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胶原蛋白海绵与明胶海绵预防腰椎管狭窄症术后脑脊液漏的效果比较

林绪超;徐皓;姚晓东;李金泉;孙则干;黄青松;邹开伟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症, 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 胶原蛋白海绵, 明胶海绵, 脑脊液漏
摘要:目的 比较胶原蛋白海绵与明胶海绵预防腰椎管狭窄术后脑脊液漏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6—2017-03行腰椎后路单节段棘突间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40例腰椎管狭窄症,术中硬脊膜撕裂无法直接缝合,20例用胶原蛋白海绵预防脑脊液漏(胶原蛋白海绵组),20例用明胶海绵预防脑脊液漏(明胶海绵组).结果 住院期间所有患者没有出现头痛、恶心、头晕、颈抵抗、切口不愈合、切口感染、血肿、神经症状加重等并发症.术后1周内、3个月、6个月、9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内固定位置良好,原有神经症状明显改善,均未发现切口周围异常征象.与明胶海绵组相比,胶原蛋白海绵组术后总引流量更小,总引流时间更短,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胶原蛋白海绵联合含肾上腺素的脑科棉片覆盖可大程度封堵术中无法缝合的硬膜损伤,减少术区创面渗血,预防术后脑脊液漏的效果更好.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相关文献
  • 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01—2016-12诊治的36例儿童股骨颈骨折,12例采用非手术治疗(非手术组),24例采用手术治疗(手术组).非手术组行皮牵引及髋人字石膏外固定,手术组行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结果 3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0.8(8~24)个月.手术组术后骨折复位质量参照Haidukewych等标准评定:优20例,良3例,可1例.末次随访时采用Ratliff标准评定疗效,手术组疗效明显优于非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手术组9例出现并发症,手术组4例出现并发症;手术组并发症少于非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非手术治疗相比,手术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更好、并发症更少.因此建议优先选择手术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以获得良好的预后.

    作者:孟祥栋;张宗武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侧后方入路与经椎板间隙入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 比较经侧后方入路与经椎板间隙入路行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6—2016-06诊治的78例腰椎管狭窄症,39例经侧后方入路行椎间孔镜微创手术(侧后方组),39例经椎板间隙入路行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椎板间隙组).结果 7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5(4~18)个月.侧后方组与椎板间隙组术后3 d疼痛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3 d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以及末次随访时腰椎功能MacNa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侧后方入路与经椎板间隙入路行椎间孔镜微创手术均可有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起到缓解腰部疼痛、解除腰椎运动功能障碍的作用,但选择何种手术入路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作者:胡日鹤;钟华;王智运;谢发钦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中闭合复位技巧

    目的 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中的复位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6-01采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的25例骨折较难复位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总结通过各种工具辅助复位的操作技巧.结果 25例均闭合复位成功,顺利置入PFNA主钉,手术时间平均61.5 min.2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3~18)个月.末次随访时疗效采用Kuderna改良Merle D'Aubigne评分标准评定:优17例,良5例,可3例.结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中对于较难闭合复位的骨折,可以通过各种工具辅助复位,必要时可以通过置入螺旋刀片处的小切口进行复位,对于复杂、粉碎骨折、移位,可以视情况同时使用多种方法闭合复位.

    作者:闫军;孙成良;周劲松;胡波;李雷;陶铁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加长型PFNA联合线缆环扎内固定治疗极不稳定股骨粗隆下骨折

    目的 探讨采用加长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联合线缆环扎内固定治疗极不稳定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2—2016-04诊治的21例极不稳定股骨粗隆下骨折,在牵引床牵引下手术,先行股骨粗隆下骨折切开复位并用1~3股线缆对骨折环扎固定,然后用加长型PFNA髓内固定.结果 2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12~2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6(12~20)周.随访期间无内固定失效、骨折延迟愈合或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所有患者患肢功能状况恢复至伤前水平,患肢THRS评分平均52(47~64)分.结论 对于极不稳定股骨粗隆下骨折,线缆环扎固定可有效提高加长型PFNA内固定的稳定性,而且对骨膜血运无不良影响.

    作者:叶伟雄;陈瑞光;李爱国;梁伟国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空心钉附加内侧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青壮年非头下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空心钉附加内侧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青壮年非头下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6-01采用有限切开复位空心钉附加内侧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的16例青壮年非头下型股骨颈骨折,通过前侧阔筋膜张肌及缝匠肌间隙入路放置股骨颈内侧支撑钢板.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为36~73 min,平均55 min;术中失血量为100~300 ml,平均118 ml.术后DR片显示16例骨折均达到GardenⅠ级解剖复位.1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6~18)个月.末次随访时内固定在位,骨折均愈合良好,未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标准评定:优15例,良1例.结论 前侧直接入路有限切开复位空心钉附加内侧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青壮年非头下型股骨颈骨折可行、有效,可明显降低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

    作者:丁强;孙楠;吴非燃;王孝辉;孙永强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射频消融联合小针刀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联合小针刀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6—2016-12采用射频消融联合小针刀治疗的40例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术后直腿抬高试验均为阴性.本组手术时间40~75 min,平均55 min.住院时间7~14 d,平均10 d.4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8.6(6~10)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由术前(8.2±1.4)分降至(1.5±1.4)分;疗效采用JOA评分标准评定:优24例,良12例,可4例,优良率90.0%.结论 射频消融联合小针刀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充分发挥小针刀与射频消融各自的优势,通过松解椎管外组织、椎管内组织以降低椎间盘内压力,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创伤小、风险低.

