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立功;明立山;明立阳;王慧;乔玉;王自方
目的 从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椎间高度丢失及并发症等方面分析比较颈椎前路动力性与限制性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2006年7月-2007年12月手术治疗颈椎病79例,随机性应用动力性钛板38例(A组),限制性钛板41例(B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病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在术后第1天、4周、8周、12周、6 个月、12个月时复查X线片.结果 平均随访15.5个月(12~18个月),所有患者JOA评分、椎间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椎间高度丢失较多(以双节段明显),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术后12周时植骨融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术后6、12个月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临床疗效及椎间高度丢失方面,动力性固定与限制性固定相比无明显差异.动力性固定系统在术后近期(3个月内)的植骨融合率较限制性固定系统高,但终植骨融合率无差异.
作者:杨杰;贾长青;刘瑞端;梁峰;付勤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寒冷干燥环境下肢体枪伤骨折后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为临床救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30只羊分成常温和低温组,一侧后肢胫骨枪击致骨折,于伤后6、12、和24 h分别行大体和光镜观察.结果 所有肢体伤道均为贯通伤,胫骨均为粉碎性骨折.光镜下两组挫伤区和震荡区均表现为明显的组织水肿、出血、蜡样变性、点片状坏死和大量炎细胞浸润,并随伤后时间的推移呈进行性加重,两组相比,低温组轻于常温组.结论 肢体枪伤骨折后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较肢体单纯软组织枪伤明显,寒冷干燥环境下肢体枪伤骨折后的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轻于常温条件下的枪伤.
作者:陈建常;张洋;刘聪;陈文红;张春浩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外侧支持带松解治疗髌股关节紊乱症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对121例髌骨关节紊乱症行松解髌骨外侧支持带治疗,观察其HSS评分及VAS分级.结果 对于外侧支持带挛缩所致的髌股关节紊乱症,软骨Outerbridge I-II级的患者,优良率100%,软骨Outerbridge III~Ⅳ级的患者,5年优良率降低了14.4%.结论 要分病因治疗髌股关节紊乱症,外侧支持带松解仅适用于单纯外侧支持带挛缩引起的髌股关节紊乱症.
作者:孙延山;姜鑫;张益民;郭永智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误诊误治的原因.方法 对27例误诊误治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27例入院后检查均存在不同程度后凸畸形,完善检查后均采用前路钉-棒加钛笼植骨术式予以矫正.结果 术后随访1-3年,后凸畸形矫正较理想,植骨全部融合,腰背疼痛消失,疗效满意.结论 注重脊柱胸腰段骨折后稳定程度判断和早期及时正确治疗,是减少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误诊误治及预防后凸畸形的关键.
作者:张军;郭克斌;熊元波;张海军;陈万军;刘晓雪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的锁骨中段骨折196例.结果 采用克氏针固定发生退针24例,其中1例出现骨端分离骨不愈合,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畸形愈合.采用1/3管型钢板固定有2例发生钢板断裂,经再次手术用锁骨解剖钢板固定植骨而痊愈.锁骨解剖钢板及锁定板固定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者,无骨折延期愈合者.结论 对锁骨中段骨折患者手术时应尽量采用解剖型钢板或锁定钢板进行固定,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可相对早期锻炼肩关节,利于患肢功能恢复.
作者:张宁生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笔者自2000年7月-2007年1月,采用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融合术治疗老年性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22例,取得较好临床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65-72岁,平均68岁.
