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硝苯地平与厄贝沙坦片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效果观察

姜春丽

关键词:硝苯地平, 厄贝沙坦, 原发性高血压
摘要:目的 研究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两组,实验组40例患者行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片治疗,参照组40例患者行硝苯地平治疗.对比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情况.结果 组间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对比,实验组均优于参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血压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片治疗效果明显,更好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推行价值.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相关文献
  • 冠心病心律失常施行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及研究

    目的 分析冠心病心律失常施行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将2015年2月~2016年4月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84例,根据就诊编号随机分两组.对照组实施普通护理,整体护理组实施整体护理.比较两组冠心病心律失常控制效果;心电图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护理后射血分数.结果 整体护理组冠心病心律失常控制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整体护理组心电图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理后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冠心病心律失常施行整体护理干预的效果确切,可辅助改善病情,缩短疗程,改善心功能,值得推广.

    作者:刘东梅 刊期: 2016年第35期

  • 心血管疾病急诊临床救治个性化治疗分析

    目的 主要讨论了个性化救治在心血管急诊临床就治中的价值.方法 从2016年所收治的心血管急诊患者当中选出了务实力进行观察,将他们分为两组,每一组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加入个性化治疗.然后分别对两组的治疗效果,并发症以及心脏的服跳率和死亡率进行充分的对比与研究.结果 总体治疗效果观察组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竟然高出了66.7%(P<0.05).并且相关并发症死亡以及心脏复跳的几率都远远低于对照组.结论 充分结合患者的具体表现来对其采取一定的个性化治疗,不仅可以有效的对病情进行稳定,而且还可以大大降低相关并发症和心脏服跳的几率,从而有效减少了伤残的风险和死亡的风险.

    作者:张鸿 刊期: 2016年第35期

  •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索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和经济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6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患者78例,将其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9例.A组患者给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进行治疗,B组患者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疗效和药物的经济价值.结果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的经济价值较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高.A、B两组患者在用药后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067,P<0.05),B组患者的疗效明显较A组低.结论 使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较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好,且更经济,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袁宇峰 刊期: 2016年第35期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技术在血管成像领域的临床治疗应用.方法 共收集本院收治的血管成像案例44例,脑动脉血管MSCTA成像的案例为12例,在此批案例中进行肺动脉相关血管的MSCTA成像为20例,肝动脉周边血管MSCTA成像的6例,其他动脉血管MSCTA成像6例.进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测,并将采集到的图像传送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处理.结果 脑动脉血管MSCTA检查12例患者中结果 正常的为6例,在这6例进行了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的4例患有脑血管动脉瘤,1例检查得知患有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剩余1例患有前交通血管支动脉瘤.20例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结果 中,发现有15例检查结果 表示正常,2例患者出现栓塞病情并且得出患病血管位于主肺动脉,1例患者的血管栓塞位于肺左下部,剩余2例患者的血管栓塞位于肺右下部.进行肝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的6例中,3例显示结果 为正常,其中2例出现了肝动脉瘤,另外一例检测为肝癌,其他MSCTA检查结果 中,有1例患者为右髂总动脉瘤.结论 利用多层螺旋CT检查患者的血管情况,能够通过3D成像清楚的观察患者多部位的血管形态,还能够旋转成像多角度的观察,立体的显示出患者血管病灶状况,对临床手术治疗的具有极大的帮助.

    作者:陈涛 刊期: 2016年第3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临床观察

    由于支气管反应性的增高,导致分泌出太多的支气管粘膜、平滑肌痉挛,并且粘膜出现水肿,终造成支气管哮喘.并且这种现象会随着当下环境问题的突出而日益严重化,此病的反复发作会对患者的肺功能造成严重损伤,还可能会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基于此,本文将着重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临床观察,以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作者:赵鹏 刊期: 2016年第35期