    作者:陈晓君;连爱谦;张伟;汤培;樊志强;吴小宝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髋臼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采用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6-06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32例髋臼骨折,16例采用改良Stoppa入路(观察组),16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对照组).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以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3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8~25)个月.观察组切口长度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引流量、住院时间、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Stoppa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但改良Stoppa入路手术切口小,软组织损伤少,显露良好,能直视四边体骨折,骨折复位质量可靠.

    作者:黄勇明;何武兵;许志贤;张旭鸣;许玮;高翔;蔡鸿儒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PFNA与国产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国产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5—2016-08诊治的62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30例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PFNA组),32例采用国产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InterTan组).比较2组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62例均获得随访,PFNA组随访时间平均18.5(12~48)个月,InterTan组随访时间平均16.2(12~36)个月.PFNA组在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优于InterTan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和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对于身体条件差或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为减少手术创伤,可优先选择PFNA内固定.

    作者:张亚;李健华;蒋学军;刁天月;杨挺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基础疾病严重程度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基础疾病严重程度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01—2014-12采用手术治疗且年龄>75岁的7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根据术前基础疾病严重程度和各项检查结果进行评估并分组:高度危险组15例,中度危险组27例,轻度危险组28例.28例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15例采用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内固定,15例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12例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果 7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50.5(24~107)个月.高度危险组死亡率高于中度危险组和轻度危险组,高度危险组可生活自理例数、髋关节功能恢复至伤前水平例数少于中度危险组和轻度危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积极手术治疗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术前合并的基础疾病越严重,手术治疗的预后更差.

    作者:戴守达;陈刚;周正顺;张洪思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利多卡因关节腔内注射麻醉下改良Milch法复位肩胛盂下脱位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利多卡因关节腔内注射麻醉改良Milch法复位肩胛盂下脱位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6-05采用利多卡因关节腔内注射麻醉改良Milch法复位52例肩胛盂下脱位.结果 本组均一次复位成功,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症状.5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6(3~8)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Constant评分标准对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优48例,良2例,可2例.8例肱骨大结节骨折无移位,行非手术治疗,肩关节功能恢复优.4例肱骨大结节骨折移位明显,内固定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良2例,恢复可2例.结论 利多卡因关节腔内注射麻醉改良Milch法复位肩胛盂下脱位操作简单、复位成功率高、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学强;吴群峰;俞立新;董卫芹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在非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在非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5—2016-12诊治的58例非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采用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进行责任椎间盘定位,29例采用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PELD)治疗,29例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比较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及ODI指数.结果 PELD组27例获得随访,MIS-TLIF组2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3~18)个月.PELD组与MIS-TLIF组术后3 d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且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后3 d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作为一种辅助性诊断方法,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可靠,能弥补CT、MRI等影像学检查的不足,为多节段非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提供精确的定位诊断,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有限却有效的微创减压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常献;任中武;刘长利;韩敦鑫;王建民;刘勇君;姜圣洋;尹龙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内陷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内陷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2—2015-01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32例(32髋)髋臼内陷症,术中采取打压植骨方法对髋臼进行重建,24例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8例采用骨水泥型假体.结果 3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7(2.1~7.2)年.术后复查骨盆X线片显示植骨与髋臼融合满意,假体无松动、下沉,无髋臼再次内陷.末次随访时髋关节活动度为200°~290°(240.2±20.2)°,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86~98(91.5±4.5)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内陷症可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良好髋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早期疗效满意.

    作者:易国良;陈志伟;戴祝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新型与常规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比较

    目的 比较常规经皮椎弓根钉和新型强力复位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9—2016-06诊治的66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采用常规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2例(常规组),采用新型强力复位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4例(新型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时腰痛VAS评分,以及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结果 6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6(12~27)个月.常规组与新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腰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与新型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均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但新型强力复位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在恢复伤椎高度及改善后凸畸形方面更具有优势.

    作者:昌震;郝定均;胡雄科;杨明;尹新华;王晓东;赵勤鹏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AO-A2.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导针改良置入方法

    目的 介绍AO-A2.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中导针置入的新方法.方法 纳入自2012-06—2017-04行PFNA内固定的48例AO-A2.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观察组24例术中借用髓内钉找到骨折远端髓腔后再置入导针,而对照组24例采用常规方法置入导针.结果 观察组骨折闭合复位较满意,透视次数减少,没有另作小切口辅助复位,导针均顺利置入.对照组3例导针置入困难,另作切口辅助复位后导针置入骨折远端髓腔.观察组导针置入时间较对照组短,导针置入过程出血量较对照组少,透视次数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可借用髓内钉寻找骨折远端髓腔,然后通过髓内钉中心孔可顺利置入导针.

