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李健华;蒋学军;刁天月;杨挺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和MRI检查在脊柱结核病灶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2—2017-06采用MSCT平扫、MSCT重建和MRI检查的43例脊柱结核,并对MSCT平扫、MSCT重建及MRI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MSCT重建诊断脊柱结核的敏感性高于MSCT平扫,且MRI诊断敏感性高于MSCT重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死骨形成、椎间隙改变、椎间盘改变、脓肿及软组织钙化、椎旁脓肿、椎管及软组织受累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椎体破坏、腰大肌脓肿方面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在早期诊断椎体及软组织受累、椎间盘改变、椎管改变及椎旁脓肿时具有明显的优势.对死骨形成、骨硬化、软组织及脓肿钙化进行判断时,MSCT平扫及MSCT重建较MRI更有优势.
作者:范小涛;蒋康平;彭建波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胶原蛋白海绵与明胶海绵预防腰椎管狭窄术后脑脊液漏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6—2017-03行腰椎后路单节段棘突间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40例腰椎管狭窄症,术中硬脊膜撕裂无法直接缝合,20例用胶原蛋白海绵预防脑脊液漏(胶原蛋白海绵组),20例用明胶海绵预防脑脊液漏(明胶海绵组).结果 住院期间所有患者没有出现头痛、恶心、头晕、颈抵抗、切口不愈合、切口感染、血肿、神经症状加重等并发症.术后1周内、3个月、6个月、9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内固定位置良好,原有神经症状明显改善,均未发现切口周围异常征象.与明胶海绵组相比,胶原蛋白海绵组术后总引流量更小,总引流时间更短,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胶原蛋白海绵联合含肾上腺素的脑科棉片覆盖可大程度封堵术中无法缝合的硬膜损伤,减少术区创面渗血,预防术后脑脊液漏的效果更好.
作者:林绪超;徐皓;姚晓东;李金泉;孙则干;黄青松;邹开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骨填充网袋灌注骨水泥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自2014-03—2016-05无神经损伤症状的44例Kümmell病,观察组22例采用骨填充网袋灌注骨水泥治疗,对照组22例采用PKP治疗.比较2组术前、术后3 d、末次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以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 4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3.57±7.37)个月.观察组无骨水泥渗漏发生,对照组4例出现骨水泥渗漏;观察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3 d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各指标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 d、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填充网袋灌注骨水泥治疗Kümmell病可快速缓解患者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并且可有效降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
作者:王献宇;陈宗雄;钟水林;韩海;陈厚坪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国产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5—2016-08诊治的62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30例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PFNA组),32例采用国产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InterTan组).比较2组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62例均获得随访,PFNA组随访时间平均18.5(12~48)个月,InterTan组随访时间平均16.2(12~36)个月.PFNA组在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优于InterTan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和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对于身体条件差或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为减少手术创伤,可优先选择PFNA内固定.
作者:张亚;李健华;蒋学军;刁天月;杨挺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中的复位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6-01采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的25例骨折较难复位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总结通过各种工具辅助复位的操作技巧.结果 25例均闭合复位成功,顺利置入PFNA主钉,手术时间平均61.5 min.2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3~18)个月.末次随访时疗效采用Kuderna改良Merle D'Aubigne评分标准评定:优17例,良5例,可3例.结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中对于较难闭合复位的骨折,可以通过各种工具辅助复位,必要时可以通过置入螺旋刀片处的小切口进行复位,对于复杂、粉碎骨折、移位,可以视情况同时使用多种方法闭合复位.
作者:闫军;孙成良;周劲松;胡波;李雷;陶铁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后路单运动单元与双运动单元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01—2016-01诊治的62例胸腰段脊柱骨折,采用单运动单元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2例(观察组),采用双运动单元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0例(对照组).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d及术后1年ODI指数,以及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Cobb角.结果 6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12~18)个月.2组术后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切口长度更短,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3 d及术后1年ODI指数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伤椎单运动单元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固定节段少、创伤小,术后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小,同时又可提供与短节段固定相当的稳定性,疗效满意.
作者:张恩丰;涂来勇;依力哈木;买尔旦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总结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7-05采用PTED手术治疗的19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及JOA评分,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19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7(3~33)个月.术后疼痛VAS评分、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9例(4.6%)出现并发症,3例术中出现并发症(硬脊膜撕裂1例,术中出血1例,脊髓高压症1例),3例术后早期出现并发症(椎间隙感染1例,残余髓核未摘除干净2例),术后中长期并发症3例(于PTED术后6、7、10个月L4、5左侧椎间盘突出复发).结论 PTED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术者的经验、术前准备、术后康复锻炼等因素有关,而且PTED并不适用于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合并较严重终板炎患者.