  • 减轻外科患者术后疼痛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月来我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字发分为两组,对照组(n=33)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n=33)接受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48 h和72 h疼痛程度、术后72 h内镇痛药物使用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疼痛VAS评分为(4.17±1.24)分,对照组为(5.97±1.13)分(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48 h疼痛VAS评分为(3.59±0.87)分,对照组为(5.13±1.02)分(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72 h疼痛VAS评分为(3.01±0.96)分,对照组为(4.67±1.05)分(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72 h内镇痛药物使用率为60.61%,对照组为81.82%(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6.97%,对照组为84.85%(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对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辛玲 刊期: 2016年第35期

  • 联用美托洛尔和非洛地平治疗高血压的效果研究

    目的 探究分析美托洛尔与非洛地平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在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非洛地平治疗,对比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72.5%),且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美托洛尔联合非洛地平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显著,其舒张压和收缩压水平均表现较为稳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先义 刊期: 2016年第35期

  • 联用美托洛尔和非洛地平治疗高血压的效果研究

    目的 对比美托洛尔、非洛地平治疗高血压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社区内2015年1月~2016年9月就诊的7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研究组给予非洛地平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对照组经美托洛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比较两组的治疗有效率,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8.5%(31/35)显著高于对照组74.2%(26/35),且研究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也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美托洛尔,非洛地平治疗高血压可使患者获得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对高血压治疗效果更佳.

    作者:王冰心 刊期: 2016年第35期

  • 肝胃不和型胃脘痛选择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的效果

    目的 对肝胃不和型胃脘痛以疏肝健脾和胃法实施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胃脘痛(肝胃不和型)患者180例,分成2组,接受中医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的95例为中医组,接受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的85例为西医组,观察、对照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后,中医组症候积分明显较西医组低,且中医组治疗总有效率是95.8%,与西医组的80.0%对照明显较高(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以疏肝健脾和胃法对胃脘痛(肝胃不和型)实施治疗效果显著,可选用.

    作者:姜加 刊期: 2016年第35期

  • 神经内科患者焦虑与抑郁症状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析神经内科患者焦虑与抑郁症状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84例为研究资料,医护人员通过对患者住院期间出现的影响因素、抑郁及焦虑等情况的观察,并做好详细记录.结果 在本研究84例患者中,伴有抑郁病症患者20例,伴有焦虑病症患者46例,伴有抑郁及焦虑病症患者18例.就神经内科患者而言,不同因素条件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抑郁及焦虑病症,其中包括:家庭支持程度和生活自理能力、人格倾向和报销医疗费用方式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等,数据存在显著差异性.结论 神经内科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与焦虑表现,医护人员需通过对其影响因素分析,制定合理的护理及治疗方案,从而能加快患者恢复.

    作者:曲波 刊期: 2016年第35期

  • 硝苯地平与厄贝沙坦片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研究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两组,实验组40例患者行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片治疗,参照组40例患者行硝苯地平治疗.对比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情况.结果 组间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对比,实验组均优于参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血压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片治疗效果明显,更好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推行价值.

    作者:姜春丽 刊期: 2016年第35期

  • 老年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目的 对老年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点进行探讨以及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今后更好治疗老年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提供出一定的指导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9月我院诊治的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老年人患者33例进行回顾性探析分析,针对其发病特点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并观察其病症的终改善效果.结果 经过抗菌消炎、祛痰平喘、扩张冠状动脉、抗凝、利尿等对症干预治疗后,本组患者的显效率为57.58%,有效率为36.36%,无效率为6.06%.结论 老年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在临床上的病症表现及发病高危诱因较多,要根据老年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病症表现特点及发病因素进行确切诊断及有效干预治疗,降低其死亡率,以提高对预后生活质量的改善.

    作者:杨延志 刊期: 2016年第35期

  • 早发冠心病患者理想心血管健康评分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研究

    目的 通过对早发冠心病患者理想心血管健康评分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研究,以期加强早发冠心病患者的管理和预防.方法 样本选自包头市中心医院2015~2016年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脉CT患者,按照年龄分为早发冠心病组A组(男性≤55岁,女性≤65岁),晚发冠心病组B组(男性>55岁,女性>65岁).对入选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一般临床资料和理想心血管健康的收集.比较各组间一般临床资料、理想心血管健康因素和行为的特点以及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数量的变化,同时分析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理想心血管健康评分的关系.结果 (1)A组在吸烟、体重指数、健康饮食、体育锻炼达标情况不如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随着血管病变程度的加重,理想心血管健康评分、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颈总动脉斑块数量趋于严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A组中理想心血管健康评分低于B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总动脉斑块数量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理想心血管健康评分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的数量可以作为早发冠心病患者危险性评估的预测因子.

