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强;吴群峰;俞立新;董卫芹
目的 探讨个性化康复训练在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后患者康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自2013-03—2016-08行PFNA内固定治疗的3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根据术后X线片测得的顶尖距(TAD)分组,TAD>25 mm的17例为观察组,TAD≤25 mm的20例为对照组,术后均采取个性化康复训练.结果 37例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无切口感染、螺旋刀片切出股骨头、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观察组开始不完全负重时间、开始完全负重时间与对照组比明显更晚,术后3、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内固定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手术方法,术中确保TAD≤25 mm具有临床意义,但术后个性化康复训练同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程加峰;赵平;杨民;耿家金;张永强;张强;汪洋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2—2015-06手术治疗的142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75例(PFNA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67例(置换组).结果 142例均获得了18个月的随访.与PFNA组比较,置换组术后至下床时间更短,术后1周疼痛VAS评分更低,术后1、3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更高,但切口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与置换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切口小、术中出血少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但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更慢;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术后下床时间早、疼痛缓解快、早期髋关节功能良好等优点,但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较多.
作者:郑世雄;范超领;刘合亮;魏艳珍;冯尔宥;张怡元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理念指导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5-12在快速康复理念指导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20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119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89例.结果 本组术后32例输血(平均输血2.8 U),术后55例输蛋白.术中2例发现股骨近端劈裂骨折,采用钢丝环扎固定,术后4周开始部分负重行走.住院时间2~7 d,平均3.6 d.20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1.8(15~26)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平均91.3分,优176例,良28例,可4例,优良率为98.1%.结论 快速康复理念指导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优化围手术期治疗流程,减少治疗过程中的应激反应,可以有效缩短住院时间,降低输血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曾智敏;凌晶;陶崑;狄正林;章军辉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等速肌力训练在肱骨外科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自2016-01—2017-06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70例NeerⅡ~Ⅳ型肱骨外科颈骨折,35例术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35例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等速肌力训练(观察组).结果 70例均获得3个月以上随访,术后3个月肩关节疼痛消失,未出现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观察组术后3个月患肢前屈肌力、外展肌力、前屈角、外展角大于对照组,肩关节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后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等速肌力训练在肱骨外科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康复治疗中可取得积极的效果,其能使肩带肌在重复训练中提高肌力和耐力,避免出现关节粘连,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同时活动过程中对骨折端产生应力性刺激而促进骨折愈合.
作者:唐超;蒲兵兵;丁铃;叶建红;顾龙殿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枪式复位钳在AO-A1.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7-03采用PFNA治疗的14例AO-A1.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用枪式复位钳联合近端控制技术完成骨折复位并维持.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45~70 min,平均59.1 min;术中出血量50~100 ml,平均76.9 ml;住院时间5~9 d,平均6.6 d.1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4~28)个月.骨折均愈合良好,未出现内固定失效、髋内翻.末次随访按JOA髋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9例,良3例,可2例.结论 AO-A1.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中采用近端控制技术能够很好地完成复位,而采用枪式复位钳辅助复位并维持效果满意.
作者:姜刚强;张军;张亚弟;周龙;李东贞;庄云强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国产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5—2016-08诊治的62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30例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PFNA组),32例采用国产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InterTan组).比较2组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62例均获得随访,PFNA组随访时间平均18.5(12~48)个月,InterTan组随访时间平均16.2(12~36)个月.PFNA组在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优于InterTan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和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对于身体条件差或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为减少手术创伤,可优先选择PFNA内固定.
作者:张亚;李健华;蒋学军;刁天月;杨挺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改良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TLIF)联合Waveflex半刚性内固定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5-01采用改良TLIF联合Waveflex半刚性系统内固定治疗的24例下腰椎退行性疾病.结果 24例均完成至少2年的随访,末次随访时疗效按Stauffer-Coventry标准评定:优20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1.7%.术后疼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术后1年各指标较术后1周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2年各观察指标与术后1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L3、4及L4、5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TLIF联合Waveflex半刚性系统内固定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安全、有效,保留邻近节段的运动功能,可延缓邻近节段退变,但是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作者:韩猛;刘磊;马超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桡神经浅支联合骨膜阻滞麻醉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桡骨远端骨折无痛手法复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自2016-09—2017-09就诊的122例桡骨远端骨折,62例在桡神经浅支联合桡骨近端骨膜阻滞麻醉下行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观察组),60例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对照组).结果 12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6±1.8)个月.观察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2例出现头晕.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良好.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后疼痛VAS评分、一次复位成功率、治疗后8周腕关节功能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桡神经浅支联合桡骨近端骨膜阻滞麻醉操作简单,操作时间短,麻醉效果可靠,并且经济实用,可在骨科急诊桡骨远端骨折无痛手法复位时推广应用.