    作者:李诗;耿玲;林景波;陈志刚;何土东;李广森;夏汗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骨填充网袋灌注骨水泥治疗Kümmell病的效果观察

    目的 比较骨填充网袋灌注骨水泥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自2014-03—2016-05无神经损伤症状的44例Kümmell病,观察组22例采用骨填充网袋灌注骨水泥治疗,对照组22例采用PKP治疗.比较2组术前、术后3 d、末次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以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 4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3.57±7.37)个月.观察组无骨水泥渗漏发生,对照组4例出现骨水泥渗漏;观察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3 d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各指标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 d、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填充网袋灌注骨水泥治疗Kümmell病可快速缓解患者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并且可有效降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

    作者:王献宇;陈宗雄;钟水林;韩海;陈厚坪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外侧附加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

    股骨干骨折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的优点在于微创操作、固定稳定,可以让患者更早地进行功能锻炼.但文献报道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可高达6.3%~12.5%.笔者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6-01 采用外侧附加锁定加压钢板联合自体骨植骨治疗10 例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效果确切,报道如下.

    作者:王亭皓;王华民;张旭辉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胶原蛋白海绵与明胶海绵预防腰椎管狭窄症术后脑脊液漏的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胶原蛋白海绵与明胶海绵预防腰椎管狭窄术后脑脊液漏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6—2017-03行腰椎后路单节段棘突间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40例腰椎管狭窄症,术中硬脊膜撕裂无法直接缝合,20例用胶原蛋白海绵预防脑脊液漏(胶原蛋白海绵组),20例用明胶海绵预防脑脊液漏(明胶海绵组).结果 住院期间所有患者没有出现头痛、恶心、头晕、颈抵抗、切口不愈合、切口感染、血肿、神经症状加重等并发症.术后1周内、3个月、6个月、9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内固定位置良好,原有神经症状明显改善,均未发现切口周围异常征象.与明胶海绵组相比,胶原蛋白海绵组术后总引流量更小,总引流时间更短,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胶原蛋白海绵联合含肾上腺素的脑科棉片覆盖可大程度封堵术中无法缝合的硬膜损伤,减少术区创面渗血,预防术后脑脊液漏的效果更好.

    作者:林绪超;徐皓;姚晓东;李金泉;孙则干;黄青松;邹开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老年髋部手术两种切口缝合方法的比较

    目的 比较切口内逐层连续缝合与切口内逐层间断缝合在老年髋部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纳入自2014-01—2017-03完成的158例髋部手术,将患者按手术单双日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81例)切口内逐层连续缝合,再行皮内缝合;对照组(77例)切口内逐层间断缝合,后丝线间断缝合.结果 观察组切口缝合时间为(8.5±1.2)min,对照组为(13.4±2.5)min.观察组术后切口渗血(5.2±2.0)ml,对照组为(25.8±5.4)ml.观察组术后至下床时间为(2.8±1.5)d,对照组为(5.6±2.3)d.观察组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明显切口瘢痕;对照组72例切口一期愈合,4例出现线结反应,1例浅表切口感染,4例瘢痕明显.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切口缝合时间更短、术后切口渗血量更少、术后至下床时间更短、切口一期愈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髋部手术切口采用可吸收线皮内及皮下连续严密缝合后愈合良好,可降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术后患者尽早康复.

    作者:何森荣;罗刚;施华军;甘伟伟;谢贵杰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快速康复理念指导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早期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理念指导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5-12在快速康复理念指导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20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119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89例.结果 本组术后32例输血(平均输血2.8 U),术后55例输蛋白.术中2例发现股骨近端劈裂骨折,采用钢丝环扎固定,术后4周开始部分负重行走.住院时间2~7 d,平均3.6 d.20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1.8(15~26)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平均91.3分,优176例,良28例,可4例,优良率为98.1%.结论 快速康复理念指导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优化围手术期治疗流程,减少治疗过程中的应激反应,可以有效缩短住院时间,降低输血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曾智敏;凌晶;陶崑;狄正林;章军辉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MSCT与MRI在脊柱结核病灶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和MRI检查在脊柱结核病灶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2—2017-06采用MSCT平扫、MSCT重建和MRI检查的43例脊柱结核,并对MSCT平扫、MSCT重建及MRI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MSCT重建诊断脊柱结核的敏感性高于MSCT平扫,且MRI诊断敏感性高于MSCT重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死骨形成、椎间隙改变、椎间盘改变、脓肿及软组织钙化、椎旁脓肿、椎管及软组织受累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椎体破坏、腰大肌脓肿方面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在早期诊断椎体及软组织受累、椎间盘改变、椎管改变及椎旁脓肿时具有明显的优势.对死骨形成、骨硬化、软组织及脓肿钙化进行判断时,MSCT平扫及MSCT重建较MRI更有优势.

    作者:范小涛;蒋康平;彭建波 刊期: 2018年第05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管: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