    作者:赵晋博;赵瑞平 刊期: 2016年第35期

  • 积极提前介入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恢复的效果分析

    目的 积极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恢复的效果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5年4月~2016年3月心肌梗死患者185例,随机分分为试验组92例和对照组9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术前介入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纠纷发生率、住院时间长短、死亡率等指标.结果 试验组的纠纷发生率显著降低,住院时间缩短,死亡率也明显降低.满意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我院心肌梗死患者185例进行分析,实施提前介入护理的患者纠纷发生率、死亡率、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显著降低,值得我院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刘军红 刊期: 2016年第35期

  • 补视法气管插管定位及其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急救工作中医生护士常用的重要抢救技术为气管插管术,这已经成为患有呼吸功能障碍和需要心肺复苏等危急重症患者的重要抢救措施之一,可以防止异物进入呼吸道、及时的吸出气管内的异物或分泌物,防止患者缺氧,能够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命安全.是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可视定位法能够使器官插管的位置准确而精准的定位,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对于医务人员的临床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康 刊期: 2016年第35期

  • 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分析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疗效价值.方法 选取70例均已临床确诊为高血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盲选平均分方法 将70例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并给予两组患者不同的治疗方法 ,研究组采用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对照组采用缬沙坦胶囊治疗,持续治疗三个月,并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经过持续三个月不同治疗方法 ,研究结束后,将对照组与研究组的治疗效果比较发现,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压更稳,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 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疗效价值显著,可以使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情况得到显著改善,值得临床上做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作者:宋艳秋 刊期: 2016年第35期

  • 结核性心包炎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及研究

    目的 分析研究结核性心包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结核性心包炎患者49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基本资料,了解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影像学诊断结果 ,分析其抗结核治疗后的预后效果.结果 30例ETBP患者经治疗后,24例好转(80.0%),6例发展为CTBP(20.0%);19例CTBP及6例由ETBP发展成的CTBP患者中,13例好转(52.0%),9例改善不明显(36.0%),3例死亡(12.0%).结论 早期发现、诊断、治疗结核性心包炎是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作者:梁峰 刊期: 2016年第35期

  •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和肽素测定的应用与结果分析

    目的 研究总结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和肽素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抽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为研究组对象,抽取相同时间来院体检人员100例为健康组对象,抽取其他疾病患者100例为其他疾病组对象,比较三组血清和肽素和肌钙蛋白Ⅰ含量.结果 研究组和肽素和肌钙蛋白Ⅰ显著高于健康组以及其他疾病组(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检测血清和肽素含量有利于临床确诊.

    作者:杨晓凤 刊期: 2016年第35期

  • 过渡期护理模式在儿科重症监护患儿中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过渡期护理模式在儿科重症监护室(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1月~2016年8月于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过渡到儿科普通病房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25例.给予对照组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过渡期护理模式.观察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重返PICU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重返PICU率、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等评估结果 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科重症监护PICU患儿应用过渡期护理模式利于促进其早日康复,降低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院内整体护理质量,临床普及价值高.

    作者:袁慧敏 刊期: 2016年第35期

  • 心血管合并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危险因素及对策研究

    目的 心血管合并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危险因素及对策研究.方法 对心血管合并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潜存的危险因素来源进行全面分析探讨,以及时有效地采取合理性的预防对策措施.结果 危险因素来源较包括患者自身因素、药品与设备因素、医源性因素、护患沟通因素、护理文书因素以及其他,而通过合理性的预防对策措施可大大降低安全隐患,提高整体安全护理的质量.结论 在心血管合并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危险因素较多,通过合理性、针对性的安全护理对策的实施干预,可极大降低风险的可能发生.

    作者:张艳丽 刊期: 2016年第35期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