁亮;吴同果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通过开展辨证施护三级护理查房,探讨对中医护理质量及各级护理人员中医理论与技术能力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4月内科10个病区作为观察对象,按照三级护理查房模式,即责任护士—护理组长—护士长,开展辨证施护护理查房。结果实施辨证施护三级护理查房后中医护理质量、开展中医护理技术项目数量、低年资护理人员中医理论成绩、患者及护理人员满意度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工作的基本法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开展辨证施护三级护理查房,有助于护理人员能够更加全面的评估和判断患者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外因,从而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采取正确的施护方法,提高中医护理质量和临床应用效果。
作者:李颖;吴清清;刘晓宁;刘平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前后强使用化阿托伐他汀预防对比剂肾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行急诊PCI术治疗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在急诊PCI手术前后强化使用阿托伐他汀,对照组在急诊PCI手术前后常规使用阿托伐他汀,现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结果①手术前,两组患者血清肌酐(SCr)、胱抑素C (SCysC),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患者SCr、SCysC显著低于对照组,eGFR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对比剂肾病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手术前后强使用化阿托伐他汀可以保护患者肾功能,降低对比剂肾病发生率。
作者:苗丽;宋建广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心血管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下增加健康教育方案,健康教育是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包括集体教育、个别讲解。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干预前,生活方式、服药、门诊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各项指标均提高,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比较,观察组在各个方面得分明显提升,而在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这三个方面得分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明显改善了患者对药物及门诊随访的依从性,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的改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任春辉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评价补肾中药复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86例者纳入本次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重点实施补肾中药复方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上,观察组为95.35%明显要高于对照组的6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补肾中药复方治疗有显著疗效,值得采纳应用。
作者:姜长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9月将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60例,将其随机化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选择常规性治疗,观察组采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退热时间以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对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的疗效显著,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总有效率,安全系数高,值得在以后的治疗中运用。
作者:田红梅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浅析心绞痛合并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夜间心绞痛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心绞痛患者86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没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研究组患者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比两组患者夜间心绞痛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伴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夜间发生心绞痛27例(62.79%),对照组患者没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夜间发生心绞痛15例(34.88%)。研究组患者在夜间发生心绞痛的概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可以从多个渠道影响冠心病的发生,使得夜间心绞痛的发生率增加,要进行相关的监测,了解患者夜间的低氧血症的严重程度,及时纠正,预防夜间心绞痛的发生。
作者:陈秀英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及其对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5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70例参与研究,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西医治疗,观察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以及内皮功能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7.14%;观察组治疗后NO(一氧化氮)、NOS(氮气加速指标)、SOD(肝蛋白)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ET(射血时间)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内皮功能,稳定患者病情,促进患者恢复,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王竹堂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对中风病急性期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5年12月住院的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以内科基础治疗联合中医综合疗法进行治疗,观察其疗效;对照组主要采用内科基础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13例,显效15例,进步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14例,进步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疗法对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康复治疗疗效良好,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生活能力和改善中风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且临床易于操作,值得推广。
作者:陈永富;杨志波;秦英科;施云军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中对炎性反应的影响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接受瓣膜置换术治疗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麻醉诱导后,观察组给予右美托咪定,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对两组患者不同时段炎性反应因子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 T1时,两组TNF-α、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时,观察组TNF-α、IL-6均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右美托咪定应用到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中,可使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得到有效降低,从而降低炎性反应。
作者:王秋红;徐全辉;姜德哲;薛刚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颈部浅表淋巴结的B超声像图特征和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西京医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颈部浅表性淋巴结肿大的患者78例进行研究,借助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对患者的颈部浅表淋巴结的病变情况进行分析,运用声像图分析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结果在对患者进行分析后,良性病变31例(39.7%),颈部浅表淋巴结恶性病变的患者有47例(60.3%),颈部浅表淋巴结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患者的淋巴结的长度、内部回声、阻力指数等采用声像学进行检查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颈部浅表性淋巴结良性和恶性病变的情况进行分析后,可以为临床的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作者:王忠波;巩雪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究加味归肾汤对治疗肾虚型子宫发育不良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肾虚型子宫发育不良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疗法,治疗组采用加味归肾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复发率。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80%,总有效率93.33%,复发率是3.3%,并发症率是3.3%;对照组的治愈率53.33%,总有效率73.4%,发症率是33.33%,复发率是10%。治疗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复发率和并发症率都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加味归肾汤治疗肾虚型子宫发育不良患者对其具有较好的疗效,临床上应该广泛应用。
作者:马洪艳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究体表心电图对鉴别右室流出道后间隔和右冠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治愈的起源于右冠窦和右室流出道后间隔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各12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ECG资料,总结体表心电图对两部位室性心律失常诊断的准确性。结果右室流出道后间隔起源室性心律失常AV2S/AV3R比值高于右冠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为右室流出道后间隔起源室性心律失常敏感性75%,特异性66.7%;右冠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移行在V3,特异性58.3%,敏感度100%,准确性70.8%。结论体表心电图图形特征,对右室流出道后间隔和右冠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定位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作者:王德启;欧知宏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析神经节苷脂治疗椎管内麻醉后外周神经损伤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于我院骨科行下肢手术穿刺时出现神经症状的患者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安慰剂治疗,观察组进行神经节苷脂治疗,对患者术后6 h、12 h、48 h、72 h点疼痛、神经麻木和感觉异常进行评分,并对比两组患者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指脉氧压(SPO2)。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术后6 h、12 h、48 h、72 h点疼痛和神经麻木,观察组疼痛及麻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4个阶段的MAP、HR和SPO2均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对治疗椎管内麻醉后外周神经损伤效果较优,可促进患者恢复,优于生理盐水在治疗中的效果,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作者:柳跃滨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老年与中青年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并存症、出血及病死原因等情况的差异。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与同期收治同症的中青年患者82例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两组并存症、出血及病死原因等存在的差异。结果老年患者出血病因多为消化道溃疡,其次为胃癌与急性胃黏膜病变;中青年组出血病因多见于消化道溃疡,其次为消化道溃疡与食管静脉曲张:老年组并存病率为37.5%明显高于中青年组的12.20%,且肺部感染为老年患者主要的并发症状。老年组出现暗红色血便、呕血、仅排黑便、低血压及休克的例数明显高于中青年组,且老年组死亡例数也高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老年患者与中青年患者的临床特点有明显差异,在进行老年消化道出血治疗时应加强注意。
作者:张立;徐光琦 刊期: 2016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