作者:赵达锋;冯进益;陈艺敏;林晓毅;刘复安;游戊己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内陷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2—2015-01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32例(32髋)髋臼内陷症,术中采取打压植骨方法对髋臼进行重建,24例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8例采用骨水泥型假体.结果 3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7(2.1~7.2)年.术后复查骨盆X线片显示植骨与髋臼融合满意,假体无松动、下沉,无髋臼再次内陷.末次随访时髋关节活动度为200°~290°(240.2±20.2)°,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86~98(91.5±4.5)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内陷症可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良好髋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早期疗效满意.
作者:易国良;陈志伟;戴祝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后路单运动单元与双运动单元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01—2016-01诊治的62例胸腰段脊柱骨折,采用单运动单元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2例(观察组),采用双运动单元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0例(对照组).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d及术后1年ODI指数,以及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Cobb角.结果 6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12~18)个月.2组术后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切口长度更短,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3 d及术后1年ODI指数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伤椎单运动单元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固定节段少、创伤小,术后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小,同时又可提供与短节段固定相当的稳定性,疗效满意.
作者:张恩丰;涂来勇;依力哈木;买尔旦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2—2016-02诊治的65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行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38例(观察组),行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27例(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术后JOA评分、NDI指数、疼痛VAS评分、Cobb C角、Cobb S角、椎间高度,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情况及异位骨化发生率.结果 6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2(12~16)个月.观察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异位骨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6、12个月JOA评分、NDI指数、疼痛VAS评分、Cobb C角、椎间高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6个月Cobb S角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12个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与传统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手术效果相当,但能够明显减少术后吞咽困难等不适症状,大限度延缓邻近节段椎体异位骨化发生,且操作相对简单.
作者:冷华平;段永壮;李宽宽;钱华兵 刊期: 2018年第05期
股骨干骨折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的优点在于微创操作、固定稳定,可以让患者更早地进行功能锻炼.但文献报道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可高达6.3%~12.5%.笔者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6-01 采用外侧附加锁定加压钢板联合自体骨植骨治疗10 例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效果确切,报道如下.
作者:王亭皓;王华民;张旭辉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01—2016-12诊治的36例儿童股骨颈骨折,12例采用非手术治疗(非手术组),24例采用手术治疗(手术组).非手术组行皮牵引及髋人字石膏外固定,手术组行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结果 3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0.8(8~24)个月.手术组术后骨折复位质量参照Haidukewych等标准评定:优20例,良3例,可1例.末次随访时采用Ratliff标准评定疗效,手术组疗效明显优于非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手术组9例出现并发症,手术组4例出现并发症;手术组并发症少于非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非手术治疗相比,手术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更好、并发症更少.因此建议优先选择手术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以获得良好的预后.
作者:孟祥栋;张宗武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胶原蛋白海绵与明胶海绵预防腰椎管狭窄术后脑脊液漏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6—2017-03行腰椎后路单节段棘突间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40例腰椎管狭窄症,术中硬脊膜撕裂无法直接缝合,20例用胶原蛋白海绵预防脑脊液漏(胶原蛋白海绵组),20例用明胶海绵预防脑脊液漏(明胶海绵组).结果 住院期间所有患者没有出现头痛、恶心、头晕、颈抵抗、切口不愈合、切口感染、血肿、神经症状加重等并发症.术后1周内、3个月、6个月、9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内固定位置良好,原有神经症状明显改善,均未发现切口周围异常征象.与明胶海绵组相比,胶原蛋白海绵组术后总引流量更小,总引流时间更短,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胶原蛋白海绵联合含肾上腺素的脑科棉片覆盖可大程度封堵术中无法缝合的硬膜损伤,减少术区创面渗血,预防术后脑脊液漏的效果更好.