作者:刘盾;胡冰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基础疾病严重程度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01—2014-12采用手术治疗且年龄>75岁的7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根据术前基础疾病严重程度和各项检查结果进行评估并分组:高度危险组15例,中度危险组27例,轻度危险组28例.28例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15例采用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内固定,15例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12例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果 7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50.5(24~107)个月.高度危险组死亡率高于中度危险组和轻度危险组,高度危险组可生活自理例数、髋关节功能恢复至伤前水平例数少于中度危险组和轻度危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积极手术治疗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术前合并的基础疾病越严重,手术治疗的预后更差.
作者:戴守达;陈刚;周正顺;张洪思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椎体间非结构性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的效果及对T淋巴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 纳入自2012-01—2016-01诊治的60例腰椎结核,均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2~4周,待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后行手术治疗.30例采用椎体间非结构性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30例采用椎体间结构性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结果 6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3(1~6)个月.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植骨融合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外周血免疫细胞CD3+、CD4+水平及CD4+/CD8+比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体间非结构性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能缩短手术时间及植骨融合时间,明显缓解疼痛,提高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范洪伟;邓春荣;郭鑫;刘勇;宋善新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介绍AO-A2.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中导针置入的新方法.方法 纳入自2012-06—2017-04行PFNA内固定的48例AO-A2.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观察组24例术中借用髓内钉找到骨折远端髓腔后再置入导针,而对照组24例采用常规方法置入导针.结果 观察组骨折闭合复位较满意,透视次数减少,没有另作小切口辅助复位,导针均顺利置入.对照组3例导针置入困难,另作切口辅助复位后导针置入骨折远端髓腔.观察组导针置入时间较对照组短,导针置入过程出血量较对照组少,透视次数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可借用髓内钉寻找骨折远端髓腔,然后通过髓内钉中心孔可顺利置入导针.
作者:李诗;耿玲;林景波;陈志刚;何土东;李广森;夏汗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等速肌力训练在肱骨外科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自2016-01—2017-06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70例NeerⅡ~Ⅳ型肱骨外科颈骨折,35例术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35例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等速肌力训练(观察组).结果 70例均获得3个月以上随访,术后3个月肩关节疼痛消失,未出现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观察组术后3个月患肢前屈肌力、外展肌力、前屈角、外展角大于对照组,肩关节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后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等速肌力训练在肱骨外科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康复治疗中可取得积极的效果,其能使肩带肌在重复训练中提高肌力和耐力,避免出现关节粘连,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同时活动过程中对骨折端产生应力性刺激而促进骨折愈合.
作者:唐超;蒲兵兵;丁铃;叶建红;顾龙殿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C2穹顶减压法治疗累及C2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6-06采用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C2穹顶减压法治疗的11例累及C2后纵韧带骨化症.末次随访时采用JOA评分(17分法)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1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7.8(13~29)个月.1例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1例术后出现颈椎轴性疼痛,经对症处理后痊愈.大部分患者四肢麻木、行走不稳症状都得到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为(10.09±1.38)分,末次随访时为(14.13±1.29)分.疗效采用JOA评分标准评定:优4例,良5例,可2例.结论 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C2穹顶减压法治疗累及C2的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操作简单,短期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徐永辉;杨冬松;侯秀伟;胡军华;吴广良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经侧后方入路与经椎板间隙入路行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6—2016-06诊治的78例腰椎管狭窄症,39例经侧后方入路行椎间孔镜微创手术(侧后方组),39例经椎板间隙入路行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椎板间隙组).结果 7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5(4~18)个月.侧后方组与椎板间隙组术后3 d疼痛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3 d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以及末次随访时腰椎功能MacNa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侧后方入路与经椎板间隙入路行椎间孔镜微创手术均可有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起到缓解腰部疼痛、解除腰椎运动功能障碍的作用,但选择何种手术入路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作者:胡日鹤;钟华;王智运;谢发钦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改良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TLIF)联合Waveflex半刚性内固定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5-01采用改良TLIF联合Waveflex半刚性系统内固定治疗的24例下腰椎退行性疾病.结果 24例均完成至少2年的随访,末次随访时疗效按Stauffer-Coventry标准评定:优20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1.7%.术后疼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术后1年各指标较术后1周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2年各观察指标与术后1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L3、4及L4、5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TLIF联合Waveflex半刚性系统内固定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安全、有效,保留邻近节段的运动功能,可延缓邻近节段退变,但是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作者:韩猛;刘磊;马超 刊期: 2018年第05期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指颈椎间盘退变后不同程度突出压迫相应节段神经根或(和)颈脊髓,导致上肢放射性痛、麻木、肌力减弱、下肢步行不稳等症状,经规范非手术治疗无效后需要进行子术治疗.随着脊柱内镜特别是颈椎内镜技术的进步,经皮内镜颈椎间盘切除术(PECD) 可通过完全的经皮入路来达到内镜下颈椎间盘的减压,其子术适应证主要是针对于合并神经症状的软性突出导致的颈椎间盘突出症,可分为前路PECD[1] 和后路PECD[2] .手术人路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前路手术适用于压迫颈脊髓边缘以内的中央或旁中央突出,而后路手术适用于压迫颈脊髓边缘以外的侧方突出.笔者就PECD 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报道如下.