作者:卢占斌;陈先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制造颈脊髓损伤动物模型,观察颈脊髓损伤后减压时间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新西兰大白 兔65只,随机分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组进一步分为6个亚组(A、B、C、D、E、F组).C3椎体前路钻孔开窗,用改良Allen's法40.0gcm力撞击脊髓,然后从骨窗处置入小螺钉造成脊髓压迫.并在术后18 h、24 h、2 d、3 d、5 d、7 d减压(去除小螺钉).在术后28 d内对改良Tarlov评分,体感诱发电位,细胞凋亡及病理等监测指标进行观察.结果 运动学评分和体感诱发电位显示A、B组的神经恢复情况优于其他组,C、D组优于E、F组.而E、F、G组之间无明显差别.组织学显示脊髓受压时间越长,脊髓结构损害越严重.结论 本实验显示脊髓损伤后确实存在一个减压的时间窗,该窗口为损伤后3 d内,而术后18 h内减压可以获得佳的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林斌;王宁;沈忠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膨胀式融合器(B-twin)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2例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下腰椎失稳症患者采用单枚或双枚膨胀式融合器(B-twin)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25个月,采用MPQ、VAS、ODI评分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统计数据主要应用SPSS10.0软件处理.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椎间隙高度并观察融合器与上、下椎体界面之间的融合情况.结果 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后随访时椎体间融合率100%,无融合失败、融合器移位、椎弓根钉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膨胀式融合器可恢复椎间隙高度及腰椎曲线,融合率高、刨伤小且容易置入,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胡明;马远征;才小军;白一冰;黄凤山;薛海滨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儿童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16例A、C型儿童桡骨颈骨折采取闭合复位、小切口AO钛制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结果 16例随访6~12个月,全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2-3个月,平均9周.术后10周完全恢复肘关节功能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结论 AO钛制弹性髓内钉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安全、微创、固定可靠,可尽早恢复功能活动,愈合快,并发症少.
作者:崔厚轩;张文路;曹堪铎;赵彬;张洪润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桡骨小头假体置换治疗严重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桡骨小头假体置换治疗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11例.术后随访1-6年.通过MEPS评分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肘关节屈曲18-135°.前臂旋后平均79°,前臂旋前平均81°.MEPS评分:优5例,良4例,一般1例,差1例.1例出现区域性疼痛综合征.结论 桡骨小头置换术治疗粉碎性桡骨小头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作者:敦先礼;李有方;杜远义;王光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非融合手术治疗上颈椎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性非融合手术治疗上颈椎损伤26例,患者入院后即予颅骨牵引,完善术前准备后分别行后路Apofix、Vertex固定术,术中保留小关节的完整性,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取出内固定后分别于4、12、24周评价颈椎运动功能.结果 术中未出现脊髓损伤及椎动脉破裂等并发症.25例内固定取出后随访10~26个月(平均18个月),颈椎生理功能为优11例,良9例,可2例,差3例,优良率80%.结论 选择性地采用非融合手术治疗上颈椎损伤可以保留上颈椎良好的活动功能.
作者:朱建平;孙峥;储旭东;陈斌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对侧入路在椎间盘镜下手术治疗腰椎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对侧入路椎间盘镜下治疗腰椎间隙术后感染7例,随访观察腰痛缓解情况.结果 患者腰痛、腰肌痉挛均于术后第1天消失,直腿抬高试验明显改善.逐渐恢复床上翻身活动,4-6周在腰围保护下下地活动,随访6个月-2年,均恢复原有工作.结论 通过对侧入路在椎间盘镜下微创手术治疗椎间隙感染.可以彻底清除坏死组织,是可行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戚超;蔡琰;李君;彭明;李维林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拇指再造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24例拇指缺损进行第2足趾游离移植或足拇甲皮瓣再造拇指.结果 24例拇指再造全部成活,指骨愈合时间平均6.8周.结论 应用第2足趾移植或足拇甲皮瓣再造拇指,可短时间内恢复患者的手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崔忠宁;刘敏;杜张荣;马林;田少斌;牛志勇;陈晋伟;刘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回顾性研究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CP)固定治疗不稳定、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利用掌侧LCP治疗不稳定、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55例,允许患者手术后活动腕关节.分别在手术后的第5周、3个月、6个月、1年后进行随访.术前术后标准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测量掌倾角、尺倾角、径向长度、尺骨差异、关节面落差.采用改良Gartland和Werley评分标准评定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并采用上肢功能评定表问卷调查.结果 经摄X线片复查显示,本组患者术后1年桡骨径向差异平均9mm,平均掌倾角22°,尺倾角平均1°,关节面平均落差0mm.通过1年的随访,根据系统的Gartland和Werley评分为100%,腕关节活动度良好,上肢功能评定表评分平均为6分,显示了患者高度的满意度.无感染病例以及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肌腱断裂、肌腱炎、神经损伤或内固定失败等.结论 对不稳定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掌侧LC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有效防止复位丢失、减少结构性植骨、避免肌腱激惹等并发症.