作者:林绪超;徐皓;姚晓东;李金泉;孙则干;黄青松;邹开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利多卡因关节腔内注射麻醉改良Milch法复位肩胛盂下脱位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6-05采用利多卡因关节腔内注射麻醉改良Milch法复位52例肩胛盂下脱位.结果 本组均一次复位成功,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症状.5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6(3~8)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Constant评分标准对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优48例,良2例,可2例.8例肱骨大结节骨折无移位,行非手术治疗,肩关节功能恢复优.4例肱骨大结节骨折移位明显,内固定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良2例,恢复可2例.结论 利多卡因关节腔内注射麻醉改良Milch法复位肩胛盂下脱位操作简单、复位成功率高、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学强;吴群峰;俞立新;董卫芹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人工椎板与医用防粘连膜在预防脊柱后路术后椎管内瘢痕粘连的效果.方法 纳入自2013-06—2015-06手术治疗的20例L2椎体爆裂骨折,术中均切除L2椎板减压,观察组(10例)术中置入n-HA/PA66复合人工椎板预防术后椎管内瘢痕粘连,对照组(10例)术中置入医用防粘连膜预防术后椎管内瘢痕粘连.结果 20例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并且获得至少24周有效随访.术后第1周CT显示所有患者L1~3椎管面积及L2椎管矢状径均已恢复,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24周,观察组L1~3椎管面积及L2椎管矢状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后取内固定术中观察组未发现瘢痕组织与硬膜囊粘连,对照组6例出现不同程度瘢痕增生(Rydell分级:Ⅰ级2例,Ⅱ级3例,Ⅲ级1例).结论 n-HA/PA66复合人工椎板预防椎板切除术后椎管内瘢痕粘连的效果比医用防粘连膜更好.
作者:刘洪;唐长友;陈善斌;凌旻;李浩波;周贤超;贺建军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总结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7-05采用PTED手术治疗的19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及JOA评分,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19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7(3~33)个月.术后疼痛VAS评分、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9例(4.6%)出现并发症,3例术中出现并发症(硬脊膜撕裂1例,术中出血1例,脊髓高压症1例),3例术后早期出现并发症(椎间隙感染1例,残余髓核未摘除干净2例),术后中长期并发症3例(于PTED术后6、7、10个月L4、5左侧椎间盘突出复发).结论 PTED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术者的经验、术前准备、术后康复锻炼等因素有关,而且PTED并不适用于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合并较严重终板炎患者.
作者:刘盾;胡冰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中的复位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6-01采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的25例骨折较难复位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总结通过各种工具辅助复位的操作技巧.结果 25例均闭合复位成功,顺利置入PFNA主钉,手术时间平均61.5 min.2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3~18)个月.末次随访时疗效采用Kuderna改良Merle D'Aubigne评分标准评定:优17例,良5例,可3例.结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中对于较难闭合复位的骨折,可以通过各种工具辅助复位,必要时可以通过置入螺旋刀片处的小切口进行复位,对于复杂、粉碎骨折、移位,可以视情况同时使用多种方法闭合复位.
作者:闫军;孙成良;周劲松;胡波;李雷;陶铁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采用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6-06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32例髋臼骨折,16例采用改良Stoppa入路(观察组),16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对照组).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以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3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8~25)个月.观察组切口长度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引流量、住院时间、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Stoppa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但改良Stoppa入路手术切口小,软组织损伤少,显露良好,能直视四边体骨折,骨折复位质量可靠.
作者:黄勇明;何武兵;许志贤;张旭鸣;许玮;高翔;蔡鸿儒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常规经皮椎弓根钉和新型强力复位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9—2016-06诊治的66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采用常规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2例(常规组),采用新型强力复位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4例(新型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时腰痛VAS评分,以及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结果 6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6(12~27)个月.常规组与新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腰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与新型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均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但新型强力复位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在恢复伤椎高度及改善后凸畸形方面更具有优势.
作者:昌震;郝定均;胡雄科;杨明;尹新华;王晓东;赵勤鹏 刊期: 201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