作者:冯绍平;许立臣;王文刚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2—2016-02诊治的65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行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38例(观察组),行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27例(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术后JOA评分、NDI指数、疼痛VAS评分、Cobb C角、Cobb S角、椎间高度,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情况及异位骨化发生率.结果 6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2(12~16)个月.观察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异位骨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6、12个月JOA评分、NDI指数、疼痛VAS评分、Cobb C角、椎间高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6个月Cobb S角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12个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与传统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手术效果相当,但能够明显减少术后吞咽困难等不适症状,大限度延缓邻近节段椎体异位骨化发生,且操作相对简单.
作者:冷华平;段永壮;李宽宽;钱华兵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内陷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2—2015-01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32例(32髋)髋臼内陷症,术中采取打压植骨方法对髋臼进行重建,24例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8例采用骨水泥型假体.结果 3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7(2.1~7.2)年.术后复查骨盆X线片显示植骨与髋臼融合满意,假体无松动、下沉,无髋臼再次内陷.末次随访时髋关节活动度为200°~290°(240.2±20.2)°,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86~98(91.5±4.5)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内陷症可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良好髋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早期疗效满意.
作者:易国良;陈志伟;戴祝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髋关节中心骨折脱位合并Morel-Lavallée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6—2016-10采用单纯负压吸引联合内固定一期手术治疗的5例髋关节中心骨折脱位合并Morel-Lavallée损伤,髋臼粉碎性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期均出现不同程度皮肤坏死,创面清创后间断缝合或游离植皮修复.结果 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7.8(4~16)个月.Morel-Lavallée损伤均于术后32~50 d痊愈,平均40 d.创面均愈合,无深部感染发生.髋臼骨折骨性愈合良好,X线片显示骨折均于术后6个月愈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良1例,可4例.结论 对于髋关节中心骨折脱位合并Morel-Lavallée损伤,单纯引流管负压吸引治疗Morel-Lavallée损伤可确保一期切开复位股骨头脱位并髋臼骨折内固定的手术时机和切口安全,但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严重受损,致残率高.
作者:李广章;蒋召芹;刘志新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采用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6-06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32例髋臼骨折,16例采用改良Stoppa入路(观察组),16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对照组).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以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3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8~25)个月.观察组切口长度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引流量、住院时间、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Stoppa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但改良Stoppa入路手术切口小,软组织损伤少,显露良好,能直视四边体骨折,骨折复位质量可靠.
作者:黄勇明;何武兵;许志贤;张旭鸣;许玮;高翔;蔡鸿儒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01—2016-12诊治的36例儿童股骨颈骨折,12例采用非手术治疗(非手术组),24例采用手术治疗(手术组).非手术组行皮牵引及髋人字石膏外固定,手术组行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结果 3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0.8(8~24)个月.手术组术后骨折复位质量参照Haidukewych等标准评定:优20例,良3例,可1例.末次随访时采用Ratliff标准评定疗效,手术组疗效明显优于非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手术组9例出现并发症,手术组4例出现并发症;手术组并发症少于非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非手术治疗相比,手术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更好、并发症更少.因此建议优先选择手术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以获得良好的预后.
作者:孟祥栋;张宗武 刊期: 201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