作者:张文财;阳晟;程英雄;曹烈虎;苏佳灿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手术疗效.方法 手术治疗56例肱骨髁间骨折,行尺骨鹰嘴截骨入路32例,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24例.结果 对于AO/ASIF分型C1 C2型肱骨髁间骨折,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比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手术时间长,但骨折暴露充分.对于C3型骨折,两种入路手术时间相近,前者肘关节功能评分比后者显著较高.结论 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暴露充分,术后肘关节功能优于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
作者:朱爱祥;朱裕成;马军;王冰;史册;盛家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应用微型螺钉内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切开复位微型螺钉内固定治疗10例成人尺骨冠状突骨折,其中6例为粉碎性骨折,按Regan和Morrey骨折分型:II型4例,Ⅲ型6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观察肘关节的活动度.结果 随访6个月-3年,术后骨折愈合良好,根据肘关节HSS评分标准:优5例,良4例,一般1例.结论 尺骨冠状突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微型螺钉内固定治疗,固定可靠,能早期功能锻炼,效果良好.
作者:曹振孝;常浩胜;王瑜;金楠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术中应用动态复位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术中应用动态复位法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23例,根据病人的年龄、损伤程度及影像学检查评估决定复位的高度、是否行减压术和经椎弓根植骨术.结果 23例平均随访18个月,后凸成角术前平均20°,术后10°;椎体前高术前平均50%,术后85%.结论 术中应用动态复位法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复位安全合理等优点.
作者:史宏伟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分期前后入路联合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合并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及策略.方法 对7例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骨折脱位行分期前后入路联合手术.损伤节段:T122例,L1 3例,L2 1例,L31例.脊髓损伤程度按Frankel分型:A级1例,B级3例,C级2例,D级1例.结果 无感染、死亡、内固定失败.随访10个月-5年,平均2年7个月,矫正度未明显丢失,植骨融合良好.脊髓功能除1例A级术后截瘫症状无明显恢复外,其余6例达到1级或1级以上的恢复.结论 分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骨折脱位,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李波;王群波;邵高海;余雨;钱邦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自制微型多功能可调式锁针外固定器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 自2005年7月-2008年12月,采用自制微型多功能可调式锁针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32例.按AO/ASIF分型:A3型9例,C2型7例,C3型16例,其中开放性5例.治疗采用闭合复位加外固定15例,切开复位加外固定17例,植骨10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 h-5 d,平均3.5 d.结果 术后随访5-40个月,按照解剖学上的恢复结果,解剖复位8例,功能复位22例,接近功能复位2例.术前尺偏角为-20-10°(平均-10°),掌倾角为-40-0°(平均-12°),术后尺偏角15~25°(平均20°),掌倾角为8-15°(平均12°).关节功能疗效按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定:优12例,良19例,可1例.无针道及伤口感染,无针孔骨折,无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无骨不连等并发症.结论 自制微型可调式锁针外固定器是治疗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的一种较好方法,其操作简单,固定可靠,价格低廉,疗效满意,并发症少,为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作者:郭亚洲;曾舸;黄必忠;罗小江;郑均华;石晓兵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胸椎结核并发进行性瘫痪时用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治疗、及时手术解除脊髓压迫、固定脊柱对恢复脊髓功能的疗效.方法 对胸椎结核并发进行性瘫痪的11例患者,及时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急诊椎管减压、植骨及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化疗方案3HRSZ/9HRz.结果 8例恢复至Frsnkel D级及以上.末次随访时结核中毒症状消失,体重增加,血沉正常,局部无疼痛.结论 胸椎结核并发截瘫加重患者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应用MP冲击治疗,同时尽早手术解除脊髓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是恢复脊髓功能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学文;蔡程;郑海龙;唐强;徐显春;刘勇;刘峰;孙亢 刊期: 2010年第05期